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案例剖析|35亿“金丝猴”贱卖 这品牌曾经有多火

沈丘这个地儿除了《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名气大一点,还有不少国家级的好人,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大书特书,但是,最能让沈丘老百姓记住的,恐怕就是金丝猴糖果的创始人赵启三了!

1979年,在豫皖交界处一个偏僻的乡镇里(周口市沈丘县付井镇),有个身材敦实、老实憨厚的31岁中年男子接任了家乡一个负债累累的电器厂厂长一职。临危受命,他必须将收入急转直下的电器厂扭转乾坤,重整旗鼓。

那一年政局刚稳定下来,河南地区还没有纳入市场经济“试水区”的范围之内,中国民用电压受限,能用上最好的电器也就只有“黑白电视机”了。沿海一带电器行业尚未开发,位于偏僻山村的电器厂们,更是持续有亏无盈的恶劣状态。

危难之际,这个新厂长毅然将家乡电器厂改头换面,更名为“沈丘县食品总厂”,这是一个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没有什么比食品更重要了。

自此,他与食品行业结缘。但谁都没想到,通过十余年的努力,这个胖大叔竟然将负债122万的濒临小厂打造成为一家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龙头老大,他就是行业内外都大名鼎鼎的金丝猴创始人——赵启三。

案例剖析|35亿“金丝猴”贱卖 这品牌曾经有多火

图源:网络 赵启三

吃尽苦头打造“甜蜜事业”

而立之年不少人学识、人格、事业刚刚独立,而赵启三却要在这样的时刻背负巨大的使命,不仅要接手负债122万的电器厂还要“拯救”厂里剩余的37名员工与家庭。

转身做食品的赵启三,也曾说过:“为了创业,他蹲过码头,睡过车站、澡堂,拉板车走村串户,沿街叫卖,一天、两天不吃饭是常有的事。”

“不断跑市场是老赵成功的秘诀。”不少人如此评价赵启三。

他不怕失败,只怕没做!当然,要做自然不能急于求成,所以他首先试水的是做工简易、过程短、生产速度快,改进方便的点心产品。

赵启三通过熟人借了1万元高利贷,又号召职工凑了不到1000公斤小麦做原料,从上海请了5个糕点师傅生产月饼、糕点、黄桃、梨等水果罐头。拖着车板在街上叫卖,没想到生意还真不错。

有了点资金以后,赵启三上马了当地人见都没见过的“巧克力”。这个又甜又苦的产品瞬间抓住了第一批客户的胃口,厂里的绩效开始逆转,沈丘县食品总厂的生意也开始火爆起来。

赵启三靠着一股子韧劲儿,带着厂子一路向前。到90年代初,食品厂年总产值已有成百上千万元。

眼看着食品厂的家底丰厚起来,杨启三却并不能满足,甚至有点担心。一直以来,都是当地流行什么厂子就做什么,产品没有特色,也拿不出纯“原创”的产品,所有程序似乎一直是“找新产品--生产--包装--再找新产品”一般,陷入死循环。

1992年,赵启三从食品行业中找到了更精细的产品品类,经过考察市场以后他发现,市场糖果品牌开始崛起,糖果市场即将红遍大江南北,这让赵启三看到了名扬万里的希望。

“那年是猴年,我认为糖果市场商机比较大,所以给公司起名金丝猴。”这一年,“金丝猴”正式诞生,并以糖果、巧克力生产为主,当年就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英雄所见略同,徐福记也是这年在中国创立。

“乔迁”上海

1994年,上海蓬莱食品厂解困无望、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赵启三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全资收购,随之注入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上海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一举奠定了向国际化大城市转移的战略目标。

收购蓬莱食品厂以后,赵启三并没有把全部力量放在上海基地,而是逐步投资,直到1998年才真正将投资规模扩大起来。接下来的几年,金丝猴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1997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乡镇企业;

2000年度先后被评定为“新世纪中国优秀企业”;

2002年“金丝猴”牌糖 果、巧克力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

2004年9月,“金丝猴”系列糖果、巧克力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也在这一年,企业总部由河南迁入上海。

