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红楼梦》里贾母为什么会溺爱贾宝玉?她的溺爱对宝玉有何影响?

润杨阆苑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在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就是警幻仙子受宁荣二公的在天之灵所托企图“穿越时空”警示贾宝玉痛改前非、脱胎换骨归入读书进取、仕途经济学问的正道。然而这样的企图立即以失败告终,不过只是诱导了贾宝玉与贴身大丫头袭人姐姐顺利完成了他成长过程中“男女关系”的第一次实践而已。天上的宁荣二公英灵也是无奈呀!

贾宝玉为什么会成为不爱读书上进考科举,“专在浓词艳赋上做工夫”、专爱在女孩子堆里厮混的“小暖男”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贾府的大环境,贾府家学里学风不正纨绔子弟们走鸡斗狗无所不为,“官二代”们都无心学业惹事生非者众。贾宝玉主动想要上学 ,最后结果也只不过就是与清俊的男孩子秦钟方便厮混而已 。秦可卿、秦钟姐弟的先后去世,对年少懵懂的贾宝玉也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
另一面就是贾宝玉的家庭小环境问题了。

贾政与王夫人之前的关系并非不和谐,很可能跟贾琏与凤姐差不多的,也相当有些情趣。王夫人比凤姐运气还好些,两儿一女、头胎就生了贾珠。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年近半百的王夫人中年寂寞也应该是不可避免的的常态。凤姐想突破常规独享爱情最终惨败,王夫人选择了顺应现实吃斋念佛、平淡寂寥自我麻痹的生活方式。

然而王夫人最大的悲哀是贾母对贾宝玉的极端宠溺。王夫人自己已经失去了丈夫的柔情和长子、长女又入深宫,她不得不更加依赖婆婆贾母的支撑,因此在宝玉的教养上不得不向贾母妥协,以至于宝玉有失意的母亲寄托全部情感、又有贾母隔代宠溺,成为了双重的“妈宝”和“奶宝”。

贾宝玉本来天赋异禀、才华横溢、感情细腻敏感,在贾母、王夫人、姐姐妹妹们这样上下三代的女性的围绕之中,“小暖男”对女性体贴入微就是有这种环境之中养成的。


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早在他“抓周”的婴儿期就一早认定了他的“脂粉”无用,从庶女贾探春的年龄上来看贾宝玉的幼年、童年都正处在贾政与赵姨娘最起腻的阶段,王夫人只一心向佛自我麻痹。贾宝玉幼年“长姐如母”,元春入宫后宝玉唯有湘云为伴、贾母主持照顾。

贾政在痛失长子贾珠、对庶子贾环的粗俗无望之下才重新回顾认识到了这个嫡子的才华,然而巳经“疾重难返”贾宝玉的第一“意淫”之人状态早巳经成型了。


老祖宗贾母为了掌控、拉拢宝玉这个面貌最像自己亡夫的荣国府唯一嫡孙的感情,早早的为他逃选指派晴雯这样的个性十足的俏丫头服侍。少年主子贾宝玉自然模仿套用了贾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宠溺身边美丽活泼的丫头们,却又在关键时刻根本无力保护她们周全。

贾母根本不考虑青少年贾宝玉的成长进取一味“护短”,动不动就不许儿子贾政逼宝玉读书。贾母对宝玉这种纵容宠溺让少不更事的贾宝玉一心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处处以“情圣”自居以为自己永远都是理所当然的世界中心,永远被众女儿围绕、让一干清俊男子倾心。

贾宝玉的这种幼稚无知甚至差不多给贾府惹上了政治上的麻烦,戏子琪官的失踪招致忠顺王府长史官登门拜访向贾政老爷要人。贾宝玉在被父亲贾政一顿暴打之后,连林黛玉也哭得眼睛肿成桃子劝道“你从此就改了吧。”,宝玉答“我就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贾宝玉不但毫无意识自己可能会给家族带来怎样的官场政治麻烦,并且还感觉到自己似乎成了“真心英雄”对自己的挨打颇有成就感。


贾府的财务亏空,连林黛玉都感受到“出多入少,恐怕后手不接。”,贾宝玉只回一句“凭它怎样,也短不了你我两个的。”。不得不说是贾府最高精神领袖老祖宗贾母的极力维护和过度宠溺才造成了贾宝玉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这个“巨婴”状态,除了完全陶醉在做自己“大观园女儿国”中当花蕊之外,对世事和家务都一无所知却自我感觉良好。

