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三百狂吟袖,一山灑唱丘。

嘞呃復哦哦,晚五重朝九。

才誦詩書禮,又唱易春秋。

笑言卷中味,可抵飯香否?

……

這是筆者追憶家公(土家族的“家公”即“外公”)肖老先生而寫的五言詩,描述的正是家公誦唱古詩歌時的情景。我一直以為家公的這種古詩歌誦唱法,可能只是老教書先生特有的讀書習慣,甚至有些老土,便沒當一回事。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家公每天早晚都會坐在階簷下誦唱詩歌,幾十年如一日,直到2008年去世。說實話,家公這種誦唱古詩歌的“熱情”和執迷,我一直是不理解的。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圖為筆者家公(即外公)肖大明老先生

直到2019年筆者回到老家,當我再次回憶家公誦唱詩歌的情景,並試著用家公的古誦唱法唱誦了幾首詩歌后,突然發現這種古誦唱法其實並不簡單!尤其是筆者試著誦唱了幾首屈原的《離騷》,感覺特別順暢,與平時用普通話讀屈原的詩歌完全不一樣!普通話讀屈原的詩有些拗口,用古誦唱法唱屈原的詩時,詩歌中的情、境、意、韻,便盡顯無遺,時而壯懷激烈,時而抑鬱憂傷,時而高山流水,時而春暖花開。這使筆者對中華古詩歌有了新的理解,當即寫下了《詩載論》一文,並嘗試著寫了一些古體詩歌,其中就包括《憶家公四首》。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用古誦唱法唱屈原的詩歌特別流暢

如果用“古誦唱法”誦唱我自己寫的詩歌《憶家公》,其唱法是這樣的:

三百(~)狂吟袖(呃~),

一山(~)灑唱丘(哦~哦)。

嘞呃(~)復哦哦(呃~),

晚五(~)重朝九(哦~哦)。

……

一、筆者對"古誦唱法"的理解與思考:楚文化與蜀文化融合的產物

我的家鄉在湖南張家界桑植縣北部與湖北恩施鶴峰縣交界的龍潭坪鎮(央視“天梯上學”新聞曾報道過的地方),龍潭坪鎮是一個真正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山村儒士之鄉,這裡的人祖祖輩輩都具有非常強烈的讀書願望。在龍潭坪鎮隱蔽的小山村裡,曾住著一批未被新文化運動洗禮的老私塾先生,其中就包括我的家公肖大明老先生。新中國剛成立時,這裡曾一度繼續保留著古老的私塾教育方式。

至於本文所介紹的“古詩歌誦唱法”為什麼最終在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留存下來,我覺得有三大原因:

(1)地理位置。我結合衛星地圖查看了老家的地理位置,這裡正處於武陵山區腹地,四面環山,以正我的家鄉為半徑,正北方是長江流域巴蜀段,分別坐落著雲陽、奉節、巫山、巴中、秭歸、宜昌等歷史文化名城。北起湖北巴東縣城,南至湖南張家界的天門山景區,剛好是北緯29度之31度之間,網絡上火熱的“北緯30度文明”之說也適用於整個大武陵山區,而實際也如此,比如長江沿岸的詩歌文化,而武陵腹地的恩施山歌、桑植民歌,都是非常有名的。這裡高山重重,四季分明,這樣的地理位置確實有利於詩歌藝術的產生和傳承。

於是,筆者便有了這樣的思考,楚辭的正確唱法,可能就是恩施山歌和桑植民歌,同屬武陵山歌。而屈原的《離騷》,很可能就是武陵山歌而已。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圖為筆者家鄉龍潭坪鎮的地理位置

