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拔刀斋6


与慈禧太后相比,光绪皇帝实际上的政治能力并不高,甚至可以用幼稚来形容。晚清这么一个烂摊子,如果全权交给光绪皇帝去处置,那么不仅清朝灭亡得更快,社会也会遭受到更大的动荡。



光绪皇帝之所以受到后世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世对其遭遇产生的同情心,以及由光绪皇帝一手支持的"近代化改革"无戊戌变法。

前者是基于光绪的遭遇,与其能力没有关系,故在此不表,单说戊戌变法,这纯粹是光绪皇帝利用一些单纯书生的一腔热血为自己夺权的闹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戊戌变法的确为近代化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意见难以掩盖其本质。

可以确定的是,光绪皇帝并不想真正采取君主立宪制。有一句话说得好,屁股决定脑袋,光绪皇帝作为一名血气方刚而从未真正享受过至高无上皇权带来之成就的皇帝,是根本不可能轻易地因为几个书生的话就把权力交出去的,民主的思想也和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不符。这个结论也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那就是,戊戌变法中提出的核心主张,即设立议会,光绪皇帝根本没有任何要采纳的意思。


光绪帝对于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建议,选择性地进行采纳,比如鼓励工商业,裁撤冗官,废除科举等,这些都没有直接触及专制统治的核心。而且,即使是这些措施,光绪帝执行的也是一塌糊涂。

从光绪帝的【订国是诏】中,一次性提出了几十种立即改革的措施。众所周知,改革本身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很多,所以成功的改革,都是一步一步来的。著名的商鞅变法,一共不过十几条措施,商鞅一共变了二十多年尚且没有变完,而光绪这一百多条措施居然想同时搞定,这是多么天真。

光绪的改革,每一条都没有配套措施。比如裁撤冗官,一次性裁撤了不少机构,导致几千官员下岗,光绪却没想过如何安置之,所以这些被裁的官员纷纷跑去颐和园找慈禧老佛爷告状申冤;再比如废除科举,这让苦读十几年的几十万考生如何是好,这些人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光绪彻底把他们得罪了。诸如此类的愚蠢举措在变法中比比皆是。

可以说,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光绪皇帝通过戊戌变法,成功裁掉了一大批慈禧太后系的官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实权,这显然是非常天真的。



因此,光绪皇帝无论是在处理实际政务方面,还是在权力斗争方面,都不具备一个成熟政治家应有的品质。

再说慈禧,抛开她是一个女强人,实际上她做的已经不错了,虽然和女皇武则天相比还差不少。晚清的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慈禧太后提拔的,可见她的确有一定的识人用人之能;而在后来慈禧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可以看出,她明白该怎么改,明白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口气胡来。虽然慈禧这个人的确缺点很大,但应当承认,与幼稚的光绪相比,慈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庭州行者


那大清怕是要灭亡的更早了。

其实在1887年的时候,光绪皇帝便已经亲政了,而且慈禧太后也开始慢慢的把权力放给光绪帝,自己则是修颐和园,准备颐养天年。

在光绪皇帝亲政后,发生了两件大事,而下决策的人,事实上都是光绪皇帝。

一个是甲午战争,一个是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爆发前,光绪皇帝不顾国情,带着一股少年气,说大就打。结果日本兵陈山海关了,直接秒怂,催着李鸿章赶紧把求和的马关条约签了(李鸿章一直拖着,试图进一步缩小损失,这在当时也是可行的,因为日本虽然打到了山海关,但是军事经费不足,国家穷的一批,实在是打不下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签完条约的那一刻,伊藤博文会长舒一口气)。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也只是听着康有为一顿皮毛忽悠就觉得可行,全然没有意识到变法的阻力。比如废除科举,那天下的士人如何安顿。自己羽翼未满,又怎么撼动得了手握重权的旧贵族。所以这一次,慈禧也是恼了,不但不退休重新上位,还软禁了不靠谱的光绪。



不得不承认,光绪皇帝有理想有抱负,日夜希望大清能够自立自强。但是他从来没有实际的考虑过问题,一直都是意气用事,和同时期的明治天皇比,真心差远了,所以也就是个忧国忧民的空想家罢了。要是他一直握着大权,怕是大清活不到20世纪了。