可以说在贾宝玉的世界里,老祖宗贾母就是他永远至高的天空。贾宝玉就这样成为了贾母的祖孙隔代教育、宠溺教育,以及家庭祖辈与父辈的教育理念巨大分歧下教育失败的典型人物。


最终理想中的“大观园女儿国”土崩瓦解,年事已高的贾母撒手人寰。

前路漫长的“仕途经济学问”之道和每况日下家庭财务局面,残酷的生活现实却令贾宝玉无力面对,于是“悬崖撒手”走上出家避世之路。贾宝玉将一切的尘世烦恼与责任留给渐已年迈的父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宝钗去面对,最后只能是由宝钗一人独自背负家庭的责任和贾氏家族的前途不畏艰难困苦咬牙坚持到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楼梦》也是贾宝玉~一个纨绔子弟的“青春忏悔录”。


阿丹151014015


试问,谁家奶奶不偏爱自己家孙子?尤其是从小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论年龄,宝玉不是家里最小的,但是因为三重因素,他成为老太太最疼爱的一个孙子,这三重因素是什么呢?

相对于贾赦,贾母更为偏爱贾政一些。这些我们在红楼梦读书的过程中呢,也能感受到,贾赦是一个很不正经的人,吃喝玩乐无恶不作,所以贾母很讨厌他,相反,贾政虽然一本正经,有时候贾母也有点厌他,但是终归是小儿子,还会讨好贾母,所以贾母更喜欢贾政一些,自然也会对贾政的孩子更加喜欢。

第二,贾珠的过早离世,让贾府上下对这个二少爷极为珍视,唯恐磕碰着,无时无刻不在照看着,贾母更是用尽各种办法为贾宝玉祈福,祈求他的平安;

第三,贾宝玉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谁家孩子一出生会嘴里带着一块玉啊,这样的男主光环,任谁也阻挡不住的吧,所以大家都会认为这二少爷,是特殊的存在,而作为奶奶的贾母,更是认可这一点,所以对贾宝玉倾注了更多的爱。


大野泽的风


贾母溺爱宝玉的原因如下:

1、宝玉衔玉而生,天赋异禀。

宝玉衔玉而生,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事。这样的孩子绝对是上天眷顾的孩子。因此贾母溺爱他。

2、宝玉聪明绝顶,过目不忘。

宝黛读《会真记》的时候,对宝玉说过,难道只有你过目不忘,我就不能一目十行。这说明宝玉非常聪明,记忆力超群。

【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中。】

宝玉每次出门应酬,题诗作对都会获得满堂彩,常常得好多的赏赐。贾雨村也说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个不及他一个】。

3、宝玉乖觉可爱,讨贾母的喜欢。

宝玉很乖,看到花开了,就折下来装进瓶子里给贾母送去。贾母看谁都夸宝玉孝顺。

4、宝玉长得像贾代善。清虚观打蘸,贾母和张道士说只有玉儿像他爷爷。

贾母当命根子一样疼爱着宝玉。贾母对宝玉的溺爱,让宝玉免于残酷的科举教育。

1、由于贾母的爱,宝玉逃避了贾府男孩子的管教方式。

贾府的男孩子都要上学读书,兴儿说,只有宝玉没有正式上学读书。

贾府的男孩子都是父亲打大的。宝玉虽然像耗子见猫一样怕见到贾政,但是贾政除了痛打一次宝玉之外,真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经常揍宝玉。

2、由于贾母的溺爱,宝玉在贾政检查宝玉作业的时候,鼓励宝玉作弊。还鼓励其他女孩子帮宝玉做作业。

3、由于贾母的溺爱,宝玉厮混在内宅,和姐姐妹妹们谈诗说词,过着悠闲的小日子。

4、由于贾母的溺爱,宝玉没有科举考试的压力,也没有经常和为官做宰的人交往。

5、由于贾母的溺爱,宝玉没有担起家族重任的自觉性。家里经济的好坏宝玉都不管,只要不短了自己和黛玉的就行。

6、《西江月》里宝玉的【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都是贾母惯的。

这样说来贾母成了贾宝玉不成器的罪魁祸首了,这也不对,您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润杨的红楼笔记


