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第一章 拜师学养鸟

本人出生在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那里有着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的翠绿群山,她不仅养育了勤劳、纯朴、善良的大巴山人,也哺育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犹其是大巴山画眉,不仅个头大,毛色纯正,而且以能鸣善斗享誉全国。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八十年代中期,读书毕业分配回了老家,在山区的工作单位,工作甚少,有一赶场天(赶集日),我看见一70多岁老农,手里提着一个粗糙的竹笼,外面用一件穿破的背心罩住。我追着老头问,这是装的什么鸟?有什么用?老头说;这叫画眉鸟。主要是听它唱歌和打架。唉,还有这种事。我不相信,于是,老头口中吹出母鸟的“嚁嚁”声后,突然,从那破笼子中,传来了悦耳动听、婉转优扬鸟叫声,我顿时为这天籁之声给怔住了。立即巴结老头,把这老头请进小店,煮了一碗小面给他,老头也不客气,吃了起来。言谈中,才知道老头姓李,从解放前,他就养鸟、捉鸟,文革时期,养鸟被说成资产阶级,他不敢养了,最近几年,好象没人管了,所以才自己上山捉了来养的。我对老李说;我想买你这只鸟。老李终于看出了我的用心。他说:他的鸟不卖!我出价50元,兄弟们,你们不要以为这50块少了哟,当时我的(农民眼中的国家干部)工资可才60多块呀,在那时我们山区是可以买半头肥猪的哟。老李根本不为这钱所动。他说:这是他的媒子鸟,上山抓鸟全靠它,(如果是卖了,就等于收了他的娱乐工具了)见此招不行,我就提出要拜师学养鸟和抓鸟,李老头这可是爽快的答应了。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第二章 跟随师傅学捉鸟

过了几天,我买了一瓶1块5一支的高粱白酒和二块一袋的水果糖,兴冲冲的赶往我师傅家去,往师傅走先要爬过一座大山,然后沿着崎岖山路上上下下,我走了足足三个半小时,才走到他家,唉,TMD,现在想起来,就是放一万块钱,叫我去取,我都不会去的.师傅见我来了,山里人的热情,真是现在城里人没法比的.立即杀鸡、煮腊肉。师傅家没有后人,只有他和老伴相依为命,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我连忙阻拦,叫师傅不必杀鸡,我知道;农民一年就靠自家养的鸡油盐钱啦。可是,凭我们大巴山纯朴家民的性格,要劝阻那是徒劳的。

中午吃饭,师徒俩喝着我带去的白酒,越喝师傅越兴奋,口水四溅地讲起了他的身世和养鸟经。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第三章 画眉地主

也许是酒精的缘故,师傅对自己的养鸟光荣史,侃侃而谈,对于自己的捕鸟往事简直就是如数家珍.唉,只可惜,小小的一只鸟儿,却改变了我师傅一生的命运!

临近解放的前五年,师傅家贫无地,一家人依靠当佃农生活,但他从小爱好养鸟、爱鸟、捕鸟的天性,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改变。有一天,他上地里帮地主干活,偶然听到一只画眉站在树梢,个头奇大,正像位大将军似的放声高唱,此鸟声音洪亮,发出的鸣叫声,骨子里透露着一种霸气,只要它一吭声,方园数里无鸟敢应,实为鸟中之王。这可勾引起了师傅的极大兴趣。将锄头一丢,地里的活不管了,急忙跑回家,提来媒鸟和捕鸟用套,可奇怪的是,无论师傅怎么吹哨勾引,只听山鸟叫,媒鸟就是一声不吭,这可急坏了师傅。要知道,如果上山捉鸟,媒鸟不叫,山鸟的进攻路线不明,无法下套,捉鸟人是毫无办法的。也是捉鸟最懊恼和郁闷的事情,师傅在旁边吹呀,吹呀,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还是只闻山鸟叫,不听媒鸟鸣,看着这不争气的媒鸟,师傅气从胆边生,火从胸中喷,飞起一脚踢向鸟笼,笼中之鸟被这一踢,顿时气绝而亡。媒鸟一死,要想抓住此鸟,难度可想而知了,但是,师傅并没有气馁,凭他的性格和多年的捕鸟经验,不抓住此鸟,誓不罢休。他于是从家中抱来被子,准备与该鸟进行长期斗争。师傅说:画眉这种鸟,领地意识特别强,这种意识越强,此鸟越是会拚命保护其领地和妻儿,这种鸟必是好鸟。如果稍微一只外来鸟到其领地一叫,其主鸟就不敢鸣叫的鸟,你看都不要看,这种捉来养也是浪费粮食。通常是一只雄鸟占据一道山梁或沟叉,它们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鸟儿觅食、饮水、洗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什么“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那样杂乱无章乱飞乱跳。如果没有媒鸟,要想捉鸟,就只有下“冷套”捕捉,就是要先掌握此鸟儿的活动规律和行动路线,在其经常活动的必经之路上安套,但是,这样做就要求捕鸟人必须要在附近,随时随地观察鸟儿动静,否则,一旦鸟儿被捉,不及时取下,将会活活憋死!这样师傅在地边下好套后,风餐露宿十六天,终于将此鸟俘获。,师傅说;捉到此鸟儿,简直比我结婚还高兴呢,气得他旁边的老伴,一个劲的对他翻白眼。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捉到这鸟儿后,师傅每日象侍候先人般养着,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山中特有的蛇虫蚂蚁等新鲜活食,总是让此鸟儿吃得饱餐,被养得油光水滑,一年半多后,该鸟并未辜负师傅一片期望,该鸟能打善鸣,在全乡场镇,已难觅对手!两年后,当地有一特别爱好养鸟的地主,愿以30亩良田换鸟,师傅始终不答应,但经不住师母以回娘家离婚为要挟,师傅终于答应了。可是,没过几年好日子,全国解放了,师傅因有30亩良田,成份定为地主,被当地人戏称为“画眉地主”,文革中师傅人缘不错,都知道他这个地主是当得不明不白的,所以少挨了不少整和批斗。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第四章 实习捕鸟

