03.06 秦国灭亡之际,为何不动用50万大军?

年华258


无比强大的秦帝国仅存在了15年便灭亡,其中的原因,除了秦始皇父子推行的暴政让百姓不堪忍受外,用于镇压义军的兵力相对不足,也是重要的诱因。但让人大感意外的是,在秦朝覆灭之际,驻屯岭南的数十万秦军竟然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江山易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要从秦朝征服岭南说起。


原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又派兵平定百越、攻占岭南,并在此地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由于三郡皆是新开辟的疆土,不仅广袤辽阔,而且当地土著大多不服王化,经常偷袭秦军和迁移至此的中原百姓,让朝廷不胜其烦。所以为了稳固局势,秦始皇下令数十万南征大军驻屯三郡,若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能调兵北上。



就此,平定岭南有功的任嚣被任命为南海郡尉,负责统领绝大多数驻军,而赵佗则出任龙川县令。因为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重要,而龙川县在南海郡中的地理位置、军事价值也极重要,因此,任嚣和赵佗便成了岭南掌握实权的“头号”、“二号”首长。


经过任嚣、赵佗数年的治理,当地的局势渐渐趋于安定,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先前烟瘴荒凉、毒虫遍地的岭南,竟然开始出现人烟兴盛、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就在岭南的治理卓有成效之际,中原的局势却是风云突变,没多久便陷入大混战当中。



原来,在秦始皇在位时实行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的政策,导致天下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而为了压制民众的不满情绪,他又诉诸于严刑酷法,由此民间导致积怨更深。等到秦始皇驾崩后,接班的秦二世非但更有改弦更张,反而继续实施乃父在位时推行的苛政,结果触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首义后,原山东六国的贵族和英雄豪杰们受到鼓舞,纷纷在各地聚众响应,一时间中原战乱不休,国家再次陷入大分裂中。起初,秦二世任用名将章邯为主帅,统领大军攻击陈胜、项梁等武装,一度看到消除内乱的希望。然而不久后,章邯在巨鹿被楚将项羽击败,穷极无奈之下率20万大军投降。



章邯乃是秦朝最后的名将,而他统领的20万精锐,基本上也是秦朝最后的“家底”,如今竟然全部丧失,顿时间让秦朝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在此生死存亡之际,秦二世与权相赵高不由得想起驻屯在岭南的数十万大军,很想将其调回内地平叛。但就在此时,岭南的局势却发生大变化。


原来,对于中原的乱局,任嚣其实早就有所耳闻,按照道理也应当率兵勤王。但任嚣很清楚局势之所以混乱如此,完全是秦朝无道所致,若自己勤王成功,必定会加重秦二世的昏暴程度,而百姓将变得更加苦不堪言;若自己勤王失败,则不仅会白白牺牲数十万健儿的性命,还极可能会引起岭南局势的动荡,让自己多年付出的辛苦付诸东流。



所以对于朝廷的征召,任嚣以各种理由拖延不行,并在临终前将职务让与赵佗,同时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他,恳求他不要让数十万健儿做“炮灰”,为命中注定要灭亡的秦朝“陪葬”。与此同时,任嚣还建议赵佗密切观察天下大势,若时机成熟,可以在岭南割据自保,并建国称王,时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豪桀叛秦相立,南海辟远,恐盗兵侵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侍诸侯变,会疾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可为国。郡中长吏亡足与谋者,故召公告之。”引文同上。


赵佗认为任嚣的话有道理,于是在他死后,便即刻封锁岭南通往中原的各个关隘、断绝栈道,并自南而北构建起三道防线,在南海郡聚兵自卫。所以当朝廷的使者再次南下搬取救兵时,却发现通往岭南的道路全部断绝,只能在连声叹息后回朝复命,而秦二世和赵高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前206年,楚将刘邦率大军攻进关中,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好率众投降。消息传至岭南后,赵佗彻底卸下道义上的负担,随即派兵攻取桂林、象两郡,然后在士民的拥戴下,在岭南建立起南越国,并自称为南越武王。南越立国立国95年,最终在前112年被西汉灭亡,至此岭南地区再度归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下。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见《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在我国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秦朝向我们展现出它波澜壮阔的一幅历史画卷。

秦王政称帝后,革命性的废除了分封制度,代之以郡县制度,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同一。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为中国奠定此后2000年政治制度格局,至天下一统。

但是,大一统的秦朝其兴也勃,其亡也遽!