的确,在红楼梦里,贾母特别溺爱贾宝玉。比如说贾宝玉不爱上学,贾母就允许他在家里瞎混,因为贾政打宝玉,贾母不惜跟他撕破脸,还声称要离家出走到南京去。

那么贾母为什么如此溺爱宝玉?贾母说出过一个原因,是因为贾宝玉特别像他的爷爷。还有一些贾母不便说出的缘故,比如说,贾母喜欢好看的活泼的那一类人,像晴雯黛玉等等,宝玉的性格也是比较开朗的。

另外贾母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宝玉的痴里,其实有她的基因,这一点,也体现在黛玉身上,这或者也是宝玉和黛玉惺惺相惜的缘故。

这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宝玉的自由天性得到发展,不管是对于文学艺术,还是天地自然,都有着敏感的体察,但负面作用也有,就是让宝玉不会像贾兰那样勤奋读书,一旦贾家败落,宝玉所擅长的一切,完全不能够解救亲人于危难中,所以书中的第一章,就是作者的各种自怨自艾,同时也有自得,五味杂陈地交织在一起。

贾母对于宝玉的教育是很典型的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是需要有荣华富贵做背景的,贾母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贾家的必然的败落,最后,就培养出这样一个有才华但没有生存能力的贾宝玉。


闫红说


荣国府的背景都在故事的情节及人物的对话中,比较分散,有些还很隐晦。其中涉及古代制度的部分现代人可能还想不到。

贾母是开国勋贵史侯的女儿嫁荣国公的儿子贾代善为妻,这时贾府正是繁华鼎盛时期,可惜代善英年早逝,贾母青年守寡,也就三十几岁,皇帝顾念老臣,让已成年的长子贾赦袭爵,按规矩要从贾代善的侯爵降到伯爵级。但年少的次子贾政格外优赏一个工部主事职位,这应该是贾母和亲友团运作的结果,属破例。从中可推测贾政是贾母嫡子,贾赦庶出。

先要假设贾赦是庶子,才能明白荣府人物关系和相关情节。首先中国明清时代爵位与西方不同,是军职要在部队世袭相应职务领取俸禄,一般由嫡长子继承,古代嫡庶有别,庶子非特殊情况无机会。贾政是嫡子,由于是贾公和史侯双重后人,皇帝和年轻守寡的贾母不忍心他从军吃苦,有这种安排才合理。但贾母是贾赦嫡母,在荣府她当家,贾赦、贾政俸禄要交公养家,分家要等贾母死后,这是一般规矩。贾政和贾母住正院,贾赦住偏院另开门直接证实了这一点。过去大户只有嫡长子结婚住正院,他是这一枝家长,分家正院是他继承,祭祀也是他挑头。其它兄弟分出,哪怕弟弟或庶出哥哥比嫡长子官职爵位都高也不行,比如袁世凯和他哥袁世藩分家。这是礼法,不是贾母偏疼老儿子能定的。这也是过去老人一般都和长子过的原因,老人要靠长孙养老,一般都溺爱。

明白贾赦是庶出,才能理解贾母和刘姥姥论岁数,贾母72,后面还有贾赦60,贾政50多的说法;长子贾赦娶出身一般邢夫人而贾政娶伯爵小姐王夫人;长媳妇邢夫人不当家,而次媳妇王夫人当家,袭爵的贾赦明明有亲儿子贾琏他却要和侄子贾环说要下代袭爵等等。

贾母嫡长孙贾珠幼年时贾母正值壮年,嫡子贾政和儿媳还年轻,她要顶起这个大家庭可想事务之繁重,贾珠应是王夫人扶养的。到宝玉时就不同了,贾母都快60了,外面的事务由贾赦、贾政哥俩应酬,府内儿媳王夫人主事,她除了大事拿个主意就剩玩乐抱孙子了。孙子贾琏没她骨血亲不起来,嫡长孙贾珠早亡,重孙子贾兰太小指不上,孙子贾环庶出母家身份太低看不上,按岁数贾赦退休正好贾宝玉接班,宝玉一奶同胞姐姐元春还入宫封贵妃,她不溺爱宝玉才怪!多说一句,贾母嫡长孙贾珠媳妇出身不低,国子监祭酒起码相当于现在北大清华校长,正经的书香门第。

