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一款讓信貸業務員又愛又恨的APP:花12元就可以買到借貸用戶信息

一款讓信貸業務員又愛又恨的APP:花12元就可以買到借貸用戶信息

近日,某消費金融公司信貸業務員藍玉(化名)告訴新流財經,在融360“信貸助手”上充值2000元購買了27位客戶,卻有90%的客戶資質不符合,欲申請退款,但退款申請被駁回。

“推薦的客戶資料顯示有保單,實際上沒有;資料填寫有商品房,打電話核實了發現是拆遷房……”藍玉補充到,在使用信貸助手APP前,融360的業務員曾向他講過退款規則,“比如資質不符合的人工單是可以申請退款的”,如今卻無法退款。

信貸助手的邏輯:充值後可獲得貸款需求訂單推送

新流財經下載融360信貸助手APP發現,這是一款專門針對信貸業務員的產品,註冊時需要填寫所在機構名稱方能進入主頁。

新流財經以某消費金融公司業務員的身份註冊後發現,系統會自動識別所在消費金融公司的產品,用戶可以選擇立即推廣此產品,推廣底價為75元/單,但需要充值至少1000元才能開始推廣。

在挑選客戶這一欄,用戶則可以自由選擇適合的個人資料進行“領取”或者“獨享”,費用在12元-36元。被領取的個人資料非常詳細,包括姓名、電話、是否上班、月收入情況、有無車和房、信用卡或者貸款等信息均顯示在列。

一款讓信貸業務員又愛又恨的APP:花12元就可以買到借貸用戶信息

(來源:融360信貸助手APP,為保護用戶信息,新流財經將姓名做了模糊處理)

此外,用戶在訂單管理一欄實名認證,充值至少1000元后,系統會自動為其推送有貸款需求的訂單。

據融360官方介紹,信貸助手上的用戶,其實就是融360上的用戶。

據APP store顯示,融360的信貸助手第一版本於4年前上線,經過幾次迭代更新有了如今的版本。不過,在各大應用市場,網友對此APP的評價並不樂觀。多數人表示,推薦的客戶無效,申請退款被駁回。

利潤空間微薄,將流量資源利用到極致

公開資料顯示,融360是一家金融搜索平臺。去年,融360全資子公司簡普科技在美上市。簡普科技招股書披露,該公司的業務一面是為用戶免費提供貸款、信用卡和理財產品的搜索及推薦服務,另一面則是為放貸機構提供一站式的營銷和風控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簡普科技近兩年一直是持續虧損的狀態,2016年該公司淨虧損1.82億元,2017年全年錄得虧損2.02億元。

今年一季度,該平臺雖然實現營業收入3.357億元,同比增加145%;但錄得淨虧損5710萬元,較去年同期淨虧損3160萬元幅度增大80.7%。

緣何虧損?業內人士分析,簡普科技的模式主要是依靠流量來盈利,但簡普科技並非如螞蟻金服等自帶流量的大IP,這使得其流量成本極高,利潤空間過於微薄。

其實簡普科技也曾在其招股書中披露過這一風險,簡普科技的大部分用戶流量來自第三方渠道,而不是直接訪問簡普科技的APP或者網站。並且,簡普科技還面臨著將流量轉化為實際用戶的挑戰。

受業績壓力影響,為了將利潤最大化,簡普科技會將現有流量作用發揮到極致也讓人不難理解。比如上線信貸助手APP,將融360用戶推薦給信貸員們就是很好的將C端用戶資源開發到極致。

信貸助手業務低調,恐暗藏風險

不過,新流財經發現,在簡普科技的招股書和財報中,官方並未對信貸助手這款APP有任何提及。

有業內人士猜測,或許因為此業務屬於灰色地帶,“所以官方也不方便公開推廣。”

一位互金合規負責人告訴新流財經,融360信貸助手最根源的問題不是向信貸員們推薦了無效用戶,而是在販賣用戶資料。

其實新流財經發現,在各大論壇上早有用戶反饋,自從註冊了融360,每天都會接到“是否需要辦理貸款”的電話和短信,“感覺自己資料被賣了”。

但也有從業者表示,用戶在註冊融360的時候,會同意《服務協議》,也就是授權了這方面的資料使用。“他們協議裡肯定有註明,個人信息授權給關聯公司使用,所以也不能說不合規吧。”

一直以來,個人信息販賣都是監管層重點打擊的行為。企業在使用個人用戶信息時,也應謹慎小心,恐踩線相關法律。

去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正式施行。

該《解釋》首先明確了“公民個人信息”的範圍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繫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

根據刑法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新流財經在APP store上發現,除了融360的信貸助手,信貸360、金融微店等多款APP均在向信貸業務員出售貸款用戶信息。

在國家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大環境下,監管層對於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力度持續加強,營銷和徵信領域的政策也趨嚴。上述合規負責人認為,向信貸業務員出售貸款用戶信息這一行為,恐將引起監管層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