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三百狂吟袖,一山洒唱丘。

嘞呃复哦哦,晚五重朝九。

才诵诗书礼,又唱易春秋。

笑言卷中味,可抵饭香否?

……

这是笔者追忆家公(土家族的“家公”即“外公”)肖老先生而写的五言诗,描述的正是家公诵唱古诗歌时的情景。我一直以为家公的这种古诗歌诵唱法,可能只是老教书先生特有的读书习惯,甚至有些老土,便没当一回事。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家公每天早晚都会坐在阶檐下诵唱诗歌,几十年如一日,直到2008年去世。说实话,家公这种诵唱古诗歌的“热情”和执迷,我一直是不理解的。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图为笔者家公(即外公)肖大明老先生

直到2019年笔者回到老家,当我再次回忆家公诵唱诗歌的情景,并试着用家公的古诵唱法唱诵了几首诗歌后,突然发现这种古诵唱法其实并不简单!尤其是笔者试着诵唱了几首屈原的《离骚》,感觉特别顺畅,与平时用普通话读屈原的诗歌完全不一样!普通话读屈原的诗有些拗口,用古诵唱法唱屈原的诗时,诗歌中的情、境、意、韵,便尽显无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抑郁忧伤,时而高山流水,时而春暖花开。这使笔者对中华古诗歌有了新的理解,当即写下了《诗载论》一文,并尝试着写了一些古体诗歌,其中就包括《忆家公四首》。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用古诵唱法唱屈原的诗歌特别流畅

如果用“古诵唱法”诵唱我自己写的诗歌《忆家公》,其唱法是这样的:

三百(~)狂吟袖(呃~),

一山(~)洒唱丘(哦~哦)。

嘞呃(~)复哦哦(呃~),

晚五(~)重朝九(哦~哦)。

……

一、笔者对"古诵唱法"的理解与思考:楚文化与蜀文化融合的产物

我的家乡在湖南张家界桑植县北部与湖北恩施鹤峰县交界的龙潭坪镇(央视“天梯上学”新闻曾报道过的地方),龙潭坪镇是一个真正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山村儒士之乡,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读书愿望。在龙潭坪镇隐蔽的小山村里,曾住着一批未被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老私塾先生,其中就包括我的家公肖大明老先生。新中国刚成立时,这里曾一度继续保留着古老的私塾教育方式。

至于本文所介绍的“古诗歌诵唱法”为什么最终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留存下来,我觉得有三大原因:

(1)地理位置。我结合卫星地图查看了老家的地理位置,这里正处于武陵山区腹地,四面环山,以正我的家乡为半径,正北方是长江流域巴蜀段,分别坐落着云阳、奉节、巫山、巴中、秭归、宜昌等历史文化名城。北起湖北巴东县城,南至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景区,刚好是北纬29度之31度之间,网络上火热的“北纬30度文明”之说也适用于整个大武陵山区,而实际也如此,比如长江沿岸的诗歌文化,而武陵腹地的恩施山歌、桑植民歌,都是非常有名的。这里高山重重,四季分明,这样的地理位置确实有利于诗歌艺术的产生和传承。

于是,笔者便有了这样的思考,楚辞的正确唱法,可能就是恩施山歌和桑植民歌,同属武陵山歌。而屈原的《离骚》,很可能就是武陵山歌而已。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图为笔者家乡龙潭坪镇的地理位置

(2)文化渊源。由于地处高山重重的武陵腹地,这里的劳动人民天生喜欢唱山歌,也是情理之中的。山歌文化和诗歌文化本是一脉相承,楚文化和蜀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在武陵山区形成相对稳定的诗歌文化传承习俗,也是顺理成章的。比如笔者的嗲嗲(即“爷爷”),曾经便是一名“山歌大王”,经常跟十里八村的人对山歌。我至今也依稀仍记得有一些山歌是这样唱的:“你唱的山歌嘞没我多,我唱的山歌几巴篓壳,老鼠子啃断一匹篾,去脱七八百嘞……”,“你唱的山歌嘞是我的,我唱的山歌夹船拖哦,我到河里宠瞌睡,你从我插口里抠去的嘞……”,这个“巴篓”,也写作“笆篓”,但笔者以为,应该为“巴篓”,应该是起源于古代巴蜀的一种运输工具,目前在张家界的桑植农村仍然存在(笔者家里也有)。大家留意一下这首山歌的断句,是不是跟楚辞很像?同是湖南人,但武陵山区的人是听不懂湘方言,而同属于西南官话的四川话、湖北话,跟张家界武陵山区的人交流起来却没问题。屈原的出生地是秭归,由此可以判断,屈原《离骚》的唱法,应该接近于武陵山歌的唱法。