俗话说溺子如杀子,贾母宠溺宝玉造成严重后果。都十三四了还跑到侄媳妇秦可卿房里睡觉,秦氏还和凤姐说还是个小孩子,没啥,结果都梦遗了。之后和袭人是明写,和麝月是暗写,像蛇一样缠着贾母大秘鸳鸯要吃嘴上的口红,晴雯洗澡他要跟着,吓的晴雯不洗了,说你和丫鬟在屋里洗澡搞得地上,床上都是水,还有当王夫人面调戏金釧导致其自尽,他就跟没事人似的。王夫人太笨还偏心就把能干还守礼法的晴雯赶走了。在外边他和表哥薛蟠逛妓院喝花酒,还好男宠,他和秦钟,蒋玉涵都不清楚。结果王府管家找上门贾政才急了,把他揍个半死,这时候贾母还护着呐,要出走回老家,在以孝治国的古代这不明摆着不让儿子管孙子嘛。

其实怕气急的贾政打残宝玉拉架可以,但贾母就没后续手段了。男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混在女人堆里也养不成冻死迎风站,饿死挺肚行有担当的男人特质。这时贾母应给宝玉二个选择,学文,搬到前院去,丫鬟小厮全撤,选一个焦大那样的既忠心又敢说的老仆伺候就够了。学武,送贾赦那当兵去,为将来袭爵做准备。但贾母估计舍不得,姊妹们都出嫁了宝玉还赖在园子里不出来,成年后贾家败落他是重振不了家业的,从小养成的性格缺陷最致命,这也是他假宝玉真石头的原因!



忆微雨阑珊


贾母作为这个大家族的精神领袖,一举一动倍受关注。在如何对待自己的孙子们的问题上,除了显性因素外,还是有一些潜规则的。

荣府中,和宝玉平辈的人里,还有贾珠、贾琏、贾环。表面上看,她最疼宝玉,时时刻刻把这个玉儿挂在嘴边。

其实,她也喜欢贾琏,虽没直说,但她通过喜欢王熙凤,给贾琏传递出非常明确的信号。也许有人觉得,贾母是发自内心偏爱王熙凤的。其实不然,贾琏和鲍二家的有了私情,被王熙凤抓了现行,贾琏仗着胆子拿剑吓人。看着贾母来了,他还不收敛不收受,竟说是平日里太惯着凤姐儿,今天要大老婆立威。贾母怎么处理的呢?她并没有站在王熙凤这边,先是找理由减轻贾琏的过错,说出哪个哪个男人不偷腥的歪理。叫贾琏简单地认个错,算做对他的惩罚,还要王熙凤必须接受这个道歉。从这个事情上看,贾母也很喜欢贾琏,就差说出来了。

因为这些孙子中,贾琏的能力最为突出,要不他就不会给贾府跑外勤了。贾府想要和大士族搞好关系,就得靠贾琏去保鲜。估计他和王熙凤的婚事,就是贾母主导的。所以,可以明确她是喜欢贾琏这个孙子的。

那么,她为什么要把宝玉挂在嘴边呢?主要还是在考虑王夫人的。一方面是真喜欢宝玉,另一方面也是在平衡家里的一些关系。

第一,宝玉衔玉落草,一时传为奇闻,都认为是祥瑞,贾母肯定免不了俗,一定会喜欢这个孙子。宝玉也没让贾母白疼,看到新开一枝花,马上叫人给贾母送去,贾母借题发挥,马上赏了丫鬟,并逢人就说宝玉的孝心。并说那些人总说我偏心,现在都明白我为什么喜欢宝玉了吧。

第二,贾母也很看重二儿媳妇。一是王夫人中年丧子,贾珠过早去世,好不容易有了宝玉,看在王夫人面子上,自然也有了疼爱之心。她是借疼宝玉来表达疼王夫人的心。二是王夫人的娘家还是很给力的。贾家眼看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作业了,王夫人的弟弟王子腾倒是扶摇直上,很有地位。贾母也是借亲近宝玉明确王夫人在贾府的地位,让贾、王两大家族关系更紧密。

贾宝玉的出现,是贾、王两家关系的粘合剂。他就像一个摆设,只要有他在,各方利益都能得到平衡,所以生怕他有事情。贾母几乎是无底线地溺爱宝玉,结果倒是害了宝玉。他发现自己不用像贾琏一样,也过得很好,渐渐失去了上进心。



青草无为


贾母对贾宝玉的疼爱无出其类。要说老祖母疼孙子也无可厚非。但显然没那么简单。贾母为何要那样溺爱贾宝玉呢?我想贾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贾宝玉固然有两点可疼之处别人比不了。但怕贾宝玉夭折才是贾母真正溺爱的原因!

