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院士——施一公


“三合一”院士——施一公

“科學男神”施一公

施一公,男,漢族,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

施一公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父親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母親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施一公的名字帶著深深的時代烙印:父母親給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華生物系,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的首屆本科生。清華園裡的施一公學習成績年年名列全年級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課程的同時,他還獲得了數學系的學士學位。施一公注重全面發展,在高中期間,他就練習長跑,練過的項目從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進入清華後,由於長跑隊只招收專業運動員,施一公便轉練競走,從5000米到1萬米。他還在校運動會上創下全校競走項目的紀錄。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學畢業五年後,這個紀錄才被打破。

這也正是他在清華的時候,被封為“風一樣的男神”的原因——說話快,走路快,總是一副風風火火的樣子。他平均每天的睡眠不足6小時。為保證充沛的精力,他長期堅持跑步。大學時,他就是學校的競走隊員。在北京時,只要PM2.5在200以下,他就去校園裡跑步,最少也要跑5公里。這不僅因為他是個急性子,更是為了省時間——他每年要給清華的本科生上滿100節課時,同時身兼數個行政職務。由於在科學界頗具聲望,還常常出席各種社會活動。在這些事情之外,他還需要完成一名科學家的本職工作:做科研、寫論文。

剛回國那幾年是最忙的時候,他堅持擠出一半的時間給科研。為此他還“發明”了一個辦法:提前兩週安排工作,把50%的科研時間“固定”下來;其餘的事情,按照與科研、教學的相關性排序。“總之,50%時間做科研的底線不能突破。”為了把更多時間放在科研和教學上,他外出開會基本不吃飯,開完會就走人;客人來訪,到了飯點就叫個20塊錢的盒飯,在辦公室吃工作餐。後來,隨著各項工作步入正軌,用於科研的時間又多了些,“應該能達到60%”。

“三合一”院士——施一公


施一公不僅專注科研,他還為教育建言。2010年1月26日,施一公受邀到國務院,與科教文衛各界代表就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發表意見建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就經濟本身而言,沒有科技支撐,人的素質的提高,經濟就不可能有跨越和可持續的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就是要把經濟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施一公本來準備了一篇發言稿,聽到溫家寶總理的這些話,他脫稿說了起來:“您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中國大師級人才求賢若渴的心情。但是沒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就不可能培養世界一流的人才。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應該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接著他又指出了當前中國大學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的現象。溫家寶聽後說:“一些大學功利化,什麼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施一公聽後回答總理說:“總理,請您相信,我們會前仆後繼,一定能把中國的大學建成世界一流。”那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寫入了“創建若干一流大學,培養傑出人才”。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已經發展成“雙一流”: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這也就有了後來的“西湖大學”,而施一公就是西湖大學的首任校長!

“三合一”院士——施一公


施一公認為,現在學生受物質衝擊太厲害,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賺錢很酷。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所以他辭去清華副校長的職位,只保留教授身份為了就是要辦出世界最好的大學,專職做西湖大學校長。他最終目標是讓西湖大學在各項指標上和加州理工大學媲美,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好的大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