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案例剖析|35億“金絲猴”賤賣 這品牌曾經有多火

沈丘這個地兒除了《千字文》作者周興嗣名氣大一點,還有不少國家級的好人,他們都值得我們去大書特書,但是,最能讓沈丘老百姓記住的,恐怕就是金絲猴糖果的創始人趙啟三了!

1979年,在豫皖交界處一個偏僻的鄉鎮裡(周口市沈丘縣付井鎮),有個身材敦實、老實憨厚的31歲中年男子接任了家鄉一個負債累累的電器廠廠長一職。臨危受命,他必須將收入急轉直下的電器廠扭轉乾坤,重整旗鼓。

那一年政局剛穩定下來,河南地區還沒有納入市場經濟“試水區”的範圍之內,中國民用電壓受限,能用上最好的電器也就只有“黑白電視機”了。沿海一帶電器行業尚未開發,位於偏僻山村的電器廠們,更是持續有虧無盈的惡劣狀態。

危難之際,這個新廠長毅然將家鄉電器廠改頭換面,更名為“沈丘縣食品總廠”,這是一個需要解決溫飽問題的年代,沒有什麼比食品更重要了。

自此,他與食品行業結緣。但誰都沒想到,通過十餘年的努力,這個胖大叔竟然將負債122萬的瀕臨小廠打造成為一家可持續發展的行業龍頭老大,他就是行業內外都大名鼎鼎的金絲猴創始人——趙啟三。

案例剖析|35亿“金丝猴”贱卖 这品牌曾经有多火

圖源:網絡 趙啟三

吃盡苦頭打造“甜蜜事業”

而立之年不少人學識、人格、事業剛剛獨立,而趙啟三卻要在這樣的時刻揹負巨大的使命,不僅要接手負債122萬的電器廠還要“拯救”廠裡剩餘的37名員工與家庭。

轉身做食品的趙啟三,也曾說過:“為了創業,他蹲過碼頭,睡過車站、澡堂,拉板車走村串戶,沿街叫賣,一天、兩天不吃飯是常有的事。”

“不斷跑市場是老趙成功的秘訣。”不少人如此評價趙啟三。

他不怕失敗,只怕沒做!當然,要做自然不能急於求成,所以他首先試水的是做工簡易、過程短、生產速度快,改進方便的點心產品。

趙啟三通過熟人借了1萬元高利貸,又號召職工湊了不到1000公斤小麥做原料,從上海請了5個糕點師傅生產月餅、糕點、黃桃、梨等水果罐頭。拖著車板在街上叫賣,沒想到生意還真不錯。

有了點資金以後,趙啟三上馬了當地人見都沒見過的“巧克力”。這個又甜又苦的產品瞬間抓住了第一批客戶的胃口,廠裡的績效開始逆轉,沈丘縣食品總廠的生意也開始火爆起來。

趙啟三靠著一股子韌勁兒,帶著廠子一路向前。到90年代初,食品廠年總產值已有成百上千萬元。

眼看著食品廠的家底豐厚起來,楊啟三卻並不能滿足,甚至有點擔心。一直以來,都是當地流行什麼廠子就做什麼,產品沒有特色,也拿不出純“原創”的產品,所有程序似乎一直是“找新產品--生產--包裝--再找新產品”一般,陷入死循環。

1992年,趙啟三從食品行業中找到了更精細的產品品類,經過考察市場以後他發現,市場糖果品牌開始崛起,糖果市場即將紅遍大江南北,這讓趙啟三看到了名揚萬里的希望。

“那年是猴年,我認為糖果市場商機比較大,所以給公司起名金絲猴。”這一年,“金絲猴”正式誕生,並以糖果、巧克力生產為主,當年就實現銷售額2000多萬元。英雄所見略同,徐福記也是這年在中國創立。

“喬遷”上海

1994年,上海蓬萊食品廠解困無望、難以為繼的情況下,趙啟三不失時機地對其進行全資收購,隨之注入資金1000萬元,成立了上海金絲猴食品有限公司,一舉奠定了向國際化大城市轉移的戰略目標。

收購蓬萊食品廠以後,趙啟三並沒有把全部力量放在上海基地,而是逐步投資,直到1998年才真正將投資規模擴大起來。接下來的幾年,金絲猴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

1997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鄉鎮企業;

2000年度先後被評定為“新世紀中國優秀企業”;

2002年“金絲猴”牌糖 果、巧克力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中國馳名商標”榮譽稱號

2004年9月,“金絲猴”系列糖果、巧克力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也在這一年,企業總部由河南遷入上海。

