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的士大夫崖山投海,而大明只有"水太凉"?

聲色犬馬朱厚燳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错得严重的历史认识。事实上,两宋亡国时,宋朝的士大夫,并不都是“崖山投海”的壮烈气节,明亡时的士大夫,更不全是“水太凉”的怂包场面。

先说两宋的相继灭亡,首先是“优待士大夫”的北宋,在被金朝虐出“靖康之耻”前后,北宋士大夫们秀下限的表现就没停。像做叛徒都做到被金兵嫌的刘豫,卖国卖到至今在西湖边罚跪的秦桧,都是其中典型。甚至金兵打到汴京城下时,北宋朝堂的高官们不思团结抗敌,反而忙着批判改革家王安石,气的汴京的百姓都编民谣大骂: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待到汴京城悲惨沦陷,震惊历史的“靖康之耻”上演时,包括吏部尚书王时雍和开封府尹徐秉哲等一批高官们卖身投靠,金人掳掠财物人口之类的恶心事,全是他们鞍前马后“代办”。特别是王时雍,因为卖力把汴京城年轻女子近乎抓光,还落了个绰号“金人外公”。被他抓走“慰劳”金兵的妇女们,在囚车上更是指着这帮“大宋精英”的鼻子怒骂:“尔等任朝廷大臣官吏,做坏国家至此,今日却令我辈塞金人意,尔等果何面目...!”

为何在后世粉丝眼中,经济文明领先世界的北宋,会落得半壁山河沦亡的结果?直接的原因,恰如这声怒骂——国家养了太多不要脸的士大夫们!

那么南宋呢?南宋崖山覆亡的一刻,多少士大夫慨然投海的景象,真叫好些读史者泪奔。文天祥向南方慨然一拜后壮烈就义的场景,更是浩气长存。那南宋的朝堂士大夫们,是不是都这么铮铮铁骨?听听元朝迫近临安时,毁家纾难的文天祥,那一声仰天怒吼: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大宋高官厚禄养了你们这么多年,一出事竟全躲了?

甚至包括宰相陈宜中在内的南宋高官们,在元军节节南下时,更是除了跑就是躲,直到被追杀打岭南大地时,才甩锅似的把烂摊甩给张世杰陆秀夫等忠良们,自己脚底抹油继续跑。崖山投海的悲壮背后,是更多南宋士大夫们躲猫猫般的丑陋。

在文天祥悲情就义前后,许多南宋“精英”的表现,更是一个赛一个毁三观。南宋文学家兼严州知府方回,平日诗作以慷慨报国风格著称,元军一打来就望风而降。南宋右丞相兼状元郎留梦炎,自己投降做叛徒不算,更一个劲卖力鼓噪,才叫元世祖对文天祥动了杀心。如此做叛徒都做到没节操的表现,最后也害了他的子孙: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特意下令:留梦炎的后人不许参加科考——你给元朝犯贱?朕就让你子孙世世代代贱。

以这个意义说,南宋亡国时,高官阶层的士风,哪里全是“崖山投水”的壮烈?简直可以和北宋比“贱”。

那么明朝呢?以钱谦益“水太凉”为代表的闹剧,把晚明士大夫的形象,彻底毁了个干净。晚明高层士风的堕落,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却也被钱谦益们不争气的表现掩盖:世风堕落的晚明,慷慨赴国难的士大夫,数量绝不比两宋时代少。

就以风雨飘摇的晚明崇祯年间来说,两线作战的困局下,慷慨领兵浴血的卢象升孙传庭等人,都是百分百的士大夫阶层出身。卢象升还是知府时,就在皇太极兵临北京时,抱定必死之心募兵抗敌。后来他打造天雄军,征战于北方与中原两线战场,吃够委屈猜忌却无怨,却终在崇祯帝的作死指挥下,以五千残兵力战数万八旗精锐的方式,慷慨捐躯报国。

