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邓艾偷渡阴平时只剩下2000残兵,那么他是怎么灭掉有60万人的蜀国的?

蓝星随笔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一语成谶,几十年后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灭掉蜀国!那么邓艾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解释一下题目中的数字问题,邓艾偷渡阴平时带兵3万余人,并不是题目中说的2000残兵。蜀国确实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维带走,驻扎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万多人。这是前提。下面我来解释一下邓艾是怎么偷渡阴平,灭掉蜀国的。

当时蜀国的情况是宦官黄皓专权,公元262年,姜维伐魏失败,兵退沓中。黄皓向刘禅进谗言:让姜维暂驻沓中,勿还成都。这样形成了一个不利的局面。看下图

沓中在汉中西北,远离汉中,也就是说蜀国主力军队既不在汉中,也不在成都。这样就给了魏国机会。

司马师于是制定了剿灭姜维,直捣成都,灭掉蜀国的计划。计划分左、右、中三路进军。左路军由邓艾率领,三万余人。经狄道直捣沓中,正面与姜维作战。中路由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经祁山,过武都(诸葛亮当年走的路线)直达阴平桥头,切断姜维东归的路线。也就是说邓艾和诸葛绪两人的任务是前后夹击姜维,最好能打败姜维,如果打不败,最起码是困住姜维所率领的蜀国主力。右路军由钟会率领,十万余人。先占领汉中,然后南下经过剑阁道直逼成都。

这个作战计划非常的完美,由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姜维的蜀军主力,然后由钟会率领魏军主力直捣成都。谁也没有想到战局发生了变化,最后钟会和诸葛绪被堵在剑门关,反而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奇袭绵竹,迫降了成都的刘禅。到底怎么回事呢?

先说钟会率领的右路军,钟会没有料到蜀军如此不堪,入蜀的陈仓道、斜谷道、子午谷道均没有蜀军防守。蜀军只在汉城和乐城驻兵防守。于是钟会留下两万人兵围汉城和乐城,然后挥军南下,直捣剑门关。

姜维知道汉中失守的消息后,没有和邓艾的军队纠缠,直接绕过邓艾千里奔袭剑门关而来,这时在阴平桥头的位置被诸葛绪堵住。姜维毕竟还是用兵如神,率军佯装攻击诸葛绪后方,诸葛绪率军回击,姜维趁着诸葛绪离开桥头的短暂时刻急行军度过桥头,扬长而去。等诸葛绪反应过来赶回桥头,姜维已经离开有一天的时间了。姜维就是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差,成功摆脱了邓艾的追击和诸葛绪的围堵。

姜维率领蜀军主力,依据剑门关的天险,成功将钟会的八万大军阻挡于关外,寸步难行。这时邓艾和诸葛绪商量偷渡阴平,绕到剑门关南部的涪城,然后直捣成都。即使不能直捣成都,剑门关的姜维也必须撤退南下救援,这样剑门关自然不攻自破。

诸葛绪认为邓艾脑子抽风了,没有理会邓艾,于是率军和钟会汇合,一起进攻剑门关。这时钟会以诸葛绪作战不利的名义(没有完成堵截姜维的任务),将诸葛绪捆绑送往洛阳治罪,然后兼并了诸葛绪的三万士兵。即使这样钟会仍然没有攻破剑门关。时间长了,魏军粮草不继,钟会开始考虑撤军。

那么诸葛绪为什么认为邓艾脑子抽风了呢?主要还是因为众所周知阴平这个地方多山,阴平到涪城要翻山越岭,根本没有路可走。千里行军,一旦被阻于山中,很容易全军覆没。

然而邓艾硬是完成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壮举,邓艾率领全军翻山越岭,凿山搭桥,开凿栈道,硬是在杳无人烟的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了一条路。在这个过程中,邓艾身先士卒,多次只身犯险,给全军做出了表率。

邓艾率军度过阴平之后全军疲惫,当抵达涪城时上天眷顾,本想着有一番恶战要打,谁知道涪城守卫马邈居然投降了。于是邓艾率领全军在涪城稍作休整,补充体力和武器装备。然后率军南下直逼成都。