火器工坊


如果慈溪太后把权力还给光绪皇帝,让光绪皇帝一个人掌握决定国家事务的大权,光绪皇帝不是一个傀儡皇帝,维新变法也不会成功。在光绪帝的实权统治下,晚清灭亡速度可能会更加快。这一切都来源于光绪帝的能力不足和气魄不够,以及晚清欲摇的政治格局。


一 光绪帝的能力不足

光绪帝性格比较软弱,缺乏祖先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和聪明才智。光绪帝如果有能力与魄力,就会拉拢一些支持他统治的大臣,有着一批心腹,团结一些拥护他的军队,早就夺权了,不会甘心只当一个傀儡。他连袁世凯都驾驭不了,而且这个比较信任有着军队实权的袁世凯最终也背叛了他。所以,光绪帝在朝廷中都是一个孤家寡人,大臣军队都站在慈禧一边,他的皇位是形同虚设。

可以总结,光绪帝只是一个老好人,一个对晚清国家格局与自己地位不满的愤青,没有改革的能力,缺乏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魄力和野心,是不适合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驾驭晚清整个国家前进。

二 支持光绪帝都是没有实干能力的书生

即使慈禧太后给予光绪帝实权,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的政治理想也很难实现。在维新变法中,光绪帝如果掌握实权,就会全部任用康梁派的维新人士,把朝廷的守旧大臣耽搁在一边,必然会引起守旧派的不满,必然会阻碍维新变法的实现。

在军权方面分析,掌握军权的袁世凯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会这么任人摆布。当光绪帝掌握权力之后,可能很难驾驭袁世凯一类有权力的大臣。毕竟,光绪帝不会带兵打仗,康有为梁启超也只是一个书呆子,不懂军事打仗,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只知皮毛,很难担任治理国家的大任。以光绪帝的才华聚集都是一些空谈误国的书生,治国眼光短浅,必然会导致治国理想难以实现。

在光绪帝支持的维新变法内容上来看,很多也只是一种理想,很难实现。维新派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比较激进,也必然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实施起来阻力很大。在维新变法中一些设制度局、开国会等,必然会剥夺老臣的权力,又没有一套安抚措施,必然遭到强大势力的反对。如精简机构撤销六部,也是操之太急。为了让改革顺利进行,光绪帝还提出让日本人来主导。这对于一心致力于领土扩张的日本来说,简直是把国土拱手相让。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光绪帝的治国理想只是一种空谈,很难实现。

三 清朝灭亡,历史的必然

晚清时候,国内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国外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割地卖国求荣。各种社会弊端已经病入膏肓,如同患绝症一样,积重难返,难以治疗。即使是康熙再世,也很难挽救。如果光绪有了这个魄力,他也如明末的崇祯皇帝,有能力有胆量有决心却没办法治理好国家,根本不可能使晚清强大起来。灭亡,才是晚清的唯一出路

实际上,能推动晚清政治改革进行的统治者,都还是掌握实权的慈溪太后。慈溪太后作为一位从宫廷斗争中长大的最高统治者,有着惊人的政治才能与高超的政治管理手段。在镇压戊戌变法之后,慈溪太后为了挽救晚清格局,实行了“晚清新政”,很多改革方案都得到了实现,走得比戊戌变法还要远,但最终还是令清朝灭亡。

可以看到,无论是清朝统治者支持者的洋务运动或者是清末新政,还是戊戌变法,都证明了很难改变清政府衰退的现实。光绪帝如果能掌握实权能够振兴晚清,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一定不能。

根据这些总结来看,如果清朝慈禧太后让光绪帝掌握实权,光绪帝也很难实现中兴,大清的灭亡可能还会提前。


七彩飞扬


康有为主张通过孔子和儒学来支持光绪皇帝的全面改革。

政治方面:修改法律,明确官员的管理。

在经济上:提倡工业、大修铁路,并改革金融。

军事:训练新军,学习外国操练。

文化方面: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培育留学生。
(光绪皇帝)


从目前的既定历史来看,中国政治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跳出传统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

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光绪拥有实权,当时中国的繁荣进程仍然有四个障碍:

1、光绪皇帝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光绪是赞成全面改革以巩固清朝统治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是代表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问题。因此,即使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如果光绪的基本立场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而不顺应历史发展,那么一切都是错误的。


2、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官僚阶级:

当时,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中央和地方官员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如果光绪全面推行政治改革,可能会发生动乱。所以,如果要改革,就需要光绪皇帝的强硬态度和措施,就一定要拿出当年的雍正帝改革新政的魄力!