(2)文化淵源。由於地處高山重重的武陵腹地,這裡的勞動人民天生喜歡唱山歌,也是情理之中的。山歌文化和詩歌文化本是一脈相承,楚文化和蜀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在武陵山區形成相對穩定的詩歌文化傳承習俗,也是順理成章的。比如筆者的嗲嗲(即“爺爺”),曾經便是一名“山歌大王”,經常跟十里八村的人對山歌。我至今也依稀仍記得有一些山歌是這樣唱的:“你唱的山歌嘞沒我多,我唱的山歌幾巴簍殼,老鼠子啃斷一匹篾,去脫七八百嘞……”,“你唱的山歌嘞是我的,我唱的山歌夾船拖哦,我到河裡寵瞌睡,你從我插口裡摳去的嘞……”,這個“巴簍”,也寫作“笆簍”,但筆者以為,應該為“巴簍”,應該是起源於古代巴蜀的一種運輸工具,目前在張家界的桑植農村仍然存在(筆者家裡也有)。大家留意一下這首山歌的斷句,是不是跟楚辭很像?同是湖南人,但武陵山區的人是聽不懂湘方言,而同屬於西南官話的四川話、湖北話,跟張家界武陵山區的人交流起來卻沒問題。屈原的出生地是秭歸,由此可以判斷,屈原《離騷》的唱法,應該接近於武陵山歌的唱法。

綜合這些因素,基本可以判斷,遺落在武陵山區的老私塾先生的詩歌古誦唱法,應該跟楚辭的唱法差不多,只有方言上的細微區別。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古代"巴簍"的存在是印證楚文化和蜀文化在武陵山區腹地交融的活化石

(3)歷史因素。幾千年來的改朝換代,交通相對便利的長江一帶和湖南武陵山區以外的文化難免經歷不同的演變,但武陵山區腹地由於相對封閉,也很有可能相對保存了古代詩歌文化和誦唱方法的完整性。比如幾年前有央視報道過的“天梯上學”新聞,就發生在筆者的家鄉龍潭坪鎮苦竹坪鄉的張家灣村,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筆者家鄉歷來的相對封閉。筆者家公的肖氏家族具有很好的讀書傳統,目前在龍潭坪鎮紅軍村的茶園和李家灣村的沿場,仍住著肖氏家族的後人。這隻肖氏家族在當地培養出了不少私塾先生、人民教師和一些讀書人,尤其是紅軍村的茶園,更是走出了不少讀書人。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圖為龍潭坪鎮張家灣村“天梯上學”報道的新聞圖片,該座山脈的另一邊就是筆者的老家“紅軍村”

另外,在紅軍村有一處洞穴,名叫肖洞(由於賀龍曾帶領紅軍在此洞藏身,現今也叫“紅軍洞”,但當地人仍然習慣叫“肖洞”),很多人只知張家界有黃龍洞、九天洞,卻不知肖洞可能才是張家界最大的地下溶洞,而這個叫“肖洞”洞穴的存在,可能與肖氏家族存在一定的歷史淵源,現今已不可考。正是由於這種與世隔絕的封閉性,使得筆者的家鄉一直很少與外界有交流,即便五四新文化運動,也沒有改變這裡的古樸文化和習俗,尤其是儒家傳統,在這裡相對保留得比較完好。這也是這種古詩歌誦唱法能夠得以留存的主要原因。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圖為位於紅軍村茅扶組的肖洞,對比站在洞口的人便可知肖洞可能是張家界最大的洞穴

筆者有詩云,《七律·紅軍村》:

茅扶天園聽傳說,一山巍巍一山峨。

大馬可騎三步涉,山口而喘土皮坡。

壯士曾縱千古義,紅歌今飄兩叉河。

關門巖擋鬼神路,常使英雄怯半坡。

詩中的茅扶、天園、兩叉河、關門巖、半坡均為紅軍真實地名(其中,關門巖是賀龍之女賀捷生的誕生地)。詩歌描述的場景,也印證了這一帶山區的封閉性。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肖洞之美宛若“地下皇宮”,作為當地人,我反而不希望它像黃龍洞、九天洞一樣被開發,保留點原始氣息吧

