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並無大能的慈禧為什麼能執掌大清五十年?祕訣是什麼?

弧菱渠立交橋


在古代中國是一個“男人當家”的社會,能夠走出閨房,在政壇上展露頭角的女人,少之又少,若是再能登上權利巔峰的,更是鳳毛麟角。而慈禧就是這鳳毛麟角中的一位。


1852年,才十八歲的慈禧入宮,4年後為咸豐生下了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咸豐非常的寵愛慈禧,不僅經常帶在身邊,更是允許她代筆批閱奏摺、評議朝政,咸豐完全將老祖宗的古訓忘得一乾二淨。而慈禧更是憑著生了長子,而母憑子貴,地位一下子和當時的皇后慈安比肩。

1860年9月,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咸豐帶著慈禧及一干人倉皇逃跑,也就是在這次逃跑中,咸豐在避暑山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之旅,將千瘡百孔的帝國丟給了一個6歲的繼承人--同治。咸豐在臨死之際,進行了幾件大事:一個是設立八位顧命大臣協助皇帝處理國事,二是為了防止大臣勢力過大,架空皇帝,又規定皇帝的諭旨需由顧命大臣擬定,但需皇后慈安和同治皇帝一起蓋印,才能生效,這樣可以制衡帝后與八大臣之間的利益,但咸豐的算盤打的是好,卻抵不過人心對權力的慾望。

同治登基後,慈禧/慈安與八大臣之間的大戰就開始了,雙方之間完全沒有顧及自己的身份與地位,公然在朝廷之上互相辱罵,在八大臣的眼裡,慈禧和慈安只有蓋印之責,無出建議之責,但兩位太后並不這麼看,但因當時身處承德,慈禧和慈安只能忍受著,慈禧和慈安想垂簾聽政的想法,也被八大臣以“祖宗之法”所扼殺。


所以,破除“祖宗之法”是慈禧必須得做的,由於身處承德,八大臣攔著不讓回京,所以,第一步必須得儘快返京,離開八大臣的地盤,所以,慈禧在看到咸豐的弟弟奕來承德哭喪時,向奕哭訴八大臣的罪狀,剛好奕也非常厭惡八大臣,所以,慈禧利用這個原因和奕聯盟,準備產出八大臣。


奕在返京後,多次要求八大臣將新皇帝及咸豐的梓宮護駕回京,但八大臣以各種理由推脫,最後慈禧再次拿出了“祖宗之法”---國不可一日無君,新皇帝不能長久的不在北京坐鎮,終於贏得了機會可以返京。


在返京過程中,慈禧/慈安及同治皇帝,與八大臣中的兩位一起先行回京,在回到京後,慈禧立馬以皇帝的名義下發諭詔,直指顧命八大臣“矯詔擅權”,當場將一起回京的兩位逮捕下獄,同時也命人去將剩餘的6位解送回京。緊跟著,兩位太后就大賞政變功臣,命奕為議政王、軍機大臣,兩位太后也開始了垂簾聽政。


從以上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慈禧並不是沒有才能,相反,慈禧非常的有頭腦:

1、清楚的知道,咸豐駕崩之地為八大臣的地盤,在別人的地盤上,只能低頭,隱忍,保住性命是首要,而非為了爭一時之氣。


2、知道利用廣大群眾的利益,聯合奕對八大臣的恨,不管是權利的恨,還是私人感情的恨,在知道以自己和慈安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只有結合廣大“群眾”的力量,才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出其不意,速度制勝。在回到北京後,到了自己的地盤,有奕等一干大臣們撐腰,立馬以皇帝的名義下發諭詔,逮捕八大臣下獄。


4、收買人心。在解除八大臣後,立馬對站在自己這邊的人進行大賞,升官的升官,給錢的給錢。


5、除去競爭對手。在八大臣走下舞臺後,自己手中權力的對手就是慈安與議政王奕了,慈安的暴死,議政王奕權力的削奪,不得不看出慈禧的步步為營。


一切絆腳石都去除後,接下來就是慈禧的獨攬大權了。


寒舍閱獨


慈禧執政48年(1861-1908年11月15)。

1861年開始咸豐帝駕崩到1908年結束,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為什麼慈禧能執政48年

有的觀點認為在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之後,她成了各派政治勢力用以支撐門面的擺設。有論者認為,在這樣一個嚴酷、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在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紫禁城裡,作為一個女人,為了避免成為他人刀俎之下的魚肉,慈禧一生都在做著艱苦卓絕的努力。


在西格雷夫看來,慈禧從來就沒有實際控制過這個帝國,她只是那些握有實權的男人們的擺設:先是恭親王,後來又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此論雖有些過頭,但也說明了慈禧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專橫跋扈,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種男人力量圈子的“平衡者”。百年以來,其實眾多的評論都是建立在性別歧視和男權意識的基礎之上的。有論者認為,如果不是道光誤立奕詝,“清代歷史上不會出現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不致以一個淺薄無識的婦人手握定中國的命運達四十餘年,當可斷言”。又說“慈禧雖有才具而實無見識,所以晚清中國的命運,才會在她手中變得衰敗沒落,終至有亡國滅種之虞”。   