3、封建思想的阻碍:

孟德斯鸠曾经评论说,中国“不确定是否有一个适合民主政治的环境”。中国的封建思想是王权所赋予的大一统的思想,因此皇帝集权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要想实现民主,过程很难。
(明治维新)


4、外国势力的干涉:

我国作为西方列强在东亚最大的商品倾销和资本出口市场,外国西方力量自然不会轻易让中国自己崛起。就好比最近美国市场排挤中国华为是一样的道理。(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当时列强还没有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日本的价值远不及中国)。

但是,如果光绪皇帝克服了所有这些障碍,中国将改变新条约,并逐步打破不平等条约的枷锁。

以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英国政权为例,清末新政的步伐很可能会提前,比如颁布《钦定宪法纲要》。然后,收复每一个港口的租界,收复失去的领土(包括外兴安岭和其他地方),并在《马关条约》中收复对朝鲜失去的控制。


5、可能侵略其他国家

最后,不清楚中国是否会反过来殖民和扩张其他地区。毕竟,到这个时候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中国将会因为实力的崛起而要求更多的殖民地,这很可能成为世界大战的起源。

以上是光绪皇帝掌握实权时的最佳解决方案,如果当时光绪皇帝改革成功,至少要等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改革才会有很大成效。


搞史人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慈禧和光绪帝可是死对头,明里暗里可是做了很多反对对方的事情,但是手里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哪里是慈禧的对手。自己的爱妃被慈禧给害死,就连自己也被慈禧给毒死,可以说是真的憋屈,可是慈禧如果真的把权力给光绪帝,一定能够改变清朝吗?


其实不然,光绪帝就算是掌握实权也是救不起将要灭亡的大清朝,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

光绪帝可是一直想着拥有权力,而对于慈禧可是特别的痛恨。他拿到权力的那一刻,肯定会慢慢地对慈禧采取一定的措施,甚至开始约束慈禧,从她手里把权力全部给夺回来。然后就是他为了权力更是会打压贵族们,这和当朝的贵族们的利益可是起了很大的冲突。如果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大,那么光绪帝真的连皇帝都不好当了,更别提改变大清朝的命运了。

其二

光绪帝为了能够挽留此时的清朝,肯定会实行变法,戊戌变法只是其一,但是这样完全不行。先不说慈禧肯定会反对,甚至会阻止他。而其他的一些王公贵族也会坚决反对,毕竟在这么封建的社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王公大臣是绝对不允许他胡来的。他的敌人不仅仅是外敌,更有内患。

其三

当时的大清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因为顺应不了时代,已经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了。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封建社会的筑墙已经在慢慢地土崩瓦解,大清朝的制度已经是过去式了,新的制度必将会取代。再加上当时的天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王公大臣贪污腐朽,清朝摇摇欲坠,已经坚持不了了多久了。

所以综上所述,就算是光绪帝再努力,顶多是让清朝再苟延残喘几年,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我是小洲,以上观点都是个人的猜测,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欢迎指正,一定悉心接受,不过不喜勿喷。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你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谢谢!


历史清单


慈禧死后把权力交给光绪是最佳选择。因为此时光绪三十八岁了,已经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了。另外光绪一直主张君主立宪,并且是真立宪而不是假立宪。光绪被毒死,娃娃溥仪继任皇帝,把握不了大局,结果手下王公大臣搞皇族内阁假立宪,激起民愤,辛亥革命,导致大清王朝顷刻倾覆。假如光绪活着在位,如果君主立宪成功,大清不倒,就不会有蒙古王公回蒙古自立皇帝的事情发生。也就不会出现蒙古小朝廷独自与苏俄周旋最后被苏联吃掉的历史悲剧。因为满蒙一家,如果大清不倒,即使苏俄觊觎蒙古,也要直接与大清周旋。大清可以整合全国力量与之抗衡。苏俄的野心就不容易得逞。事实上到大清灭亡最后一刻,还在与沙俄交涉唐努乌梁海的问题。