严刑峻法,大略的铸错致使这个伟大的王朝只是存在了14年,所谓秦失其鹿,群雄奋起逐之!

那么,我们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秦朝灭亡时为何50万大军按兵不动?”

首先,我们认定提问者所说的50万秦军为秦始皇派到岭南地区的50万秦军。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的第二年,大一统王朝国家刚刚初具规模,百废待兴。

在这种情况下,踌躇满志的秦始皇把锐利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秦帝国的南方,对于岭南地区不断的叛乱和滋扰,始皇帝准备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远离中原,这里居住着很多部族,远离中原,又被山川阻隔,所以被称为百越之地。

早在统一六国之前,秦始皇就想统一这一区域。

于是,就在这一年,秦始皇接受赵佗的建议,诏令屠雎、任嚣、赵佗三人为将,起50万关中地区秦军,分兵五路,南征百越地区。

这支秦军属于综合性军队,因为它还包含有水军。

兵分5路的秦军战事进行的并不顺利,秦军与百越军兵鏖战连年,秦军主帅屠雎都被百越军队的伏兵用暗箭射死。

接任主帅的任嚣与赵佗一起,又带领秦军苦战,秦军50万人剩余不到20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然后,按照秦始皇的要求,剩余的秦军就在当地驻扎下来,秦朝也随之加强了派驻官吏的力度,与驻军一起,努力与当地人融合,力图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但是,经过了长期、艰苦的征讨百越战争,这50万秦军剩下的也就是十几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血气方刚的秦军士兵,又能剩下多少人在世?

再加之长期驻守岭南地区,自然而然的就与当地原住民水乳交融,所谓民族融合也就是在此得以体现。

岭南地区被平复之后,秦始皇在此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以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县令。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此后一段时期,赵佗开始驱离、杀害秦朝派驻这一地区的官员。

及至到了秦二世胡亥时期,秦帝国摇摇欲坠,风雨飘摇,这一切,也都被远在岭南的任嚣与赵佗看在眼里。

可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撑!

一是岭南地区也不可能再有什么50万秦军可以调动,二者任嚣与赵佗二人从自身角度考虑,也不想淌这个浑水。

病逝前的任嚣临终将大事托付与赵佗;

“闻陈胜等作乱,豪桀叛秦相立,南海辟远,恐盗兵侵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侍诸侯变,会疾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可为国。郡中长吏亡足与谋者,故召公告之。”

这样的嘱托是否属实?子由未见权威典籍记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任嚣死后,赵佗迅速的密令下达,封锁岭南地区通往中原的各个隘口,也就是说,他首先要巩固岭南地区的稳固,全身自治,换言之,不但不可能出兵救助秦二世胡亥,而且,他要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至于秦帝国的兴亡与否,赵佗决意要做壁上观了。





子由拍案惊奇


秦朝末年的军队,30万是保卫边疆,防备匈奴的,由公子扶苏和蒙恬统领,扶苏和蒙恬死后由王离统领;50万由屠睢和赵佗带领去开发南越去了,屠睢死后,由赵佗主管;剩下的就分布在各地守卫。

先是巨鹿之战,灭了王离带领的20万边军和章邯所带领的20万奴隶囚徒,就只剩余50万的赵佗在南越所统领的军队了。

这50万军队是由秦始皇在219年去开发南越的,秦始皇去世之后,指望后面的皇帝指挥的动他不现实。另外一个就是两个人在南越打了10年的时间,肯定知道这块远离中原,而且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原因适合建立国家,因为中原过去讨伐的,不适应气候会有各种问题。所以在发生战乱之后,屠睢死后,赵佗加强了防卫,并且把重要的地方全部换上了自己的亲信,如果说要出兵的话应该不会这样做。

有人说收到什么秦始皇的命令之类的,是的,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肯定知道南越的开发对国家的深远意义,但应该不会下达那种命令,因为边军都去平乱去了,相对来说边军比南越的任务更重要,因为这个关系到的是汉族政权的危亡。