这时成都的刘禅慌了,急忙派诸葛瞻前去迎战。诸葛瞻在绵竹列阵防守,以逸待劳。两军交战,邓艾派邓忠和师纂两人攻击蜀军,两人被蜀军战败。这时邓艾彻底恼怒了。千里行军,只为这最后一战,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邓艾亲自督战,邓忠和师纂二次返回与蜀军作战。这时的魏军以必死的决心与蜀军顽强作战,终于大破蜀军。诸葛瞻被邓艾斩杀。

成都的刘禅听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顿时不知所措,昏倒于地。在主降派大臣的劝谏之下,刘禅率领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抬着棺材,手捧印绶向邓艾投降。

至此,邓艾率领三万魏军,偷渡阴平,奇袭涪城,戮战绵竹,终于攻破蜀国腹地成都,结束了蜀国刘禅的统治。偷渡阴平之役也被载入军事史册,作为经典范例供人膜拜!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偷渡阴平,率领三万魏军奇袭涪城,在绵竹击败成都守城部队,成功的灭掉了蜀国。蜀国灭亡了,蜀国军队主力还守在剑门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每日趣评


2000如何灭掉60万?

其实数字没有意义,因为这是只算军事帐,没有算政治帐。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邓艾只靠几千残兵剩勇就迫使刘禅君臣开门投降,不是这2000人战斗力有多可怕,而是因为蜀汉气数已尽。

为什么说蜀汉气数已尽?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国》42集“无力回天”一集,讲的非常详尽生动。为方便大家,我试着结合自己想法说一下。

第一、天下大势

魏蜀吴三国本没有谁正义,谁非正义。在乱世,统一就是正义。

起先,魏蜀吴都想统一,都不想对方统一,可谓半斤八两。但蜀汉失荆州、败夷陵、诸葛6出祁山无果。到邓艾时,蜀汉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的能力和愿望。

作为阻碍别人统一的障碍,蜀汉必将灭亡。

第二、内部矛盾

蜀汉统治阶层分3个集团:荆州集团(原刘备部)、东州集团(原刘璋部)、益州集团(当地原住民)。最后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刘禅投降的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

3个集团看似一体,其实暗流汹涌。这正是诸葛《出师表》所谓“危急存亡之秋”。

在诸葛武侯在时,凭借其执政能力和个人魅力,还能镇得住内部反对势力。丞相没后,再无能总揽全局的擎天柱、架海梁。蜀汉之前隐藏的矛盾也都暴露出来,各种反对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易中天先生总结了4点:分利不均、治蜀过严、战事太多、人民甚苦。

因此,蜀汉当亡。大势已去,面对几千魏兵开门献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想多说两句————“子午谷奇谋”。

不少人经常拿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的“偷渡阴平”作比较,认为子午谷奇谋会成功。

我不这么认为。就是因为邓艾时,蜀汉气数已尽;魏延时,曹魏非速亡之国。

天下大势不同,而用此成功去套彼成功,怎会准确得了?


宛城小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邓艾的部队是3万人,偷渡成功以后杀到江油还有1万多人,损失了一半左右,也算惨重。

当时蜀国的主力都在外围,比如姜维的5万精兵在剑阁对付钟会10万大军。

还有二三万人则监视东吴大军,拱卫成都的部队最多2万人,而且属于二三流的卫戍部队。

蜀国是一个仅有90万人口的小国,而在成都平原以外的部队就有8万,加上成都的2万以及其他各地分散的部队,总数近12万人。

而供养着12万部队,需要的运输民夫至少也有12万,换句话说至少20多万人长期用于军事作战,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基本成年男性都在打仗,留在成都平原的基本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和很少的男人。

而成都平原也是稻米种植,是非常耗费人力的。而当时蜀国的每个县,青壮年男劳力只有几百人!!!夸张不夸张,1个县的男人相当于今天1个村!

