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的驕傲!一門兩父子都是“魚”院士:魚類產卵季節,凌晨四五點起床

湖南人的驕傲!一門兩父子都是“魚”院士:魚類產卵季節,凌晨四五點起床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少軍在工作中。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湖南人的骄傲!一门两父子都是“鱼”院士:鱼类产卵季节,凌晨四五点起床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圖/受訪者提供

創新湖南再度刷屏!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佈今年當選院士名單,湖南共有7人當選,均來自高校。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防科技大學的王懷民教授與李東旭教授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分別為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姚富強教授、中南大學柴立元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教授、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

其中劉少軍的當選,意味著湖南科學家第一次出現“父子雙院士”。兩人都與魚結緣,研究如何讓人們餐桌上的魚更加好吃。

瀟湘晨報記者李柯夫通訊員蔡頌張明明長沙報道

魚,是人類餐桌上的美味,也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的脊椎動物。湖南師範大學的劉少軍教授,是中國工程院2019年增選院士之一,他和父親劉筠院士都在為人們吃上更好的魚而不懈努力。

父親影響下,從小對魚有特殊情感

吃飯時,餐桌上的魚什麼品種最常見?青、草、鰱、鱅俗稱四大家魚。劉少軍的父親劉筠,對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有著突出貢獻。以前只有逢年過節、招待客人才捨得吃魚,但現在魚的價格比蔬菜還便宜,就得益於這項研究。

“湘雲鯽”、“湘雲鯉”也是劉筠主導培育的新品種。“‘湘’代表湖南,‘雲’是我名字裡‘筠’的諧音,又是指天上的雲彩,表達這種湖南培育出來的名牌產品不但要推廣到全國,還要像天上的雲彩一樣,走向世界。”劉筠2009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告訴記者。

劉筠平時省吃節用,卻拿出100萬元設立了“劉筠獎學金”,資助家境貧寒而品學兼優的學生。

劉少軍的QQ名、微信名都是“fishfarmer”(漁民),在父親的影響下,劉少軍從小也對魚有著特殊的情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著手研究魚類遠緣雜交和染色體倍性操作了。對劉少軍和他的團隊來說,每一個新魚種的出現都像是一場奇蹟。他們在選擇遠緣雜交研究親本時,往往以鯽魚、鯉魚、團頭魴(俗稱鯿魚)、鮊魚、草魚等非常普遍的經濟魚類為主。這些魚更容易出現在人們的食物譜系裡,劉少軍希望能夠從這些“親民”魚種中取得更大的突破,讓人們吃到更多更好的魚。“以前做魚類研究是為了攻克‘吃魚難’問題,現在要解決的是如何才能‘吃好魚’問題。”

魚類產卵季節,凌晨四五點起床

劉少軍教授自1989年留校任教以來,一直在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是在湖南師範大學成長起來的傑出專家和優秀教師。

在每年的3至6月份魚類產卵季節,劉少軍只要在長沙,一定待在實驗基地勞作。“魚類產卵從凌晨四五點就開始了,我們要觀察魚類產卵情況,作息時間就得跟著魚類走。”劉少軍對此已經習以為常。早出晚歸,一次次從成百上千條雜交魚裡收集珍貴的精液、卵子,小心翼翼放進培養皿裡守候奇蹟出現。科研除了堅持,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劉少軍只能帶著團隊精心設計、耐心收集。就這樣,靠著積少成多,他和團隊在近30年的時間內做了37個雜交組合,其中30個組合能夠形成存活後代。也因此,他們才能夠揭示出遠緣雜交的相關遺傳和繁殖規律,為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建立起適合於魚類遠緣和近緣雜交的一步法育種技術和多步法共性育種技術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劉少軍總是說“像養崽一樣,天天看著(這些魚)”。

“為我國魚類遺傳育種和健康養殖提供系統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研製一批優良魚類品種;推動實現湖南千億漁業產值目標,促進湖南乃至全國現代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劉少軍團隊明確要追尋的目標。

當選感言

奉獻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付出

11月22日下午,湖南農業大學教授、茶學博士點領銜導師劉仲華步履匆匆,來到位於校園裡的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名學生正在實驗室等著他。就在幾個小時之前,他得知了自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面對同事、學生的聲聲祝賀,他說,能夠當選院士是榮耀,更多的是責任,要感恩學校,感恩導師,感恩團隊。

