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读书与不读书,人生大不一样!用Kindle,拒绝打扰,感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前两天,小K在知乎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热门话题:“装”是成年人的潜规则吗?

下面的回答也是十分真实:

“不装?这辈子是不可能不装的,钱又没多少,学历又不高,只能靠没事多装装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混下去!”

“谁说成年人才会装?婴儿装哭博关注、学生装作好好听讲其实早就不知道在想什么、长大了装饰朋友圈假装自己过得很好......生活已经这么难了,该“装"的还是要“装”下去!“

明明上一秒还在崩溃大哭,下一秒却可以掩面整理带着天气真好的微笑出去,

明明什么心里骂骂咧咧着老板,电话那边却只是传来“好的,老板“,

明明嘴里吃着高级商场门口7块钱的摆摊烤冷面,朋友圈发的却是:下班血拼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你的演技不错,尤其是在假装快乐的时候,给人印象是“吃可爱长大的“。

这个问题让小K想到一本书,要说“会装”的鼻祖那文化圈的人们一定榜上有名,多亏了他们几百年前的忧郁创作,才让现代人每每在深夜情绪充沛时,有了可以发布朋友圈的文案。而在《装腔指南》中作者将古今中外200余位“文化圈”名人进行盘点,揭开了他们在历史的“伪装”下所不为人知的段子。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据作者本人所说,他撰写这本书的本意就是大家在餐桌上聊到某一个名人的时候,有更多可以“装逼”的话题.......他甚至还直接标出了这些段子的用法......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下面,小K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喝香槟的人

H. L.门肯 H.L.Mencken,1880—1956,报纸撰稿人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用法:

今天大家觉得门肯了不起,更多的是记住了他的一句句简短的俏皮话,就像他说有厌女症的人是那些“像女人一样恨女人的人”。

嗜酒的美国报人H.L.门肯特别钟意香槟。他无数出版物中就包括上一条中提到的那篇题目繁复的长散文。他认为啤酒和红酒比烈酒更好,并指出,要是你还有活儿要干,最好保持清醒,干完了再喝。

就像所有好的报纸撰稿人一样,门肯什么题目都可以写,而且写得还很勤快。他文章的主调是机智而好斗,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天生就该获得他尊重的。门肯最喜欢嘲讽的对象是宗教、政客和婚姻。然后,五十岁的门肯坠入爱河,并且娶了比他小十七岁的一位女士。“跟所有不信宗教的人一样,”他解释道,“我特别迷信,而且永远信任自己的直觉:这一回直觉告诉我是件大好事。”可惜这段婚姻结局不幸,因为妻子五年之后因为脑膜炎去世了,让门肯伤心欲绝。

门肯在世的时候,他的学术大作《美国语言》很受推崇,这本书分析了美国人是如何说英语的。现在这本书基本被遗忘了,而他的很多见解也似乎保守到让人震惊(他似乎很乐意对女人、犹太人和黑人表达不满)括号里面的这句话会不会带有一些争议,不建议说,或者是带上引号。。他让后世记忆最深的还是他的警句,在这方面他的确有天赋。以下几句或可以让读者领略一下他的风采。“民主的道理,就是相信平头百姓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应该足斤足两地把这些全给他们。”“我岁数越大,越怀疑那句俗话:人越老越有智慧。”“败坏的道德是那些过得更开心的人所拥有的道德。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1812—1870,小说家 代表作《双城记》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用法:

“狄更斯式的”这个形容词可以用来描绘极度的穷苦,或怪异到好笑的人物。他是最好的作家,也是最坏的作家。

怎么会最坏呢?对于当代人的口味来说,有些狄更斯的故事读起来实在太故意煽情了。就像奥斯卡·王尔德颇为促狭地说:狄更斯对“小内尔”死状的冗长描述,谁读了都会忍不住要笑出来。他的情节也经常依靠一些荒唐的巧合。

《荒凉山庄》中,有个角色没来由地就自燃了。可为何又说他是最好的呢?狄更斯的写作充满了想象力和磅礴的文采,创造出了很多让人无法忘怀的人物,像《大卫·考坡菲》中那个油嘴滑舌的学徒乌利亚·希坡,像《圣诞颂歌》里那个讨厌圣诞节的商人埃伯尼泽·斯克掳奇。狄更斯的多产、独创性和他的悲天悯人,都是天才级别的。是他最早把孩童当做小说的主人公(比如《雾都孤儿》),也是他最早把小说放在报刊中连载(比如他的处女作《匹克威克外传》)。他也是最早直面当时社会问题的小说家之一,比如他写了很多穷人的困苦,而这也是他自己经历过的。当他父亲因为无法偿还债务入狱,十二岁的狄更斯被迫离开学校,去了一个擦鞋厂工作。这段苦痛经历他始终无法忘怀,后来他会如此不知疲倦地奋斗,不仅为了帮助别人,也为了让自己的财政自由更稳固一些。尽管拥有了名望和财富,狄更斯依然不遗余力地干活,去全国巡演,给来见他的观众绘声绘色地读自己的作品。每次这样的演出之前,他会在下午茶的时候喝一品脱的香槟,作为热身。