这一点点男人,根本是无法维持基本农业生产的,又要维持蜀国的高战争税收。国内老百姓已经疲惫困窘到极点,接近崩溃。

关键是,蜀国的这种态势并不是一二年,基本刘备死后就保持这样几十年。

所以,当邓艾1万多人杀过来,本来就接近崩溃的蜀国就无力抵抗,蜀国老百姓也不支持蜀汉政权。

江油守将马邈只有几千三流部队,都是老弱残兵,被邓艾的1万多精兵吓破了胆,直接投降。

随后绵竹的诸葛瞻倒是敢于和邓艾决战,但他的几千三流部队也不是邓艾精兵的对手,一战就溃,诸葛瞻也被杀。

至此,成都已经在邓艾的攻击下。以成都的2万弱兵,很难抵抗邓艾,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自然,成都的部队可以坚持到姜维的5万人回防增援。

但这样一来,正面钟会的10万魏军也会追击杀入成都平原。同时蜀汉的门户大开,后续的魏军增援部队可以源源不断杀来,蜀国还是架不住。

所以早也好,晚也罢,蜀国肯定是灭亡。

此时的刘禅还算聪明,直接放弃抵抗投降。

这样刘禅也算为魏国做了贡献,交给他们比较完整的地盘,还有数万军队。

由此,刘禅被封王,得以善终。

刘禅这个人真的不笨。


萨沙


一、公元263年,曹魏兵发三路共16万余人,意欲灭亡蜀汉。其中钟会领兵十万进攻汉中,邓艾领兵三万出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领兵三万进攻阴平,阻截姜维的退路。邓艾一路进军顺利,钟会也顺利拿下汉中,姜维与廖化、张翼等人援军败退至剑阁关坚守。钟会等人被姜维拖了一个月,粮草不继,意欲退兵。此时邓艾站了出来。


二、邓艾打算从阴平小道绕过姜维,直驱成都,这是一步险招。邓艾选精兵翻山越岭,钟会派田续跟在后面。到达了江油后,邓艾兵力只有2000多人,再加上田续的一部分兵力,也就不到5000。邓艾击败了江油太守马邈,成都平原近在眼前。

三、此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禁卫军到达梓潼阻截邓艾。黄崇建议诸葛瞻迅速占领险要,以逸待劳,把邓艾消灭在山区。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丧失良机使邓艾进入平原,于是只能回援成都,双方在绵竹遭遇。本来诸葛瞻初战占优,可是禁卫军缺乏战斗经验,被邓艾翻盘,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禁卫军全军覆没。


四、诸葛瞻的死极大的震慑了刘禅,已成惊弓之鸟。而姜维主力只能坚守剑阁,继续拖着钟会的十多万人。此时对于邓艾来说,成都唾手可得。

刘禅意欲南逃南中或者投奔东吴,均被谯周否决,在谯周、张绍(张飞之子)、邓良(邓芝之子)的劝说下,刘禅选择投降曹魏。邓艾于是完成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以不足5000人灭亡了一个国家。



邓艾能成功,一是曹魏总兵力占绝对优势,钟会拖住了姜维主力。二是邓艾自身的军事谋略出众,偷渡阴平这招太过惊险,出人意外。三是邓艾碰上了猪对手诸葛瞻,在劣势下完成了翻盘。四是刘禅没有决心,选择投降。

五、可惜立有大功的邓艾因为太过于自傲,被钟会、卫瓘等人陷害。邓艾父子于264年初被斩杀于绵竹关,钟会也因为后来与姜维谋反失败,被卫瓘乱军所杀。两位功臣都命丧黄泉,真正笑到最后的是坐镇长安的司马昭。


石头说历史


题主问邓艾偷渡阴平后只剩2000残兵,如何灭掉60万人的蜀国,这是个标准的伪命题。因为邓艾兵力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先来看看《三国演义》。毕竟题主提到了邓艾的2000人,这个2000人,肯定只能是三国演义的数字。首先必须指出,三国演义的兵力数字一向是很不靠谱的,不过单就邓艾灭蜀而言,是对的上的。