一,贾宝玉确实有可疼之处。

贾宝玉衔玉而生自带光环招人疼。出生就是传奇,口含宝玉降生,换成任何人也要重视,何况贾母。贾母越对家族的现状担心就越对贾宝玉报以厚望。女人对后代的要求是与男人不同的。贾政们认为儿孙有出息要严格管理,要读书,要上进,要有考核。而贾母却并不那么认为。那时代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能活下来,能好好的成长,只要性格品质都好,就一定可以成才。说白了就是先保住小命再说。毕竟前面已经有贾珠不到二十岁就死了的前车之鉴,贾母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二,贾宝玉有祖父之风。

贾母和张道士说:“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贾宝玉长得和他爷爷贾代善有点像。不一定特别像,只要有一点相似,贾母就会两这个相似放大。

贾宝玉的爷爷贾代善是二代荣国公。也是将贾家推向最高峰的人,无论人品,实力都毋庸置疑。贾母也一定以丈夫为骄傲。可儿孙显然不行,贾母要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看她每次宫中传唤,都特别紧张,显然贾母心中时刻保持着警惕和紧张。贾母越在意家族安慰就越怀念丈夫在的日子,进而就对长得像爷爷的贾宝玉有特殊的情感,这是怀念,疼爱,期望的复杂情感。她希望自己能够保护好贾宝玉,固执的认为贾宝玉那么聪明,哪怕不那么努力学习长大了有朝一日也会出息!

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

贾母骂贾政这句话并不是说贾代善怎么管儿子,而是指责贾政,你想靠儿子光宗耀祖,你父亲也想你能光宗耀祖你做到了么?显然,贾母其实对贾政也有一点失望的。这正表明贾母非常关注家族的发展,只是很多时候她不能管也管不了而已,所以她是有将希望寄托到长得像爷爷的贾宝玉身上的。可这一切都要贾宝玉活下去。贾政那么打儿子,贾宝玉有几条小命估计也难活下去。

综上两点,我认为贾母对贾宝玉的溺爱是有的放矢。主要怕贾宝玉夭折。贾家越来越衰落,这都不是贾母能够干预的。她已经到了暮年,是个老人。她管不了那么多兴衰却希望贾家能继续。而她固执的认为贾宝玉这个衔玉而生的孙子是上天的赐予,是能拯救贾家的希望,她有理由也必须保护好这个最像她丈夫的孙子,也替贾家保留好希望的火种,她希望贾宝玉再不要出意外,长在自己身边,用心用眼看顾着。这一点,贾母与她儿子的想法是南辕北辙的!但无损她对贾宝玉的用心,也趁机抚慰一下儿媳妇王夫人。贾母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溯路之行2


贾母溺爱宝玉,有很多原因。其一是她喜欢孩子,更喜欢孙子,毕竟是隔辈亲。比如我们看到贾琏仗剑要杀凤姐那段,一个晚辈拿着剑冲到她面前行凶,这是大不敬的,但是她并没有按礼法来处置他们,而是用耐心的教育,一面骂他,实则是帮他的,安慰了凤姐。从这里看,也是她溺爱贾琏,所以惯的他任意胡为。

再有如贾赦,不也是因为是她的长子,肯定也是从小娇惯,所以老大不成器,即便是老年,仍然是看见年轻齐整的女孩子也就想弄到屋里去。



所以可以肯定贾珠也是被她宠爱的,只是他死的早。我们平常人家也是这样的,很多文章报道当一家人失了一个孩子,肯定是对剩下的那个孩子格外宠爱的。尤其是宝玉又衔玉而生,更是满满的祥瑞了,这样自然是更加宠爱他,如王夫人在宝玉挨打的时候就说,“如果珠儿还在也罢了。”可见这是怎样的一种疼爱之情,换作老太太,不是更加心疼么。所以贾母疼爱宝玉是必然溺爱无比的。


