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一款让信贷业务员又爱又恨的APP:花12元就可以买到借贷用户信息

一款让信贷业务员又爱又恨的APP:花12元就可以买到借贷用户信息

近日,某消费金融公司信贷业务员蓝玉(化名)告诉新流财经,在融360“信贷助手”上充值2000元购买了27位客户,却有90%的客户资质不符合,欲申请退款,但退款申请被驳回。

“推荐的客户资料显示有保单,实际上没有;资料填写有商品房,打电话核实了发现是拆迁房……”蓝玉补充到,在使用信贷助手APP前,融360的业务员曾向他讲过退款规则,“比如资质不符合的人工单是可以申请退款的”,如今却无法退款。

信贷助手的逻辑:充值后可获得贷款需求订单推送

新流财经下载融360信贷助手APP发现,这是一款专门针对信贷业务员的产品,注册时需要填写所在机构名称方能进入主页。

新流财经以某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员的身份注册后发现,系统会自动识别所在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用户可以选择立即推广此产品,推广底价为75元/单,但需要充值至少1000元才能开始推广。

在挑选客户这一栏,用户则可以自由选择适合的个人资料进行“领取”或者“独享”,费用在12元-36元。被领取的个人资料非常详细,包括姓名、电话、是否上班、月收入情况、有无车和房、信用卡或者贷款等信息均显示在列。

一款让信贷业务员又爱又恨的APP:花12元就可以买到借贷用户信息

(来源:融360信贷助手APP,为保护用户信息,新流财经将姓名做了模糊处理)

此外,用户在订单管理一栏实名认证,充值至少1000元后,系统会自动为其推送有贷款需求的订单。

据融360官方介绍,信贷助手上的用户,其实就是融360上的用户。

据APP store显示,融360的信贷助手第一版本于4年前上线,经过几次迭代更新有了如今的版本。不过,在各大应用市场,网友对此APP的评价并不乐观。多数人表示,推荐的客户无效,申请退款被驳回。

利润空间微薄,将流量资源利用到极致

公开资料显示,融360是一家金融搜索平台。去年,融360全资子公司简普科技在美上市。简普科技招股书披露,该公司的业务一面是为用户免费提供贷款、信用卡和理财产品的搜索及推荐服务,另一面则是为放贷机构提供一站式的营销和风控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简普科技近两年一直是持续亏损的状态,2016年该公司净亏损1.82亿元,2017年全年录得亏损2.02亿元。

今年一季度,该平台虽然实现营业收入3.357亿元,同比增加145%;但录得净亏损5710万元,较去年同期净亏损3160万元幅度增大80.7%。

缘何亏损?业内人士分析,简普科技的模式主要是依靠流量来盈利,但简普科技并非如蚂蚁金服等自带流量的大IP,这使得其流量成本极高,利润空间过于微薄。

其实简普科技也曾在其招股书中披露过这一风险,简普科技的大部分用户流量来自第三方渠道,而不是直接访问简普科技的APP或者网站。并且,简普科技还面临着将流量转化为实际用户的挑战。

受业绩压力影响,为了将利润最大化,简普科技会将现有流量作用发挥到极致也让人不难理解。比如上线信贷助手APP,将融360用户推荐给信贷员们就是很好的将C端用户资源开发到极致。

信贷助手业务低调,恐暗藏风险

不过,新流财经发现,在简普科技的招股书和财报中,官方并未对信贷助手这款APP有任何提及。

有业内人士猜测,或许因为此业务属于灰色地带,“所以官方也不方便公开推广。”

一位互金合规负责人告诉新流财经,融360信贷助手最根源的问题不是向信贷员们推荐了无效用户,而是在贩卖用户资料。

其实新流财经发现,在各大论坛上早有用户反馈,自从注册了融360,每天都会接到“是否需要办理贷款”的电话和短信,“感觉自己资料被卖了”。

但也有从业者表示,用户在注册融360的时候,会同意《服务协议》,也就是授权了这方面的资料使用。“他们协议里肯定有注明,个人信息授权给关联公司使用,所以也不能说不合规吧。”

一直以来,个人信息贩卖都是监管层重点打击的行为。企业在使用个人用户信息时,也应谨慎小心,恐踩线相关法律。

去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正式施行。

该《解释》首先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根据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新流财经在APP store上发现,除了融360的信贷助手,信贷360、金融微店等多款APP均在向信贷业务员出售贷款用户信息。

在国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大环境下,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力度持续加强,营销和征信领域的政策也趋严。上述合规负责人认为,向信贷业务员出售贷款用户信息这一行为,恐将引起监管层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