《三国演义》中,邓艾最初出兵是9万人,包括本部3万和手下4个地方官每人1.5万。

艾遂遣雍州刺史诸葛绪,引兵一万五千,先断姜维归路;次遣天水 太守王颀,引兵一万五千,从左攻沓中;陇西太守牵弘,引一万五千人,从右攻沓中;又遣 金城太守杨欣,引一万五千人,于甘松邀姜维之后。艾自引兵三万,往来接应。

这9万人的部队,在沓中桥头和姜维纠缠一阵,肯定有些损失,但不会太多。毕竟主要是姜维在逃命。此后,诸葛绪被钟会逮捕,吞并了其部队(1.5万人)。因此,邓艾剩下的部队兵力是7万人左右。

接下来,邓艾带着这7万人开始偷渡阴平。《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

艾乃先令子邓 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 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 又选三千兵下寨。……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于是邓艾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

也就是说,邓艾总共安排了3.5万人马,从阴平进军。沿途分兵下寨(这个完全可以理解,需要运送后方钱粮)。最后到达江油的时候,邓艾还剩下2000人,用这2000人抢了江油。这就是题主问题“2000人”的来历。另外还有3万多人,应该是留在阴平路北,作为这一支进军部队的大本营。

问题是,邓艾后来并不是靠这2000人打下的蜀汉。原著写了,就在拿下江油后,邓艾把其余部队也逐渐接过来了: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那么,邓艾接应的己方部队,是只把分布在七百里沿途的兵马接来(共3.5万),还是把全军(共7万)接来呢?个人认为是把全军接来。否则留3万人在阴平路北干啥呢?

邓艾进入蜀中的兵力是7万,那么蜀汉兵力是多少呢?楼主的“60万”肯定是说错了。按照演义,司马昭在之前评估蜀汉兵力是二三十万,这个数字基本靠谱。

吾料西蜀将士,守成都者八九万,守边境者不过四五万,姜维屯田者 不过六七万。

那么,总兵力20余万的蜀军,其中汉中的四五万已经损失大半,姜维的屯田部队连同后方增援的,都被钟会的30万大军包围在了剑阁。所以成都只剩下七八万军队:

后主即拨成都兵将七万与瞻。

按嘉靖本,还专门说了成都只留下一万守军。

所以,邓艾和诸葛瞻决战时,双方兵力基本相当,而且邓艾的军队应该更精锐。最初邓艾兵败,损失了万余人。后来用计,击溃诸葛瞻军,杀诸葛瞻父子,然后兵临成都城下。这时候成都已经无兵可战,只好投降。

由此可知,按演义,并不是邓艾带2000人打下拥有60万人的蜀汉,而是魏国出动四五十万大军进攻有二三十万人的蜀汉,其中邓艾带着2000人打下江油后,率领七万人挺进蜀汉腹地,歼灭同样拥有7万兵力的诸葛瞻军团,最后迫使成都投降。

如果按照历史,那么兵力具体数字不同,过程差不多。曹魏出动邓艾3万余、诸葛绪3万余、钟会十余万,总兵力18万。蜀汉兵力为10万左右。此后,蜀汉在汉中被歼灭和包围的兵力是2万左右,姜维带主力四五万人在剑阁和钟会12万人左右相持。邓艾带着2万左右的兵力从阴平小路进攻蜀汉腹地,歼灭同样拥有2万左右兵力的诸葛瞻后,逼近无兵可守的成都……

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没有“2000人灭亡60万”的神话。

关于这个,请搜索我的头条号有一篇文章,说的更清楚。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三国趣味文章与您分享


巴山夜雨涮锅


所以为什么晋灭蜀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平灭蜀地最经典的一次,因为邓艾偷渡阴平,太险太奇。

但楼主所说的邓艾只有两千兵力,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当时邓艾偷渡阴平的兵力在两万左右。

