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腹脹、慢些洩瀉、脾氣必虛,帶你瞭解脾陰虛不同的解法

五臟的虛證中都有陰虛,脾和胃也不例外,但脾和胃的陰虛有其一定的特點。

脾陰虛有什麼特點?

首先脾陰虛的基礎病機是脾氣虛,當脾臟一虛,每以氣虛為先,氣虛為主,如若脾氣虛而經久不復,則脾陰。可以隨之而虧虛,或脾氣虛導致脾陰虛,由陽虛而發展到陰虛。

所以,一旦出現脾陰虛,往往同時存在脾氣虧虛。

其次是脾與胃相合,不可分割。原發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現陰虛,脾與胃常常相互為病,或者兼見陰虛。

腹脹、慢些洩瀉、脾氣必虛,帶你瞭解脾陰虛不同的解法

脾陰虛證也可繼發於肺陰虛、肝陰虛或腎陰虛證

反之,脾胃之陰先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日久也可導致肺、肝和腎的虛證。

脾陰虛的主要症狀:食慾不振,食後脘腹部痞脹不適,大便易溏或乾結難解,神倦乏力,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久則形體日益消瘦。

兼胃陰虛者:胃脘嘈熱,口乾欲飲水,舌紅或光或剝。

慢性洩瀉,脾氣必虛

慢性洩瀉,脾氣必虛,長期不愈或素體陰虛者,常易導致脾陰虧虛。由於脾胃的運化需賴腎陽的溫煦,故在脾氣、脾陰俱虛的情況下,尚可兼有腎陽不足的。所以可見晨洩,完谷不化,畏寒喜暖,甚則面肢浮腫。此時不僅腎陽虧虛,脾陽也可受損。

腹脹、慢些洩瀉、脾氣必虛,帶你瞭解脾陰虛不同的解法

古今方劑中單補脾陰者極少

古今方劑中單補脾陰者極少,《局方》參苓白朮散屬於補益脾氣而治久瀉的常用方,其中山藥、扁豆既補脾陰,又補脾氣,又有蓮肉補脾陰,厚腸胃,所以此方也可列為補益脾陰之劑。然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品,仍以健脾益氣為主。

《慎柔五書》中的慎柔養真湯為較合適的滋養脾陰方。山藥、蓮肉以外,尚有白芍、五味子、麥冬等斂陰、養陰之品。然仍有黃芪、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益脾氣藥。

滋養脾陰以山藥、扁豆、石蓮子、太子參等為主,白芍、石榴皮、甘草為輔,神曲、谷芽為佐。山藥甘平,健脾氣,養脾陰,補而不滋膩,健脾而不燥,氣輕性緩,扁豆健脾和中,清暑止瀉,

若腹脹較甚者:可用炒扁豆衣代之;太子參甘潤,補脾氣而又生津;石榴皮味酸而澀,斂陰而治久瀉久痢,故亦適用於脾陰虧虛之證

若食少而大便乾結者:不用此藥。脾陰胃陰俱虛者,養脾益胃兼顧,應相對地以養胃陰為主,選藥以甘涼、甘平為宜。常用如沙參、麥門冬、石斛、太子參、懷山藥、甘草等,並加酸味斂陰之白芍、烏梅。鑑於脾胃陰虛者消運不力,常兼氣滯,故宜佐以理氣而不耗陰之品如橘皮(或橘白)、佛手花(或佛手片)、綠萼梅等,亦可加白芨以護膜,加麥芽和胃而助消化,亦兼疏肝。

如陰虛有鬱熱者:酌加淡黃芩、蒲公英、浙貝母、石見穿等。

若證系脾肺之陰俱虛:症兼咳逆、短氣、顴紅,宜補肺養陰,兩髒兼顧一般常用藥如百合、山藥、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甘草等,

肺燥鬱熱者:酌加阿膠珠、茅根、蘆根、枇杷葉之類,西洋參與太子參煮水代茶,頻飲;藥治之外,以藕粉、冰糖煮糊服之,亦有裨益。

如屬肝脾陰虛:症兼目眩頭昏,或脅痛、腹脹溲少、腳弱無力,治宜柔肝養陰,藥如炒當歸、白芍、枸杞子、石斛、懷山藥、炒生地、墨旱蓮、平地木等。黑大豆甘平,養肝脾之陰,亦可用黑豆衣滋陰除煩熱。此外,如楮實亦可加入。

脾腎陰虛者:症兼腰膝痠軟,小便灼熱量少,男子陽痿遺滑,女子月經澀少等,一般可用景嶽左歸飲加減。藥如山藥、山茱萸、杞子、炒當歸、杜仲、茯苓、澤瀉、龜板、潼沙苑、甘草等。

腹脹、慢些洩瀉、脾氣必虛,帶你瞭解脾陰虛不同的解法

感悟

由於此類常兼脾腎氣虛,陰虛與氣虛互兼而各有所側重,所以治療用藥當隨證而定。上述脾陰虛又兼其他臟腑之陰虛者,有的應側重治脾,脾旺則他髒之疾得以改善,如“培土生金”法即是其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