孙传庭的结局,却更是崇祯年间,无数忠良士大夫的缩影:他在魏忠贤乱政时愤然辞官,在国家危局时挺身复出,仅带十万两白银入陕西,手把手打造出战力震撼天下的天雄军。却无奈崇祯帝的猜忌,先落得入狱被折磨到耳聋,最终在河南之战里悲情殉难。如果他们的人生,能够少一点来自朝堂的是非纠葛,大明朝的气数,未必这样快结束。临死前高呼“诸臣误我”的崇祯不明白,打烂一手好牌的,正是他自己。

甚至就在崇祯帝悲情自尽,南明各路精英们纷纷卖身投靠时,血战到底的士大夫,也是从来不缺。比如就是在钱谦益上演“水太凉”闹剧前后,与他掐架多年的南明权臣马士英,却率残部浴血抵抗到最后,最终被俘后壮烈就义。诗词名号不亚于钱谦益的陈子龙,也慨然拉起队伍,战败后壮烈自尽,另外还有刘宗周黄道周顾炎武王夫之张同敞等各路名流,或战死或隐居,却都以同样的态度,证明了晚明士大夫,终于未死的铮铮铁骨。

遗憾的是,那么多的慷慨忠良,却终于要到大厦将倾时,才得以大展拳脚,做大势已去的悲壮战斗,而在国家承平的漫长岁月里,他们也与两宋的忠良们一样,长期被排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承受报国无门的愤懑。而这一点,才是宋明亡国的共同原因:一个以长期逆淘汰方式,不停排挤忠良的王朝,都会难免灭亡的厄运


历史风云录

宋朝士大夫的气节与风骨那是没话说的,而大明只有“水太凉”实际上也是调侃得过分了,虽然软骨头多,明朝殉国的知识分子还是不少的,并非这三个字可以以偏概全的。

先说这钱谦益“水太凉”事件,应该归于伪史,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解释得很清楚了,至若蘼芜纪闻引扫轨闲谈云:“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则尚湖西山皆在常熟,当南都倾覆时钱柳二人皆在白下,时间地域实相冲突,此妄人耳食之谈不待详解。

大约是大家觉得钱谦益这家伙本身气节有问题,不但降清还觍着脸当官,编些段子嘲笑一下。比如还杂记说有削发令下来的时候,钱谦益说头皮痒得厉害,就去乖乖剪头发了,都是说得有模有样,钱谦益这种晚节不保者自然没有人给他翻案了。

在改朝换代风云际会之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与选择,国灭身死者有,投降入仕过好日子的从来没少过。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带着军民跳海这种事情太光芒四射了,以致我们或多或少忽略了宋末也有不少人投降了蒙古人,甚至调转枪头攻打南宋。最典型以及致命的就是襄阳守将吕文焕了,投降蒙元后变成带路党,引元军沿长江攻破各个城池,最后高高兴兴进临安。

晚明时期,大约是东林党那群软骨头太出挑了,吴三桂的故事太广为人知,导致大家不知道还是有不少士大夫气盖云天的。比如,辽宁前线抵抗后金的督师孙承宗,最后在老家高阳“养老”时,面对清军率领全家守城,城破自缢,甚至连乾隆帝都追谥为“忠定”。清人编的《明史》中也记载了崇祯崩于万岁山时,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南明时期的风云人物史可法,更可以称为英雄。


毛剑杰

当所有人把金钱当作成功唯一标准,你还相信并尊重世界上有气节、有尊严、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你就成熟了。

这是文艺青年和装逼青年(伪文艺青年)的区别;文艺青年是在家里床头读书在咖啡厅里发呆在台上娓娓道来的人,装逼青年是在咖啡厅看书在家里玩游戏在台上吹牛逼的人

对于南宋初年的皇帝城乡,骂起来可以毫不留情;但是南宋灭亡时的陆秀夫和小皇帝确实情有可原,说实话我佩服陆秀夫和小皇帝的气节。

崖山投海代表是陆秀夫,在宋朝战败之际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大明“水太凉”的是名士钱谦益,如果你不知道钱谦益,柳如是——秦淮名妓你应该听说过;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大家都知道,可是钱谦益的气节还不如妓女出身的柳如是。