歷史資料證明,慈禧太后並非淺薄無識,她曾經親自教身邊女官、侍者學習國學以及西洋知識。而所謂在她手中中國的命運變得衰敗沒落,更是顛倒因果的結論。處於當時那種險惡在眾多的評價慈禧太后的著作中,曾經長期服侍慈禧的德齡當然最有發言權了。德齡在《慈禧後宮實錄》中,給我們展現了曾經統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古老帝國的老佛爺的另一面:她只不過是個女人。她有著普通女人對美的追求、對青春的渴望的情感。她寫道:“‘啊!青春!’她很溫柔地說,‘這是天賦予人的一種最可寶貴的恩物,所以人必須竭力愛惜它,設法把它積儲起來;即使老了,也得如此!’”   


1900年9月12日的《字林周報》(《字林西報》的星期日副刊)寫道:的確,皇太后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婦人,我們從《倫敦與中國郵報》上月3日所發表的下列文字中,可以瞥見這位昔日女僕之品性的另一面:皇太后的真實品性是一個無關緊要而又難以弄清的問題。她的形象已經被描繪得五光十色,不過陰暗仍是其主調。”

但是,一位美國駐華公使夫人的記述告訴我們,無論內心深處多麼憎惡這些‘外國魔鬼,皇太后在表面上或言辭上都沒有絲毫的流露,她看上去很快活’,“她的臉上充滿了善意,見不到一絲殘酷的蹤影,她非常親切,當我們接過遞上來的茶時,她上前一步,向我們頻頻舉杯又說道我們彼此一家。

執政能力很弱嗎?

慈禧有卓越的政治能力和魄力,對政見很有看法,思路又清晰,咸豐於是漸漸把一些奏章給她幫忙批閱了。最重要的是慈禧掌握國家政權具有合法性——咸豐獨子的生母,還有咸豐死的時候給她的同道堂印。



慈禧早年的治國水準也是比較高的,至少在她手裡,太平天國、捻軍、陝甘回亂都被剿滅了,俄國人、阿古柏和法國人都被趕跑了。同光中興,似乎真的給大清帶來了一絲迴光返照。 對國家的社會發展及經濟發展的貢獻。

同治時期,慈禧重用洋務派,喊出"自強和求富”的口號,創辦北洋水師、漢陽鋼鐵廠、降低賦稅、發放糧種鼓勵農桑、大興科舉、設立電報局、設立總理衙門及派兒童出國留學等一些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近代化,恢復了經濟發展。到慈禧後期又頒佈“新政”對軍事、經濟、管制、教育等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所以慈禧執政48年並不是偶然。


一起探尋歷史的真相


在一個男權社會,一個女人想要上位本身就很困難。孔子曾有言:唯小人和女子難養也。雖然有些偏激,但是真實地反應了古代女人的地位。就算是皇后妃子,也只是被認為認為是傳宗接代的工具,何談統領一國朝政。



慈禧不是武則天,她沒有武則天那股狠勁,犯不著為了上位,殺光自己的兒女。晚清的時局也不比盛唐,複雜的環境下,慈禧的老佛爺之路可謂是舉步維艱。

周旋的藝術

每逢皇帝去世,朝堂之上必定是一場血雨腥風,慈禧也面臨著這個局面。她作為太后,其實權力並不大,她也得“寄人籬下”,先前是恭親王后來是曾國藩袁世凱等人。



所謂老佛爺,其實不過的隱忍不發後的享受。周旋於幾個男人的權力庇佑下,慈禧才羽翼漸豐。

控制的藝術

慈禧入宮後,受盡咸豐皇帝寵愛,並且生下了後來的同治皇帝。作為太后,她自然有許多發言權。加之皇帝年齡又小,對於慈禧來說,控制起來就比較容易。

包括後來的光緒皇帝,同治皇帝沒有子嗣,慈禧為什麼不選擇一個已經成年的旁支,來繼承皇位呢?而去選擇年僅四歲的載湉?很簡單,皇帝年齡小,一切都會由太后做主。從大量史實記載中,我們都可以看出慈禧的控制慾,包括讓光緒叫她“爸爸”、推遲光緒的大婚等等。



光緒七年,兩宮太后之一慈安太后暴崩,死因蹊蹺,很有可能就是慈禧乾的。都說女人何必為難女人,不過慈禧為了能一統後宮,徹底掌握朝政,還是下了狠手。

智慧的藝術

慈禧並不是一個極度迂腐的人,也並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據記載,她曾親自教身邊的女官學習國外先進文化、學習國學。而且,戊戌變法得以開展百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慈禧的默許。只不過,後來變法觸及了權貴的根本利益,她不得不下令停止。



總的來說,慈禧並沒有我們想的那樣心狠手辣,比起某些男人來,她的手段還是太嫩了。這篇文章並不是來美化慈禧,只不過是想還原不一樣的老佛爺罷了。


小豪說歷史


首先,說慈禧沒能力是不對的!不光是慈禧,中國過去的領導層,對外可能不行,搞內鬥,那個個都是行家裡手!這是通病,沒法子的。

其次,慈禧的政治嗅覺還是很敏銳的。敢在咸豐屍骨未寒的情況下,先下手為強,聯合恭親王幹掉八大臣,這個魄力一般人還真沒有!

