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孩子总说因为粗心丢分,怎么办?

80后李雷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孩子考试考砸了时都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是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做对。”

真的如孩子说的是粗心吗?

其实不然,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呢?

1、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方法: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

2、基本概念不清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素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举一反三,这时会发现同学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解决方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

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

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解决方法: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的做题,建立错题本。

4、6个习惯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

一、慢慢读题

拿到试卷后,读题速度要慢,尤其是题目较长时,更要慢读,细细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比如,把已知的数据标示在题目的图上。

切记,题目没有读完,不能妄下结论。

这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也就只需要一遍,有用的信息都正确进入自己的脑海,做题就能正确运用所有的已知条件啦!那么看错题目,看漏条件这些事故,就彻底跟自己拜拜喽。

二、演算工整

解答数学题时很多计算都会在草稿纸上进行。草稿纸嘛,又不用给别人看,所以很多同学的草稿纸就乱成一团糟。

相信孩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遇到复杂题目,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很多方程、计算式。

然后费劲仔细观察这些方程,找出隐藏的关键信息,才能解出题目。

这时候,如果自己的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比较整齐,干净醒目,那么发现已知条件中暗含的关键信息就比较容易,更不会发生挪错数字,弄错符号等情况。解题过程自然一帆风顺!

三、回头检查

做完一道题目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本题的结果,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比如:解出来发现结果的数很难看;或者解出来要求的时间竟然是负值。

这时候就需要回头仔细检查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那么,干净整齐的草稿纸就发挥了它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方便检查!

四、深挖根源

有些题目老师稍稍一点拨,孩子就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啦。这些看似粗心导致的错误,其实是概念不清晰。

那么,这时候不能一改了之。应该抓住小问题不放手,深入挖掘根源,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把相关的知识统统过一遍,彻底理清楚。

五、专心做题

平时练习题目,作业要重视,把它们当作考试题目看待。做题的时候先把电脑,MP3关掉,然后集中注意力,快速的完成。

之后再去听音乐,休息。慢慢养成专心做题,专注做事的习惯,粗心自然就会远离孩子。

六、信心、决心、耐心

粗心是一种坏习惯,每一个人经过努力,都能改掉这个坏习惯。

需要的是自己树立信心,下定决心,同时耐心的坚持。

慢慢的就能把这个坏毛病,用细心的好习惯去替换掉。细心的习惯一旦养成,粗心将彻底离开孩子。


李老师010


成绩没考好,“粗心”不背锅!

我是一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我机构的学生每次考完试都会让学生带试卷来让老师给学生做试卷分析。往往有很多学生总会说某一道题自己本来会做,可以拿分,却因为自己粗心大意丢了个负号、把选择“不正确答案”看成选择“正确答案”、计算结果丢了个“0”等等。而很多家长也往往会说我家孩子学的挺不错,就是考试的时候粗心。

学生考试成绩是学生总体学业水平最直观的体现。尤其是对于中考、高考这样比较重要的升学考试,不仅仅只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会考察到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运算的能力;时间管理把控的能力;考试心态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那么、粗心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杜绝各类粗心问题呢?

一、粗心的根源

1、基础知识及解题方法掌握不扎实

往往有这样一类学生相似的知识点记忆不牢固,容易混淆,比如初中数学当中的三角形内心和外心,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知识点,也做过相关的习题,但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定义及相关性质没有搞清楚,考试的时候搞混。再比如初中化学“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大部分同学只记住了课本上列举的常见气体收集方法,没有搞清楚用“向上”或者“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本质,考试的时候出现一点课外的知识就不知道如何解决!

2、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见过太多的学生做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不用草稿纸。尤其是理科科目,在做题之前一定是要备好草稿纸,在草稿纸上作图、推理、演算,将大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即使错了也不需要在试卷上涂改;另外一方面使用草稿纸的好处是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3、缺乏正确的考试心态

学校的考试大大小小有很多,周考、月考、段考、期中考、期末考……,其实对于不同的考试,学生应有不同的考试心态。我一般会给这样的建议:类似于周考、月考、段考这样的小考,学生应该把它看成大考,通过小考发现问题、锻炼心态、积累经验。而在向期中、期末,中高考这样的大考中用小考的心态去对待考试,往往会发挥出不一般的水平。

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一次考试考得好就沾沾自喜或者一次考不好就一蹶不振,这样不会最终取得好成绩!

