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以SCI論文稱英雄,學術的欺騙性充分暴露,必須警惕

現在無論是我國的高校,還是科研機構,都非常重視論文的數量。如果研究者的論文數量沒有達到要求,就沒有辦法進行升職,其他的各種職務也不能擔任。

我們看到報道年輕的科學家時,經常會提到某某科學家在SCI發表過多篇的論文。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論文,似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科研者實力的標準。如果沒有相關的論文,很難進入高校或者是研究機構工作。


院士:以SCI論文稱英雄,學術的欺騙性充分暴露,必須警惕


中國科學院院士,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發表公開文章,指出:“中國的科研資金、研究方向已經被西方國家的SCI所支配,我們的科研人員貧於創新、貧于思想。”

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侷限性、欺騙性已開始暴露出來。我們科研人員的價值觀已經被扭曲,空有SCI論文,卻沒有實際的科研成果。現在發表論文的數量以及論文發表雜誌的“檔次”,已經成為評判可以人才的重要標準。


院士:以SCI論文稱英雄,學術的欺騙性充分暴露,必須警惕


這種論文為導向的科研,必然會綁架很多科研者的創新性。只要能夠在權威雜誌發表過論文,就能夠獲得相應的職位以及榮譽。這種方法,讓很多的科研者都忙於拼湊數據,忙於追國際熱點,忙於寫文章。今年的疫情發生後,各地高校都在爭先發論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正如陸院士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的學術界只是研究表面的東西,只是忙於申請課題,忙於接各種項目,忙於發表各種論文,最終只會脫離國家實際的需要,也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急功近利。


院士:以SCI論文稱英雄,學術的欺騙性充分暴露,必須警惕


當科研人員不能夠靜下心來,不能夠以敬業的精神,深耕自己的研究領域,那麼,就很難會研究出成果。這樣就不利於學術界的進步,更不利於中國科技的進步。

在2019年的時候,國外的權威機構曾披露出我國許多篇論文數據造假的事情。這件事情在國內曾引起轟動,但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影響。比如南京大學的梁瑩,就因為論文抄襲、數據造假等問題,被撤銷研究生導師資格。

這樣的例子,在我國變得越來越常見,大家似乎都已經習慣。這種學術的欺騙性已經慢慢地延伸到大學生當中,這也是值得我們必須警惕的事情。


院士:以SCI論文稱英雄,學術的欺騙性充分暴露,必須警惕


比如在2019年的時候,教育部就已經抽檢過各類的碩士以及博士畢論文,發現有很多不及格的論文,也存在造假的現象。當我們的大學生都出現問題,誰還能夠保證將來的科研人員不會造假?

因此,陸院士所擔心的事情,正在出現。我們是以SCI論文稱英雄,都是以SCI論文作為評價標準。這種不正確的科研導向,正在向學術界蔓延,也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科研者熱衷於論文。


院士:以SCI論文稱英雄,學術的欺騙性充分暴露,必須警惕


當大家都沒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不再足以支撐論文時,就會產生造假或者是抄襲的現象,這時候學術的欺騙性就會充分暴露,這也是我們必須警惕的地方。

在武漢疫情發生後,普通大眾的都應該明白,能夠救病人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是終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這樣的實幹家,而不是發表大量論文的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