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錢學森之問,必須用行動回答了

在2005年,總LI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然後,錢老還寫到紙上,如下圖:

錢學森之問,必須用行動回答了

在兩彈一星的那個年代,沒有私人汽車、沒有房地產、沒有月供,生活在那個全民艱苦奮鬥的年代的人們:沒有物質上的慾望(壓根沒這個條件),國家承受著美國等強國的壓制,所以國民對國家的建設貢獻是自發和自願的,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以我們的科研人員是心無旁騖日以繼夜的做研究,根本不考慮回報,他們的付出和無數的工人農民的揮灑汗水是一樣的,不顧個人艱辛,全力奮鬥。比拼的是誰給國家做的貢獻多,而不是比拼誰的房子多。所以,我們在那個年代能創造很多科技的神話。

當時間推進到21世紀後,我們的經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強大了,國民收入提高了。普通市民都普及擁有小汽車和私人商品房甚至別墅。加入WTO後,奠定了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企業走上市場化為國家創造外匯,而人才同樣需要走上市場化,需要依靠強大的吸附優勢去促進核心人才為國做出更大的貢獻,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然而,目前國內的環境,大家都在感嘆:科學家的收入還不如XXX的。這樣的狀態,必須改變。

1,對於科普教育,不要再搞太多的文學色彩的“艱苦故事”,現在很多大學生首選的專業是:金融、商務、財經等。而且很多大學生畢業後第一件事就是:考公務員!!!為何會這樣?因為過去太多的文學都在宣傳:

技術員艱苦付出、幾天不睡的加班做試驗、要去荒無人煙他的大西北做研究、幾年見不到妻子/兒女/父母、長期連續工作積勞成疾,甚至犧牲生命等等……這在過去需要英雄刺激全民奮鬥的年代,需要這樣的勵志故事……但是,現在進入高速的信息年代,早已國富民強,人人過著拿著手機就做生意的年代,你說這些故事能起到刺激科研的效果嗎?不但起不到,反而嚇怕太多的年輕大學生,甚至讓很多人從小就開始害怕當技術員,讓他們潛意識裡覺得“搞科研就是吃苦”,這是極為不妥的。

2,對於當代學生,我們應該多樹立科技創造國家財富和個人財富的理念,無數精英人士通過讀書和創業,一邊促進了國家的科技發展,一邊也成就了個人生活的改善,這才是正面和正向的。我們國家的:馬雲、馬化騰、張朝陽、李彥宏等等。外國的:喬布斯、蓋茨、扎克伯格等等。這些人首先是技術達人,然後用自己的技術創業,不但為自己的國家做了貢獻,個人也創造了財富的神話

3,國企科研機構的人才必須改變,他們沒有激勵機制和退出機制,朝九晚五拿份死工資,還要承受著車貸房貸壓力,他們的鋒芒必定被磨鈍,工作積極性更不如民企的崗位,這就生產矛盾了:

有條件做基礎研究的,但是沒工作激情和創新思維;沒條件做基礎研究的大量人才卻從事著模塊化的下游技術開發。這就是極大的死結,並被狠狠的打面:日本的科研人員在19年裡拿了19個諾比爾獎(都是物理和醫學的),而我們只有2個(1個文學,1個醫學),要知道日本人口只有我們的:1/10。我們的科研必須改革!刻不容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