二、粗心问题如何杜绝

1、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最基本的要求,学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熟烂于心。

2、多做多练,勤思考多动手,培养良好解题习惯。

3、培养良好的考试心态。考场上镇定自若的分析每一道题目,准确无误的计算每一个过程!

其实,粗心只是表象,也是学生成绩不好的理由,而很多家长也相信这样的理由!通过上面的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飞哥升学资讯


我是三年级老师,我来给大家谈谈这个话题。

我现在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就带上来的,我对于每个孩子都很是了解。从一开始有的孩子就经常考满分,很少失误,一直那么优秀着。可是有的学生每次成绩出来后,都是很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分数,孩子也一拍脑袋说“马虎粗心了”,于是家长也就相信了,于是家长也就相信了,嘱咐下次一定用心,可是下次依然是这种情况。这说明没有取得好成绩,不仅仅因为马虎这一个原因。

孩子考试的时候,做错题的原因很多。不能笼统地都归结成为粗心。我班里就有这样的孩子,经常给你丢那么几道小题,说没看见,这的确是属于粗心,马大哈。

造成这种马虎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就是生理原因,孩子的视觉分别能力有欠缺。

很多人不理解视觉分别能力,和视力混为一谈。视力是视觉能力,只要不是眼瞎,想看就一定能看到。可是视觉分别能力是在视力的基础上,对于事物做出的正确的观察、分辨能力、判断能力,比如试卷上出现了46这个数字,可是视觉分别能力差的孩子,就反映到大脑里就可能是64,那么孩子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出错是必然的。还会出现漏字、看错、抄错等行为。会造成老师和家长认为的不该错的题也错了。那么这种情况随着孩子生长发育完善了就会有所好转。

其二就是学习习惯态度不好,不能认真对待学习。

做题的时候不认真对待,这种孩子,越是简单的题,出错越多。因为他觉得自己做过,会做,所以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把题念完就开始做题,可惜人家题目已经有了改动,他还按照脑子里做过的题型做,考后会后悔,但是再做题,他还是故态萌发,除非多吃几次亏,他才会痛改前非,这是性格使然。马虎的性格,还有点自以为是,不好改正。班里有个小男孩就是这种性格,所以最高分永远不会是他。

除了丢题,漏题这种马虎粗心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题也做了,甚至做完了之后还进行了检查,可是还是会出错,那么他就不属于粗心,属于没有掌握好,说白了就是没有学会。

很多家长举例子说,孩子在家什么题都会,可惜呀,考试不会设在你家呀,并且大部分人在考试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紧张。尤其是在大考的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嘱咐孩子好好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孩子压力,并且考试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大家也知道大脑越是放松,越是灵光,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大脑就会做出最直接的反馈,你在大脑中的第一印象,就会涌现出来,如果第一印象是错的,那么呈现在试卷上的答案就是错的。别说是粗心,其实就是没学会。或者掌握的不熟练,时间一紧迫就会出错。


家长问怎么办?没有啥好办法,首先端正学习态度,做题的时候要认真对待。其次就是把基础知识学会,然后多加练习。现在的考试基础知识占80%,各种拔高题占20%。孩子没有见过的题型,你不练习,他怎么就学会了呢。

一道题如果第一次没有做对,你就纪录下来,隔一段你就找出类似的题来给孩子练习下,最好不要是原题,原题孩子会记住答案,起不到效果。如果又做错了,表明还是没有学会,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直到这方面的题型完全不会出错,说明孩子这个知识点全学会了。不要你讲了,他说学会了,你就觉得他会了,其实离真正的学会还差早呢。