所以,不是不动50万大军,而是指挥不动,人家不听调了。


许愿的泥菩


在权威的史书《史记》和《资治通鉴》中未见有关于秦军岭南军团有五十万人的确切记载,在《史记》中没有秦军在岭南军事行动的具体人数,《资治通鉴》中仅记载在征服岭南后也只是“谪徙民五十万戍守岭南”所有五十万数目的记载,但要明白这可能最多是武装移民,而非秦王朝的主力军队。五十万这个数目因此极有可能是指五十万秦国军队和移民的总和,而且在岭南部署五十万秦军也是不可解释的。秦王朝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进行了对于岭南的军事征服活动,史载这只征服岭南的秦军由抓捕到的逃亡人、女婿和商人组成,这明显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毫无战斗力的临时军队。即便如此,在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在岭南设置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个郡,这说明秦在岭南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较为轻松的初步胜利,也就不会需要所谓的大军了。



在征服岭南的同时,秦王朝对于北部的匈奴也进行了军事行动,而由蒙恬带领的30万大军则是秦军的主力军团。北部边疆的安全对于秦王朝的重要性是岭南所部可比拟的,一、匈奴人活动的范围离秦王朝的核心地区比较接近。二、匈奴人的骑兵机动性强,具有严重的抢掠倾向。此后,蒙恬的大军常年驻扎在北部边疆,在秦末战争中由王离带领最终覆灭。岭南的秦军在秦末战争中未见描述,一者岭南十分遥远,二者其人数、战斗力均十分差劲。因此岭南的秦军对于秦王朝的灭亡也爱莫能助了。


浮沉的历史


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当年热播的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发明的误导。从历史上看,秦代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多达50万人的“南方军团“。

我们来看史料的记载,最早记载秦攻略岭南的是《史记》,里面只是说“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可见南下秦军是由普通民众组成,带有发配的性质,根本就算不上精锐部队。

史记的记载就是这么一点,但到了宋代的《资治通鉴》,秦军取岭南这段的记载基本抄自史记(“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但多了一句“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这里提到了南迁秦人的数量有50万,但注意,是“民”不是“兵”。

司马光著史以严谨组成,他笔下的“五十万”来自哪里呢?很可能是西汉的《淮南子》,这本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写的,里面有“(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的记载。这可能也是《复活的军团》里南下秦军五十万的出处所在。

但这段话是有问题的。第一,《淮南子》算不上正史,记载是否有所夸张无从所知。其次,中国古代用兵,向来兵士与夫役不分。汉武帝时派唐蒙入夜郎(今贵州),“将千人,食重(辎重)万余人”,也就是说军队里只有十分之一是作战的士兵,其他人都是负责后勤运输的民夫。按这个比例,南下的秦军即使有五十万,也只有五万士兵而已。

另外一个侧面证明南下秦军数量不多的史料是,秦统治岭南后,军人长期戍守当地,人心不定。岭南当局向秦始皇请求调遣中原守寡或未婚女子到岭南与之婚配,安定军心。但岭南当局只向秦始皇要了三万女子(秦始皇只给了1.5万),可见戍守岭南的秦军人数本来也只有这么点而已,哪里来的50万大军呢。

最后一个就是,当秦末大乱时,早有自立之心的南海尉任嚣死前告诉继任的赵佗要据岭而守,因为害怕“盗兵侵地至此”。要是真有50万大军,早就逐鹿中原了,还坐守岭南作甚呢?《复活的军团》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杂史谭


在秦汉时代匈奴一直是中原的最大威胁,他们军事力量强悍,而且善于掠夺,对关中地区威胁而很大。秦朝建立后,为了保证边疆的安宁和稳定,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上远征匈奴,又派赵佗率50万大军去南方平定南越地区。然而在秦朝灭亡时,这两支军队却都按兵不动,这是为何?

试想一下,如果这两只军队有一支回国了,那秦王朝也不至于分崩离析的这么快,甚至可能继续存留下来一段时间,那皇帝不知道这个事情吗?为什么不下旨召回呢?其实,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预防当时刚刚攻下的南方诸郡因此叛离。据说这是秦始皇下的死命令,即使国内出现事故,这一支军队也不可回来,而是要确保攻下的南方的安定,巩固南方领土,但是秦王朝都快灭亡了,这些人还坐得住吗?