私生子

路易·阿拉贡 Louis Aragon,1897—1982,作家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用法:

聊起超现实主义的时候,可以提一下萨尔瓦多·达利、安德烈·布列东*和路易·阿拉贡。

其中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你提到了相对而言更冷僻的阿拉贡。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的童年和旁人不同。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的母亲当时恋上了一个比她大得多的已婚男人,后者一直没有承认这个儿子。

为了掩盖这个丑闻,阿拉贡小的时候一直以为母亲是自己的姐姐,而祖母(她被自己的丈夫抛弃了)是他的养母。直到年轻的路易要奔赴一战的战场,秘密才被公布。因为殉于前线的可能性并不小,家人决定是时候把真相告诉他了。这样稀里糊涂的童年教育让阿拉贡对女性有种本能的同情,而且深深地渴望成为某个团体的一员。

他一开始是达达主义的成员,经过努力,成功地创作出了完全胡扯的艺术和诗歌。后来,他和安德烈·布列东一道发起了超现实主义的运动;这和达达主义有相似之处,就是没有像达达主义那么莫名其妙。不过,阿拉贡回看自己十五年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生涯——做了很多像写自书诗歌(也就是头脑里不管想到什么都写下来)之类的事——把它定性为“年轻时犯的错误”。跟很多超现实主义者一样,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倾心于共产主义,果然没过多久就入了党:他又可以隶属于一个新的集体了,而且在约瑟夫·斯大林身上找到了一个强大的父亲形象,以弥补童年的缺失。既是战争英雄,又是超现实主义的创立者之一,还写共产主义诗歌和小说,阿拉贡在法国自然很受欢迎。

他的好几首诗都被像雷欧·费荷这样的低吟歌手谱上了曲子,让他的名气更响了。如果见到他本人,你会觉得文人的优雅被他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还有个美丽动人的妻子——俄罗斯作家埃尔莎·特丽奥莱。

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1737—1809,作家 代表作《人权论》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用法:

把托马斯·潘恩作为自由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提起时,按照惯例,要把他喊成“汤姆·潘恩”,甚至“老汤姆·潘恩”,就好比他跟你是多年的好友。

托马斯·潘恩是个私生子,出生于诺福克一个工人家庭,一辈子致力于不让那些专横的统治阶层侵害普通人的权益。他扬帆驶往美洲,正好目睹了独立战争;他写的五十页小册子《常识》,激励了美国军队继续斗争,直到完全摆脱英国国王的统治。

据说几乎每个美国士兵都读过或听别人读过这本书,而潘恩的书名本身就足够革命性,因为它隐含的意义是你不需要成为一个贵族才能分清对错,常识该是人人都有的,即使平常人也有。

法国大革命蠢蠢欲动的时候,潘恩回到了欧洲。他读到埃德蒙·伯克*的《法国革命论》,对其中的保守想法感到大为不齿,写了《人的权利》(1791)作为回应,提出一个政府如果不能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它。

这本书大获成功,却让他动荡的生活又添了许多曲折。他被判了刑,罪名是诽谤伯克,但逃脱了制裁。他在革命中的法国成了大英雄,但又和罗伯斯庇尔的支持者交恶,十分侥幸才没有死在绞刑架上。他见到过拿破仑,后者说他睡觉时枕头下面会放一本《人的权利》。但观察到拿破仑愈发投入于篡位夺权,潘恩把他称作“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冒牌货”。潘恩的最后几年是在美国度过的。他因为宣称自己是个自然神论者,被社会所排斥;自然神论者认为神是存在的,但它不是基督教《圣经》中的上帝。

这个人心里想什么总是要说出来的。实际上,他唯一的伪装大概就是他的名字了。他出生时叫“Pain”,但在最后加了一个“e”,让它看起来更有身份一些。然而他的做法是社交矫饰中相对柔和的策略,不像一位画家……

婚史丰富

索尔·贝娄 Saul Bellow,1915—2005,小说家 代表作《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用法:

形容词“贝娄式的”指的是一种雄浑饱满却又随心所欲的文风,有种智识上的贪婪,贝娄自己的小说文字就是这样。

《圣经》里说国王所罗门有七百个妻子,和他同名的所罗门·贝娄(之后誉满文坛用的是笔名“索尔·贝娄”)才娶到五个。但也不用太过可怜他。这是唯一一位拿过三次国家图书奖的作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美国小说家的有力竞争者。

《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的开场就可以感受他的行文是怎样的风味:“我是个美国人,出生在芝加哥——芝加哥,那个不苟言笑的城市,我做事方法全是自学的,随心所欲,而且一定会用我自己的方式让人记住……”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男人到处晃荡,从一个没有出路的工作换到另一份没有出路的工作(一度在一个驯狗中心干活)——从一个女人换到另一个女人。

这本书不同寻常的地方是它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好读易懂,但同时又在智识上深刻讨论了那个时代的各种重大主题。他的写法是很美国化的,不仅在于那种带有音乐感的振振有辞和那种思辨性,或许还在于那种喋喋不休的感觉。

