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國際納米科技領軍人物:包信和院士

2019年6月23日,第十四屆中美華人納米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員包信和因在納米限域催化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了第六屆納米研究獎。同時獲獎的另一位科學家是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Omar M. Yaghi教授。

據悉,納米研究獎是由《納米研究(英文版)》(Nano Research)編委會、清華大學出版社以及施普林格出版社於2013年共同設立的國際性的獎項。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候選人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由《納米研究(英文版)》編委會成員進行提名,評獎委員會決定最終人選。

前五屆獲得者分別是:哈佛大學 Charles M. Lieber教授 (2014)、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Paul Alivisatos教授 (2015)、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 (201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 (2017)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2018)以及美國西北大學Chad A. Mirkin教授(2018)。

國際納米科技領軍人物:包信和院士


包信和院士長期從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創制和能源清潔高效轉化過程的研發,在催化基礎理論的發展和新催化劑開發、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發現和闡述了納米限域條件下催化劑活性中心的結構、電子特性和催化活性間的關聯機制和作用規律,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納米限域催化”概念,並在一維碳管、二維界面和三維晶格中獲得拓展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理論體系。

包信和院士以此概念為指導,帶領團隊發展出了低溫條件下一氧化碳高效選擇氧化催化劑,成功解決了重整氫氣中微量CO造成燃料電池電極中毒失活的難題;創制晶格限域的單鐵催化劑,實現了甲烷無氧轉化直接制烯烴和高值化學品;首創氧化物和分子篩納米複合催化劑和催化過程,顛覆了長期統治煤化工領域的傳統過程,成功實現煤基合成氣一步轉化直接高選擇性制低碳烯烴和化學品,為碳基資源的高效、清潔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包信和院士談到,“我們現在所做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通過開發一套新型催化過程,實現煤基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簡單來說,是在發明一種新型催化劑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完全創新的催化化工體系,在不增加碳排放的情況下,使得整個化學反應的過程本身不再需要水的參與(當然,工藝過程還需部分循環水用於冷卻、洗滌等),因此也稱為‘乾式轉化’。”

據包信和院士介紹,該項研究在2016年一經公開,便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並被認為是“煤化工領域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目前,項目已完成實驗室試驗,有企業計劃投資,展開工業性試驗研究。包信和院士強調,煤炭清潔利用絕不是簡單的“一燒了之”,藉助催化劑這個“黑匣子”,有千變萬化值得期待。

附:包信和院士簡歷

包信和,男,漢族,無黨派。1959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揚中(縣)市。物理化學家,理學博士、研究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和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HonFRSC)。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為復旦大學化學系碩博連讀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7年10月至1989年8月在復旦大學化學系任教(講師)。

1989年8月至1995年5月獲德國洪堡基金和馬普基金資助,在德國馬普協會Fritz-Haber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

1995年5月回國,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2003年至2015年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

1997年8月至2000年8月,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助理和副所長。

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9年3月至2014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

2013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

2017年6月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報、中國日報網、經濟日報、中國能源報、NanoResearch。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