因为她的溺爱,所以养成了宝玉不怕事的特性,不管什么大事,他都认为有贾母撑着,贾母就是他的天。比如黛玉说到家里的为难的时候,他就是一句“只要不短了你我的就行了”。明显的就是不负责任,逃避责任和现实的。

现代人是十八岁就成年了,就要负起法律责任,而古代更早,十五岁即可成家,二十岁行弱冠礼,正式成为大人。而在贾府,十五岁的童子是不入二门的,家中的小童顶多十二三岁才可以在门上听用,可见是必须很早就讲究男女有别的,我在近代的文章里,看到关中一代的规矩是小童十岁之后便可上席,可以先于他的母亲先坐席,从这习俗也是可知十岁以上的男童是必须教之以成年人的规矩礼仪的,当然宝玉也是经常需要出去随客应酬。但是因为贾母溺爱的关系,他是经常免了这样的交际应酬的。


这样,他不善于交际应酬,成天只在姐妹丛中,自然也就耽误了他的学业,耽误了他作为一个男人必须要负责任的认知,毕竟文中有好多处,贾母总是护着他,不让贾政把他逼的太狠,借口是他还小。这是典型的护着惯着。自然于他的教养是非常不好的。

虽然我们在文中看到,宝玉的礼仪教养不差,他在外面的时候,各种基本礼仪都是懂得的,这是由于世家子弟的养成习惯所致,但是他在大事,比如经济仕途,管家理事(男主外的管家,比如贾琏在外面办事就非常好),这些却是不懂得的。

所以宝玉最后是厌恶经济仕途,厌恶应酬交际,也因为生活的不顺意(没有娶上心爱的黛玉),他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到得他成年,他才知道,原来他还需要负起各种责任。这时的他,已然负不起责任,这样,当现实和理想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悬崖撒手。


为此,隔代的溺爱,这个坏处是非常大的!文中的贾兰,就是他的反面例子,李纨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是心里的爱,她用严格的教条来管束他,所以最后才为她挣来了凤冠霞帔,做了诰命夫人。而宝玉因为娇惯溺爱,却是一场空。


荷唯洛之恋


谎话说一千遍,自己也信了。

事实上,贾母不是溺爱贾宝玉,而是溺爱贾政。

看书就该知道,贾母对贾政的溺爱,完成超出了正常的底线。

大家都知道,礼是贵族家庭必须要遵守的。

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作为一个次子,贾政竟然能够越过继承爵位的长兄贾赦,以荣国府老爷自居,居正堂,掌家事,显然是无礼之极。显然,没有贾母的支持,愚腐的万年员外郎贾政是不可能做到的。

那末,贾母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理由。

最开始就是贾政好读书,有祖父之风。可结果贾政到贾代善死都没有考中,只能求得恩荫。而且当了几十年官,只晋升半级。显然德能勤绩这四方面都是有很多问题的。

儿子不行,当然就得吹孙子。

贾珠当年也肯定是被吹得好读书,进了学(明清时期,三品以上官爵者一生有一个推荐入国子监读书的机会。而一般秀才经过考试也可以进县学,府学读书,都称监生。所以贾珠是否是自己的考的秀才还是用贾赦名下那个推荐名额,很是值得商榷。毕竟14岁中秀才是不大可能的,真有这么好的水平,考举人不应该难了)。

可贾珠依旧经不起吹啊,14岁进学,20岁死,把六年国子监限期读完了也没中举人。岳父还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在清华北大联校学习六年,岳父是校长,都没通过公务员考试。这贾珠,估计不该是身体不好,读书勤苦而死,是自己羞死的吧?

那就再吹孙女,元春。

大年初一生的,有大富贵。

可惜,元春是入宫做女史,不是选秀。呵,也就是进宫做女官。还没所谓贤德妃呢。

那就只能再吹衔玉而生的宝玉了。

可惜,正因为溺爱,贾宝玉没有学会正常知识,只知道讨姐姐妹妹喜欢,做胭脂,交戏子。更是没有一点点的担当。

所以,贾宝玉也就只能是,文不能科举,武不能持刀求封,出仕不能,袭爵无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蔑工耻商,连养活自己当个私塾先生都没资格,最后还因为没有富裕生活了,干脆来个六亲不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