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老人帶孩子,為什麼有的父母反而感覺更累?送你三個真相

我最近的一篇文章《“不要對老人帶孩子要求太高”是一個真理》,引來大家的熱議。感謝每一位的積極留言,在與大家的互動過程中,我看到了生氣、無奈、失望等各種情緒,猶如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把大家的槽點總結一下,其實就一句話:因為各種原因,只能讓老人幫忙帶孩子,但老人帶,父母操的心一點也不少,甚至是更操心,心更累。

對此,我想說的是,這就對了,根本不足為奇。之所以想不通,是因為常常只看到了現象,只忙著發洩情緒,卻未必明白情緒背後和現象背後的原因。或者很多時候,我們明白,卻在逃避,或是被情緒矇住了雙眼,暫時偏離了理性的思考。今天,我想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為什麼有老人帶孩子,你肯定還會累,甚至更累。


1、老人、孩子的加入,改變了你的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複雜起來,且很難梳理清楚。

以前只有夫妻兩個時,家庭關係是:夫與妻。(一對關係)

孩子出生,有一個老人來照顧時,家庭關係就形成了一個網絡,由以下幾組關係構成:夫與妻,你與自己的父(母),配偶與你的父(母),你與孩子,配偶與孩子,老人與孩子。(共六對關係)

如果是兩個老人來照顧,家庭關係是:夫與妻,你與自己的父親,你與自己的母親,配偶與你的父親,配偶與你的母親,你與孩子,配偶與孩子,一個老人與孩子,另一個老人與孩子,你的父親與你的母親。(共十對關係)

如果是一方出一個老人,雖然數量依然是十對關係,但家庭關係的組合會變;如果家裡是一個老人加一個保姆,那保姆也要納入這個關係圖中,關係的組合也會變。

不要小看這其中的任何一組關係,其實它們都在對你的家庭產生影響。比如,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同時來照顧孩子,這老兩口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到整體。如果奶奶或姥姥強勢,常與年輕人發生矛盾,爺爺或姥爺的態度有時會影響事情的走向。爺爺或姥爺平時習慣“忍氣吞聲”,一切都聽老伴的,還是也比較強勢,很有話語權,還是樂觀幽默,能充當潤滑劑,這都會導致家庭成員間形成不同的關係。

老人帶孩子,為什麼有的父母反而感覺更累?送你三個真相

我們都生活在人際網絡中,家庭也一樣

建議大家試著畫一個自己的家庭關係圖,首先,把所有影響你家庭關係的成員都列出來,注意:包括保姆,包括可能不在你身邊,但對你有遙控作用、你什麼都愛找他拿主意的那個人。然後,把圖中的每一個人都和其他成員連線,在連線處寫上一兩組詞語來描述這兩個人的關係。以下是我畫的一個示例。

老人帶孩子,為什麼有的父母反而感覺更累?送你三個真相

接下來,認真地看你對每一組關係的描述,看你有沒有意願去揭開這個詞語背後更深刻的原因。還是以上圖為例,拿出其中一組關係來分析。“我”與“媽媽”的關係是互相抱怨,先來想媽媽這一方,媽媽為什麼會抱怨我——因為她總想讓我按著她的方式帶孩子,而我不願意——為什麼她總要讓你按著她的方式來——因為她習慣了我從小就很聽話,她喜歡安排我的一切,她也認為我應該做個聽話的女兒——為什麼她喜歡安排你的一切——她在單位是領導,而且她的兄弟姐妹也很聽她的——為什麼兄弟姐妹都愛聽她的——媽媽在家裡是老大——弟弟妹妹一定會聽老大的嗎?他們可以選擇不聽呀——媽媽從小家境不好,她替父母承擔了很多職責,弟弟妹妹很依賴她——她為什麼要承擔職責,就算家境不好,她也可以不去負擔家庭呀——因為她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很愛自己的家人,對弟弟妹妹照顧很周到。分析到這裡,你就能多少明白,為什麼媽媽會對我的育兒指手畫腳了,並不是她非要控制誰,而是媽媽自己從小獨特的成長經歷,造就了她的個性和處事方式,她是出於責任心,只是方法不夠好,缺乏對我的尊重。如果我再找媽媽談話,希望她不要再對你撫養孩子的細節過多幹預時,就可以先從我理解媽媽從小的經歷開始說起,談話的氣氛和方向就會容易操控得多。

這只是分析的一個維度,這組關係中還可以分析一下“我”,為什麼我會對媽媽也有抱怨,看看我的抱怨背後,藏著一個怎樣的我。經常分析自己的家庭,分析家庭裡的每一組關係、每一個人,會讓你看到一些新的東西,產生一些新的感受。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對自己的家庭關係圖做補充和修改,學會感受自己的家庭發生著哪些變化。


2、老人、孩子的加入,讓父母無形中升級為管理者,但我們往往沒有準備好,不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

關於父母應該是家庭的管理者和決策者,以及第一執行者,老人只是第二梯隊執行者,這個觀點之前的文章說過。再來說說管理能力的重要。

多年前有部熱播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主演海清接受採訪時,有記者問,“你是怎麼理解這個角色的?”海清的回答充滿了生活智慧,讓我至今難忘,她說,“成為好媳婦的人,一般有兩類,一類是運氣好,一類是脾氣好,我演的角色屬於後一類。”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與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不論你有沒有孩子,如果遇上了給力的的老人,你自然會覺得輕鬆、快樂,至少是喜悅大於煩惱,這是運氣所致;如果生活不甚如意,但你天生是個樂觀派,是個大大咧咧、能看開的人,也就一團和氣地過下去了,這是好脾氣帶來的。

