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銀河系為什麼是兩個扁平的旋臂,科學家有了新的解釋

銀河系為什麼是兩個扁平的旋臂,科學家有了新的解釋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是個龐然大物,而在人們的認知中,它是圓盤狀的,或者說它是個漩渦狀的巨型盤狀結構,如果從側面看,則會發現銀河系的形狀像面凸鏡,總之它就是個中間鼓,兩邊薄,看上去很扁平的漩渦形圓盤狀星系。但這是真的嗎?我認為真實的銀河系或不是這個樣子,因為我們看到的銀河系的形狀基本都是肉眼可見光部分的樣子,或者說我們看到的只是銀河系中的恆星組成的樣子,這些恆星因為銀河系中心黑洞的引力作用牽引,被黑洞的引力攪動而成了漩渦狀的樣子。

早年,天文學家對銀河系全面分析發現,銀河系還比較特別,中心有一個恆星組成的長達2.7萬光年的“恆星棒”,至少有10萬光年的半徑,而像這種中央區擁有類似棒狀結構的“同類分子”都被歸為棒狀漩渦星系(又稱棒旋星系)。銀河系相當巨大,在其所處星系群中列居第二。它主要由質量和年齡不盡相同的數以千億計的恆星和星際介質(氣體和塵埃)所組成。它們大都密集地分佈在銀河系對稱平面附近,其餘部分則散佈在銀盤上下近於球狀的銀暈裡。棒旋星系在運動方面的特徵是,核心常為一個大質量的快速旋轉體,運動狀態和空間結構複雜,棒狀結構內部和附近的氣體和恆星都有非圓周運動;星系盤在星系的外部似乎居主要地位,占星系質量的很大一部分。根據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觀測,它會每秒270公里的速度飛馳,大約需要2億年完成一次旋轉。這些恆星很快燃燒成為球狀星團,但重力使其繼續崩潰成雲,接著,它們形成旋轉盤。這個旋轉的盤,憑藉著重力,吸引了更多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盤狀星系。在盤內,新的恆星形成。而保持在原來雲的裙邊是球狀星團,以及由氣體、塵埃和暗物質組成的光環。

銀河系為什麼是兩個扁平的旋臂,科學家有了新的解釋

另外,星系的扁球體旋渦星系中大多數的恆星,不是緊挨著星系盤唯一的平面,就是圍繞著星系的核心(核球)在常規的軌道上運行,再不就是聚在扁球體的星系扁球體繞著星系核心轉。然而,這些形成的扁球暈或星系扁球體,都朝向星系的中心集中。對這些星群的軌道仍有爭議,他們的方向有順時針也有逆時針,或許併合著高傾斜角的軌道,或再不規則的軌道上運行,不一而足。暈中的恆星或許是來自外面的,或是因為星系吞噬而來自其他的星系。例如,人馬座矮橢球星系是銀河系正在進行星系吞噬的對象,觀測顯示銀暈中的一些恆星就來自這個星系的扁球體。不同於星系盤,星系暈中的星際塵埃似乎是自由的,進一步的比對,暈中的恆星都是第二星族的,非常老,金屬含量也遠比在星系盤中的親戚第一星族的低(比較像核球的)。

銀河系為什麼是兩個扁平的旋臂,科學家有了新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