出乎意料的是,这五十万秦军面对中原大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平静。除少数“长吏”被赵佗以违犯秦法的罪名处死外,普通秦军士兵并未出现逃亡和哗变,反而是听从赵佗调遣,在广西兴安筑起秦城,并沿广西三江至广东南雄一线布防,闭关自守。这条防线直至吕后时期依然坚不可摧,阻挡着汉军南下的脚步。

后来汉朝成立,赵佗在南方成立了南越国。虽然坐视了秦王朝的灭亡,却在客观上加速了南越三郡并入华夏的进程,所以这五十万大军为何没有回京秦王,一直是历史学家比较纠结的问题,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健康中国1965


在秦汉时代匈奴一直是中原的最大威胁,他们军事力量强悍,而且善于掠夺,对关中地区威胁而很大。秦朝建立后,为了保证边疆的安宁和稳定,秦始皇派出30万大军北上远征匈奴,又派赵佗率50万大军去南方平定南越地区。然而在秦朝灭亡时,这两支军队却都按兵不动,这是为何?

如果这两只军队有一支回国了,那秦王朝也不至于分崩离析的这么快,甚至可能继续存留下来一段时间,那皇帝不知道这个事情吗?为什么不下旨召回呢?其实,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预防当时刚刚攻下的南方诸郡因此叛离。据说这是秦始皇下的死命令,即使国内出现事故,这一支军队也不可回来,而是要确保攻下的南方的安定,巩固南方领土,但是秦王朝都快灭亡了,这些人还坐得住吗?

出乎意料的是,这五十万秦军面对中原大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平静。除少数“长吏”被赵佗以违犯秦法的罪名处死外,普通秦军士兵并未出现逃亡和哗变,反而是听从赵佗调遣,在广西兴安筑起秦城,并沿广西三江至广东南雄一线布防,闭关自守。这条防线直至吕后时期依然坚不可摧,阻挡着汉军南下的脚步。

后来汉朝成立,赵佗在南方成立了南越国。虽然坐视了秦王朝的灭亡,却在客观上加速了南越三郡并入华夏的进程,所以这五十万大军为何没有回京秦王,一直是历史学家比较纠结的问题,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浪迹天涯历史领域者


这位同学显然不知道古代军队的调动规则。并不是说哪里有匪患,全国的军队就会蜂拥而至的,这样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军队在驻扎地,没有调令,基本上就是摆设,除非敌人攻到自己的管辖范围。

在古代,君主对武将的防范要高于文臣和近侍,毕竟他们都知道,谁拥有枪杆子,谁的胆子就会很肥。古代通讯不发达,身份认证比较困难,如果君主实际上没什么危险,地方军队闻风而动,带兵勤王,99.9999%是被当作犯上作乱对待的,等待你的就是鬼头刀和抄家灭族。到了后来的宋朝、明朝,收据每天出动100人/骑 出营,都要监军批准的,定期向朝廷兵部/枢密院报告,否则主将就有危险了。

因此说,秦二世天下大乱的时候,关中地区打成一锅粥,就算南越地区还有一亿军队,也不敢擅自行动。


秦二世的朝廷,经过这个二百五几年的的折腾,赵高的肆虐,朝廷的体制已经荡然无存,人人感觉自己的脑袋朝不保夕,绝大部分的命令都已经送不出去了,章邯的请粮告急文书被耽搁了几个月,起义部队在大泽乡(在今 安徽 宿县 南 蕲县集 西的 小刘村),闹腾的很厉害的时候,才三个月就席卷全国,长安到南越的驿路基本上断绝了,好在到长城的驿路还在朝廷手上,可以调得动长城军团,否则,仅凭章邯的几十万囚徒军队,根本就阻挡不了起义风潮。

章邯在外面拼命的时候,秦二世还在温柔乡里,根本就不理会有什么蟊贼可以干掉他,赵高更好,凡是提意见的大臣,一律找棍子弄死,谁还敢冒死通知皇帝?皇帝不发令,谁又敢调动南越50万大军?自己有几颗脑袋?


这就不难理解,近现代战争的第一要务就是打击敌人的通讯保障系统,比如电话线、电厂什么的。在电子游戏里面,敌人靠近,小兵可以自动响应并开火,实际上在古代军事操作中,就算是起义军摸到了城门口,只要不主动攻城,秦朝的守备军队就当作是空气,他们不会出城攻击的。


看待历史问题,需要考虑到不同历史时期当事人的心态,而不是想当然耳。王朝对武将的猜忌、防范,反过来要了他们自己的命。



诸葛小村姑


不知从几时开始,流行一种说法,说秦国即将灭亡时,秦始皇南征时五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没有回援秦政权。这根本是无中生有之事。秦在征服岭南后,没有证据表明五十万大军驻留于南方。

