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评价谭纶?

2536771


既然大家都不回答,那我就回答一下吧。谭纶相对于胡宗宪不太名气不算大,更不要说家喻户晓的戚继光了。

主要是因为谭纶在抗倭中的地位比较特殊,胡宗宪是领导抗倭的大总管,谭纶是前线总指挥,戚继光,俞大猷,刘显是执行任务的将军。如果用刘邦的团队来类比的话,胡宗宪就相当于萧何,谭纶相当于韩信,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相当于周勃,樊哙,曹参。


初入仕途

谭纶中进士的时候才24岁,算是很年轻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虽然是唐朝的事,但是在四十岁才中进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谭纶也算是少年得志了,但是谭纶名次不算好,被分配到了南京的一个六品主事。南京对于明朝的很多官员来说就是养老的地方,所以谭纶也比较清闲。这就让谭纶有了很多时间来研究其他的东西,比如看兵书,听戏曲,甚至逗蛐蛐,年轻人总是精力旺盛的。不过这在老夫子眼中就是不务正业。


谭纶虽然看似不务正业,但是办事认真稳重,再加上喜好军事,很快便被调到了南京兵部。虽然南京大多是清水衙门,但是这个时候东南倭寇猖獗,南京兵部执掌着东南的兵权,一下子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初露锋芒

嘉靖二十七年,一股倭寇居然突破了明军水师的层层防御,突入南京城下。这下南京城可乱了套了,很多官员都慌了神,但是一个人却莫名的兴奋起来。这个人就是谭纶,他大展拳脚的时机到了。

谭纶主动请缨,临时招募了五百多人。他善于练兵,再加上口才好。毕竟听那么多戏曲不是白听的,而且他还写过很多戏曲,几句话说的士兵们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誓死保卫国家。但是还有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临时再招募五百人就能守城吗?谭纶的回答是:“守城?不,我们是主动进攻。”


谭纶带着他训练的士兵,趁倭寇刚上岸立足未稳,一面正面冲击,一面从侧面策应。很快让倭寇首尾不能相应,分割成了两块,谭纶本人身先士卒,始终冲杀在第一线,居然把突破明军水师的倭寇打的溃不成军,狼狈逃窜。谭纶就此一战成名,升任台州知府。

独当一面

台州是抵抗倭寇的最前线,很明显把他放到台州就是让他抵御倭寇去的。谭纶明白明军战斗力实在不行,在南京自己训练的士兵用着得心应手,所以他决定自己练兵,反正上面有胡宗宪顶着。在胡宗宪的支持下,谭纶很快就练出了一支“谭家军”。很多人觉得戚家军要比谭家军有名,其实不然,谭纶练出来都是将,谭家军的一些下级军官后来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将军,如张四维、尹凤、汤克宽、朱先、陈光祖、杨缙等。


谭纶练出来的兵纪律性强,作战也英勇再加上他也善于指挥,取得了储存的战果。但是后来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因为他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是战略,最强的能力是驭将,将军训练出来不少,但是士兵也有纪律但是就是攻击能力不行,没有技巧性,和出身武将世家的人练兵确实不能比。这个时候一个人出现了,那就是戚继光。

黄金搭档的历史性相遇

戚继光也在郁闷啊,没有知府的支持自己没有练兵的权利,领着一群军纪涣散的明军,士气低落,不听指挥,指望这些人猴年马月也别想荡平倭寇。嘉靖三十八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戚继光和谭纶这对黄金搭档组建了被誉为“十六到十七世纪东亚最强的军队”——戚家军。

谭纶问戚继光要多久能练出一支军队,戚继光毫不含糊的说三年。这三年谭纶一方面苦苦支撑着倭寇的大举进犯,另一方面对戚继光不遗余力的支持,只要戚继光提出来谭纶就尽量满足,责任他来扛,当然上面还有一个胡宗宪扛更大的责任。


三年后,戚继光果然不负众望,练出了一支如狼似虎的军队。嘉靖四十年,台州十三战历时一个月,十三战十三捷。戚继光正面出击,谭纶侧面策应,戚继光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一举歼灭倭寇万余,戚家军仅死亡20人。史称“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二年,一股两万人的倭寇攻克福建兴化,谭纶临危受命,亲自指挥三大名将戚继光,俞大猷,刘显。谭纶按照三人的特长从容部署,戚继光战斗力最强,负责正面进攻,刘显擅长突袭负责侧面包围。俞大猷擅长水战,负责断后。明军一经投入战斗,如摧枯拉朽一般,倭寇大败,歼敌三千多人,解救百姓两千多人。次年,谭纶和戚继光密切配合,在仙游之战中全歼两万倭寇,至此福建倭患被完全肃清。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谭纶性格稳重,作战勇猛,知人善任,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更加懂得驾驭骄兵悍将,俞大猷,戚继光,刘显在其手下都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在肃清倭患后,谭纶又被调往北方抵御来自草原上的威胁。他在调任蓟辽总督的任上,重新设计了边境防区,又把老部下戚继光调到了北方。两人继续合作,修建著名的防御工事“空心敌台”。把昔日孱弱的蓟州边境,建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防线。之后十几年间,屡次重创了蒙古骑兵的侵扰。

1572年谭纶被调回京城,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主持全国的军务,最终积劳成疾累死在任上。纵观谭纶一生都在为保家卫国而呕心沥血,可以说谭纶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还编写了很多讴歌爱国情怀的戏曲,并且形成一个流派宜黄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