综合这些因素,基本可以判断,遗落在武陵山区的老私塾先生的诗歌古诵唱法,应该跟楚辞的唱法差不多,只有方言上的细微区别。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古代"巴篓"的存在是印证楚文化和蜀文化在武陵山区腹地交融的活化石

(3)历史因素。几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交通相对便利的长江一带和湖南武陵山区以外的文化难免经历不同的演变,但武陵山区腹地由于相对封闭,也很有可能相对保存了古代诗歌文化和诵唱方法的完整性。比如几年前有央视报道过的“天梯上学”新闻,就发生在笔者的家乡龙潭坪镇苦竹坪乡的张家湾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笔者家乡历来的相对封闭。笔者家公的肖氏家族具有很好的读书传统,目前在龙潭坪镇红军村的茶园和李家湾村的沿场,仍住着肖氏家族的后人。这只肖氏家族在当地培养出了不少私塾先生、人民教师和一些读书人,尤其是红军村的茶园,更是走出了不少读书人。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图为龙潭坪镇张家湾村“天梯上学”报道的新闻图片,该座山脉的另一边就是笔者的老家“红军村”

另外,在红军村有一处洞穴,名叫肖洞(由于贺龙曾带领红军在此洞藏身,现今也叫“红军洞”,但当地人仍然习惯叫“肖洞”),很多人只知张家界有黄龙洞、九天洞,却不知肖洞可能才是张家界最大的地下溶洞,而这个叫“肖洞”洞穴的存在,可能与肖氏家族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源,现今已不可考。正是由于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性,使得笔者的家乡一直很少与外界有交流,即便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没有改变这里的古朴文化和习俗,尤其是儒家传统,在这里相对保留得比较完好。这也是这种古诗歌诵唱法能够得以留存的主要原因。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图为位于红军村茅扶组的肖洞,对比站在洞口的人便可知肖洞可能是张家界最大的洞穴

笔者有诗云,《七律·红军村》:

茅扶天园听传说,一山巍巍一山峨。

大马可骑三步涉,山口而喘土皮坡。

壮士曾纵千古义,红歌今飘两叉河。

关门岩挡鬼神路,常使英雄怯半坡。

诗中的茅扶、天园、两叉河、关门岩、半坡均为红军真实地名(其中,关门岩是贺龙之女贺捷生的诞生地)。诗歌描述的场景,也印证了这一带山区的封闭性。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肖洞之美宛若“地下皇宫”,作为当地人,我反而不希望它像黄龙洞、九天洞一样被开发,保留点原始气息吧

我用这么多文字介绍武陵山区腹地的山歌文化和诗歌文化,与因我所写《诗载论》一文的缘故分不开。我认为,这些古老的山歌和诗歌,承载着最古朴、最纯真、最美丽的中华文化,这也是山区劳动人民不怕牺牲、勤劳勇敢的源动力所在。今天,我把这种古诗歌诵唱法分享出来,也正是想借最原始之美的山歌和诗歌传播中华文化,而笔者作为这种古诗歌诵唱法的唯一继承者,更是责无旁贷。

二、神秘"古诵唱法"的详细介绍:古诗歌的原始灵魂,方言诵唱更有感

古诗歌唱诵法的要诀:(1)用方言唱更有感觉,无法解释,笔者也试着用普通话唱过,但唱着唱着又回到了方言(也有可能是笔者普通话没学好);(2)结合诗歌原有的韵律、节奏,加入适当的拖音、变音,一般以“呃~”结束上一句,以“哦~哦”结束下一句;(3)诗歌唱诵的腔调非常像湖南桑植和湖北恩施一带的山歌民调,但又有明显的不同,笔者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有限,无法解释;(4)不分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都可以用这种古诗歌唱诵法;(5)“古诵唱法”以

诗经、楚辞、唐诗为最佳,宋词元曲也能采用该种诵唱法,但诵唱时的意蕴和感觉,相比诗经、楚辞、唐诗要少很多(由此也可以推断,这种诵唱法很可能出现在汉唐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用古诵唱法唱诗经,方知诗经意境之美

现将不同类型古诗歌的唱法分享如下:

1、三言诗诵唱法(以《三字经》为例)

人之初(呃~),性本善(哦~哦),

性相近(呃~),习相远(哦~哦)。

苟不教(呃~),性乃迁(哦~哦)。

教之道(呃~),贵以专(哦~哦)。

2、四言诗诵唱法(以《关雎》为例)

关关雎鸠(呃~),在河之洲(哦~哦)。

窈窕淑女(呃~),君子好逑(哦~哦)。

参差荇菜(呃~),左右流之(哦~哦)。

窈窕淑女(呃~),寤寐求之(哦~哦)。

3、五言诗诵唱法(以悯农为例)