我用這麼多文字介紹武陵山區腹地的山歌文化和詩歌文化,與因我所寫《詩載論》一文的緣故分不開。我認為,這些古老的山歌和詩歌,承載著最古樸、最純真、最美麗的中華文化,這也是山區勞動人民不怕犧牲、勤勞勇敢的源動力所在。今天,我把這種古詩歌誦唱法分享出來,也正是想借最原始之美的山歌和詩歌傳播中華文化,而筆者作為這種古詩歌誦唱法的唯一繼承者,更是責無旁貸。

二、神秘"古誦唱法"的詳細介紹:古詩歌的原始靈魂,方言誦唱更有感

古詩歌唱誦法的要訣:(1)用方言唱更有感覺,無法解釋,筆者也試著用普通話唱過,但唱著唱著又回到了方言(也有可能是筆者普通話沒學好);(2)結合詩歌原有的韻律、節奏,加入適當的拖音、變音,一般以“呃~”結束上一句,以“哦~哦”結束下一句;(3)詩歌唱誦的腔調非常像湖南桑植和湖北恩施一帶的山歌民調,但又有明顯的不同,筆者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有限,無法解釋;(4)不分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都可以用這種古詩歌唱誦法;(5)“古誦唱法”以

詩經、楚辭、唐詩為最佳,宋詞元曲也能採用該種誦唱法,但誦唱時的意蘊和感覺,相比詩經、楚辭、唐詩要少很多(由此也可以推斷,這種誦唱法很可能出現在漢唐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用古誦唱法唱詩經,方知詩經意境之美

現將不同類型古詩歌的唱法分享如下:

1、三言詩誦唱法(以《三字經》為例)

人之初(呃~),性本善(哦~哦),

性相近(呃~),習相遠(哦~哦)。

苟不教(呃~),性乃遷(哦~哦)。

教之道(呃~),貴以專(哦~哦)。

2、四言詩誦唱法(以《關雎》為例)

關關雎鳩(呃~),在河之洲(哦~哦)。

窈窕淑女(呃~),君子好逑(哦~哦)。

參差荇菜(呃~),左右流之(哦~哦)。

窈窕淑女(呃~),寤寐求之(哦~哦)。

3、五言詩誦唱法(以憫農為例)

鋤禾(~)日當午(呃~),

汗滴(~)禾下土(哦~哦)。

誰知(~)盤中餐(呃~),

粒粒(~)皆辛苦(哦~哦)。

4、七言詩誦唱法(以李白詩為例)

日照香爐(~)生紫煙(呃~),

遙看瀑布(~)掛前川(哦~哦)。

飛流直下(~)三千尺(呃~),

疑是銀河(~)落九天(哦~哦)。

(七言詩中間有拖音,稍不同)

5、楚辭誦唱法(以《湘夫人》為例)

帝子降兮北渚(呃~),

目眇眇兮愁予(哦~哦)。

嫋嫋兮秋風(呃~),

洞庭波兮木葉下(哦~哦)。

登白薠兮騁望(呃~),

與佳期兮夕張(哦~哦)。

鳥何萃兮蘋中(呃~),

罾何為兮木上(哦~哦)?

沅有芷兮澧有蘭(呃~),

思公子兮未敢言(哦~哦)。

荒忽兮遠望(呃~),

觀流水兮潺湲(哦~哦)。

6、詞曲誦唱法(綜合上述唱誦法)

宋詞元曲,此處不逐一舉例。

7、駢文誦唱/誦讀法(綜合上述唱誦法)

駢文可以誦唱,也可以誦讀,用方言誦讀時,跟不通話誦讀的感覺和意境也不一樣。篇幅有限,此處就不舉例了。

8、古文誦讀法(綜合上述唱誦法)

筆者家公讀古文跟普通話讀古文略有不同,有些斷句的地方會有很長的拖音。哼讀和誦讀又有區別,哼讀貴在自然,饒有趣味;而誦讀則聲音洪亮,情感豐富,拖音悠長,非常動聽。家公曾多次取笑後輩們讀書“乾巴巴的”,一點韻味都沒有。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圖為張家界武陵山區腹地的標誌性吊腳樓