碰上了猪队友金国末代俩皇帝,南宋实在没有能力抵抗蒙古了。在最后的时刻,陆秀夫对12岁小皇帝说:国家至此,陛下当为国家,不能为贼人所虏。小皇帝说:依卿所奏。年仅四十四岁的陆秀夫背起来了小皇帝,共同投海而死。至此,宋朝灭亡,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统一。

这时候有人问了:都失败了有什么意义吗?好死不如赖活着,干嘛要去死呢,真傻

答案就是:有意义!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无法征服的!正式陆秀夫们才让后来人活得更好。蒙古人喜欢屠城,尤其是在西征得路上。但是在攻打南宋得时候,蒙古兵迷茫了崩溃了(最后崖山之战是汉人张弘范替元朝人打得)。

蒙古人在西征得路上,从花剌子模打到欧洲多瑙河沿岸,屠城了之后其他城市都是望风而投降。灭掉金国时候,金国人口只剩下15%左右,而后来在攻打南宋得过程中,对汉文化了解十分深得耶律楚才建议下,蒙古人不再屠城 ——因为屠城造成得结果是全民抵抗,南宋人口超过1个亿。

蒙古攻打南宋得时候发现,原本自己认为这群天天吟诗作赋得文弱书生,比人高马大得欧洲人战斗意志还强。有的城池投降了,但是有的城池压根不惧怕屠城得威胁。

合州大战,在钓鱼城一炮崩死了蒙古皇帝;襄阳大战,蒙古兵不得不野蛮作战,把城墙砍出一个大口子,冲进去后宋兵和元朝兵进行了激烈得肉搏战……

蒙古兵都崩溃了!不是说很好打吗?为啥世界上有人不怕死?在死亡威胁面前为啥有人一点都不怕?武力不是可以摆平一切吗?

文天祥、陆秀夫们告诉了蒙古人:武力征服不了灵魂有的人就算是死了,就算是再贫穷也不会有人小看他一眼;有的人再光线靓丽,也只是一条别人手里得玩物——哈巴狗。下面水太凉得这位就是。

水太凉得钱谦益。我在问答里面详细介绍过这位,在这里只做简介,我瞧不起这个人

钱谦益是东林党名士,这位大名士最出名的是和秦淮名妓柳如是的爱情故事。可惜再气节尊严上,他却和这位红颜相去甚远。明末的东林党名士大多是地主,这些人擅长的是党争,而非治国

水太凉的由来,清军入关后,南京陷落后,钱谦益和柳如是约定一起投湖自尽。

两个人来到了湖边,要投湖殉国的时候,钱谦益来了一句”水太凉“,从早上等到了天黑,也没投湖,回家了!回家了!回家了!柳如是看到钱谦益如此,十分生气,自己投湖自尽,被周围的百姓救了起来。更无耻的还在后面,有人问钱谦益不是去投湖殉国了吗?钱谦益说:小妾不许。大家知道了无耻俩字是啥样了吧,自己贪生怕死的怂逼,还甩锅给小妾。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图样图森破,”头皮痒“大戏还没上演呢。清军推行剃发令,因为剃发杀了不少人。但是不能这么一直杀,那他妈现在是自己的子民了,杀多了自己玩不转了。于是清朝人就找这些大名士——擒贼先擒王,把这些社会影响力的人搞定。有一天钱谦益对家里人说,自己的头皮发痒,要出去转一下,家里人说,用篦子梳一下就好了么。可是钱谦益坚持要出去转转,中午过后,钱谦益回来了——他把头发剃了。清朝很开森,给了他一个官。

后来钱谦益辞官不做了——因为给的官太小了,自己投降后本来以为能做大官,但是现在还不如不投降呢。郁闷的又恼怒的钱谦益于是辞官回家了。

我不否认钱谦益的文学成就,可是再气节上这他妈就是一个渣滓。作为一个征服者,开始的时候,要用钱谦益这样的人,后面稳定了钱谦益这样的人绝对要清理的。乾隆后来就是这么干的,直接把钱谦益给划分到了渣渣里。


嘟嘟读读

关于崖山之战,宋朝的士大夫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虽然不太会有十万人齐跳海这么夸张,但是这也就够了,毕竟没有苟延残喘,也没有卑躬屈膝。

有人说,崖山的士大夫携钟跳崖,也是对元朝军队野蛮屠城的恐惧,是不堪受辱而致,但能跳下去就是有气节。

反观明朝,国灭了,皇帝没脸见人,批发上吊,而那些满口气节,满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都干什么去了?

