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相传朱元璋在圣兴寺起义兴兵——华蓥山朱元璋现象调查与研究之6

相传朱元璋在圣兴寺起义兴兵

——华蓥山朱元璋现象调查与研究之6

圣兴寺,位于四川省岳池县新场镇圣兴寺村,村因寺而名,在这一方的民间传说里,他是朱洪武(朱元璋)起义兴兵的地方。

而今的圣兴寺,已见不到寺庙的影子,但仍有一些遗迹可寻,诸如崖壁上的僧墓、地里的残存石刻等。在当地传说中,元朝末年,朱洪武参加起义后,便在挂榜岩招兵买马,然后在圣兴寺练兵。

相传朱元璋在圣兴寺起义兴兵——华蓥山朱元璋现象调查与研究之6

圣兴寺崖墓穹顶。

虽传说圣兴寺与朱元璋有关,但圣兴寺并非明代始建,其始建时间超乎人们想象:唐代。

新场镇在1952年之前,属于武胜县管辖,而武胜县在民国三年(1914)之前,名为定远县。故要查阅新场镇及圣兴寺在民国之前的历史,最好就是借助清代的《定远县志》了。翻开清嘉庆版《定远县志》,找到圣兴寺的记载,多少人都会大吃一惊的。

圣兴寺竟然是武胜县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寺庙!其记载内容如下:“圣兴寺,城北八十里,三面距岩,前有石坊,景泰五年建。山门内凿池建桥,寺后古池,有桥,三洞。嘉靖十三年碑载,始于唐代,时有圣灯现出,因瑞諡名。唐宋勅赐‘圣灯禅寺’,洪武十三年度牒僧无方开山,赐《华岩经》一部,永乐十三年重修,更名圣兴,明名山之一。”

相传朱元璋在圣兴寺起义兴兵——华蓥山朱元璋现象调查与研究之6

武胜县《定远县志》关于圣兴寺的记载。

这里的史料写得清清楚楚:圣兴寺在明代时,是国内有名的大寺庙。特别是明代建有石坊,山门内凿池建桥,就像北京天安门前面那样,似有帝王之气。

史料的介绍,在我们的现场走访中也得到了证实。当地村民还能回忆得出牌坊、护城河、石拱桥等的具体位置。而在老百姓的回忆中,寺庙里的另一刻件令大家也较为惊讶。年过八旬的蔡学金老人回忆,圣兴寺里原有一个盘龙石,高2米有余,底盘直径达1.5米。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里,龙是皇帝的象征,民间建筑里刻龙是非常谨慎的,稍不小心触怒龙颜,那后果是非常惨的。刻有盘龙的圣兴寺,其僧人自然是应该知道这一道理的,然而,寺庙里的僧人敢刻龙,想必是与某个帝王有一定关系的?

对此,笔者斗胆分析,圣兴寺在历史上可能还真有一位帝王在此生活过,而这位帝王则极可是明代的建文皇帝。

在明代的官方史料中,明代的第二个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被燕王朱棣烧死于宫中。但民间野史却盛传朱允炆从宫中化为僧人逃脱,并以僧人的身份流落西南四十年。民国十九年版的《新修武胜县志》则说,朱允炆从南京逃脱后,沿江而上,潜入四川,经重庆合川进入武胜。另有一些地方学者则指出,朱允炆在每个地方,都怕朝庭派人暗中查访追杀,故都不能停留太久,他进入武胜后不久,便又进入岳池,然后又经广安,进入邻水。还有一些史料则说,朱允炆在年迈之时到了福建。

或许,圣兴寺里的盘龙石刻便是对建文皇帝朱允炆暂住圣兴寺的纪念吧!基于此,笔者再次大胆猜测,建文皇帝朱允炆进入武胜、岳池等地,恐怕不仅仅是为了逃命,他或许是感觉到朱元璋生前留下了一些秘密,故进入西南开展秘密调查,以期获得真像呢?

令人欣喜的是,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竟顺利地找到了盘龙石残存的基座,其镂空雕刻也着实精美。

相传朱元璋在圣兴寺起义兴兵——华蓥山朱元璋现象调查与研究之6

盘龙石基座。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圣兴寺的古名“圣灯禅寺”为勅赐,即皇帝赐名,其明代永乐十三年更名为“圣兴寺”或许也由皇帝所为,即永乐皇帝亲自更名。若为永乐皇帝更名,这当中也或可找到答案破解岳池朱元璋传说。

永乐时,明代进行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修史,且极为客观、公正,如实地记录了众多史料和民间传说,并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呈于明成祖(永乐皇帝),他看后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将书稿命名为《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1408年)正式成书。

圣兴寺名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若真为永乐皇帝亲自更名,我们便可这样作出推理:岳池境内朱元璋传说,在当时已被收录于《永乐大典》,无论当时是作为史实也罢,作为传说也罢,至少永乐皇帝看了后是当作史实认可的,便亲自将原“圣灯禅寺”更名为了“圣兴寺”。

[下期预告]余家庵古墓,传为朱元璋母亲墓——华蓥山朱元璋现象调查与研究之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