我们现在正在搞复习,每天都会有小型的考试,我都叮嘱孩子们认真答题,做完了题,他们也在那里检查,每次都信心满满的交卷,自我感觉都不错,都觉得做对了。可是考满分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已经很少了,只要出现一个没有见过的题型,很多孩子就会出现认知错误。所以不要用孩子马虎来麻痹自己。觉得嘱咐孩子用心考,就会得到想要的分数,其实你很快会发现,你失望的次数越来也多。

把没学会的东西学会,然后经常温习下,这样考试的时候就有信心多了。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马虎的问题。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浅浅的教育


粗心丢分?这个问题,从小就是我嘴边的一句话。

当然现在很多孩子成绩不好,原因也是粗心?真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粗心就是不会,就是没掌握好,粗心是学习能力差的一个体现。

什么是粗心

粗心,就是不细心,细心就是认真,不细心就是不认真。是不是?

应该说考生们都想细心,但是怎么不细心呢?

明明都会的题,怎么错误率一半?是时间不够?还是能力不足?

我记得初中高中时候,语文英语咱不敢说都会,但是数学化学物理,可以说所有题我都会做,但是怎么每次考试错了一大堆,别说150满分, 就是120也考不了呢,每次考试,都是怪自己粗心,自己粗心。

实际是不是?

其实不是的,粗心就是不会,粗心就是能力达不到。粗心就是借口。

比如乘法口诀,你会背错么?你粗心过么?相信中国所有的中小学学生,乘法口诀都是百分百的准确,从来不会出错,从来不粗心。

但是遇到了考上,各类会的题型就不敢保证了。

一个错题,至少做10遍,就不会错了。

上过学的咱们都有一个感觉,这道题错了,怪自己粗心,或者一看答案,额,明白了,会了,下次还是这道题,错的概率仍然是100%,下下次,又是100%的错。

为何?每次看了答案都会,为何下次一考又错了?因为根本不会,根本没掌握。

假如这次错了,我建议你不看答案,自己把题好好做出来,做题过程中禁止翻书和看答案,如果能做出来,下次错误的概率就只有50%。

如果下次又是这道题,又错了,你自己不看答案不看做题过程又做一遍,这样反复10遍,我相信这道题你以后真的不会错了。

所以粗心就是这个没掌握好。如果自己会做的题都能百分百做出来而且做对,这个能力考个985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所有人就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不敢保证自己会做的都百分百做对。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努力,就是粗心,这是骗人的话

真正聪明的人,就知道努力了,如果连努力都不知道那就是笨。如果做题粗心那就是不聪明。

以后再说自己粗心,那就是借口,就改打。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高校专业那些事


作为一个曾经有6年高中教师经历的人来说,我从不相信也不接受粗心一说。你让他做1+1=2.他绝对不会写成3,因为他做过太多遍!所谓的粗心,就是练习不够,同类型的题做的少了。你把这个同类型的题让他做个20遍,你看他还错不错?至于孩子说上回这个题我做对了,这次粗心做错了,你也不要相信,这只能说明他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我现在也这样对我儿子,不要跟我说粗心,错了就错了,掌握不劳就是掌握不劳,不要用粗心来掩盖事实。


一颗小草莓—


每次考试成绩一出,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每次跟孩子分析试卷,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些题我都会,只是太粗心了。”真的是粗心吗?一次两次的失误,或许是因为粗心。

孩子总说因为粗心丢分,家长也就信以为真。这样一来,真正的问题就被掩盖了。孩子自以为什么都懂,没啥问题,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可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却被忽视了。多少孩子成绩差,不是因为粗心,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积习成笨”。

异曲同工,一个跳水运动员即将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知道所有的跳水动作,也练了几次,其中有那么一两次的标准动作,但是失误也有几次,不过他认为比赛的时候一定没有问题,马上比赛就到了,他站到跳台时,心里很紧张,结果一定出现了失误,离开赛场的时候说:“唉,这些动作我之前都做过,这次疏忽了,主要因为太紧张,”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怎么想?我想你会喊出:她练的这么少,出现失误是必然的。或者你会说,这个故事很不实际,运动员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可以看出当家长问孩子粗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讲:没有粗心这回事,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没有打好,练的太少,一个很基础的概念不理解,不熟练,最后导致准确率低。

判断“粗心”的标准是在:

“一些简单的,不该错的,但是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达标吗?

