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廚芯科技創始人劉昌毅:從一臺智能洗碗機開始,改變中國百萬餐館基礎設施

廚芯科技創始人劉昌毅:從一臺智能洗碗機開始,改變中國百萬餐館基礎設施

【獵雲網北京】6月20日報道(文/呂夢)

“成功的創業建立於開放卻未知的秘密之上”,在《從0到1》中,彼得·蒂爾(Peter Thiel)寫道。劉昌毅發現了這個“秘密”,並在2016年中創立了廚芯科技——一家為商業廚房提供高性能智能洗碗機、及配套服務的商廚智能化服務商。

“它不屬於任何一個風口,甚至被質疑‘太傳統了’,劉昌毅自嘲,在外界看來,“後廚洗碗”這件稀疏平常的事情,無論如何也算不上一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機遇。

但縱觀當今新創公司的發家史,正是在那些近在眼前卻不為常人所見的“常規”裡,優秀的企業家發現了“商機”,由此創造了價值並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劉昌毅深信不疑。他以小米生態圈類比,在接受獵雲網獨家專訪時表示,“廚芯將從智能洗碗機切入生態,最終成為整個智能商用廚房的領導者。希望有一天,中國任何一個餐館的後廚裡都有我們的設備,全是Powered by chuxin,而不只是洗碗機”。

“我每一個決定都是深思熟慮的”

這是劉昌毅第二次創業,他說,“我不怕‘慢’,但希望它基業長青,帶上向‘偉大’靠近的印記”。

第一次創業的印記停留在2011年。09年,劉昌毅從騰訊離職後創立了百貨網,一家收錄所有B2C和C2C商品的購物搜索引擎,並獲得了紅杉資本的青睞。彼時,國內的電子商務正一派繁榮,京東拿到了2100萬美元融資,傳統大型企業中糧、蘇寧也紛紛試水網絡直銷。

但很快,劉昌毅意識到這個市場長期來看並不存在,“行業最終會完成整合,剩下少數幾個寡頭,這個時候,消費者並不需要一個僅僅整合了商品信息的購物搜索引擎”。

困惑之餘,他找到了同門師兄當時同樣拿到紅杉投資的美團CEO王興,此時,5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剛剛到賬,美團正全力投入“千團大戰”。帶著O2O平臺極速擴張的強勁勢頭和對市場前景的期許,王興向他拋去了橄欖枝,“要不你小河匯入大河,我們做一件更偉大的事”。

2011年,美團收購百貨網,劉昌毅加入美團擔任首任產品總監。在美團四年身居要職,正如他所說,“當公司越做越大,個人的價值會越來越小”。加上當時家裡有突發狀況,終於下定決心在2015年底闊別此地。

離開美團,劉昌毅給自己放了半年假。期間,他四處旅遊、接送孩子、按時健身,生活在慢下來的同時也讓他的夢想愈發突顯,“我發現,自己還是想做企業家”。

這一刻,距離他第一次萌生創業的念頭,已經十年有餘年。

厨芯科技创始人刘昌毅:从一台智能洗碗机开始,改变中国百万餐馆基础设施

廚芯科技創始人&CEO劉昌毅

2002年,劉昌毅以湖南省第八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系。當同齡人沉浸在大學生活的歡愉中時,入學的第一堂考試就讓這個初來乍到的大一新生經歷了始料未及的挫敗感——他是全班少數幾個沒有拿到滿分的學生。

“這是我人生中的重大打擊”,他說,自己甚至從未考過第二名,但這件事情才令讓他開始重新看待周圍的環境、以及身邊的朋友,“原來優秀的人這麼多,那時候我才決定好好想一想,考上大學,自己到底要幹什麼、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三來臨,劉昌毅在日記本里寫下了人生志向,“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家”。那一年,他20歲,像一座亟待爆發的火山。

臨近畢業,年輕人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不合時宜的決定,他放棄了讀研、出國乃至加入外企的機會,成了騰訊的一名產品經理。

