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觉得当老师辛苦就别干了,有的是人干”


“觉得当老师辛苦就别干了,有的是人干”


01

有朋友在后台给我发消息:“可以为广大的高中教师,做一做代言吗?我们高中教师起早贪黑,周六周日、寒暑假工作,已经失去做为一个人的正常权利。”

忽然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师,他整整带了我们三年,天天和我们一个作息时间——不,比我们的作息时间更紧张,因为他要比我们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对于老师的付出,做学生时感觉不到什么,但等自己长大成人、成家,才知道如此大的时间投入,意味着对个人家庭生活的巨大牺牲。

当老师累,当高中老师,那是累上加累。我身边有很多高中老师,他们一年到头,真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校,给了学生。

所以,有感而发,写了那篇《有一种累,叫高中老师》。

02

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阅读量也相当大。

但同样,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网友的留言:

“在哭诉老师辛苦吗?那就别干了。一年上半年班,每月还有八天休班,还有小长假十三个月的工资,既然觉得累就不要干了,你们还想怎么样才觉得满足,为什么不看看每天四五点起床的人他们有多累多辛苦,为什么不看看工地干活的人,背井离乡四处奔波打工的人,最恶心那种又想当婊子还想立牌坊的假人”。

不知道哪个地方的高中老师一年只上半年班,还能有双休日、寒暑假和十三个月工资,我真的没听说过。

反正,在我们这儿,如果高中老师一年只上半年课,恐怕家长都不干。

想给作者回复交流一下,结果却发现“TA暂未关注你”。公众号是设置为只有关注才能留言的,也就是说,人家辛辛苦苦上来就是为了骂你,骂完就走了,根本就不给你解释的机会。

03

其实这种人,不理也罢,因为他的逻辑根本禁不住推敲。

还有比自己辛苦的工作,于是就不能抱怨累,这是哪门子道理?

照这么说,那些四五点起床的也不能抱怨,因为还有三四点起床的;在工地干活的也不能抱怨,因为还有讨饭的;讨饭的也不能抱怨,因为还有一辈子卧病在床的;卧病在床的也不能抱怨,因为还有死了的。

在网上,从来不缺“杠精”。

但为了抬杠而抬杠,真的好么?

教师的工作是什么性质,算不算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这一点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定论,你非得让他们和更辛苦的工作去比,有意思么?

04

确实,跟凌晨三四点扫马路,一个月挣着最低保障线的清洁工大爷比起来,教师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个月挣好几千块简直是在天上。

如果让他们交换,告诉大爷一个月有好几千的收入,有五险一金,有双休日寒暑假甚至十三个月工资,大爷肯定愿意和教师换。

但让小学文化的清洁工大爷教你的孩子,你愿意吗?

劳动无贵贱,职业无贵贱,人格无贵贱,我们无意轻视任何工作、轻视任何人,可更多的时间与智力投入应该换来更多的回报,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否则,我们让孩子努力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05

其实近年来,教师因为待遇不好而辞职的情况不是没有,而是越来越严重。

去年的《钱江晚报》就曾报道说,杭州出现了公办教师辞职潮,很大一部分辞职教师去了民办学校或培训机构,一部分自己单干,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是学校里的骨干。

杭州某城区教育局人事科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以前学校招聘老师,只要发一条通告就可以了,不愁招不到人,“这几年招聘,有些岗位甚至出现了报名不足的情况。”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安徽,在今年6月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报名的第二天,居然“全省638个职位无人报名,1504个职位未达到开考比例,1201个职位资审合格为零,501个职位资审合格只有1人,1943个职位无人缴费,3135个职位竞争比小于3,其中329个职位竞争比为2:1,另162个职位刚好达到比例3:1……”

另一则来自安徽的消息是,为了弥补教师的缺额,安徽省计划定向培养2500名乡村教师。中考成绩330分以上(除去体育和实验成绩)的考生就有资格被师范类专科学校录取,5年后就能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以前是最优秀的初中生才能上师范,现在是连高中都考不上的初中生就可以报师范,而且据说还报名者寥寥。

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担心的倾向,就是公办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正在下滑,而优秀的人才正在流失。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像有些国家一样,有钱人家的孩子花高价去上私立学校,那里聚集了高薪的优秀老师,平民或穷人的孩子上公立学校,大家快快乐乐地进行素质教育,长大后给人家打工。

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06

尊师重教,不能只挂在嘴上。

“觉得当老师辛苦就别干了,有的是人干”,这样想的人多了,我们的教育就完了。

在教师中确实有一些责任心差,能力不强的人,但这不是我们对教师这个群体口诛笔伐的理由。

我们应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做教育,优秀的教师多了,那些不好的教师自然就会越来越少。

反之,如果好教师会越来越少,差教师就会越来越多,被坑的还是我们的下一代。

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理应都懂。

作者: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