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雲閃付:造局者與破局者|愉見財經

雲閃付:造局者與破局者|愉見財經

我們看京東是做電商的,但其實它的核心是物流;

我們看今日頭條是做新媒體的,但其實它的核心是算法;

我們看銀聯是做支付的,但其實它的核心是平臺。

基礎建設的上半場,銀聯實現的是全產業基於卡端的“聯網通用”;移動互聯的下半場,銀聯在實現基於移動端的“聯網通用”。其戰略承載,便是昨天(6月11日)過了“半歲小壽辰”的雲閃付。

雲閃付是“1個APP+1套開放標準”。簡而言之,是給產業各方打造的移動端“統一入口”

“聯網通用”,顧名思義便知其中平臺性——產業各方進到其中,開你的戶、發你的卡、收你的單、資金進出你的賬戶、推你的優惠、你的持卡人還是你的、你的商戶還是你的……而我只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者、服務的供給者、以及銀聯牌照所賦的轉接清算職能實施者。

借用互聯網思維下的一個熱詞:這叫“賦能”

而所有的“真平臺”,氣場應該是平和的,其不能和產業各方爭利,不能破壞生態(而只能提升生態),否則便是“誘之以開放,烹之以閉環”了。

放到支付產業中,“真平臺”是不將自己的賬戶介入其間,不截流資金,不觸碰核心利益,更別談用虛擬賬戶體系截下了資金進入自己的資產負債邏輯,直接與銀行“搶存款”了。

雲閃付的初心,便是做支付產業的“真平臺”,一脈相承四方模式,賦能各方提升效率。

上線半年以來,雲閃付用戶數已破7000萬,已能支持國內所有銀行卡綁定,已有230多家銀行支持通過雲閃付使用銀聯二維碼支付,60家銀行開通信用卡查詢功能,26家銀行開通借記卡餘額查詢功能。

出發點與落腳點

如果把雲閃付想象成一個立體戰略,其三條維度軸分別是:

  • 基於全生態的支付工具;

各種手機PAY,各種功能的二維碼支付(主掃、被掃、聯機、脫機、小額支付),人到人轉賬(面對面、遠程轉賬到卡),在線支付,Ⅲ類銀行賬戶1分鐘在線開戶……

  • 協同銀行的特色服務:

一是彙集各家銀行(卡)的權益優惠到同一個APP,也彙集各銀行及銀聯的促銷資源(說白了就是大夥往一個地方投錢來一起獲客及推動持卡人使用)。非這家銀行的持卡人若想享受該銀行正在提供的優惠,則可通過在線1分鐘辦理該行的Ⅲ類銀行賬戶,快速實現。

二是跨行卡管理/財務管理,下一步將實現一個APP管理用戶所有銀行卡,包括賬單、查詢、還款、分期、開戶(Ⅲ類戶)、轉賬;以及基於此的更未來的願景:個人財務管理。

  • 落地在廣覆蓋的生活場景:

初期以點帶面打出規模效應,銀聯將其具象並集中於“十大場景”:商超便利、公交地鐵、菜場及周邊15分鐘生活圈、餐飲、公共繳費、自助售貨、校園、食堂、醫療健康、交通罰款。

在我們的腦海裡把以上三條軸線一畫,形成的立方體就是雲閃付的外延,“在哪裡、用什麼、幹些啥”,以及其想要的“落腳點”——這個APP,面向持卡人,希望是他們“省錢省心的移動支付管家”;面向產業方,希望是他們“聯合開放的合作鞏共贏平臺”。

有落腳點必有出發點,雲閃付的出發點有三:有利於移動支付行業發展,有利於百姓便利實惠,有利於社會效率提升。一名銀聯雲閃付事業部的管理團隊人士告訴“愉見財經”,他們在設計開發每一項功能運用時都推敲過,雲閃付所有的產品回頭來都要投射這三大出發點。

促成一切順勢而行的“契點”,或者用互聯網的語境下的“痛點”,則是:

- 其一,傳統產業各方已經面臨業務城池被剿,銀行的某些支付業務模塊在互金巨頭面前逐漸淪向“通道化”後,傳統產業方已經到了不得不攜手靠合力來自救生產力的階段;

- 其二,針對支付領域,央行密集出臺5份規範性文件,整個金融政策語境迅速地完成了由促發展向嚴監管的取向切換,原本處在灰色地帶的違規行為被打擊,互金公司的“直連”要斷、備付金被管控。

- 其三,央行推送的三類賬戶體系建設到了實踐期,這也給雲閃付提供了基於Ⅲ類戶開戶的核心工具。

而左手“斷直連”、右手“雲閃付”的銀聯,也迎來了其在市場規範格局下的重要發展機遇期。

雲閃付:造局者與破局者|愉見財經

後入局與差異化

如果僅僅是做一個移動支付APP,坦白講,從“銀聯錢包”開始就已經不佔先機,半年前才出生的雲閃付(由“銀聯錢包”APP升級翻牌而成),更是鐵定的“後入局者”。

一般商業規律而言,在馬太效應明顯的互聯網敘事框架中,除非先行者戰亡在市場未培育的過早期,否則,一旦先行者已形成規模效應,後入局者極難打開局面。擺在後入局者面前的只剩兩條路,要麼只切一小塊niche market,要麼必須謀求差異化競爭。

雲閃付可是有“一年之內億級用戶”的企圖心的,沒有這個底數,何以談“行業生態”?半年前雲閃付在京的發佈會是我主持的,其實當時聽到“一年之內億級用戶”的設想時我還是心裡一懸的:出生在這種已由互聯網巨頭A和T實際高度盤踞的市場裡,雲閃付行不行啊?