大清如果君主立宪成功,就不会有后来的军阀混战和日本大规模入侵。袁世凯为什么称帝?原因就在于没有了君主,所有人都失去了效忠对象,整个社会失去了权威和秩序,谁都不服谁。连袁世凯手下的将领对袁世凯都是持爱听不听爱理不理的态度。当然了此时时过境迁,谁再称帝就会成过街老鼠了。当时日本看到中国军阀混战群龙无首的状况,才对中国实行全面侵略。特别是北伐进展顺利,更加让日本迫不及待。日本也认识到,一旦中国统一了,就很难再战胜了,至少难度大大增加。

实行君主立宪,对于维护各民族团结意义重大。各民族有个共主,会增加各民族维护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尤其是有个少数民族的君主更让各个少数民族有一种心里优越感。这对遏制分裂势力维护统一极其有利。而没有这个共主,让有神论者崇尚无神论者实在有点不伦不类,还有一种以大压小的感觉。这样会造成心里逆反。最后没有办法只能靠强力来维护。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继续向前。如今解决各民族团结统一问题应该向美国学习,统一语言,统一文化。美国的民族种类更多,在家里你说什么话写什么字信什么教没人管,但在社会上你必须说英语认同大家公认的文化。中国也应该这样做,不管你是什么民族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会普通话认同中国文化。


无藏南即951W


其实,熟悉清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慈禧太后曾把实权交还给过光绪皇帝。慈禧从1875年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朝中大权,到1889年,光绪帝18岁的时候,慈禧虽然还想大权独揽,但在支持皇帝亲政的呼声中,慈禧太后也只有被迫到颐和园去养老。

到此为止,慈禧太后的权力已走向下坡路,光绪皇帝也已开始掌握实权。因为,一边是风烛残年的太后,一边是年富力强、开始亲政的皇帝,人们自然会纷纷选择站在皇帝这边。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慈禧太后就要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但是很不幸,光绪亲政后,却是一门心思的扩张皇权。简单点说,只要光绪皇帝喜欢,无论他是什么背景资历,都可以堂而皇之进入帝国最上层;再换而言之,什么军政大佬、贵族代表,只要敢拒绝光绪皇帝的旨意,光绪皇帝就会想把他们清出上层社会。



从冠冕堂皇的角度来说,光绪皇帝的这种做法,自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勇于革新旧制度的表现,但是,这对于当时处于帝国上层社会的人来说,比如朝廷中的王公大臣、地方军政大佬、满清贵族、八旗子弟、皇室宗亲等,在他们眼中光绪这种行为,明显就是要打击他们权力和利益。

既然如此,整个上层社会阶层自然都转而支持慈禧太后。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自发跑到颐和园要求慈禧太后重新出来主持大局,于是光绪皇帝转眼就成了光杆司令。当时,整个上层社会(包括中央、地方),真心支持光绪皇帝的人,恐怕扳着手指头都可以数出来,而当时的处于下层社会的人,又明显缺乏制约上层社会的力量。

更关键是,光绪皇帝的亲政和变法,也没有给处于下层社会的人带来过大的好处,相反,因此受害的人却很多,比如因为科举制的废除,导致那些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一下子失去了希望,相当于把天下大部分士子都给得罪;还比如他强制性把将城乡许多祠堂改为学堂,这让很多宗族都极为不满;至于他所谓的精减机构,更是让基层官员都因此而下岗失业。



在这种背景下,光绪皇帝相当于把自己置于绝大部分人的对立面,支持他的人,只要那么寥寥几个人;反对他的力量,那是风起云涌,这种情况下,凭袁世凯那点实力,怎么可能敢站在光绪皇帝一边呢?就算袁世凯敢答应,他手下的将领又有谁敢跟着他干这种事呢?如果他一意孤行,最后的下场就是被他的手下给告密。

很多人总认为,光绪皇帝如果能够掌握实权,中国历史就可以改写。甚至而言,假如袁世凯当时肯支持光绪皇帝,中国的历史就可以改写。但问题是,一个坐在最上层的政治人物,想侵犯整个上层社会的利益,以至真正支持他的上层社会成员,扳着手指头都可以数出来。这个人就算有所谓的实权,又能怎样呢?最后就算没有慈禧,大家也会推举出新的人出来,来代表上层社会的利益。

后来的慈禧太后能够大权在握,就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始终能够代表上层社会的利益。事实上,慈禧太后执政期间,也是满清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势力扩张的过程。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慈禧可以一直获得上层社会的支持,使她与皇帝争权时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当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慈禧才会成为最腐朽的利益集团代表人物。