西晋大军伐蜀,共有十六万,兵分三路,钟会自率主力十万,而邓艾诸葛绪两部各率三万部,主力和主攻都是钟会部,其余两部是策应,但钟会的大军都姜维部阻在剑阁。

为什么蜀方不在此处设防,因为邓艾所选的这条路实在是太难了,后来大唐诗人李白写诗,描述:“蜀道之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方是想不到邓艾敢冒如此大险从阴平偷渡过来。

邓艾却率此偏师出奇兵,从那条不是路的小径出发,翻山越岭,竟然将这条路走通了。

当邓艾率领万余兵马从阴平到江由,再从江由过左儋道,左儋道为何称左儋道,皆因来者只能以左肩担物,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江中,所以号称左儋道。

邓艾军经左儋道,又通过七百里无人区,抵达涪县。邓艾部一下出现在成都平原。

当时蜀军的五万主力正由姜维率领在剑阁和钟会相峙,而其它兵力也分部在入蜀各要塞。

当时在成都及附近的兵力有四万多,按照数量来说,邓艾部仍处于劣势,但邓艾部一则是精锐,二来出其不意打了个蜀军猝不及防,再加之有军事才能的将领都在一线,当时蜀军不是没有抵抗,蜀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临危率兵抵抗晋军,但一来诸葛瞻不是将才,二来所率之部老弱病残,抵挡不了晋军动物凶猛,诸葛瞻阵亡。

邓艾兵临成都的时候,阿斗率百官出降,已是无奈之举。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大家好,我是白齐光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下面由我来回答

魏景元三年,魏国大举进攻蜀国。本来,蜀国在诸葛亮临死前,以遗书叮嘱后主,让他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吴懿为车骑将军,出督汉中。开始蜀国后主刘禅还能遵照诸葛亮遗训,又得力于蒋琬、费祎、董允一帮文臣的辅佐,武将姜维、吴懿、王平一帮将军的护国,力守诸葛亮之成规,些许年相安无事。

可后主刘禅是个昏庸之辈,不思进取,淫荡无度,朝政不问不说,却还渐渐地亲小人,远贤臣,于是身边就麇集着中常侍黄皓等一班奸佞之人。他们蒙蔽后主,党同伐异,使蜀国的朝政日废,国力日衰。边防则靠姜维这一帮武将在边陲苦苦支撑着。

谁知霹雳一声,震动全蜀,魏兵竟三路杀来,势如破竹。那时司马师因眼瘤之疾已暴死,其弟司马昭继承爵位。司马昭令魏将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部署人马,又使邓艾为征西将军,与钟会并进。再令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自祁山往武卫桥头进发,企图切断蜀军退路。

三路人马,来势凶猛,蜀将姜维只好集中兵力主动退守剑阁。由于蜀军扼守险要,魏镇西将军钟会一时也无可奈何,屡次进攻不能奏效。于是钟会企图行反间计,劝降姜维(姜维原是魏将,后投诚诸葛亮,是诸葛亮的爱将,很得器重),他给姜维写信说道:“您以文武之德能怀超世之谋略,功业成于巴、汉,名声于中原,远近莫不推崇。我每每想到往昔,曾与你一起在魏国任职,只有吴札、郑侨之间的友好情义,才能和我们之间的关系相比。”企图以旧情感召劝其投降。姜维根本不予理睬,而是加紧布置军队,驻守在险要之地。钟会见到这种情况,加上粮道险远,军中乏粮,打算撤退了。

可魏之征西将军邓艾见两军长久相峙,蜀军以逸待劳,而魏军长途跋涉,士气易散且军粮不济,不但不能取胜还可能坐失这次灭蜀的良机,便利用钟会和姜维相持的机会,亲率精锐之师趁机自阴平僻道,突入蜀军后方,经过荒无人烟之地,邓艾不顾艰险,勒令军士凿山开道,搭造桥阁,涉险奔袭。一路上崇山峻岭,渺无人烟,行动极是艰难。来到摩天岭时,尽见峻壁巅崖,不能开凿,眼看陷入绝境,邓艾的儿子和开路的士兵纷纷痛哭起来。