才過了半年(恰恰萬事開頭難,越是後面理順了就越是進入規模效應了),雲閃付交了份答卷:7000萬註冊用戶(不是APP下載用戶,不是瀏覽用戶,而是實際登陸註冊和使用者),“一年上億”現在看已是囊中取物。

怎麼做到的?除了底層建設,要不斷改進用戶的基礎體驗,要提供市場有高頻需求的產品外(“十大場景”便是針對高頻需求),前述雲閃付事業部管理團隊人士告訴“愉見財經”,關鍵是,他們在“差異化的競爭性手段”上下了功夫。

所謂“見天地”、“見眾生”前還得先“見自己”。生而是誰,攜帶什麼基因,其實也就一早決定了長短板在哪裡,以及利用好長板的模式選擇有哪些。

我相信銀聯在再出發前剖析過自己:沒有龐大的攜數億用戶的電商網絡,沒有流量之王的社交軟件,沒有可以靠遊走灰色地帶的、半是創新半是套利的先行先試,也已經在支付產業開放大勢下幾乎蛻光了行政光環;但是有65億張銀聯卡的市場基礎,有“不髮卡、不收單、不與各方爭利”的“真平臺”戰略定力,有16年支付產業基礎設施與公共平臺建設的卡組織身份認同與能力基礎。

那就用足長板——長路找盟友,聯動產業方,在同樣隸屬傳統陣營的、同樣需要從“線下走向線上”的共同焦慮與憧憬裡,伸手協作,合力前行。

其中,聯動銀行,是雲閃付最大的差異化競爭手段。表現有三。

一是,聚合營銷資源。這是最現實也是最直接的:給優惠。過去這半年,雲閃付的用戶會有切身體會,其平均優惠力度其實已經超越了互金巨頭的支付應用。說穿了,一來這裡的用戶和交易量相比巨頭總還是未及,僧少粥就多;二來這裡是銀聯銀行們集體砸錢在促銷,一年100億真金白銀下去的。

二是,巧用Ⅲ類帳戶,讓用戶可以通過一個APP,享受所有銀行的通用權益。比如用戶在餐廳看到招行持卡人可享受9折餐券優惠,而他沒有招行卡,就可在雲閃付上立即開通招行的Ⅲ類賬戶,當場享用權益。(Ⅲ類賬戶可綁定自己任意銀行的Ⅰ類賬戶。)

Ⅲ類賬戶的運用,巧妙地降低了銀行業務資源的獲取門檻,通過一個APP實現獲客。讓本來串聯的銀行的力量,變成了並聯。

三是,基於跨行卡基賬戶的管理工具。用戶可以通過一個APP,進行所有銀行卡的賬戶管理,包括信用卡查詢賬單、借記卡查詢餘額,轉賬、還款、分期。

而在雲閃付醞釀中的下一步戰略裡,這一“賬戶管理工具”還將升級為“財務管理工具”,幫助客戶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比如給某借記卡中長期有活期資金沉澱的客戶推送風險極低的T+0貨幣基金,並用賬本功能計算給客戶看,基於歷史數據,一鍵轉投後客戶每月將多獲利的金額。

值得多提一句的是,在銀行卡賬務管理這一細分功能上,市場上是有競品的,比如“51信用卡”、“隨手記”等。但不同點在於,競品的跨行卡基賬戶信息獲取,前提是用戶將查賬密碼留存在了平臺,而云閃付的實現前提是銀行們的底層信任與點對點授權,用戶無需提供密碼,安全度更高。

雲閃付:造局者與破局者|愉見財經

造局者與破局者

互聯網進入下半場,連流量紅利都在慢慢消退。這個時期,新的價值源泉在哪裡?

- 馬雲打造了菜鳥物流,其實築巢引鳳了一眾物流合作伙伴,這個智能物流骨幹網的核心,其實是一個社會化協同的網絡;

- 滴滴打造了打車平臺,其實築巢引鳳了一眾司機和運力,這個打車系統的核心,也是一個社會化協同的網絡;

- 很多頭部新媒體本身並沒有笨重的採編生產團隊,他們做的只是開放,築巢引鳳市場上既有的內容生產者入駐,這也是一個社會化協同的網絡。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前述雲閃付事業部管理團隊人士在與“愉見財經”的交流中同樣就提及了關鍵詞:“協同效應”。

阿里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判斷,如果在過去20年,“網絡效應”是價值源泉的話,那麼未來二十年,“協同效應”會是智能商業時代競爭最重要的標杆。“協同效應”打破了傳統管理的規模不經濟,是互聯網下半場的全新遊戲規則。

對於傳統的規模效應,這才是下一個真正的“降維打擊”。

從這個維度再去看雲閃付,銀聯建造的恐怕不止是一個能綁大家的卡、能用各種PAY、能刷二維碼的支付APP,銀聯也在築巢引鳳,締造的是一個局——新四方模式“協同效應”之局。

這個局裡,原本各自封閉的單循環體系被打開,傳統支付產業各方的能力被放到一起產生共振,效率大幅提高,彼此之間的關係從串聯走向並聯。

這是一個自帶加速度的協同模式。

這或許也是傳統銀行業、支付業,主動應變互聯網下半場的“破局”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