崇祯上煤山之前,还是回到朝堂之上看看的,面对空空如也的大殿,崇祯的绝望可想而知。

“水太凉”真的不是故意恶心明末的士大夫,难道忘了还有一出《桃花扇》?

平日里在朝堂之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齐党,浙党,楚党,都闭嘴了。

也许他们也到水边了,试了试,水还真凉!先回家再说吧!

大不了回家给皇上立个牌位,哭一场。然后,该干嘛干嘛。


步武堂

这个提问简直非常弱智的。

首先,崖山海战是南宋末年,大宋领土已经基本都沦陷,大宋政权迫不得已退到海上退无可退的地步了。只有死战的份了,赢了尚能坚持一段时间,败了就永远不能扭转乾坤了。结局很令人伤心,所以才有十万人齐跳海的悲壮举动。

但是明朝北京城破的时候,也仅仅是北京城被李闯攻破,南方尚有大片领土还在大明手中,比如南京这样的大明重要城市,以及各地的藩王、军队都还大量存有,大明完全有翻盘的可能,向大唐安史之乱两京都被攻破而最后收复的先例不是没有。所以没有南宋崖山的那样让人绝望的背景条件,忠臣义士大有人在,更多的想的是收复失地剿灭叛逆而不是立马抹脖子自杀。

第二点,大宋文明高度发达,科技、文化、经济等等都很卓越,而敌人是蒙古,外来入侵者,这和传统的朝代更替有很大的不同,这不是内乱是外祸。所以大宋政府直到灭亡依旧有一大批的死忠支持。而大明末年,攻破北京的是闯贼,李自成是汉人,起兵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内部矛盾,而不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对抗。所以,没有华夷之辨这样的让文人士大夫极度抵抗的理由。

第三点,大宋直到灭亡,虽然朝廷腐败,但是始终都是怀柔,厚待文人士大夫,这也让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儒学盛行,思想开明,所以南宋的文人即使手无缚鸡之力,也是心系家国的。从政府层面看,南宋经济发达,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很少,从北宋和契丹、西夏死磕到两宋之交的金、以及后来的蒙古死磕,两宋始终都在和北方的强敌死磕,民族矛盾过大,所以民族向心力强,政府凝聚力更强。两宋基本都处于主和和主战派交替执政的局面,主和意味着发展经济、休养生息,主战意味着整军经武,训练军队,这样的政府如果不是外力,不是阶级矛盾所能够颠覆的,而南宋恰恰是被异族逐步吞并的。

而大明末期,天灾不断,加上持续对日本、蒙古、南蛮、女真的用兵,国力衰竭,民众对政府怨声载道也是正常的,大部分领土主要人口都没有战争,加上数百年积弊,导致政府公信力不高,所以在农民起义的时候一呼而应,都期待新朝代新气象。所以李自成能迅速攻下北京。可是崇祯皇帝自缢,不正是大明气节的显示吗?勿论崇祯皇帝的功过,他斩杀家人在前,自缢在后,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亡国之君之一,可以比得上商纣之自焚。

但是一旦满清入关,汉人的反抗就变得很大,比如江阴保卫战,壮烈之举绝对不亚于崖山海战的悲壮。到了台湾被攻破,最后的明朝藩王,不也自缢而亡?这比满狗一溃再溃甘做有狗的慈禧、溥仪之流,岂不是有气节了几千万个档次?何来大明只有水太凉的说法呢?