到了2006年,上海公司已經集中了金絲猴近1/3的產能,並利用這個地區窗口把企業的科研、進出口貿易、金融、管理等與國際接軌。

在地域上雖然一南一北,但是河南擁有原材料、勞動力的先天優勢,上海則全攬技術、宣傳、進出口的功能,前者為後者依託起了強大的經營模式,達到了很好的互補作用。

久久不上市

遷都以後,趙啟三決定將公司改制。2008年,金絲猴集團公司對其子公司“上海金絲猴食品有限公司”進行增資擴股,改制變更為“上海金絲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是年,一場“三聚氰胺”風波席捲了整個奶制行業,但金絲猴卻倖免其中。

原來,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趙啟三便開始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並實現渠道變革,這才使得金絲猴在這場風暴之中,順利存活下來。還向市場拋出了新產品——“饞嘴猴豆乾”,藉助金絲猴的營銷渠道快速發力,並且在100多個城市開始鋪貨。

此時的金絲猴已是國內行業內巨頭企業,擁有5000多名員工。

尋求上市、轉型突破,將是這個龍頭企業的首要目標,連《中國企業家》有一篇文章也表達出了這樣的觀點:“作為國內最大的糖果和巧克力生產商,產銷量居首位,如果上市成功,金絲猴將成為國內首家登陸證券資本市場的糖果和巧克力生產企業。”

但上市之路走得並不太順利。2008年,趙啟三短暫退位,其子趙東旺上任。

2009年,新天域資本、中銀國際、北京科橋等三傢俬募股權基金以2.4億元入股金絲猴,共獲得其20%的股份。“吉時已到”,金絲猴並沒有及時上市,就像點了火的啞炮,突然沒了聲兒。

2010年,金絲猴內部人士向媒體表示:“我們發展速度要超過整個行業,同時考慮到糖果季節性因素過強的弱點,適當進行產品的結構調整。”

這一調就是整整兩年。2012年由於經營不善,趙啟三隻能重新出山,並在當年年初的一個會議上,趙啟三帶頭反思前兩年“發力上市”的錯誤做法:

“沒做好準備就期望每年高成長、高利潤,只會把我們當前的一點點元氣耗幹。品牌化建設才剛剛開始,決不能被傳統產品價格虛高做了調整後帶來的暫時成長所取代”。

最終,趙啟三宣佈調整虛高的價格,以貨補形式彌補經銷商的損失,並向經銷商們動情“檢討並表示歉意”。

極速收購金絲猴,趙啟三轉身“鹽業”

正當大家以為元氣略傷的金絲猴,可能會重振旗鼓,再度向前,卻突然宣佈與北美地區最大糖果廠“好時”達成併購要約。

2014年9月26日,金絲猴公司80%的股權被賣給好時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好時荷蘭有限公司,而剩下的20%股權,也在2016年2月完成收購,總額約為35億元。

這是好時進入中國市場首次收購的食品企業,從達成要約到完全收購,速度快到讓人難以置信,金絲猴也從國民品牌全面脫出,成為外資企業。

但事與願違,脫離了趙啟三的運營,以及好時缺乏對中國市場的深度瞭解,金絲猴的業績常常不如人意。

喜糖市場也開始轉向為“互聯網+喜糖定製模式”,市場高端化、年輕化的發展趨勢已成定局,而金絲猴的消費結構更多地針對中低收入人群。

再加上消費水平以及消費習慣的逐年變化,奶糖市場逐漸被壓縮,像壓片糖、氣泡糖等其他品類具有清口功能的產品逐漸成為消費者口袋裡更為常見的清口必備物”。

面對此狀,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表示:

“好時在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收購了金絲猴,最終沒有出現兩個品牌共用渠道的局面,反而幾乎解散和推翻了金絲猴原有的經銷團隊和渠道結構,最終的結果就是好時巨資收購的品牌反而成了好時的包袱,而金絲猴在好時的旗下也已經奄奄一息。”

當然,這一切已無力迴天,離開金絲猴的趙啟三倒是沒有停下逐利的步伐。賣掉金絲猴以後,這位“猴王”改行“鹽業”,另創基業。面對這樣一個陌生的行業,趙啟三用了8個多月的時間進行走訪調查,最終自信的說出這樣頗有深意的一段話:

“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目前鹽行業最發達的國家是日本,意大利、法國、美國等國家鹽業也比較發達,通過與專家學者進行座談,我認為中國的鹽行業潛力巨大,其銷售額在未來將遠遠高於目前的每年三四百億,達到幾千億,甚至上萬億。”

結語

從一個揹債的無名小廠子,趙啟三憑藉一己之力做成了價值35億元的糖果大廠,中間歷經多少艱難險阻我們不得而知。而金絲猴從國民品牌“換裝”後,因“基因衝突”造成今天的局面,我們也心疼不已。

而今的奶糖市場已被多方勢力割據,再加上好時內部金絲猴員工曾多次爆出“維權事件”,使得我們不敢想象,這一筆收購到底能否逆風翻盤,讓“猴子”取得真經,只怕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九死一生的美好願望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