这时,只见邓艾率先以毡裹身,从高山滚了下去,其他人一看主将如此英勇,不敢落后,也如法遵行,有毡的依法制,无毡的用绳索拴住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悄悄地越过了摩天岭。总所经路险,约有700余里,当仅有2000人的魏兵出现在蜀军面前时,蜀军大为吃惊,以为是天兵天将,便四散奔逃,一片混乱。邓艾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江油、涪城和绵竹等城直抵成都城下。当姜维大军还在剑阁浴血坚守时,成都的后主已经出降称臣了。

就这样,刘备、诸葛亮轰轰烈烈一生创下的蜀国基业,从此宣告结束了。素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维率重兵把守的剑阁,已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至于阴平僻道,那更是人烟绝迹,鸟兽难栖的天险,可以说是兵法中的“死地”,此处用兵,实是兵家之大忌,一般人都会认为不可能。而邓艾的成功,就在于般人认为不可为者而为之,峭壁悬崖,野兽绝迹,飞鸟难过,更何况是人马。


龙帅林vlog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人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其中邓艾率领3万余人从狄道出发,负责牵制在沓中的姜维大军。

在前期的过程中,邓艾的3万余人并没有跟蜀汉打过大的消耗战,所以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不会只剩下2000多残兵,史书《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到数字,估计还有万余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邓艾能够灭掉蜀汉,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其中心理因素非常重要。

蜀汉多年的北伐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相反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不少人已经开始反对姜维的北伐,其中就包括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蜀汉老臣张翼等。这说明在蜀汉内部关于北伐曹魏一事已经产生了分歧,即内部矛盾。再加上宦官黄皓为非作歹,蜀汉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内部已经波涛暗涌,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性!

军队数量的多少,从来都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叫做克林根伯格的德国军官带领十名士兵,就把南斯拉夫首都给占领了,要知道当时城里还有1300多名南斯拉夫士兵。

这位德国军官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靠的就是奇袭和心理战攻势,这跟邓艾能够取得奇袭成功如出一辙,也可能这位德国军官看过《三国志》吧,把邓艾奇袭成都的方法学了过去。

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后,大军直奔成都而去,蜀汉上下是一片惊呼。当时姜维的大军被拖住了,没有办法脱身回来救援成都。经过跟大臣们商议后,刘禅派诸葛瞻率兵在绵竹迎敌,不过被邓艾击败了。邓艾大军乘胜攻陷雒县,逼近成都附近,而刘禅成都方面已经是无兵可以用了。

面对这样的困境,蜀汉内部多年积累的矛盾彻底激化,人心惶惶!刘禅一边调阎宇带兵前来增援,一边跟大臣商议如何是好。

蜀汉大臣谯周力主投降,他认为拼死抵抗是没有意义的,蜀汉援军还没有到来前,成都估计就被邓艾攻破了,只会给百姓带来更多的苦难;撤往南中也是不可取的,虽然诸葛亮征服了南中之地,但是南蛮始终是口服心不服,去了南中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更不可以逃往东吴,一国之君避难到他国还有什么意义,如果蜀汉都灭亡了,东吴也撑不了多久的,难道将来再投降一次吗?

经过主降派谯周的劝说下,刘禅认为大势已去了,便投降了邓艾大军,也算是保全了成都百姓,所以说蜀汉的灭亡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


小凌说史


邓艾偷渡阴平只有2000残兵,如何灭掉60万大军的蜀国?很简单,因为邓艾不止2000残兵,蜀国也没有60万人啊。你这问题没一句是对的……


按照三国历史,邓艾渡过阴平后的部队应该是2万人左右。而蜀汉当时全国军队只有10万人,其中主力部队已经在汉中损失了一批,姜维则被钟会的15万大军牵制在剑阁。再加上南中和东部的军队,成都守军最多也就两三万,和邓艾军队实力相当。邓艾在击败诸葛瞻后,成都兵力所剩无几,只能投降。