题主用这种以短比长的做法,简直就是哗众取宠,如果用毛去比汪精卫,那民国岂不是遗臭万年了?可是民国却打败日寇振兴中华、共和国却为斯大林之流举国披麻戴孝。并没有可比性。


知之先生

我来回答这个话题吧,我也是凭我的专业角度加我的经验所说。

首先说说宋朝。为啥士大夫崖山投海的事情。

第一,宋朝是唯一一个处在王朝上升期被别国灭亡的朝廷。宋朝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国民富庶,国泰民安(相对)。所以国家强行被灭,民怨很大。士大夫就更不用说啦,顶层人士,国家的文化风向标嘛。

第二个,士大夫这个阶层在宋朝可以说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处于顶峰时期,程朱理学可以说风头正紧的时候。全社会都对理学中的那种君臣,国民等等的理解保持的很好。

第三,中国的士大夫在宋朝是过的最舒服的,宋朝的皇帝可以说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仁慈的皇帝,对文人的敬重和礼数达到顶峰。刑不上大夫。在宋朝可是做的绝啦,贾似道坑蒙皇帝那么多年都没有砍头就流放啦。你说说士大夫能不对宋朝劲忠吗?

第四,崖山投海时,对手是蒙古族,屠城屠的吓人啊。再加上士大夫投海时,小皇帝在身边,不尽忠都不信啊,理,在哪里呢。再多说一下,投海的人也不是所说的那么多人。历史书有时候为了宣扬一种士大夫精神。

现在说说明朝。

第一,明朝可以说并入膏肓啦,天灾人祸啊。

天灾,庄稼大寒,大旱,洪涝。

人祸,李,张两支主要农民军等等义军,这是内忧,还有外患,东北的清兵。这些都是气数已尽的节奏。士大夫也不傻都看在眼里。

第二,士大夫文化有了实践在明朝,东林党弄得乌烟瘴气的,整个民生怨道的,打仗不行,内斗可以。

第三,士大夫阶层在宋朝巅峰之后处于走下坡路的节奏。士大夫的那种精神不怎么浓厚啦。

第四,士大夫在明朝被皇帝杀了好几次,对于皇帝也是整日惶惶不安啊。你说君臣要是很好的话,为啥李自成都攻破城了,每一个当官的掏钱劳军啊。

第五,明朝的灭亡的特点和宋朝有点不一样。

明朝是断断续续灭亡好几十年呢。崇祯皇帝死了之后,各地还有蕃王不断称帝,很多士大夫以为就和宋朝一样,会有南北明朝存在的。都南逃啦,前前后后几十年精气神都磨灭啦。

最后,明朝整体士大夫不行,其实个别的也有啊。河南开封人史可法,扬州抗清啊。再说清朝也用啦一批汉奸,笼络了部分士大夫人心。

所以好的士大夫表现不怎么亮眼。

综上所述,问题也不能仅仅看史书所说的。要理性看待。

不能一家所说,水太凉,就否定整个明朝士大夫,也不能光凭崖山投海就说南宋士大夫怎么怎么样。

理性看待历史。谢谢


阳光总在风雨后9324

崖山之后 宋朝的户籍簿上3/4的汉人都被屠杀。当时的汉人的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崖门海战之后,海上浮尸10万。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军民投海殉难,陆秀夫背负幼帝与崖山跳海,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


鹤啸凤鸣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南宋灭亡时士大夫的表现并不比明朝灭亡时士大夫表现强多少,甚至说难听点,也怀念前朝而言,元朝遗老遗少的表现说不定还比宋朝、明朝士大夫还强一点。

我国宋史学界泰斗级学者王曾瑜教授在论文《士大夫及士风和名节——以宋朝士大夫为中心》里曾经毫不留情的提到虽然有文天祥这样宁死不降以身殉国的士大夫,但是“南宋末年而论,卿士大夫投降者仍占绝大多数。”

论文里甚至还提到在金国君臣议论辽、宋(北宋)灭亡时殉节的大臣,辽有数十大臣殉节,而北宋仅有一人“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若水)—人。”

