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学教师级别是怎么划分的?

桃花间一壶酒


大学教师大体上分为三类:专业技术类、管理类和工勤类!

其中专业技术类又包括专任教师类和非专任教师专业技术类。其级别是按照从教授、副教授、讲师及助教由高到低四个类别。其中教授分为四级,一级就是院士级别,不仅不是大学无权评定和设立的,而且条件极高。二级教授总量也较少。三级和四级教授是学校正教授的主体。五级至七级是副教授的由高到低的3个级别。讲师由高到低的3个级别是八级到十级。助教由高到低的3个级别是十一级至十三级。这些级别中同类级别晋升需要根据业绩等进行评定,并根据内部比例进行总量控制。不同级别晋升则需要经过专门机构评审,一旦评审通过可以直接升任上一个级别的最低级职位。

而管理类则分由高到低分为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科员和办事员九个级别。只有副部级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才是副部级。副部级高校的常务副校长和其他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正厅级,其余所有校级领导为副厅级。二级学院及其他二级机构的领导为正处级,副职为副处级。二级学院及其他二级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为正科级,副职为副科级。上述机构的一般工作人员根据其自身学历和资历等条件可为科员或办事员。

至于工勤类岗位分为,技术类工勤岗和普通类工勤岗。其中技术类可分为一级高级技师、二级技师、三级高级工、四级中级工、五级初级工。而普通类工勤岗则不分级别。技术类工勤岗的晋升需要结合业绩条件和年终考核结果等。


地震博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大学教师也苦乐不均。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学教师约260万人,要弄清我国大学教师的级别、等级问题,就先得搞清我国大学的不同分类标准,大学的级别不同,影响到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以及工资福利待遇等,导致大学教师也分为三六九等级。

我国大学主要可以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一、 我国高校分类:

1、办学体制划分

可分为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三种类型。

公立大学,指以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资助创立维持的大学。在我国,公立大学可分为部属、省属、市属高校三种类型,在财政拨款上,三者差距较大;

民办大学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独立学院是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或个人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因为借用母体高校的名号,所以独立学院的名称一般是以“XX大学XX学院”的格式来命名,这也是将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相区分的首要方法。

2、按科研规模划分

国内有学者按科研规模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 。

3、按学科类型划分

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可将我国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

4、按财政投入产出等划分

依据政府财政支持的多少,可将大学划分为若干层次:双一流大学,985大学,211大学,普通大学等

二、大学教师究竟怎么划分

第一、大学教师按职称划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我国,大学教师共分细分为13个级别,其中教授岗位分一至七级,正教授岗位包括一至四级, 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教授也分级,常见的有四级教授、五级教授等);

第二,大学教师按财政供给划分 :公立大学的教师,私立大学的教师;


第三,按大学教师招聘层级不同划分:分为校聘教师、院聘教师、系聘教师等。其工资福利待遇是校聘教师比院聘教师要好,最差的是系聘教师。


当然,大学教师依据其他标准还有很多其他分类:客座教师、名誉教授等等。


三、大学教师收入不平衡

大学教师的收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职务职称,职称越高工资就越高。

第二,科研水平,科研立项的级别越高,结项时经费资助、奖励金额等就越高,科研立项的数目越多,受到的资助也就越多。

(高校教师工资情况对比表)


第三,教师个人的人脉资源,有的教师在外兼职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薪酬相当了得。

第四,受经济发展及政府重视程度。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收入越高,越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的收入就较低,所以西部高校的教师常被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挖走。


现在高校职务评聘也是一个大部问题,大难题,影响年青教师的工资。

对于文科类毕业生如果愿意选择到高校就业,建议选择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比普通高校好。我们党校,今年就有人从西南医科大学、重庆的高校过来,据他们说,到我们党校来要与他们原来的高校相比,在职称评聘、科研资助、社会调研等都要优势。


我从乡村来,愿意分享公考的经验经历,愿意分享体制内的点点滴滴。


公考状元桥


大学教师的职称以前是由省级有关部门进行评审的,现在权利已经下放到了高校,由高校自主进行评审,尤其是教授职称。目前大学教师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其中,教授属于正高级职称,副教授属于副高级职称,讲师属于中级职称,助教属于初级职称。按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一共分为13级,每一级对应相应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其中,教授对应专业技术1至4级岗位工资,副教授对应专业技术5至7级岗位工资,讲师对应专业技术8至10级岗位工资,助教对应专业技术11至13级岗位工资。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对应关系,教授享受厅局级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副教授享受处级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讲师享受科级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但是,一级专业技术岗位(一级教授)一般只有两院院士,即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享受。