第一,秦以五十万大军征服南方

公元前221年(一说前218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统率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大举进攻东南与岭南,先后征服瓯越、闽越等。

然而,在征服岭南时,秦军却遇上大麻烦。一方面南方多河流,且山深林密,士兵容易染疾,后勤补给跟不上。再者,岭南这些越人十分骁勇,《淮南子》一书曾这样写:“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他们过惯自由的生活,现在有人想统治他们,当然得奋起反抗。在越人英勇的抵抗下,一向战无不胜的秦军竟然吃了大亏,“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要解决南方战事,就得解决运输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想到了水运。为了打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秦始皇派史禄主持开挖灵渠。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建设,灵渠终于顺利开通,为平定岭南打下基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发兵攻打南越。这次秦动用的军队,并非以正规军为主,主要是一群贱人,包括逃亡者、赘婿者以及商人等。由于有灵渠运输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在秦的铁拳之下,南越被征服,分置为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秦始皇把国内五十万罪犯迁移到岭南,与越人同居。

第二,南方有秦驻军五十万吗?

征服南越后,秦果然在南方驻军五十万吗?

我认为根本不可能。

首先,秦国南征代价巨大。以《淮南子》一书的说法,秦以五十万大军南征,损失了数十万人,总司令屠睢也战死。以致于灵渠开通后,还得以一群所谓的贱人来补充兵力。因此,就算秦军都留在岭南,也不可能有五十万。

其次,没有证据表明秦军南征后,就没走了。我认为,以岭南落后的生产力,是根本养不起五十万大军的,后来南越王国在最鼎盛时,也没有这么多军队。况且岭南是偏远地区,驻五十万大军干什么呢?

在南征胜利后,秦国有两个大工程,一个是修筑长城,一个是修阿房宫与秦陵,动用的人力恐怕不下两百万人。在人力紧缺之时,在蛮荒的南方驻军五十万,这不合逻辑。再说了,当时秦国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北线蒙恬也不过三十万,战事已平的南方怎么反倒有五十万呢?不合情理。

因此,我认为秦在南方的驻军,实际上是很少的。

第三,南方驻军为什么没有北上援秦呢?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纷纷扯起反秦的旗帜。在反秦战争中,为什么岭南的秦军没有回援,反而按兵不动呢?

这就必须要提到两个人,一个是任嚣,一个是赵佗。

任嚣是秦政府委派的南海郡军政长官,他是个胸有大志之人,见秦国内政混乱,天下英雄崛起,也想借此时机,在南方有一番作为,割据自立,独霸一方。可惜任嚣年老,体弱多病,最后竟卧床不起。临死之前,他唤来了心腹之将,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嘱咐了几件事:

第一,陈胜起兵后,天下豪杰纷起,南海之地虽然僻远,但恐怕不久战火也要烧到这里了。为了自保,应该速速隔绝通往北方的道路,避免战争影响到南方,然后静观中原战局的变化。

第二,南海这个地方,北有五岭山脉,地势险峻,而且东西数千里,与中原隔绝。自帝国南征,迁移到此的中原人不少,南海虽然只是一郡,然而北方有变事,可自立为国。

任嚣的目标很明确:趁中原内乱,割据南方。

不久后,任嚣去世。根据他的遗命,赵佗继任南海郡军事长官。赵佗一上任,首先阻断通向北方的通道,并下了一道命令:“北方的叛军就要杀到南方来了,速将通道阻断,并重兵把守。”断绝与北方的联系,南海郡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了。

紧接着,赵佗出兵攻打桂林、象郡,吞并这两个郡,完全控制岭南地带,便宣布独立,自立为“南越武王”。


君山话史


楼主口中说的50万大军说的是南下平定百越的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大军吧!

说到这个先给你普及一下历史知识。

公元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大军南征百越,经过9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百越,并设置了三郡管理岭南地区。

而秦末爆发农民起义是公元209年,也就是说是在南征大军刚刚平定百越的时候,先不说当时的赵坨想不想回去镇压农民起义,就算他想,已经打了九年的战争的50万大军还剩下多少?又有多少人忠心大秦?

我们再看一则消息。

公元206年,赵坨攻占象郡和桂林郡,自称南越武帝。由此可见,人家一心就想当皇帝,凭什么去救你秦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