按照三国演义,邓艾最初出兵有9万人,其中诸葛绪的队伍被钟会吞并后,还剩7万左右。这7万人邓艾带着一路沿阴平小路分兵驻守。到攻打江油的时候,邓艾确实只剩2000人,因为其余不对都沿途分兵了。但攻克江油之后,专门有一段描写: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也就是说,邓艾已经把后续部队都接来了。所以这时候邓艾总兵力不是2000,而是六七万。

后面有一段也说明这个问题:

艾闻之,谓师纂、邓忠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汝二人再不取胜,必当斩首!” 师、邓二人又引一万兵来战。……艾见二人俱伤,未便加责,乃与众将商议曰:“蜀有诸葛瞻善继父志,两番杀吾万余人马,今若不速破,后必 为祸。”

单是诸葛瞻两阵,就杀了邓艾一万多人马,可见邓艾总兵力不可能是2000,而是至少数万人。


而蜀汉即使按演义,也没有60万。按演义记载,蜀汉末期总兵力是20多万,其中在前期战斗损失数万(主要是钟会在汉中歼灭),姜维所部十万左右被钟会的20多万大军牵制在剑阁,成都只剩下大约八万军队。等到邓艾歼灭诸葛瞻所部七万人后,成都只剩下1万人,当然束手无策了。


天外村药房


首先邓艾偷渡阴平并不只有2000残兵,邓艾在战争之初受命拖住在沓中的姜维时,有3万人,与姜维的周旋中没有打过消耗战,因此3万人基本没有多大的损耗。而偷渡阴平时邓艾率领的军队,正是这3万本部人马。在险要的阴平道行军损耗是必然的,但也没有只剩2000人那么夸张,《三国志》中没有明确记载邓艾偷渡至江油时还剩多少人,在裴松之的引注中有“以万人入江油”的说法,在途中损耗近三分之二,这损失不可谓不大,所以万余人的说法还是比较可靠的。而蜀国方面,且不论有多少人口,反正常备军是只有十万上下的,当时钟会攻汉中,蜀国方面应该有万人的损耗,姜维五万主力尚存,在剑阁阻挡钟会大军。成都应该有卫戍部队近两万人,其余的就分驻在以永安与南中为主的各地方郡县。所以邓艾主要面对的是蜀国在成都平原一带的两万卫戍部队,以万余虎狼之师对两万没有实战经验的京畿部队,并非不可能。


面对邓艾万人孤军,蜀国方面是有机会将其消灭的。第一次是邓艾军入江油,当时邓艾军队刚刚从深山老林出来,既没有粮草也没有援军,不可谓不狼狈。但是守卫江油的将领马邈却被吓蒙了,以为剑阁失手,魏军主力已至江油,便直接开城投降,拱手将一雄关让与敌手。

第二次是绵竹之战。诸葛瞻不听部将黄崇坚壁清野,据险死守的建议,谜之自信地列阵要与从阴平道生死一线下来的魏军虎狼之师正面决战。结果是明显的,养尊处优的诸葛驸马不是邓艾的对手,几乎没实战经验的成都卫戍部队也不是魏国从刀光剑雨和悬崖峭壁中走过来的百战之师的对手。这两次机会,一个因为主将太怂,一个因为主将不知道在塔下猥琐,都错过了。从绵竹失守的那一刻,蜀国其实就已经宣告了灭亡。


无论是江油的马邈还是绵竹的诸葛瞻,只要面对形式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坚城据守,邓艾孤军深入,既没有攻城器械,也没有援军和补给,用不了多久就会不战自乱,钟会也会因为战线过长,粮草不济,而短期又攻不下剑阁而退兵,那样蜀国是有机会继续割据蜀地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诸葛瞻失败最严重的后果,不是刘禅宣布投降,而是姜维被迫放弃蜀地最后的屏障剑阁,驰援成都。只要将魏军十万主力放进盆地,那就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刘禅投不投降已经不能改变什么了,早点投降还能使蜀地免受战火荼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