在师傅家吃完饭后,我便同他上山见识捉鸟,一路上,师傅同我讲;画眉这种鸟儿其实是很通人性的,你对它好,经常遛它,和它说话,让它对你有信任感,特别你要做到画眉它一日不见你就如隔三秋的程度,说明鸟性就熟了,如果你养鸟如养鸡一样,放在那里,十天半月,只管加水加食,再好品相和再有前途的鸟,都要被养殘的。

关于捉鸟,我们秦巴山区,一般采用大网捕和马尾套捕,师傅说:我从来不用大网捕鸟,第一,大网破坏资源,往往是不分大小和好坏,一网打尽,况且这样捕来的鸟良莠不齐,特别是受惊吓程度太大,要想养熟性,很难的,一般大网捕鸟是以人驱赶为主,所以捉来的鸟,一般质量不高,用马尾套捉,一般是以山鸟主动出击,斗性十足。而且这样捕获的鸟儿,受惊吓不大,很容易养熟。这样的鸟质量绝对的好。师傅说:他捉鸟,有几不捉,一不捉:繁殖季节绝不捉鸟。就是每年的3-4月份,因为此时,雄雌鸟正在下蛋孵鸟。这个时候雄鸟一般斗性较强,用媒鸟捕捉收获不少,但是,这种鸟儿人们看起来不错,实际上,这是鸟儿的共同表现,就是一只菜鸟,此时你也会认为是一只天下无敌的将军鸟。这个季节捕来的鸟儿,它无时无刻地挂记中家中的妻儿,所以很难服笼,甚至更猛烈的还有,当即撞笼而死的。二不捉,不打媒的鸟儿不捉,师傅说;媒鸟一叫,山鸟只是象征性的叫两声,或者越叫越远,就是不前来驱赶媒鸟,遇到这种鸟儿,赶紧收件东西走人,不要在此浪费时间,就象突然一个情敌闯进你的家园,眼看你就要妻离子散了,你还稳起就稳起,这样的男人,还有什么用么???哈哈。。。。。。说得我哈哈大笑,说哟,真是有道理呀。三不捉;不对季节不捉,一般是春初捉窝儿(需要人工喂养的小鸟),中秋前后捉当年幼鸟,隆冬时节捉成鸟。如果什么季节性捉错了什么鸟儿,不是不能养,而是,浪费工夫不说,也养不出什么好鸟儿来的。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一片青杠林旁边,师傅在树枝上挂上媒鸟,嘴巴轻轻一吹,媒鸟立即欢唱起来。这时,还未听到山鸟回应,只听树林中传来一阵悉悉率率和噼呖啪啦的声音,师傅马上关闭媒鸟笼子。叫我在一旁使劲拍打笼子,防止它发出任何声音来,师傅在一边观察好地形,从怀中掏出了6-7副用棕丝或者马尾编制的鸟套,披荆斩棘,在一个小灌木丛中,全部安好套子,他转过身来,把媒鸟重新挂了个位置。我们都隐蔽在距套子十来米的树丛之中。这时,师傅口中一吹,媒鸟立即大叫起来,此刻,又是刚才那种声音响过之后,突然从我们安套子的灌木丛中,传来了“吱吱。。。”以及翅膀扑腾的声音,师傅高喊:抓住了,抓住了!我奋不顾身的从荆棘丛中串出,直奔安套子的树丛,走近一看,哎呀,乖乖,一下子抓了5只。我兴奋得跳了起来,师傅说;现在是中秋刚过,鸟儿还没有分群,这是一家子呢,都全部是孩子。我问,师傅,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他原来来过这里,这对老鸟很狡猾,我来了几次没抓住,唉,这次又让它跑了。这此小鸟儿就象你们年轻人,没见过世面,它们也没见过的捕鸟套这东西,所以就懵懵懂懂地被抓住了,你看,这些鸟儿都是今年的,它们的毛是青灰色,你同媒鸟比一下,是不是好大的不同?我一看,的确不一样呢!师傅把鸟儿们一一看过之后,详细给我介绍了鸟儿的雌雄鉴别,当即放了两只雌鸟。另外三只放进我们先前带来的小笼子中,傍晚,我要回家了,师傅把刚刚抓来的三只鸟儿分别装几个小笼,叫我拿回训养,交待我说:第一天在笼子中,放一只红苕,食杯中,放些生玉米面,第二天观察是否吃过,如果没吃,就捉点蝗虫喂,如果还不吃,说明此鸟性格刚烈,与你无缘分,最好早点放了它。

于是我带着师傅给我捉的鸟儿,一路欢歌回家了。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第五章 第一次抓鸟

从师傅那儿领来三只小鸟,回家后拌好食料,每日挂在房前屋后,除了加水加料,根本不懂遛鸟,客观上也不想提,一是我懒,二是在我们那地方,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提笼架鸟,在老人和领导的眼中,都是旧社会纨绔子弟的象征。养了几个月,还是在在笼中跳来跳去,很少听到有叫声。自从那次见到师傅捉鸟后,觉得无比兴奋,总想自己试试,于是,凭记忆用麻绳加钓鱼线(因为我们处当时是找不到马尾的)自编了几副套子,提了一只小鸟,就跑到附近的山上试试运气。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第六章 初遇良鸟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一位老友记录的画眉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