在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贝娄的著名粉丝)看来,贝娄的句子就是“好像比其他人的都更有分量”。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个问题。就像读罗斯,或者读德里罗(只是随便举两个例子),在遭遇贝娄的博学时(掉书袋的话,另外两部重要的作品是1964年的《赫索格》和1975年的《洪堡的礼物》),你很难不尴尬地意识到自己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1976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贝娄号召作家们“要把(大家)从心智的浑浑噩噩中摇醒”。质疑他的人说在文学上,贝娄写的东西太旧了,那些夸张的人物让人想起十九世纪查尔斯·狄更斯*那一辈作家写的小说。当然了,能让人想起狄更斯也不算太糟吧。

结巴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1809—1882,科学家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用法:

提到进化论的争论的时候,要把它们称为“后达尔文”的理论,暗示你很清楚进化论在十九世纪之后已经改良了很多。

进化论是一场革命。十九世纪之前,大家看着精彩纷呈的大自然,认定上帝一定存在。也不一定,进化论这样说道。造成这样无穷变化的是一种过程,叫做“自然选择”或“优胜劣汰”。换句话说,条件更好的动物(更快、更擅伪装等)存活下来,并把这些特质传给了它们的后代。

这一过程有时导致物种整个灭绝了(比如恐龙),而有些新的物种则会出现,比如,人类就是从猩猩进化而来的。

达尔文并非十九世纪唯一一个阐发进化论的科学家,但大部分的功劳都归功于他。一部分是因为他研究得很透彻,一部分是因为他在《物种起源》(1959)中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得气势澎湃、一目了然,还有一部分也因为他留了把大胡子。

画卡通的人想嘲笑人类和猩猩是亲戚这个荒唐说法,达尔文的大胡子就让他们如获至宝。有人画了一个满身毛发、像猩猩一样的达尔文,于是这个画面就留在了大众的想象之中。

达尔文是个不可知论者,并不着急要撼动大家对于上帝的信仰;他把进化论藏了很多年,没有出版,是怕自己虔诚的妻子艾玛(也是他的表妹)太过难受。

他有次提到,跟人解释进化论感觉就像“杀了人再自首”。它不仅有可能“杀死”上帝,也会让人类的自尊心受损,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和上帝近似的高级物种。

达尔文当然不是刀枪不入的,他自己就被疑虑不停地折磨。除了讲话结巴,他成年生活还被严重的疾病困扰,自己治疗的手段就是隔一段时间去冲个冷水澡。

纵欲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艺术家

婚史丰富、毒舌、结巴这本名人八卦小词典中有你好奇的文化圈秘辛

用法:

要是有人夸奖你身上某件蓝色的衣服或饰品,你可以回答:“我正在经历我的 ‘蓝色时期’。”

巴勃罗·毕加索身材矮小,但情人倒是不少;而且岁数越来越大,女朋友却始终年轻。

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十年,他一连串恋情的对象最起码都比他年轻四十岁。根据各种流传的说法,他对这些女子都不太好。(1966年有部电影叫《忘情毕加索》,就是关注了这个主题。)似乎他的想法就是:我是艺术天才,想怎样就怎样。

质疑他是个艺术天才的人的确不多。他不但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有大量作品问世,而且仅仅是擅长的风格就多样到非俗手可以企及,此外,他的创作还显然非常轻松。毕加索的父亲曾是个专业画家,但当毕加索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因为画技太过高超,让父亲绝望得封笔了。

年轻的毕加索离开祖国西班牙到了巴黎之后(他余生都在这个城市度过),经历了几个关键的艺术阶段:蓝色时期(他的画作用了大量蓝色,看上去很压抑)和玫瑰时期(他用了大量的玫瑰色,看上去更开心一些)。

他在1907年画出的《亚威农少女》是延续了保罗·塞尚的艺术探索,将一群摆出造型的妓女奇怪地碎片化了。之后他又小小地前进了一步,同乔治·布拉克一起发明了立体主义。这种风格是把日常用品或人物作为对象,但要把它们从多个角度呈现的样子同时描绘到画布上。

犬儒派的人会说,这种画到最后重叠的意象实在太多,根本辨认不出原来要画的东西是什么。(顺便提一句,这种风格之所以叫立体主义,是因为一个批评者说最后的画作像是很多立方体堆在一起。)

毕加索始终没有成为一个纯粹的抽象画家。他的作品一直都在表现某个实在的东西。在他1937年的大型作品《格尔尼卡》中,你可以从一片狼藉中看到一只正在嘶叫的马头探了出来。这是艺术家对纳粹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回应。

占领巴黎之后,几个盖世太保的军官去了他的公寓,看到一张《格尔尼卡》的照片,其中一个问道:“这是你的作品吗?”“不是,”毕加索冷冷地回道,“这是你们的作品。”这位全球闻名、赞誉满天的艺术家是在一场晚宴中间去世的,当时他正和妻子杰奎琳一起招待宾客。

get了这些文化段子,希望你下次在约会中也能优雅“装逼”~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亚马逊Kindle】在字里行间,一起涨姿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