朴实的大车


讲师级别应该是职称的区分:

教师系列:助教(初级) 讲师(中级) 副教授(副高) 教授(正高),行政系列:实习研究员(初级),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研究员(正高)

行政级别是以级别划分

在大学里一般是讲师:科级;副教授:处级;正教授:厅级。学校行政级别,是指按行政级别划分的学校行政等级级别的体制。中国高校行政人员数量非常庞大。一所规模上万学生的高校,副处长以上的干部一般有200人左右,加上科长、主任、科员、党政和后勤人员,总数在千人以上,教师反而成为少数。有些高校教师与行政后勤人员的比例离谱到1:2以上。

在一所大学里,往往会分为好几个学院,每个学院下又分好几个系,这样就会产生很多行政管理人员!


说教育


大学工作人员比较复杂,一般有三类岗位:教师岗、行政岗与工勤岗。正常来说,大学是事业单位,不应该有层级分明的行政级别,但高校去行政化喊了多年,高校行政人员的级别仍在,众多教授、副教授、博士追求一个处级岗位的现象仍在,一些高校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优越感仍在!


先说教师岗的级别。大致分为十二或十三级:一、二、三、四级为教授岗,其中一级教授数量很少,有些高校一个都没有,二级教授的数量也不多,更多的是三、四级教授;五、六、七级为副教授岗;八、九、十级为讲师岗;十一、十二级或十三级为助教岗。每个级别的提升主要看入职时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就等。其中最难的是大岗之间的跨越。很多高校教师一生就停留在讲师与副教授岗位上。

再说一下高校的行政岗级别,目前国内高校从级别上大致分三类:副部级、厅级、副厅级。这一级别决定了高校书记与校长的级别,除副部级、厅级、副厅之外,高校的行政岗位还有:处级、副处级、科级、副科级与科员等。此外,有技术称职的行政人员可以自己选择职称与职务。



另外,在高校还有众多工勤服务岗位,他(她)们的身份是工人,有在编制的,有的是合同制,也有临时工人。


姜运仓


大学教师并无行政级别,大学它属于事业类单位,不是公务人员,也自然没行政级别。校教师岗位划分十三个等级,级别不一样教师的待遇也不同。


大体分:专业技术、管理、工勤三类


专业技术类:有专任及非专任教师专业技术类。级别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从高至低划分。教授又分:一级院士,条件十分高;二级为教授;三、四级教授为校正教授主体;五至七级属于副教授。讲师从高往低三个级别为八至十级。助教从高至低三个级别为十一到十三级。以上级别里同类级别晋升要按业绩等来评定。不一样的级别若晋升得由专门机构评审,只要评审合格,便能直接晋升一个级别的最低职位。


管理类:从高到低划分是,副部级别,正、副厅、正、副处,正、副科级,科员、办事员共九级。其中副部级高校党委书记及校长属于副部级。副部级高校常务副校长及别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属于正厅级,剩下校级领导都属于副厅级。二级学院及机构领导属正处级,副职属于副处级。二级学院及机构内设机构领导是正科级,副职是副科级。以上机构的工作人员按学历、资历等分科员、办事员。


工勤类:分技术及普通类工勤岗。技术类分一级高级技师、二级技师、三级高级工、四级中级工、五级初级工。普通类不分级别。技术类工勤岗晋升得结合业绩、年终考核等。


决胜网


(医患家特约回答:协和阿伟)


大学教师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本科和研究生各专业的理论教学,一个是做科学研究。故有的学校把大学教师分成了两个编制系列,一个是教学编制,一个是研究编制。如果是这种情况,教学编制的将以理论教学为主,科研为辅,那么晋级将按教学系列级别,即工作1年后可以聘为初级职称--助教,3年后可以聘为中级职称--讲师,讲师满4年后可以申请高级职称—副教授,副教授满5年后可以申请教授。当然每一次晋级都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发表文章和申请基金的要求,这样才有资格参评,但能否聘任上要看申请的人数和该职称的指标,往往都是僧多粥少。

如何是科研编制,将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晋级时限基本和教学编制一样,但对文章和基金的要求往往更高。走的晋级路线一般是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分别对应于教学的相应级别。


