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互聯網就要玩“粉絲經濟”?這是不對的!

互聯網就要玩“粉絲經濟”?這是不對的!

先回顧一下這幾年“粉絲經濟”都成就了誰。自媒體,微商,“網紅”等,小米手機,錘子手機,羅輯思維等公司,都是潮流下誕生的佼佼者,也是一次次潮流中的沉澱著。始終是他們在引領潮流,儘管換了幾次概念,換了幾次風口了,但這些人卻是不變的。

大部分人都成了“炮灰”,“粉絲經濟”不適合大多數人。為什麼說大多數人不適合呢?先來看玩“粉絲經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一是會寫。

會寫內容,寫文章,寫段子,寫書等等,無論是朋友圈,微博,今日頭條,視頻網站,直播網站。。。。。都是內容的載體,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這個前提很重要,必須會寫,或者有一個會寫的團隊。

二是光環。

會寫是將自己的才能,才華展現出來,還必須 有足夠的經歷,有背書。這些背書可以使你過往的職業經歷,比如央視主持人,名企高管等。這些天然的光環,可以讓公司運作起來更高效。

總之,你的過往要很“牛”,這就告訴我們,“草根逆襲”這種事情越來越難,風口是留給那些已經準備好了的人,而不是那些什麼都沒有的人。還有一種就是編造的歷史,持續的編造,會忽悠一部分客戶,但被快速揭穿,被抨擊的可能性也很大。

三是創新。

不斷地更迭創新。無創新,“粉絲”的期待值是遞減的,比如小米手機。小米在最初的倆年裡,“粉絲”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因為性價比,也因為“情懷”。但2015年後,手機行業已洗牌重組,其他競爭品牌迅速崛起,性價比已不是王牌了,同時,在一個人人講“情懷”的年代,“情懷”也變得不值錢了。於是,“粉絲”期待值銳減。“死忠粉”“腦殘粉”很稀缺,當初的青年們已經結婚生子,變得老成持重,“粉絲”在成長,產品如不能跟上“粉絲”的成長節奏,就意味著被“粉絲”拋棄,尤其是低端機市場用戶。用戶在乎的是性價比,不要和用戶談忠誠,用戶無錯,他們做出了最優選擇。

四是用戶思維。

要明白這裡的“粉絲”就是用戶,而不是娛樂明星的“粉絲”,沒有一呼百應的效應。品牌必須有長期的價值輸出,馴養“粉絲”。說到這裡,就要提醒大家,產品,營銷要做的足夠垂直細分。

大多數人是沒有能力在大的分類裡遊刃有餘的,根本競爭不過那些大佬,大品牌,但只要做的足夠細分之後,就不一樣了。

用這四條標準去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要玩“粉絲經濟”,還是雖然一直在玩卻一直沒有回報,只是譁眾取寵。

在自媒體或者內容創業者積極投身“粉絲經濟”時,一些成功的平臺卻在“去粉絲經濟”,或者說從這些平臺的角度來講,“粉絲經濟”並不是一個好選擇。比如今日頭條------一個諮詢類的內容平臺,從他的推薦規則來看,“粉絲”並不是那麼重要。它結合各種算法,按文章內容,標題,互動等指標做個綜合指數,然後去推薦。無論是其他平臺的自媒體大號,傳統媒體,還是新人小號,在今日頭條這個平臺上,都是站在同一個起點上。誰的文章都可能有十幾萬個閱讀量,也可能只有幾個閱讀量。

而這種不把“粉絲經濟”作為重點的平臺,也有自己的考慮:一個綜合的平臺是需要有百家之言的,“粉絲”是平臺的,不是某個自媒體的,用戶需要看到的是有質量的文章,有趣的內容,滿足這些就足夠了。實質就是去除小圈子,形成集中的大圈子,把那些個人自媒體圈子打碎,成為一個真正眾享的平臺。出了今日頭條,百度百家號,一點資訊這些平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把正常的商業思維運用到互聯網上,或者說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讓信息傳遞和產品流轉更便捷一些,落實真正的服務意識,以及督促人們迴歸到商業交換的本質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