“原本是会做的,考试就做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基础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马虎了,不是不会做”

----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是多少?比如平时做题就只审一遍对吗?

我们经常认为,平时做过的,甚至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事实并不是想象的这样,为什么?

一.知识掌握的不熟练,没关注精深学习

上课的时候,老师把新知识都详细地讲解了,孩子认为简单,听懂了,也就以为学会了。可若缺少必要课后的复习巩固、思考和作业,只是“听过”的知识不会被真正吸收。越聪明的学生,越懂得课后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说粗心几乎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也是很多孩子用来掩盖自己没考好的借口。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督促孩子就行了,却不了解,孩子表面上的懒惰容易发现,深层次的懒惰却无迹可寻。孩子认真听课,回家后也一直做题,为啥成绩就是上不去?别的孩子也没我家孩子努力,为什么别人总拿第一,我家孩子却不上不下?……面对这些疑惑,最好的答案就是: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孩子并非不聪明不努力,只是懒得精深学习。“题量诚可贵,整理效更高”——主动整理,经过反复的体会才更好的温故知新。

尤其在孩子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裕,即使对知识掌握的不熟练,写作业的时候也体现不出来。但考试的时候,时间仓促。在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对策:

1.限时写作业

让孩子限时完成作业,提高写作业效率,这样孩子如果对某些知识不熟练,也能提前在作业里看出来。当孩子在限时情况下,作业准确率越来越高,考试出现粗心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

尤其在平时作业中就要将解题思路转化为得分点,主要就是体现在准确、完整的推理和精确、严密的计算,要克服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而这些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严密推理和精确计算——也就是过程的书写,“会做”的题才能得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步骤的书写,特别是我们男同学们,用心书写过程,改变自己的“重思路,轻步骤,不计算”的不良学习习惯。

2.整理错题本

把每次做错的题目抄下来,然后按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分析错误原因进行总结,错题的整理总结一定程度上会使做错的题成为一个深刻的提醒加深印象,进而才能改正,积土成山,漏洞最后就成了知识的沉淀。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让人印象深刻,他给最近发展区定义是“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是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将孩子原本不会做但在他人指导下有会做的题以及我们做错过的题收集起来,提供给我们每一个学生最适合自己的温故知新资料。

二. 不注意学习效率学习策略及时调整,孩子真的会变“笨”

据调查粗心,更多是精力及注意力不集中。

对策:

虽然儿童的注意力发展有一定规律,即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孩子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能力会更强,但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注意力的训练,防止孩子粗心。

从课本中任意挑选一篇文章朗读,比比谁在读课文的时候能一字不错。这个游戏不仅训练课文朗读的能力,还能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这个要求看起来很容易,实则很难,因为既要朗读又要注意不读错,对注意力要求很高。

尤其应该关注极具伪装的“假努力”。

曾经有清华大学教授大胆评价:在中国,至少有一半学生在“假努力”!表面上看非常刻苦,任劳任怨,实际上学习时懵懵懂懂,成绩一塌糊涂。他们看上去用了十二分的功,但因为方法不当、效率过低,导致最后只有六分的收获。

不是学习时间越长分数就越高,不是不停补习就能脱胎换骨,不是每天只睡5小时就是勤奋。“伪勤奋”对于孩子的伤害,是很严重的。请观察孩子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做题不彻底,过于依赖参考答案;学习没有针对性,做题贪多求全;不懂归纳知识点,学过了就忘了;