我是赵帅锅


开门见山的说,不会怎么样!更不可能赶上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清朝慈禧并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那样一直窃据政权,我可以先给大家捋一捋。

慈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861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此时的咸丰帝东躲西藏,最后一命呜呼,传位给了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为圣母皇太后。因为慈禧并不是咸丰的皇后,所以孝贞皇后被尊称为母后皇太后,实行“二宫垂帘”加“顾命八大臣”共同执政的政治局面。

这种“二宫垂帘”的政治体制是清朝的一种特色。清王朝一共出现过两次“二宫垂帘”。一次是福临即位之后,生母孝庄为圣母皇太后,皇太后哲哲为母后皇太后,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第二次便是同治皇帝时期的这次。两次“二宫垂帘”都缔造了一位强大的政治手腕,一个是孝庄、一个是慈禧。

相对于慈禧,慈安太后显得更加宽和,并不像慈禧那样强势(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两宫皇太后》这部老片子,慈禧与慈安刻画得非常到位)。慈禧便越发咄咄逼人,在政治上步步紧逼,这个时候,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结束了“顾命八大臣”(顾命八大臣是咸丰留下来的辅政大臣)的政治生涯。所以在1861年政变成功之后,政治格局就转变为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

不得不说,慈禧不仅仅心狠手辣,而且政治手腕很强,很具有统治力。虽然慈安与恭亲王形成慈禧权力江河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慈禧仍旧是实际掌权者。1875年,不务正业的同治皇帝驾崩,慈禧拥立自己亲妹妹婉贞与醇亲王之子载湉为帝,也就是光绪皇帝,慈禧继续主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一说是被慈禧害死),慈禧一宫垂帘。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将恭亲王罢免,从这时起,慈禧的权力在也不受任何制约,至高无上。

在“甲申易枢”中,慈禧与醇亲王,也就是光绪的生父合作的很愉快,共同扳倒了恭亲王。此时的慈禧羽翼丰满,根本没有任何内在力量可以扳倒她。经过几十年的折腾,自己也感到累了,所以在1889年就开始放权给光绪,自己退居颐和园。

也就是说,慈禧虽然是实际最高掌权者,但是从1889年开始,光绪也获得了实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架空。

慈禧放权给光绪之后,光绪来不及高兴,因为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千疮百孔,急切需要制度革新,光绪皇帝也是抱着一腔热血,投入到了维新变法之中。在变法前期,慈禧其实是支持的。但是维新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守旧派的顶头上司又是慈禧,所以在变法过程之中,慈禧也并没有少干预。

真正让慈禧发动政变的诱因是维新派的政变决定。在一百多天的政治革新当中,维新派越发感觉到颐和园的那位慈禧皇太后才是阻挠新政的罪魁祸首。所以他们撺掇皇上发动政变,除掉慈禧,这样才能完成变法。光绪只是有这份心,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对“亲爸爸”下手,在维新派的百般劝说之下,光绪皇帝决定政变。

只可惜,初生牛犊的维新派低估了守旧派的势力,也低估的慈禧的政治手段。政变当天袁世凯

临阵倒戈,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瀛台。慈禧重新掌权,这次政变也就是“戊戌政变”,从此以后,慈禧独掌朝政,直到去世。

为什么说光绪掌权也不会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呢?

我有这么确定的答案,并不是凭借经验或者是随便臆想。真实的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慈禧的确做到了放权,1889年到1898年这九年的时间内,光绪很多事情是可以自专的。但是对于晚清政府来讲:富强之路在于变革,变革之重在于守旧派,而守旧派之根本为慈禧皇太后。也就是说,任凭光绪如何变革,终究会发生慈禧篡权的事实,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退一万步来讲,我们假设这个极具权力欲望的慈禧正儿八经的放权,也自愿的支持所有变法事宜。清王朝也不可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直接现实例子拿出来,现如今中国用最先进的阶级完善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保障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了三十年仍旧是发展中国家。成绩是有的,但差距就能视而不见吗?如今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民智未开妄图实行君主立宪晚清知府了!