要說為什麼慈禧能統治這麼多年,兩個字概括,均衡!

權術玩的賊溜。從不讓任何一家獨大!用曾國藩,把左宗棠帶出來。曾國藩老了,把他的學生李鴻章帶出來接著跟左宗棠鬥!

再者慈禧的權力很少下放,慈禧的權利慾望很強。任何事情都想要自己拍板,不輕易服輸。所以下面的人只能順著她來,久而久之,慈禧的威望就無人能及!所以大清朝雖然是風雨飄搖,但慈禧仍然能讓它屹立不倒!只是可以慈禧個人的享受慾望太強了,要是能把錢用在對的地方,大清朝說不定就中興了!


沒事鬧著玩


慈禧是個專才,她的行政能力甚至比武則天都強,在中國知名女人中幾乎無出其右者,既使和歷史上的所有帝王比,她也算嬌嬌者,這就是她能夠在清末,維持一個風雨飄搖的政府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根本原因。

但是,掌握政權有兩能力特別重要,一個是行政能力,還有一個是政治眼光。慈禧行政能力極強,但是政治眼光極差。就像一個操作能力一流,但沒有方向感的船長,這樣的船長綜合能力不強,不能算一個好船長。


有得觀史


說慈禧並無大能的說法是偏頗的,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在首都淪陷的情況下,能夠力挽狂瀾,使風雨飄搖的大清政權又存續了幾十年,從這一點看,崇禎皇帝,乃至蔣介石跟慈禧相比都要相差很多。慈禧的政治手腕和眼光都是後來那群愛新覺羅的後裔所不能匹敵的,他之所以能在風雲變幻的晚清統治長達五十年之久,不僅在於她善於利用能臣,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政治眼光。

我們先來看一下她善於用人和善於利用人,善於用人和善於利用人不同,善於用人這方面,在她手下崛起的晚清將領幾乎都是能人,如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還有血戰鎮南關的馮子材,包括老成謀國的李鴻章等,都受到了當時慈禧的重用。也正是這些政治軍事上面的能臣,為即將凋零的晚清堅持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而她利用人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她和咸豐留下的八大臣之間的鬥爭看出來她的政治手腕,咸豐駕崩後,將權力分給了八大臣以及東西宮兩太后,但慈禧不滿足與自己的權力受限,於是利用奕的野心共通過除掉了八大臣,封其為王,而後又架空並剝奪了奕的權力。並在東宮太后去世後獨掌大權。

另一方面,在中國的變革風雲下,慈禧太后果斷用了一批改革軍事改革之人,如袁世凱和嚴復,李鴻章等,建立了北洋水師和新軍。但由於光緒執政期間急於表現自己,使北洋水師指揮冒進,毀於一旦,但對於戊戌變法中的不切實際的內容,她則極力反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慈禧不僅有作為一個獨裁者貪婪的一面,也有作為一個政治家權謀的一面。


布衣修禪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自此三度垂簾聽政,直至1908年去世,統治中國長達 47年之久。

慈禧太后能夠把持清廷最高統治權力 47 年的重要原因,除了其個人具有的獨特政治手腕,能夠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喜怒無常,使人莫辨其內心真實想法,能夠很好地運用封建君主的“權”、“術”、“勢”,是一位老練的封建統治者等因素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3個方面。

第一:相貌出眾,慈禧在17歲那年入宮,入宮的第二年就從貴人晉升為嬪。又過了三年再次晉升,成為懿妃。又一年,晉封為貴妃。可見,就宮鬥水平來說,慈禧太后就高人一等。 慈禧太后最初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得到咸豐皇帝的青睞,是因為他的相貌出眾所致。

第二:學習能力強,慈禧太后有著很強的學習能力,她從小就學習漢族文化,會讀會寫。這在其他妃嬪當中是少有的,其他的滿族女子雖然也會說漢語,懂得很多漢族文化,然而他們並不認識漢字。

第三:熟悉漢族文字,清朝的後宮當中,一般全是滿族的妃嬪,而滿族女子從小接受的都是滿族的教育,很少有會寫漢字的。但是慈禧太后卻精通漢文,因此才能在咸豐皇帝生病期間幫助他打理朝政,贏得了咸豐皇帝的喜愛。在咸豐皇帝在位期間,慈禧就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

慈禧年輕時就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和勾心鬥角的權術,以致於後來年輕的同治帝和光緒帝都沒能鬥得過老練的慈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