付出的学习时间越多,收效却越小。孩子饱受“伪勤奋”的折磨,就因为没找对方法。

没有效率的学习,没有目标的努力,没有计划的奋斗,不讲究学习策略,都只是作秀。

三.在学习行为上纵容是对孩子的莫大伤害

平时辅导作业的时候,很多家长习惯了“陪读”,有的始终在旁边指点督促,有的看孩子做作业太慢,实在看不下去,直接动手帮孩子完成作业。家长的过度干预,会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反正做错了有人帮忙修改,不做了有人代劳,考差了还有人帮自己找借口。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会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也就习惯了偷懒,不动笔,不动脑,也不学习。“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只有坚信这一观点,父母才能真正做出改变,孩子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从教多年,越来越发现教育的一个真相:没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被“懒惰”拖垮的孩子。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正是纵容孩子懒惰的根源。

每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应对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家长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给了孩子尊重与必须遵守的底线;家长态度强硬而要求严厉,给了孩子底线,也施加了很大压力;

家长态度模棱两可,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家长完全不管,给了孩子不努力、不学习的理由。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错误态度,正在导致孩子越学越“笨”。一定要明白: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指望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是最难实现的愿望。

四.孩子成绩差异,就是习惯的差异。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孩子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就是习惯的差异。

家长要学会真关心,用检查代替唠叨,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狠得下心来管教,不纵容,不偷懒,守护孩子的成长。

孩子要学会真努力,积极主动,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积极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请教;积极学习,多动笔,多阅读,多练习,认真对待每次作业。

尤其不应忽视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到了中年级,孩子读数学题时很少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从依赖爸爸妈妈帮助读题过度到孩子独立审题。可以让孩子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句地读题,读一遍不懂再读。

就像全国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对女儿说的那样:“孩子,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而对于粗心,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粗心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克服。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战胜“粗心”,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在孩子自觉性不高、不会学习的时候,父母及老师一定要正确教育、督促与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成才。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恰巧上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说小孩特别粗心,每次只能考七八十分。把试卷拿回来,她把错误的一标,小孩都会做。经常把加减法看错。她问我怎么办?


我知道她家小孩的情况,刚上二年级。我说,你注意一下,她有没有阅读障碍症。很多小孩没有明显的阅读障碍症,就是不会读写,但有一些轻微的症状。比如,经常漏看字,意思理解有误,抓不住重点。在帮助阅读障碍症患者的时候,帮他找出关键词是一个重要的措施。跟这里的情况一样,用红笔把重点圈出来,小孩就不会错,说明她阅读时抓不住重点。


这是粗心的第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是不会,不熟练。大家经常说的,让你算1+1=2,你会算错吗?不会,再怎么粗心都不会错。所以,粗心就是自己能力够不到。有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因为以为自己懂了,但有些概念掌握得不全面,有个知识盲点。


第三种,跟性格有关。我有个朋友苦于自己的粗心,他考上了985大学。他说,如果不粗心,他应该可以考清北。

粗心怎么办呢?


对第一种情况,有阅读障碍的,那么就要有针对性练习,每次替他标出题目中的重点,训练孩子在读题时,也能标出重点,尽可能阅读正确。

但这个只能改善,要看阅读掌握情况。普通人可能在3、4年级以后会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第二种情况,就要多练习,多纠正。搞一个错题集。人的思维有惯性,很容易这次做错了,下次还在同样的地方错。有了错题集,时不时拿出来翻翻,他也会注意到自己有哪些方面有短板。在这些方面有意识注意,会改善很多。


对于第三种情况,我那位朋友说,他现在还有粗心的毛病。性格上的问题只能改善,不能完全纠正。不过,他认为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的复杂,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就比原来的大,反而不容易粗心了。

最后,纠正粗心是一件长期而需要耐心的事情,家长和孩子不要急躁,要慢慢来,有进步就表扬。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书本上,关于粗心,一个小数点不对,火箭就上不了天。一个粗心,就彻底完蛋。我自己成人之后,觉得粗心没这么大的危害,关键是有了容错系统。就是知道自己粗心,还会做一点备案来弥补自己的粗心。我认为这个能力的培养比纠正粗心更为重要。


另外,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又会给你开一扇窗。粗心因为比较大大咧咧,但也比较开朗,不怕犯错,不容易谨小慎微。


所以,一方面纠正粗心,一方面也要发扬其好的一面。


大家说呢?