以上就是詩歌“古誦唱法”的基本介紹。閉上眼睛,便可想象出古代私塾先生上課時的場景,似乎也能夠感受到那種誦唱詩歌的悠然自得,古樸山村的詩書氛圍,乃至古私塾先生與學生的神情。當然,有興趣的古詩歌愛好者,不妨根據我的介紹嘗試著誦唱一下試試,必能感覺到不一樣的氣息和韻味。

三、"古誦唱法"的價值:詩中悟道,傳承原汁原味的古詩歌和道學思維

我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但我認為,如果當代古詩歌愛好者要真正進入《二十四詩品》所表達的詩歌境界,是必須要了解這種“古誦唱法”的,否則,是很難真正進入到司空圖所描述的那種詩歌意境中去的。道理很簡單,古詩歌如果用現今的普通話去誦讀,就好比用普通話誦讀香港著名歌手劉德華的流行歌曲,比如這句“啊哈~給我一杯忘情水……”,如果不用唱的形式,而只是用標準普通話去誦讀的話,劉德華《忘情水》中的這句歌詞就立馬變成一句“大白話”了。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用普通話誦讀《忘情水》只會變成“大白話”

1.“古誦唱法”對詩歌藝術本身的價值

詩歌的傳統誦讀方式,是很常見的,也不分方言和普通話。但要真正進入到詩歌的靈魂與生命中去,那就必須瞭解這種“古誦唱法”。在家公傳承下來的“古誦唱法”基礎上,再結合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我對古詩歌總結出了八個字,即“情、境、意、韻、景、物、心、志”這八個維度,這也是筆者曾經在《詩載論》中表達過的觀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對這種“古誦唱法”的熟悉和了解,我是很難在《二十四詩品》的基礎上提煉出這八個字的,換句話說,如果不懂“古誦唱法”,基本上是讀不懂《二十四詩品》的。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圖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

比如《二十四詩品》講的雄渾:大用外腓,真體內充;沖淡: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纖穠:乘之愈往,識之愈真;沉著:所思不遠,若為平生;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茅屋;洗煉:如礦出金,如鉛出銀;勁健:行神如空,行氣如虹;綺麗:金尊酒滿,伴客彈琴;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如果僅僅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二十四詩品》的話,那麼,你是很難理解道詩歌藝術蘊藏的真正靈魂和生命的。但如果你能夠用“古誦唱法”去唱詩歌,那麼,詩歌的“情、境、意、韻、景、物、心、志”便馬上呈現於眼前,滌盪於心間,這就是詩歌“古誦唱法”的玄妙之處。

每天感知並領悟詩歌的雄渾沖淡,或纖穠沉著,或高古典雅,或洗煉勁健,或綺麗自然,必然能夠體會到詩歌藝術中的“俱道適往”,以及“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的心境。這大概就是筆者家公幾十年如一日,直到90多歲逝世,“嘞呃復哦哦,晚五重朝九”,每天都沉浸於詩歌誦唱之樂的緣故吧。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圖為《二十四詩品》網友書法作品(僅供參考)

2.“古誦唱法”背後暗藏的道學思維

筆者是詩歌愛好者,也從詩歌中領悟到了中華道學思維的玄妙。筆者對西方哲學和中華道學有著自己的理解,在大學時期寫過一篇《中西神學比較》的論文。“中學為變,西學為辯,變者道也,辯者哲也,道中有哲,哲中無道”,這是我對中華道學思想的觀點。另外,筆者也曾在《詩載論》一文中強調過中華道學思維。我提出道學“詩載論”,其一是我自己愛好詩歌,確實鑽進去過,並研習過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其二便是家公流傳下來的詩歌“古誦唱法”在實際生活中給我的啟示。

首先,看看《二十四詩品》,司空圖品的是詩,講的其實是道。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是哲學,這點我是萬萬不敢認同的。我一直主張道學是道學,哲學是哲學,強行把中華道學定義為“中國哲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胡適沽名釣譽乾的一件愚蠢的事,而且誤導了太多人。道學是觀變的,哲學是思辯的,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再看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體現的其實正是“情、境、意、韻、景、物、心、志”千變萬化,與思辯哲學沒有任何關係。筆者認真讀過《二十四詩品》,我發現司空圖竟然有多達八次提到“道”。