儘管今天,這家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憑藉其強大的產品力成為世界互聯網企業中的佼佼者,乃至中國互聯網行業競相學習的典範,但十幾年前,剛剛上市的騰訊、百度依然在互聯網浪潮中摸著石頭過河。況且,在當年崇尚不斷突破科學邊界的清華,本科畢業進入互聯網公司,從來都不是電子系優等生最光鮮的出路。

不久,這個職業前景“令人堪憂”的畢業生就被輔導員找去談話,但劉昌毅很清楚,自己正在尋找一塊抵達未來商業帝國的基石,他將從這裡開始,不斷攀爬,踏上冒險之路。

“我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那些當時在他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的選擇,才是他對自己最清醒的認識,“明確目標後,我會分析實現它的各種方法,因為一直想創業,所以科研肯定不是我的路子。然後我會看哪個方向更有創業機會。互聯網我很早就在觀察,相對於我學的電信專業,互聯網行業尚處於早期,不像通信行業,基本格局已定,小公司根本沒有機會”。

綜合各方考量後,劉昌毅選擇了騰訊,並從產品經理入手,以期能夠更加全面地瞭解產品的生命週期,從發現需求到抵達用戶,完成整個商業閉環的認知。

做對人類最有價值的機器人公司

決定“重新出發”,劉昌毅給自己定下兩條標準,一個是創造社會價值,另一個就是和時間做朋友

此時,他早已擺脫了物質生活的約束,並組建了美滿的家庭,“我一路都很幸運,所以到了某一個階段,就特別想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創造價值。改變世界”。

雖然在很多人眼裡,“改變世界”的言論稍顯幼稚。但正如硅谷那個流傳至今的故事,喬布斯勸百事可樂CEO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加盟蘋果時問他,“你想賣一輩子汽水,還是想要改變世界”。顯然,驅動企業家推動世界進步的,通常不是名利——僅僅賺取利潤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影響力”。

“很多生意都是階段性的,就像我第一次創業。但現在,我希望選擇一個方向,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愈發重要。我希望,它能持續創造價值,跟時間做朋友”,劉昌毅說,也正是按照這個標準,他否定了很多能掙快錢的機會。

厨芯科技创始人刘昌毅:从一台智能洗碗机开始,改变中国百万餐馆基础设施

正是在2016年間,李世石和谷歌AlphaGo“人機大戰”的正面交鋒,激起了關於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對人類影響的話題,並引發全球爭論。

技術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上個世紀50年代,機器人就出現在了部分工種裡,但事實上,直到近些年,它們才在人類的“鼓勵”下走向家庭、辦公室和商店,協助並且逐漸替代人們的工作。尤其近二十年來,中國勞動力成本日漸升高,採購機器減員增效正逐漸成為剛需。

劉昌毅分析研究了很多行業,最終鎖定在需求越來越旺盛且無法全球產業轉移的服務行業,其中服務行業中市場最大的就是餐飲行業。之後,他走訪了幾十家餐廳,實地調研。最終發現,洗碗工和傳菜員兩個崗位,由於工作強度大且沒有發展前途,很難吸引年輕人的加入。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人口紅利消失後,那些人類不願意做的髒活、累活能夠被機器所承接”,劉昌毅說。最終,他將目光鎖定在了商用洗碗機上。

一來,相比機器傳菜員,洗碗機的技術成熟度更高,且更加穩定可靠。其次,從衛生角度來看,肉眼不能保證餐具上殘留的汙漬和細菌能否被徹底清除,商用洗碗機55~65℃的高溫清洗和83~95℃的噴淋漂洗,才能讓餐具上的細菌失去營養來源,這是手工洗滌無法實現的,也是商用洗碗機日益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隨著餐飲的連鎖化趨勢,他們會越來越依賴設備而不是人工”,劉昌毅表示。為此,廚芯不僅需要一個技術足夠成熟的領域,還要使得技術成本能夠為商家所接受。

起初,團隊從運營開始摸索,並特意買下國內排名靠前的品牌近百臺洗碗機。結果發現,國內產品雖然價格實惠,但故障率很高,無法適應環境複雜的商用後廚。而國外商廚企業,雖然品牌認知度較高,但售價更貴且售後服務相對薄弱。