而在金国攻破汴梁后,曾索要80名太学生,结果作为宋朝最高学府“国子监”里的预备士大夫,竟然有超过一百人主动报名!而且多来自四川、两浙、福建等尚属于宋朝领土的地区。

“太学生皆求生附势,投状愿归金国者百余人。元募八十人,而投状者一百人,皆过元数。其乡贯多系四川、两浙、福建,今在京师者。比至军前,金人胁而诱之曰:‘金国不要汝等作大义策论,各要汝等陈乡土方略利害。’诸生有人、闽、浙人者,各争持纸笔,陈山川险易,古今攻战据取之由以献。又妄指娼女为妻,要取诣军前。后金人觉其无能苟贱,复退者六十余人。”金人将他们“髡之”,待到金军撤退,也有“至中路,裸体逃归”。

而南宋建国后,南宋士大夫风气也并不见得多好,在南宋前期有成千上万的士人在宋高宗和秦桧的威逼利诱下,程度不等地卷入附会绍兴和议。故南宋刘宰感慨于当时的士风与文风,评论说:

“文以气为主。年来士大夫苟于荣进,冒干货贿,否则喔咿嚅唲,如事妇人,类皆奄奄无生气。文亦随之。”

即使文天祥本人,他虽然忠于宋朝不愿出仕元朝,但是他也没有说一定要去死,他也曾经表示过自己可以出家做道士;只是元朝非要他在宋元之间做选择题的情况下,他才选择为宋尽忠。甚至他不认为自己弟弟做蒙古人的官有什么问题——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

总的来说,不管是宋代还是明代,甚至其他什么朝代,绝大多数士大夫在王朝灭亡时并不乐意做守节者或死节者。


兰台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把明朝标榜成为一个最有骨气,最有气节的朝代,总之一大堆类似的赞美之词。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赞美之词的正确性,但是我实在没什么底气也这样去赞美明朝。

好吧,宋朝的皇帝统治阶级很软弱没骨气,我也不想去反驳。但是我读宋史看到了满满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宋朝和党项、契丹、女真以及几乎变态的蒙古人,断断续续地交战了两百多年,最后崖山一战,“十万军民齐殉国”。好吧,宋朝彻底的失败者,但是我总感觉宋朝人的民族意识很强,真真正正地有爱国情怀,有民族气节。

再看看明朝,我同样不反驳明朝有骨气有气节的这些话。但是,我小时候读历史的时候,总以为满族是1000万人口入关的,可是最后却发现是20万人。开什么玩笑?20万人征服上亿汉人;20万人强迫上亿汉人剃发易服;汉奸部队的人数远远超过侵略者本身;满族开始遛鸟斗蛐蛐彻底丧失战斗力之后,统治地位也还那么稳固。

想想吧,这上亿的汉人成什么样了?明朝把他的子民治理成什么样了?

当然,你可以说不怪明朝,怪汉奸,怪农民起义,怪这个怪那个。但是,我知道,汉奸也是汉人,或者曾经是汉人吧,曾经是明朝人吧。农民起义的农民,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吧,他们貌似也不是想造反就造反的吧?

得了,说那么多废话也没用。自己读史书才是最爽的。


木府木初

不得不说宋人在民族气节上高出晚明的将领,对比晚明的集体投降,不过仔细分析后也能理解一二,第一,晚明风雨漂摇,关内有成群的农民起义军,在后方攻城拔寨,关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军,国库空虚,灾害连连,如果换位思考就能体会,正所谓后方不稳,前方军心必定不稳,这是兵家大忌,后方不稳最易导致钱粮军需补给不能及时到位,打仗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崇祯帝被农民起义军逼上煤山上吊而亡后,更使得前方将领更觉得大势已去,后勤补给断绝,军心必乱,这也是为什么明朝那么多带兵将领成批成建制投降的原因,当然对于满清由于是小民族,兵力有限,正是用人之际也是对投降将领持欢迎态度,等四海平定后,再兔死狗烹也不迟,看后期满清也确实是那么干的,以削藩逼三王反,各个击破,非我族内,其心必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