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水木清華區塊鏈基金袁曄:交易所在成熟市場中的樣子

交易所再次站在風口浪尖,控盤價格,修改成交金額,內外勾結挪用客戶資金,“被黑客攻擊”導致丟幣。

看一下資本主義的證券交易所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

1551年,英國的MUSCOV成為第一家有記錄的股份公司,倫敦人也成了最早的股票投資人。

水木清華區塊鏈基金袁曄:交易所在成熟市場中的樣子

在美國資本市場的近兩百年發展史中,最初的一百年是紐約、馬里蘭州、費城三大主要交易所並存。那個時期的證券交易完全處在“無政府”或“弱政府”監管狀態下,操縱股票、壟斷股票、對倒成交行為比比皆是,完全奉行“社會達爾文主義”。紐交所之所以能夠最終脫穎得益於當時的自律行為——禁止龐氏騙局。

1929年的大蕭條從某種意義上受到無監管證券市場的拖累。之後的監管逐漸完善,有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金融業監管局FINRA等具有獨立司法權的機構或非政府自律監管機構,他們重振並完善了美國資本市場。

美國形成了真正意義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從門檻高低排序: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全美證券交易所AMEX,納斯達克交易所NASDAQ,OTCBB(有人通過買這裡的殼,借道轉板NASDAQ),粉單市場(Pink Sheets),後三種也是廣義OTC,採用做市商交易制度。按照股票質地劃分,從藍籌股到仙股(垃圾股)一應俱全,都有對應的交易場所和交易模式。

紐交所最近更加激進的採用了“無需IPO可直接上市”的政策,雖不是開先河(納斯達克很早就做了),但是從一個側面看到了各類交易所的殊途同歸:降低上市門檻,爭奪優質資產。

我國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有各種嘗試,從創業板到新三板和地方四板。

數字貨幣交易所隨著2017年的熱潮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特別是監管機構,9.4之後這些交易所都牽往海外。交易所居於“割韭菜鄙視鏈”的頂端,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限制交易登錄,遷址馬耳他,每每成為頭條。

一個怎樣的資本市場結構才是理想的,一個怎樣的數字貨幣交易所才是理想的?

幣圈大佬內部討論結果,獨家披露:

交易所需自律,需要完全透明公開的上交易所規則。

建立一個包含發行主體、交易參與者和交易所在內的自治社群:完備的自徵信系統,多個利益衝突方監控下的獨立第三方審核體系,完善的上市退市機制,最終構建一個人人皆可IPO的多層次數字貨幣市場,才能夠將每個人的價值充分挖掘併發揮。

交易所自律和自我革新是必然趨勢,現有交易所的模式一定會被顛覆,只是被“誰”顛覆的問題。時間來得會非常快,無聲無息。

作者:袁曄,水木清華區塊鏈基金執行董事,盜火者區塊鏈應用聯盟發起人。

文章轉自金色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