有的大学不分教学和科研编制,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按各自的需求走教学职称或科研职称。其实,不论你属于哪个编制,为了你本人更好的发展,记住一句话,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医患家


大学教师职称是大学里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其中: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学。讲师是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

副教授原则上不仅具有开课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设成新课。教授是大学里的主体,大学里主导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担的。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大学里面教职的划分。

助教是在未受聘为讲师前负责一年左右的教学辅助工作,让他有一个熟悉基本教学条件的过渡期。一般助教可以由正在读博的研究生来担任。

讲师是指能够独立开课的大学教师。当年著名的鲁迅先生就是讲师,也就是说讲师的水平不一定比教授差,只是任务不同。

副教授和教授的差别也非常明显。教授是大学的主体,是大学里主导性工作的承担者。而副教授是自己能够主持研究项目,而且把最新的研究不断开设成新课,原则上他是有独立开课的能力。教授和副

教授一样承担本科生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教授还需要促进本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还有一个岗位,就是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办公室对博导的解释是:博导不是职称,也不是荣誉称号,仅仅只是一个工作岗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这样定义博导:“跟教授差不多,博导一直被当作职称来用,而且是比教授更高级的职称,因为一般只有先当了教授才有资格申请博导。

有些人号称教授,但是他们很愚昧,比如宣传量子真气,量子佛学的朱清时。


怀疑探索者


现行的大学教师等级划分,主要是分为了4个等级,分别是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师,在大学期间很没有注意到助教,有几个新来的老师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单独带学生,要挂到其他老师名下,他们应该是属于助教,我的班主任是讲师职称,有自己的课程,但是就两到三门课程,我们院的几位副教授多开设有多门课程,教授的课程整个大学期间只有几门,据说主要教研究生。

那么这些职称级别是怎么划分的呢?大学教师属于事业编制,通常考取之后有一年的试用期,在这期间没有被正式的聘用,这时新教师就属于助教,主要是处理教学辅助的相关内容,其实这样理解更合适,他们主要连接老师们和学生之间的辅助教学工作。

讲师具备独立开设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教师,同时也负责给教授和副教授教授内容进行衍生,教授的内容也更加的趋于细化,对某一些科目有较为系统的理解。

副教授除了能为学生开设多门课程外,本身也对整个学科,整个专业有非常系统理解,并且自己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不断扩展专业相关知识,形成新的学科课程,另外在学生学业上还负责不同学业阶段的学生教学工作,不只包括本科生,也包括研究生。

教授是大学中承担着大学主要教学任务和科研教学的群体,并且还要对所在学科研究做出相应的贡献,对专业领域学科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学习,同时具有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同样也担任不同学业阶层的学生的教学教育工作。

但是以上只是大学教师职称的工作范围划分,具体评职称除了本身研究教学能力外,还包括了工作经验,参与工作时间等一些因素,所以并不是说教授能力学识就真的比一些讲师优秀。


玄坤文史


看到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不得不抢答一波。

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的等级是通过职称和岗位级别来实现的。有的学校评聘分开,有的则是评聘合一。但不管怎样,高校教师等级划分的核心是聘岗,评只是手段。

高校教师岗位聘用等级使用的是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总共十二级。其中教授1-4级,副教授、讲师都是1-3级,助教是两级。专业技术岗位中最低的员级目前在高校里没有。一般来说,教授的4个等级关注得更多一些,因为其他可以通过职称评审跳过去,比如讲师三级评副教授后直接就是副教授三级,不用经过讲师二级和一级。但教授是最高职称了,就只有靠聘岗来实现升级了。

从广义角度看,大学教师的等级还可以从人才层次上区分,比如顶尖人才、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省级人才、省级青年人才、市区级人才、普通教师等。这些等级的划分虽然没有公论,但在高校圈子里,可以很容易把人才按这个分出等级。比如省级人才粗略讲就是获得过省级人才称号、拿到过省级科技奖、拿到过省级最高的基金项目等等,学术名声在省这个范围。这种等级划分和上面那种有一定对应关系,比如院士就是教授一级,长江杰青等通常都是二级,国家级青年人才、省级人才通常是三级四级,省级青年人才一般则是教授最低级或副教授。

总的来说,对于一般教师,走职称和岗聘是一条常规道路,但对于有追求的青年人,努力走好一条道路才更有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