楚南青史君


如果慈禧太后把实权交给光绪帝,清朝很有可能会提前灭亡。光绪皇帝在1887年正月开始亲政,1889年正月慈禧太后宣布“归政”皇帝,逐渐的淡出清朝的政坛。从慈禧太后“退休”,一直到光绪皇帝被囚禁,期间经过了十年的时间。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面,清朝国力停滞不前,地方实权派大臣各怀鬼胎。维新变法后期,朝廷大臣纷纷找慈禧告状,清朝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延续清朝的统治,慈禧太后再次出山,囚禁了不靠谱的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在位前期,左宗棠收复了新疆,清朝建立了强大的北洋水师。然而这些功劳和光绪皇帝都没有太大关系,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在1875年,当时的光绪皇帝还是一个小孩。中法战争和北洋水师的建立,都是在光绪皇帝亲政之前。

光绪皇帝真正掌权,大约是在1889年前后。从1889年到1894年,北洋舰队没有添置一船一炮,清朝的陆军和海军近代化改革都停滞不前。虽然光绪皇帝是一个“勇敢”的皇帝,但是光绪皇帝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富国强兵的办法。

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发现日本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于是给朝廷上书,要求扩充海军的实力。然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和李鸿章不和,不肯给李鸿章批款,光绪皇帝也比较的自信,认为日本是一个小国,没有支持李鸿章购买新式战舰的主张。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前,李鸿章一直不愿开战,在激进派的鼓励下,光绪皇帝多次批评李鸿章怯战,并且数次责罚战败的丁汝昌。在丁汝昌殉国后,光绪帝不允许丁汝昌下葬,一直到了清朝灭亡,丁汝昌才入土为安。光绪皇帝这些不成熟的行为,让大臣们都很讨厌他,清朝的实权派大臣,没有人一个是光绪帝的心腹。

甲午战争结束后,光绪帝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在光绪帝变法的时候,清朝大部分大臣都反对光绪帝,一些大臣跪在慈禧太后的寝宫前一天一夜,最后慈禧太后才答应出面。假如慈禧太后在当时已经去世,这些大臣恐怕就要造反了。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时候,光绪皇帝没有一兵一卒可以调动。在光绪皇帝被囚禁后,清朝并没有任何一个实权派大臣解救光绪帝。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光绪皇帝不被大臣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光绪皇帝用了一帮酒囊饭袋。

光绪皇帝只有一腔热血,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同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相比,光绪帝的缺点非常多,如果把慈禧换成光绪帝,清朝灭亡的会更早,甚至有可能会分裂。


史海泛舟摆渡人


实际上光绪皇帝十八岁那年(1889年),慈禧太后已经撤帘,退到颐和园颐养天年,由光绪皇帝亲政。当然这是名义上的,光绪皇帝还需要每天向慈禧太后请安,并没有权力任免三品以上官员。

其实这也是合理的安排,如果光绪皇帝真的有能力处理妥当军国大事,慈禧太后也没必要横加阻拦。从1889年-1898年这十年期间,光绪皇帝还是有相当大的权力的,围绕在光绪周围也形成了一股势力。但事实证明光绪皇帝办事情还真不太行,不仅没有利用这段时间一步步巩固实力,全面掌权,反而处处失招。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导致割地赔款,民心尽失。急于改革,却又不切实际,下的诏书无人理睬。手下人办事草率,竟然制定“围园杀后”的计划,导致慈禧太后恼羞成怒,手下班底被一锅端掉,戊戌六君子被害,慈禧太后直呼其为白眼狼,将其软禁在瀛台。

如果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样?但历史不能假设,实际上被软禁的皇帝还是有想法的,就是想凭借年龄优势,最终掌权。但政治人物之间一旦闹翻,政治强人慈禧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最终母子二人连续归天,光绪皇帝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施展政治抱负了。

但还是有可以参考的,慈禧太后把权力交给了摄政王载沣。载沣和光绪皇帝还是比较可比的,年龄相近、出身相同、立场相似、作风相似。结果摄政王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把清朝给整黄了。换做光绪皇帝,估计也差不多,最多能多支撑几年。毕竟当时国内矛盾重重,变法图强呼声很大,不改革国家有危机,改革政权有危机。光绪皇帝并没有核心的支持力量,很难推动真正意义的改革。更无法避免皇族内阁的产生,无法阻止武昌新军的起义,也无法阻止汉族官僚的崛起和清帝退位的命运。可能因为民众对光绪皇帝抱有同情之心,个人处境会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