锄禾(~)日当午(呃~),

汗滴(~)禾下土(哦~哦)。

谁知(~)盘中餐(呃~),

粒粒(~)皆辛苦(哦~哦)。

4、七言诗诵唱法(以李白诗为例)

日照香炉(~)生紫烟(呃~),

遥看瀑布(~)挂前川(哦~哦)。

飞流直下(~)三千尺(呃~),

疑是银河(~)落九天(哦~哦)。

(七言诗中间有拖音,稍不同)

5、楚辞诵唱法(以《湘夫人》为例)

帝子降兮北渚(呃~),

目眇眇兮愁予(哦~哦)。

袅袅兮秋风(呃~),

洞庭波兮木叶下(哦~哦)。

登白薠兮骋望(呃~),

与佳期兮夕张(哦~哦)。

鸟何萃兮苹中(呃~),

罾何为兮木上(哦~哦)?

沅有芷兮澧有兰(呃~),

思公子兮未敢言(哦~哦)。

荒忽兮远望(呃~),

观流水兮潺湲(哦~哦)。

6、词曲诵唱法(综合上述唱诵法)

宋词元曲,此处不逐一举例。

7、骈文诵唱/诵读法(综合上述唱诵法)

骈文可以诵唱,也可以诵读,用方言诵读时,跟不通话诵读的感觉和意境也不一样。篇幅有限,此处就不举例了。

8、古文诵读法(综合上述唱诵法)

笔者家公读古文跟普通话读古文略有不同,有些断句的地方会有很长的拖音。哼读和诵读又有区别,哼读贵在自然,饶有趣味;而诵读则声音洪亮,情感丰富,拖音悠长,非常动听。家公曾多次取笑后辈们读书“干巴巴的”,一点韵味都没有。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图为张家界武陵山区腹地的标志性吊脚楼

以上就是诗歌“古诵唱法”的基本介绍。闭上眼睛,便可想象出古代私塾先生上课时的场景,似乎也能够感受到那种诵唱诗歌的悠然自得,古朴山村的诗书氛围,乃至古私塾先生与学生的神情。当然,有兴趣的古诗歌爱好者,不妨根据我的介绍尝试着诵唱一下试试,必能感觉到不一样的气息和韵味。

三、"古诵唱法"的价值:诗中悟道,传承原汁原味的古诗歌和道学思维

我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但我认为,如果当代古诗歌爱好者要真正进入《二十四诗品》所表达的诗歌境界,是必须要了解这种“古诵唱法”的,否则,是很难真正进入到司空图所描述的那种诗歌意境中去的。道理很简单,古诗歌如果用现今的普通话去诵读,就好比用普通话诵读香港著名歌手刘德华的流行歌曲,比如这句“啊哈~给我一杯忘情水……”,如果不用唱的形式,而只是用标准普通话去诵读的话,刘德华《忘情水》中的这句歌词就立马变成一句“大白话”了。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用普通话诵读《忘情水》只会变成“大白话”

1.“古诵唱法”对诗歌艺术本身的价值

诗歌的传统诵读方式,是很常见的,也不分方言和普通话。但要真正进入到诗歌的灵魂与生命中去,那就必须了解这种“古诵唱法”。在家公传承下来的“古诵唱法”基础上,再结合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我对古诗歌总结出了八个字,即“情、境、意、韵、景、物、心、志”这八个维度,这也是笔者曾经在《诗载论》中表达过的观点。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对这种“古诵唱法”的熟悉和了解,我是很难在《二十四诗品》的基础上提炼出这八个字的,换句话说,如果不懂“古诵唱法”,基本上是读不懂《二十四诗品》的。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图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比如《二十四诗品》讲的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纤秾:乘之愈往,识之愈真;沉着:所思不远,若为平生;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绮丽:金尊酒满,伴客弹琴;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如果仅仅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二十四诗品》的话,那么,你是很难理解道诗歌艺术蕴藏的真正灵魂和生命的。但如果你能够用“古诵唱法”去唱诗歌,那么,诗歌的“情、境、意、韵、景、物、心、志”便马上呈现于眼前,涤荡于心间,这就是诗歌“古诵唱法”的玄妙之处。

每天感知并领悟诗歌的雄浑冲淡,或纤秾沉着,或高古典雅,或洗炼劲健,或绮丽自然,必然能够体会到诗歌艺术中的“俱道适往”,以及“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的心境。这大概就是笔者家公几十年如一日,直到90多岁逝世,“嘞呃复哦哦,晚五重朝九”,每天都沉浸于诗歌诵唱之乐的缘故吧。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图为《二十四诗品》网友书法作品(仅供参考)