上課、開會、作報告、指導研究生……劉仲華的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當當。“現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好好睡上一覺。”他笑著說,時間似乎不是自己能掌握的,每天要工作到凌晨2點,早上7點之前按時起床,一年下來只有春節幾天假期才有屬於自己的短暫的閒暇時光。

“沒想到會與茶葉打一輩子交道”

38年來,劉仲華只與茶葉打交道,而在他的主推下,僅湖南黑茶就從過去的每年2億產值,發展到如今年產值200億的規模。

“我自己都沒想到,會與茶葉打一輩子交道。”劉仲華坦言,1981年他考上湖南農學院茶學專業,自己也很納悶,“兩片葉子也能做成一個專業?”

1988年,劉仲華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1992年破格提為副教授,是當時省內高校最年輕的副教授,也是中國茶學領域最年輕的副教授。1999年,34歲的他因科研成果突出被評為教授。他領銜研究的科研成果“黑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獲得了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經過10餘年的艱苦攻關,劉仲華率領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茶葉功能成分(兒茶素、茶氨酸、茶黃素、咖啡鹼、茶多糖等)的現代分離純化技術體系和高品質速溶茶提製新技術。

寄語大學生:勤奮、協作、奉獻

黑茶,為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具有去油膩、助消化、調腸胃的獨特作用,是我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傳統黑茶主要原料為粗老茶葉,茶梗多,利於“發花”。

安化黑茶產業要復興,原料要升級,如何讓沒有茶梗的細嫩茶葉也能發花?在益陽茶廠的實驗室,經過無數次失敗後,劉仲華聯合益陽茶廠技術團隊終於找到了最佳溫度、溼度和茶葉透氣性,讓無梗的鮮嫩茶葉也發出了茂密的“金花”。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他說,自己今後將重點關注茉莉花茶和黑茶這兩個板塊,針對國際市場消費習慣,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讓中國茶再度影響世界,這是我的使命。

無論多忙,劉仲華總要抽出時間來到學校的實驗室,和同學們交流、探討。“和學生們在一起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劉仲華說,“我一直在堅持學習,我也提醒我自己的學生一刻也不能放棄學習,要能夠跟上整個科技發展的步伐。”

對於新時期的大學生,他說,大學生們要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勤奮,這是成功的關鍵;二是協作,現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一定要學會如何與同學、同事共同合作,開展科研創新;三是奉獻,這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付出。

其他當選院士

王懷民

分佈計算領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分佈計算領域專家。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教育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面向網絡的分佈計算研究,在分佈計算模型、技術與平臺方面取得系統性和創造性成果,為我國分佈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為國家和軍隊網絡信息系統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2016年,“信息科技與經濟發展”技術科學論壇上,他提出,雲際計算將是雲計算未來發展新形態。雲計算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之一。許多發端中國本土的互聯網服務已越來越全球化,全球化的互聯網服務需要規模化、全域化和個性化的雲基礎設施支持。未來的雲服務商之間也將存在對等連接,實現開放、包容、共享的服務。

李東旭

航天器振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10月生於四川樂山,1981年12月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1993年獲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新型快響衛星型號總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全國巾幗建功標兵,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獲得者。

長期從事撓性航天器振動控制研究,對我國航天科技和振動控制學科發展及跨越提升都作出了系統創造性貢獻。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王耀南

研究機器人感知與控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耀南,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現任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監事、教育部科技委能源與交通學部委員等。

長期致力於機器人感知與控制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率先研製出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精密檢測分揀機器人和智能製造機器人自動化加工柔性生產線,併成功應用於航空、艦船、汽車、電子、醫藥等620餘家國內外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創建了機器人國家工程實驗室,推動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

姚富強

通信抗干擾技術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防科技大學第六十三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狀表彰對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軍隊科技領軍人才。

長期從事通信抗干擾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為通信抗干擾的工程科技發展和我軍通信裝備建設作出突出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柴立元

有色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柴立元,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主題專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環境與土木水利學部委員。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院長。

長期從事有色冶金環境工程領域的研究。近年來,負責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國家863重點項目、國家環保公益科研專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教育部科研重大項目、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課題50餘項。發明的“基於微生物特異性的重金屬廢水深度淨化新工藝”、“有色冶煉含砷固廢治理與清潔利用技術”等多項技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在我國大中型涉重金屬企業廣泛應用。

瀟湘晨報記者李柯夫 通訊員馬曉東 長沙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