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長沙“單車幹部”進村來!讓群眾看得見影、聽得清聲、追得上人

經濟日報記者 劉麟 謝瑤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11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牛角灣村,剛和村幹部開完碰頭會的王清輝,與村支書周文良、衛健專幹喻建紅3人騎著懸掛有“為人民服務”標牌的單車哼著歌曲迎面而來。

43歲的王清輝是湖南長沙寧鄉市灰湯鎮政府幹部,聯繫牛角灣村。他給自己定下了“每月到村裡不少於20天,沒特殊原因每天走村入戶聽民聲、解民困”的工作目標。“跟我們到老鄉家串門去吧。”他邀請記者一起去村裡看看。

“叮鈴鈴……”單車穿行在田間屋場,清脆的鈴聲傳進了牛角灣村3組一戶農家小院,主人唐金龍探出頭來,看見熟悉的人影瞬間笑開了花,“清輝,快進屋來喝杯茶!有事找你呢!”

支好單車,落座小院。熱情洋溢的招呼,熱氣騰騰的大碗茶,小院頓時熱乎起來。

“金龍兄弟,村裡準備在路邊栽100棵櫻花樹,這個月26號就從長沙運過來,你能不能組織本組村民趕早把樹坑挖好?”王清輝拍著唐金龍的肩膀商量道。

“放心囉!這是給村裡辦好事,大夥會支持的!櫻花樹一栽起來,村子就更漂亮啦。”唐金龍拍了胸脯。

“今年的葡萄收成怎麼樣?施肥進展如何?明年要不要擴大種植規模……”笑語歡聲很快溢滿小院。

“講實話,以前幹部開車下鄉,一溜煙來,一溜煙走,圍著大馬路轉,隔著黑玻璃看,老百姓有什麼事都不敢給他們講。如今,“單車幹部”下鄉,老百姓看得見影,認得清人,喊得應聲。”唐金龍說,這樣老百姓就願意掏心窩子,也都能說到一塊、幹到一起。

唐金龍的認可讓當了37年村幹部的周文良很欣慰。“我20多歲那會兒當村幹部時,騎著單車走村串戶,上門收農業稅、指導秋收等,那時候路不平山難爬,經常會汗流浹背、褲腳沾泥,但老百姓看得見、喊得應、追得上。現在條件好了,但艱苦奮鬥、密切聯繫群眾的好傳統不能丟。”周文良認為,農村工作並不要求事事趕時間,騎自行車速度雖然慢,但可以一路上留心農田田間管理、村裡的衛生死角、多出來的違章建築等。單車一支,在田間地頭隨時可以停下來與農民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

“共產黨領導革命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單車幹部”哼著歌曲又出發了。“6組那邊好多雞在油菜田裡啄苗呢,趕都趕不走。”田間的村民停下手中的活計向“單車幹部”反映。“那是6組的百畝連片油菜苗,得趕緊去找坤阿公。”

連續幾個陡坡,3人早已汗流浹背。自行車還沒停穩,坤阿公就牽著坤阿婆來迎接了。

“一聽就曉得是你們。跟你們講咯,油菜苗長得喜人,半個月的苗長得差不多這麼高了。”75歲的坤阿公是6組的村民小組長,他用手比劃了一個10釐米的長度,迫不及待地跟“單車幹部”報喜。

“那好啊,油菜苗長得好,油菜籽才產量高。但村民反映有放養的雞在啄油菜苗,您老知道是哪幾戶村民家的雞嗎?我們得挨家挨戶去做工作,目前油菜正長苗,雞得圈養。”王清輝說。

“輝伢崽,你放心,村民會支持的。”坤阿公說,幹部下鄉,四輪變兩輪,隨時行、隨時停,看得見問題,聽得到建議,老百姓理有處講,怨有處訴,難事有人幫,對幹部也就真了心,老百姓說,老一輩黨員幹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坤阿公領著他們往油菜田地去,喻建紅則從隨身帶的黑色揹包裡掏出一個“POS”機和筆記本起身往另一個方向走。喻建紅說:“6組有幾戶2020年的‘醫療保險’還沒繳,我順便上門去收了。”

記者瞭解到,一輛單車、一頂草帽、一本民情記錄本和一沓惠民材料,是灰湯鎮“單車幹部”的標配,除了發現問題收集意見,還要幫群眾代辦證件,代收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喻建紅最忙的時候,她還定點每月幫村裡的幾位五保戶跑腿去鎮上取養老金。

“騎車下鄉既能接地氣,也能從源頭上杜絕‘無車不下鄉、坐著小車轉、隔著車窗看、來去一陣風’的形式主義,還能節省開支,把錢用到民生實事上。”灰湯鎮黨委書記黃果說,“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延續和褒倡的優良傳統,現在的工作生活條件好了,“自帶乾糧”是不需要了,但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優良傳統永遠也不能丟。

黃果告訴記者,“單車幹部”進鄉村,群眾看得見影、聽得清聲、有事追得上人,鄉村工作也更具成效。他舉例說,在信訪問題化解走訪活動中,全鎮梳理了3年多來的信訪件合計474件,截至今年10月30日,已息訪427件,化解率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