“前半年調研我們發現,客戶對兩個問題很敏感,一個是機器是否好用,另一個是對服務的響應程度”,劉昌毅說,2016年底,團隊迎來了關鍵節點,“就像當年的小米——蘋果已經造出了智能手機,但在中國的普及率還不高。小米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做比蘋果更有代際創新的手機,另一個就是做更好的‘本地化’”。最終,他們參照了小米的路徑,放棄了看起來更加酷炫的機械臂洗碗機,將突破點放在了商用洗碗機的智能本地化上。

“把梳子賣給和尚”是扯淡

2016年中,劉昌毅拉來冷哲、胡桔和易凱共同創立了“廚芯科技”,並馬不停蹄地著手產品研發和市場探索。

技術上,除了要保證機器能夠在各種溫度、溼度、使用習慣的情境下符合用戶期待,研發團隊還要在產品的可靠性上不斷攻克。

“我們試圖將國外成熟的方案進行更好的‘本地化’,包括對機器的改良、融入AI技術、物聯網技術,在保證服務的同時把價格做得更便宜。我們不關心技術酷不酷,只關心它是不是能夠解決問題”。

俗話說,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對企業來說,“進攻”的方法就是不斷鞏固自己的壁壘。“作為創業者,你必須選擇做難而正確的事”,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曾這樣告誡創業者。

自去年7月拿下源碼資本、真格基金近億元A輪融資後,至今,廚芯已經在產品的研發上投入了兩千多萬,並在合肥自建工廠投入研發和生產。從去年7月拿到第一臺樣機後,經過反覆測試、改良,歷經幾十個大小版本的迭代,終於在今年5月推出了旗艦產品廚芯X1系列“X1通用版”。

厨芯科技创始人刘昌毅:从一台智能洗碗机开始,改变中国百万餐馆基础设施

“一個是錢,一個是貨”,劉昌毅並非不關注同樣賽道的競爭對手,而是深知構築壁壘的艱辛,採訪中,他告訴獵雲網,“最大的一家供貨商,一年的產能只有五六千臺,去年我們採購了近千臺,幸好還有自己的工廠,否則產能跟不上。這是我們花了兩年時間砸了重金在做的事情,如果有人願意,也可以從頭開始”。

為了搭建高效安全的後廚智能平臺,廚芯通過“科技驅動+機器聯網”,為低效的洗碗流程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和數據監控管理,並將祛漬、沖洗到消毒、催幹整套流程控制在一分鐘時間裡。

此外,廚芯還為每臺設備引入了物聯網技術,配備了遠程參數調控、遠程診斷維修、溫度監測、智能報警等服務,以便數據實時上傳雲端,後臺即時查看。如今,這套商用廚房自動化系統正在與廚芯合作的近兩千家門店的後廚裡運行。

截至 2018年15月底,廚芯通過按月租賃模式,累計服務餐飲品牌已經達700個,在北京門店超過10家的品牌覆蓋率在70%以上。

從產品經理、到離職創業、到進入大公司再到重新出發,劉昌毅覺得,自己最大的變化就是心態越來越開放,不變的依然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追求合理的利潤,這是我和團隊的價值理論。不坑蒙拐騙、不過度承諾,不能忽悠客戶,而是把產品賣給需要的人,為他們創造價值。我不要把梳子賣給和尚,這是我一直反對的”。

劉昌毅算了這樣一筆賬,全國當前的餐廳總數約600萬家,我們的目標是服務100萬個家餐廳後廚,大概20%的市場份額。短期內,3~5年,我們的目標是服務10萬個門店,一個門店一年給我們兩萬塊,一年就有大概20億的收入。

在清華唸書時,為了鼓勵學生傳承體育精神,校廣播會每天下午四點會準時播放:“同學們,現在是課外鍛鍊時間,走出宿舍,走出教室,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那時候,劉昌毅覺得,“工作五十年”挺難的,創立廚芯後,他才發現,“考慮十年我都覺得太少了,我們的願景是對人類最有價值的機器人公司,所以我想的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的事,五十年也未嘗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