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相傳朱元璋在聖興寺起義興兵——華鎣山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之6

相傳朱元璋在聖興寺起義興兵

——華鎣山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之6

聖興寺,位於四川省嶽池縣新場鎮聖興寺村,村因寺而名,在這一方的民間傳說裡,他是朱洪武(朱元璋)起義興兵的地方。

而今的聖興寺,已見不到寺廟的影子,但仍有一些遺蹟可尋,諸如崖壁上的僧墓、地裡的殘存石刻等。在當地傳說中,元朝末年,朱洪武參加起義後,便在掛榜巖招兵買馬,然後在聖興寺練兵。

相傳朱元璋在聖興寺起義興兵——華鎣山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之6

聖興寺崖墓穹頂。

雖傳說聖興寺與朱元璋有關,但聖興寺並非明代始建,其始建時間超乎人們想象:唐代。

新場鎮在1952年之前,屬於武勝縣管轄,而武勝縣在民國三年(1914)之前,名為定遠縣。故要查閱新場鎮及聖興寺在民國之前的歷史,最好就是藉助清代的《定遠縣誌》了。翻開清嘉慶版《定遠縣誌》,找到聖興寺的記載,多少人都會大吃一驚的。

聖興寺竟然是武勝縣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大寺廟!其記載內容如下:“聖興寺,城北八十里,三面距巖,前有石坊,景泰五年建。山門內鑿池建橋,寺後古池,有橋,三洞。嘉靖十三年碑載,始於唐代,時有聖燈現出,因瑞諡名。唐宋勅賜‘聖燈禪寺’,洪武十三年度牒僧無方開山,賜《華巖經》一部,永樂十三年重修,更名聖興,明名山之一。”

相傳朱元璋在聖興寺起義興兵——華鎣山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之6

武勝縣《定遠縣誌》關於聖興寺的記載。

這裡的史料寫得清清楚楚:聖興寺在明代時,是國內有名的大寺廟。特別是明代建有石坊,山門內鑿池建橋,就像北京天安門前面那樣,似有帝王之氣。

史料的介紹,在我們的現場走訪中也得到了證實。當地村民還能回憶得出牌坊、護城河、石拱橋等的具體位置。而在老百姓的回憶中,寺廟裡的另一刻件令大家也較為驚訝。年過八旬的蔡學金老人回憶,聖興寺裡原有一個盤龍石,高2米有餘,底盤直徑達1.5米。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王朝裡,龍是皇帝的象徵,民間建築裡刻龍是非常謹慎的,稍不小心觸怒龍顏,那後果是非常慘的。刻有盤龍的聖興寺,其僧人自然是應該知道這一道理的,然而,寺廟裡的僧人敢刻龍,想必是與某個帝王有一定關係的?

對此,筆者斗膽分析,聖興寺在歷史上可能還真有一位帝王在此生活過,而這位帝王則極可是明代的建文皇帝。

在明代的官方史料中,明代的第二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建文皇帝朱允炆,被燕王朱棣燒死於宮中。但民間野史卻盛傳朱允炆從宮中化為僧人逃脫,並以僧人的身份流落西南四十年。民國十九年版的《新修武勝縣志》則說,朱允炆從南京逃脫後,沿江而上,潛入四川,經重慶合川進入武勝。另有一些地方學者則指出,朱允炆在每個地方,都怕朝庭派人暗中查訪追殺,故都不能停留太久,他進入武勝後不久,便又進入嶽池,然後又經廣安,進入鄰水。還有一些史料則說,朱允炆在年邁之時到了福建。

或許,聖興寺裡的盤龍石刻便是對建文皇帝朱允炆暫住聖興寺的紀念吧!基於此,筆者再次大膽猜測,建文皇帝朱允炆進入武勝、嶽池等地,恐怕不僅僅是為了逃命,他或許是感覺到朱元璋生前留下了一些秘密,故進入西南開展秘密調查,以期獲得真像呢?

令人欣喜的是,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我們竟順利地找到了盤龍石殘存的基座,其鏤空雕刻也著實精美。

相傳朱元璋在聖興寺起義興兵——華鎣山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之6

盤龍石基座。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聖興寺的古名“聖燈禪寺”為勅賜,即皇帝賜名,其明代永樂十三年更名為“聖興寺”或許也由皇帝所為,即永樂皇帝親自更名。若為永樂皇帝更名,這當中也或可找到答案破解嶽池朱元璋傳說。

永樂時,明代進行了明朝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修史,且極為客觀、公正,如實地記錄了眾多史料和民間傳說,並於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呈於明成祖(永樂皇帝),他看後十分滿意,親自為序,將書稿命名為《永樂大典》,於永樂六年(1408年)正式成書。

聖興寺名於永樂十三年(1415年),若真為永樂皇帝親自更名,我們便可這樣作出推理:嶽池境內朱元璋傳說,在當時已被收錄於《永樂大典》,無論當時是作為史實也罷,作為傳說也罷,至少永樂皇帝看了後是當作史實認可的,便親自將原“聖燈禪寺”更名為了“聖興寺”。

[下期預告]餘家庵古墓,傳為朱元璋母親墓——華鎣山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之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