2.“古诵唱法”背后暗藏的道学思维

笔者是诗歌爱好者,也从诗歌中领悟到了中华道学思维的玄妙。笔者对西方哲学和中华道学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大学时期写过一篇《中西神学比较》的论文。“中学为变,西学为辩,变者道也,辩者哲也,道中有哲,哲中无道”,这是我对中华道学思想的观点。另外,笔者也曾在《诗载论》一文中强调过中华道学思维。我提出道学“诗载论”,其一是我自己爱好诗歌,确实钻进去过,并研习过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其二便是家公流传下来的诗歌“古诵唱法”在实际生活中给我的启示。

首先,看看《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品的是诗,讲的其实是道。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哲学,这点我是万万不敢认同的。我一直主张道学是道学,哲学是哲学,强行把中华道学定义为“中国哲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沽名钓誉干的一件愚蠢的事,而且误导了太多人。道学是观变的,哲学是思辩的,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再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体现的其实正是“情、境、意、韵、景、物、心、志”千变万化,与思辩哲学没有任何关系。笔者认真读过《二十四诗品》,我发现司空图竟然有多达八次提到“道”。

(1)自然: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2)豪放:由道反气,处得以狂;

(3)委曲: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4)实境: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5)悲慨: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6)形容: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7)超诣: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8)流动: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三百狂吟袖:湖南张家界大山深处即将失传的“古诗歌诵唱法”

其次,分享一下家公对笔者的道学启示,家公肖大明老先生是懂道学的。我出生时,家公已不是私塾老师了,但“肖老先生”的名号,在十里八村还是很响亮的。在我还是婴儿时,外公就经常在火坑旁翻古,我也因此习惯了高频率地听到“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老子”、“孔子”等字眼,加上家公几十年如一日地诵唱诗歌,从小就在我的灵魂深处种下了中华文化的种子。我说家公懂道学,其一是生活道学,其二是育人道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公对名利看得非常淡泊,唯独对诵读诗歌情有独钟。我听母亲讲,家公曾有机会为官,并且乡亲们推荐的,但家公却选择可在家种地,安度余生,平时也就经常帮乡邻写写对联什么的。我在《忆家公四首》中也描述过这个场景,有诗云:“踩霜石上走,踏月邻里求。督管八乡事,联对十堂秋。良言金玉贺,仁德清世留。落豪羲之字,只换一钱酒。”宁要“仁德清世留”的逍遥自在,也不要官场的名利功勋,这就是笔者的家公。而实际上,或许正是因为家公的这一选择,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贫困山区,他活到了93岁的高龄。

在说说家公的育人之道。说实话,在我记忆里,家公从来不劝学,虽然《三字经》他背得滚瓜烂熟。家公比较注重观察小孩子的天性和灵性,他坚持“爱读书的不用劝”。家公的实际行为也是如此,我不仅从来没有听到过家公劝学,他甚至连批评我一次都没有,当然,也有可能是笔者从小就很听话,哈哈。但说实话,家公其实一直都在言传身教,他更注重给后辈树立榜样。比如,为了启发后辈诗歌的兴趣,他曾经多次讲起他年轻时用一首《屁之歌》捉弄私塾先生的故事。

这首《屁之歌》是这样唱的:“屁呃屁呃,肚里的气呃,有屁不放,作鼓作胀呃;屁呃屁呃,肚里的气呃,有屁一放,臭气满堂呃”。《屁之歌》的唱法与古诗歌的诵唱法稍稍不同,更像是道士先生在已故亡人灵前唱的悼词。唱亡灵悼词时是不用吐字清晰的,只需要半哼半唱即可,所以用来捉弄私塾先生“挺合适”。这首《屁之歌》也是家公经常拿来逗小孩的歌。

回忆家公以前的点点滴滴,我在《忆家公四首》中还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小伢跟前逗,故事烟斗收。躬勾说往古,围坐话商周。三劝人醒明,半哄儿睡熟。柴门访雪冷,让客火坑头

”。其中,“柴门访雪冷,让客火坑头”描写的是冬天下大雪,家里来客人了,小孩子要“让客”的故事。

在这里,笔者多分享了一些家公的往事,但正是这些看起来很寻常的往事,却从侧面反映了家公的诗歌行为,也验证了诗歌“古诵唱法”确实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道心”的。

最后,既然这篇文章是聊诗歌,就以诗歌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不知不觉前面已经分享了三首《忆家公》的诗,索性把最后一首也分享出来吧。笔者忆家公诗云:

阶檐翻书旧,灶膛弃卷丢。

明镜儒中理,诚心世上修。

正大光明道,光明正大走。

奈何此生命,不活九百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