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有邊界感

畢淑敏說:“教養和財富一樣,是需要證據的。”

在我看來,教養最好的證據,莫過於有清晰的“邊界感”。

邊界感,指的是能分得清自己這個主體和他人之間的清楚界限。

有邊界感的人,不會強迫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和事情,不會熱情過頭,不會無節制的干涉他人生活,更不會逼著他人利益共享。

1

喜怒哀樂,只與你自己有關

去年曾經有一則刷屏級的熱搜。

有位媽媽因為在同學群裡曬女兒被清華大學錄取的通知書,最後被班長踢出了同學群。

其實在被踢出群之前,這位媽媽就表現得很誇張。

只要她在群裡聊天,幾乎都是和自己學霸女兒有關的事情,比如,曬學霸女兒的成績單,學霸女兒的筆記,學霸女兒刻苦學習的照片...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有邊界感


狂轟亂炸式的花式炫女兒,讓所有家長早已心生厭惡。

最終,孩子高考失利的班長忍無可忍,把這位媽媽踢出了群聊。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有邊界感


我們可以說這位班長小氣,缺乏包容他人喜悅的豁達。

但是,真正要去理解這件事的話,這種說法就太流於表面了。

事情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位媽媽,而不是班長。

大家生活中一定碰到過很多次這種類型的人:

不分場合,只要聊天,就是以自己的事情為中心,從孩子到愛人再到工作。

所有的聊天話題,都只圍繞和自己有關的事情。

喜怒哀樂,雞毛蒜皮,他們說起來似乎永無止境。

除此之外,已經成為公共場地的朋友圈,也同樣如此,孩子、愛人、包包、手錶...

他們用自己的事情,轟炸著周邊所有的人。

身邊的人是什麼感受?

毫無疑問,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崩潰感。

前幾天,我去接幼兒園接女兒,碰到一位媽媽,拖著我開始聊自己的各種事情,上個月去哪裡旅行了,自己在公司發生什麼事了,女兒如何如何了。

短短10多分鐘,這位媽媽全程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事情。

我當時特別想告訴她:“你的一切,真的與我無關。”

碰到陌生人都這麼“瘋狂”,我相信她對身邊的朋友,只會變本加厲。

這些人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和他人存在著明確清晰的“邊界”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你的事情,就是你自己的事情。

你的情緒,也只是你的情緒。

應該承擔事情和情緒的,當然是你本人,他人沒有任何義務要花時間傾聽。

如果別人願意瞭解,你再說出口,這是分享。

如果不管別人願意與否,只管自己傾吐,對別人而言,絕對是一種負累。

懂得對自己的事情和情緒負責,是一個人有教養的開始。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有邊界感


2

熱情過頭,是對他人邊界的侵犯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帖子。

發帖人說,她和男朋友談戀愛三年了,在整個戀愛階段,男朋友的姐姐,都無所顧忌的介入他們的關係之中。

每次吵架,姐姐會出面來找她,各種勸和,各種調解,平時呢,也特別喜歡各種打聽兩人的私事。

發帖人表示,剛開始的時候,還覺得他姐姐很好,很關心他們,但是到了後來,她越來越忍無可忍。

她發現,自己和男朋友的關係,完全是透明化的,一點私人空間都沒有。

這種感覺有多崩潰?

嗯,就好像自己裸奔過一條人流攢動的街道。

生活中,這種人同樣到處都是。

比如每年我們都會看到很多網友發的帖子,回老家被各種催婚,被詢問工資,個人存款,什麼時候生孩子,要不要生二胎。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提到過一個詞,叫漿糊邏輯

漿糊邏輯,就是像漿糊一樣,混亂一團,很顯然,漿糊是沒有邊界的。

很多人採用的就是“漿糊邏輯”來生活。

他們肆無忌憚地參與進他人的生活中,完全不知道適合而止,甚至會打著“我為你好”“我是關心你才問你”這樣的幌子,讓你感覺到一種道德壓迫感。

網上一段話:

“總有人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越界干涉別人的人生,要求別人不斷犧牲自己來滿足對他們的期望。

你以為這句話只是在形容,‘處處為你好,處處為你做決定’的父母嗎?

不,這句話除了針對親情、友情,還有愛情。”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和《為何愛會傷人》裡都曾提到:

“邊界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為傷人利器的原因。”

有邊界感的感情才是健康的感情。

熱情過頭,侵犯他人的邊界,絕不是一種善良,而是缺乏教養的體現。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有邊界感


3

拿自己當外人,是最好的教養

張愛玲晚年與宋淇夫婦,夏志清等關係雖好,但一直保有邊界感,很多人說她清高。

其實那不是清高與否的問題,這是張愛玲心中一個人應該遵守的底線,是人格的底線,也是自尊的底線,她要憑稿費養活自己。

入不敷出,生活潦倒的那時候,她一天只靠半塊蛋糕和咖啡度日,不會去麻煩朋友,更不會借錢。

張愛玲的邊界感是很明確的,她喜歡兩不相欠。

別人對她好,她一定會還回去。

絕不虧欠別人,但也不會輕易讓別人虧欠自己。

而有一種人,叫永遠“不拿自己當外人”。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找朋友借錢:

“你這麼有錢,咱們關係又這麼鐵,借點錢你都計較?”

不是人家計較,是你真的不把自己當外人。

朋友有錢,和你們關係很好,任何一條都不應該是你可以隨意張口借錢或蹭人家便宜的理由,兩條加一起也不會是。

這種心態發展到極致,就是我們在新聞裡看到的大衣哥朱之文,村民跑來借錢,要求修路,但凡有所拒絕,就會被罵得很慘。

到最後竟然發展到,朱之文已經主動用自己的錢,給村裡修了路,借錢給親戚也從沒催過,但依然還是被村民們各種罵。

他們拿著手機對著大衣哥拍視頻、半夜拿磚頭砸他家玻璃。

所有人沾了他的光還嘲諷他,只要在家,朱之文就是配合他們的拍攝,甚至連上廁所都有人跟著。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些人不懂得“拿自己當外人”。他們有一種共生的幻覺。

他們認為朱之文就應該傾家蕩產幫助自己,才算夠意思。

但凡有丁點兒不滿足,就怒氣沖天,要打砸搶的報復回去。

學會拿自己當外人,他人從來沒有義務要和我們利益共享。

懂得人和人之間的邊界,能對自己負起全責,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有邊界感


4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邊界距離

有教養的人,一定有強烈的邊界感,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之間的邊界。

邊界的距離,怎麼把握呢?

我們要儘可能準確理解別人的基礎邊界。

不同性格的人,邊界不同。

比如說外向型的人,他們的界限感會相對弱一點,而內向型的人,邊界感相對更強。

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具體如何把握分寸,也要根據性格來確定。

作家周國平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不去侵犯他人的邊界,也警惕那些以關係好,感情好為由打擾你個人界限的人,拒絕那些侵犯你個人邊界的人。

在人際關係當中,尊重他人,維護好彼此的邊界,是我們成年人最好的教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