但,如果這兩者都沒有呢?我們既沒有好運氣,也沒有都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好脾氣呢?是不是就永遠無法迎來美好時代呢?我認為,還有一條出路,那就是能管理好。提高情商,注重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做到情緒穩定,做事有章法,態度謙和,但堅持原則,讓所有的家人看到一個有力量又不失人情的你。尤其要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孩子依賴你、信服你,你在他的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你的影響力無人可比,很多時候,主導權就自然到了你的手上。

管理者是永遠需要學習的,是需要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策略的,是需要不斷給自己打雞血的,是需要忍別人不能忍,拿出姿態的。如果你想管好一個家,就試著先調整自己,儘量不急躁,每天都提醒自己整理好心情,積極面對問題,讓家人看到一個正能量的你。

老人帶孩子,為什麼有的父母反而感覺更累?送你三個真相

學會給自己取暖

有些人或許會說,拉倒吧,我家的老人太難搞,我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有改變,我除了一肚子的氣和無奈,根本沒心思去改變,這些都是說著好聽,根本不實用。簡單說說我的親身經歷。

多年前,作為新手媽媽,我幾乎被帶孩子的勞累,以及因為帶孩子家裡發生的各種始料未及的問題壓垮了。我認為,自己肯吃苦,家務和工作都盡力在做,我對家裡每個人都耐心,包容,我委屈自己,成全大局,但為什麼依然有那麼多的困擾。帶著一大堆的負面情緒,我走進了心理學的工作坊,在那裡徹底地釋放,痛哭,傾訴,並開始自我療愈。在那裡,我學會了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心,從調整自己做起,不對其他人做過高期望,不指望他人的改變。我唯一要做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富足的人。這些年,我開始了各種改變自己的嘗試,放棄了“別人應該如何如何”“別人應該對我如何如何”這樣的執念,只做更好的自己。

如今,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的家裡依然有老人,我現在體力和精力上的付出更多了,也的確是更累了,一些負面情緒也會時不時地湧上來。但因為有了這些年的不斷學習、參悟,我現在基本可以靠一些辦法,很快地平息這些負面情緒,有時是幾個小時,有時是幾天,讓自己儘快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這個世界上帶著無奈生活的人太多了,但天助自助者,說到底,唯一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你要給自己的內心注入清泉、陽光、營養,自己滋養自己,而不是把他人的生活、他人的所作所為化成負能量,存放在你這裡,你成了他人和生活的垃圾站,這是多麼地可悲。我們沒有能力改變老人,但通過改變自己一定會間接地影響到他;你的磁場釋放了不同的能量,他的磁場一定會感受到。


3、老人也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部分,自然會千差萬別,甚至千奇百怪,而且他們的遲暮心態,是你與他們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

“這是他親孫子,他怎麼能這樣?”“他也不心疼下自己的兒子(閨女),我們房貸壓力那麼大,怎麼就不知道幫下忙?”“都是媽媽,為什麼她就這樣?真不知道怎麼想的。”

這幾乎成了每個小區、每個媽媽群裡的口頭禪。但只要靜下心想想,你的這些想不通有邏輯嗎?符合常識嗎?你能接受一個在大街上奇裝異服的人,你能接受單位那些做事不靠譜的同事,你能接受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的說法,但就是不允許老人裡面也有你看不慣的、和你不一致的人,這就有點問題了。當然,路人、同事,說到底都對你不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但老人不一樣,他與你有著割不斷的關係,而且你還要把孩子託付給他,你的神經和感情都會隨時被調動;如果再涉及到家裡財政之類的名問題,那就更是沒法坦然對待了。對,這些都對,那又能如何呢?父母,我們無法選擇。

無法擺脫“父母就應該為孩子著想”的困擾,可能是對這個世界還看得不夠通透,任何人都只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不因他們是你的父母就會完美無缺。父母是老天給每個人的第一道考題,且是終身考題,無法退換試卷,不如坦然接受,慢慢答題吧。

老人帶孩子,為什麼有的父母反而感覺更累?送你三個真相

再說說老人的心態。其實,老人們能感覺到這個時代的變化,也多多少少知道五花八門的現代育兒經,但老人大多是懼怕改變的,不願意調整自己來適應社會、適應家庭、適應他人。因為

改變意味著安全感的喪失,他們信守多年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要因此而打破,他們在家中的威信要因此而減弱甚至喪失,這對於他們而言,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如果他們不願意來給你帶孩子,或者帶孩子時候偷點懶,那是他們身體狀況所致,也是心態所致。年輕人談及人生時,是豪言壯語,“我今後的三十年,要如何如何。”老年人說起人生,是低沉感慨,“我要是還能活三十年,就好了。”我們憧憬生活,規劃未來,老人則是常思過往,並默默地倒計時。他們追不上時代,更害怕追不上時間。他們想活得輕鬆,想按著自己的方式走,想讓家裡人都按著他的方式走,是因為他們還想抓住點什麼。

老人帶孩子,為什麼有的父母反而感覺更累?送你三個真相

每個老人都是夕陽下一棵孤獨的樹

試想,若干年後,我們成了今天的他們,是否就能夠做得更好?至少,我不敢拍著胸脯下這樣的承諾。

我們與老人,本就是兩個時代的人,可對話時就好好地說,不可對話時就暫停,不必互相指責,有些鴻溝是無法跨越的。接受鴻溝的存在,暫停對話不是反目成仇,而是各盡職責,各自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