(1)自然: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2)豪放:由道反氣,處得以狂;

(3)委曲: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4)實境: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5)悲慨:大道日喪,若為雄才;

(6)形容:俱似大道,妙契同塵;

(7)超詣:少有道契,終與俗違;

(8)流動:夫豈可道,假體如愚。

三百狂吟袖:湖南張家界大山深處即將失傳的“古詩歌誦唱法”

其次,分享一下家公對筆者的道學啟示,家公肖大明老先生是懂道學的。我出生時,家公已不是私塾老師了,但“肖老先生”的名號,在十里八村還是很響亮的。在我還是嬰兒時,外公就經常在火坑旁翻古,我也因此習慣了高頻率地聽到“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老子”、“孔子”等字眼,加上家公幾十年如一日地誦唱詩歌,從小就在我的靈魂深處種下了中華文化的種子。我說家公懂道學,其一是生活道學,其二是育人道學。

腹有詩書氣自華,家公對名利看得非常淡泊,唯獨對誦讀詩歌情有獨鍾。我聽母親講,家公曾有機會為官,並且鄉親們推薦的,但家公卻選擇可在家種地,安度餘生,平時也就經常幫鄉鄰寫寫對聯什麼的。我在《憶家公四首》中也描述過這個場景,有詩云:“踩霜石上走,踏月鄰里求。督管八鄉事,聯對十堂秋。良言金玉賀,仁德清世留。落豪羲之字,只換一錢酒。”寧要“仁德清世留”的逍遙自在,也不要官場的名利功勳,這就是筆者的家公。而實際上,或許正是因為家公的這一選擇,在生活條件相對落後的貧困山區,他活到了93歲的高齡。

在說說家公的育人之道。說實話,在我記憶裡,家公從來不勸學,雖然《三字經》他背得滾瓜爛熟。家公比較注重觀察小孩子的天性和靈性,他堅持“愛讀書的不用勸”。家公的實際行為也是如此,我不僅從來沒有聽到過家公勸學,他甚至連批評我一次都沒有,當然,也有可能是筆者從小就很聽話,哈哈。但說實話,家公其實一直都在言傳身教,他更注重給後輩樹立榜樣。比如,為了啟發後輩詩歌的興趣,他曾經多次講起他年輕時用一首《屁之歌》捉弄私塾先生的故事。

這首《屁之歌》是這樣唱的:“屁呃屁呃,肚裡的氣呃,有屁不放,作鼓作脹呃;屁呃屁呃,肚裡的氣呃,有屁一放,臭氣滿堂呃”。《屁之歌》的唱法與古詩歌的誦唱法稍稍不同,更像是道士先生在已故亡人靈前唱的悼詞。唱亡靈悼詞時是不用吐字清晰的,只需要半哼半唱即可,所以用來捉弄私塾先生“挺合適”。這首《屁之歌》也是家公經常拿來逗小孩的歌。

回憶家公以前的點點滴滴,我在《憶家公四首》中還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小伢跟前逗,故事菸斗收。躬勾說往古,圍坐話商周。三勸人醒明,半哄兒睡熟。柴門訪雪冷,讓客火坑頭

”。其中,“柴門訪雪冷,讓客火坑頭”描寫的是冬天下大雪,家裡來客人了,小孩子要“讓客”的故事。

在這裡,筆者多分享了一些家公的往事,但正是這些看起來很尋常的往事,卻從側面反映了家公的詩歌行為,也驗證了詩歌“古誦唱法”確實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道心”的。

最後,既然這篇文章是聊詩歌,就以詩歌來結束這篇文章吧

不知不覺前面已經分享了三首《憶家公》的詩,索性把最後一首也分享出來吧。筆者憶家公詩云:

階簷翻書舊,灶膛棄卷丟。

明鏡儒中理,誠心世上修。

正大光明道,光明正大走。

奈何此生命,不活九百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