五道口的颜学姐


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要看他处于水平层次。如果的是班级当中的前几名,那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可能是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

如果他是班级中的重要的学生,那他绝对不是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就是没用心。

具体办法如下:

一:考前给他规划一些必答必会题

在考试之前把每一科的重点问题都让他从头到尾的看一遍,然后有一些重点的知识点给他强调一下告诉他这些问题是重点,你必须要在考试的时候,认真仔细的回答。

换句话说,即使别的题一笔没动,你只要把这些问题回答好就可以。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他摆脱以粗心大意为借口。



二:平时要认真检查他的作业

孩子是否出行,从平时的作业就能看出来,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仔细认真的检查孩子的作业,如果孩子真的在平常做作业就三心二意的,总是丢一些关键的点,关键的符号或者一些在小细节上处理的不仔细那他在考试的时候丢三落四就是有可能是真的。

当我们发现他在平常作业的时候出现粗心大意毛病的时候,一定要对他的这个行为作出惩罚,当他改正了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再对他进行奖励。

在对比中让他体会到认真仔细的好处。



三: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心理压力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很多孩子没考好就以粗心大意为借口,其实他是害怕,因为考试没考好,或者是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看到父母的不好的脸色以及受到父母的惩罚

所以我们父母在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仔细的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用惩罚或者暴力的手段,冷漠的手段去处理,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有的时候会适得其。

同时父母一定要学会在某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信,在日常生活当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一定要温和民主的去对待孩子,他在这样的家庭当中才能够养成自信,才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需要瞒父母长期的去坚持,在平常的生活中认真的去总结一下自己身上的问题,然后再去总结孩子的问题。


宇宙最好老师


考试有得有失,扣分很正常,出现粗心也就是常说的小马虎这也常见,但每次都把丢分的原因归为粗心,其实未必是真正原因。有的粗心只是现象,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到问题的夲质。

1.粗心的背后是不熟练。

“熟能生巧”,平时动手少,平时题目训练少,走马观花,已为看看就行了,不动笔,一动手就错。

2.粗心的背后是阅读能力差。

平时不爱阅读,一目十行,望文生义,不求深解,懒得读题,上考场,特定时间更读不准,读不懂。

3.粗心的背后是心里压力大。

有的孩子,上考场心跳就加快,甚至脸发红,血压升高,头脑就发乱,看题看不清,甚至答题题号都看颠倒了,乱了神

4.粗心的背后是眼高手低。

有的孩子平时很“自负”,定位很高,但下手毛躁,对题目设计的问题,自认为看的很清楚,一下手就出错,阴沟翻船。

总之,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要经过刻苦训练,方能见成效。


成长莫烦恼


其实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粗心大意,造成了一些成绩,没有得到满分或者应当得分,最后没有得分,把它归结为粗心,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归结方法是错误的。

首先承认错误是第一原则,很多孩子可能自己会做这道题,但是做题的时候没有做对,如果客观的讲孩子的确是会做,的确是粗心,但是用这种方式来替孩子打掩护孩子,时间长了就变成了另外的思维方式,他甚至会在事而非的时候,都会考虑自己有一种侥幸心理,万一呢?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感觉自己差不多能对,但其实能够做错,最终再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最终就变成了不追求一些精致的学习,也不追求一些极度的精致。

其次,对于知识来讲,我们现在必须承认的就是应试教育或者说考试分数这种方式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状态,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分数不太关心的话,大致不可以考虑分数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但是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分数是孩子的能力,甚至包含是否细心这一个品质的体现的话,就必须注意每一个分数都应当拿到数。

什么都可以差不多,唯有考试不可以,唯有学习分数不可以更准确的讲,唯有数学不可以差不多,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对待学习态度和学习认知的时候,必定要注意的就是,分数其实不能用粗心来解决自己的失误。

任何时候,分数一旦出来了就没有机会再更改,分数的背后不承认什么是细心,什么是粗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