到了2006年,上海公司已经集中了金丝猴近1/3的产能,并利用这个地区窗口把企业的科研、进出口贸易、金融、管理等与国际接轨。

在地域上虽然一南一北,但是河南拥有原材料、劳动力的先天优势,上海则全揽技术、宣传、进出口的功能,前者为后者依托起了强大的经营模式,达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

久久不上市

迁都以后,赵启三决定将公司改制。2008年,金丝猴集团公司对其子公司“上海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改制变更为“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是年,一场“三聚氰胺”风波席卷了整个奶制行业,但金丝猴却幸免其中。

原来,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赵启三便开始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并实现渠道变革,这才使得金丝猴在这场风暴之中,顺利存活下来。还向市场抛出了新产品——“馋嘴猴豆干”,借助金丝猴的营销渠道快速发力,并且在100多个城市开始铺货。

此时的金丝猴已是国内行业内巨头企业,拥有5000多名员工。

寻求上市、转型突破,将是这个龙头企业的首要目标,连《中国企业家》有一篇文章也表达出了这样的观点:“作为国内最大的糖果和巧克力生产商,产销量居首位,如果上市成功,金丝猴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证券资本市场的糖果和巧克力生产企业。”

但上市之路走得并不太顺利。2008年,赵启三短暂退位,其子赵东旺上任。

2009年,新天域资本、中银国际、北京科桥等三家私募股权基金以2.4亿元入股金丝猴,共获得其20%的股份。“吉时已到”,金丝猴并没有及时上市,就像点了火的哑炮,突然没了声儿。

2010年,金丝猴内部人士向媒体表示:“我们发展速度要超过整个行业,同时考虑到糖果季节性因素过强的弱点,适当进行产品的结构调整。”

这一调就是整整两年。2012年由于经营不善,赵启三只能重新出山,并在当年年初的一个会议上,赵启三带头反思前两年“发力上市”的错误做法:

“没做好准备就期望每年高成长、高利润,只会把我们当前的一点点元气耗干。品牌化建设才刚刚开始,决不能被传统产品价格虚高做了调整后带来的暂时成长所取代”。

最终,赵启三宣布调整虚高的价格,以货补形式弥补经销商的损失,并向经销商们动情“检讨并表示歉意”。

极速收购金丝猴,赵启三转身“盐业”

正当大家以为元气略伤的金丝猴,可能会重振旗鼓,再度向前,却突然宣布与北美地区最大糖果厂“好时”达成并购要约。

2014年9月26日,金丝猴公司80%的股权被卖给好时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好时荷兰有限公司,而剩下的20%股权,也在2016年2月完成收购,总额约为35亿元。

这是好时进入中国市场首次收购的食品企业,从达成要约到完全收购,速度快到让人难以置信,金丝猴也从国民品牌全面脱出,成为外资企业。

但事与愿违,脱离了赵启三的运营,以及好时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了解,金丝猴的业绩常常不如人意。

喜糖市场也开始转向为“互联网+喜糖定制模式”,市场高端化、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已成定局,而金丝猴的消费结构更多地针对中低收入人群。

再加上消费水平以及消费习惯的逐年变化,奶糖市场逐渐被压缩,像压片糖、气泡糖等其他品类具有清口功能的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口袋里更为常见的清口必备物”。

面对此状,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

“好时在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收购了金丝猴,最终没有出现两个品牌共用渠道的局面,反而几乎解散和推翻了金丝猴原有的经销团队和渠道结构,最终的结果就是好时巨资收购的品牌反而成了好时的包袱,而金丝猴在好时的旗下也已经奄奄一息。”

当然,这一切已无力回天,离开金丝猴的赵启三倒是没有停下逐利的步伐。卖掉金丝猴以后,这位“猴王”改行“盐业”,另创基业。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行业,赵启三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走访调查,最终自信的说出这样颇有深意的一段话:

“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目前盐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家盐业也比较发达,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座谈,我认为中国的盐行业潜力巨大,其销售额在未来将远远高于目前的每年三四百亿,达到几千亿,甚至上万亿。”

结语

从一个背债的无名小厂子,赵启三凭借一己之力做成了价值35亿元的糖果大厂,中间历经多少艰难险阻我们不得而知。而金丝猴从国民品牌“换装”后,因“基因冲突”造成今天的局面,我们也心疼不已。

而今的奶糖市场已被多方势力割据,再加上好时内部金丝猴员工曾多次爆出“维权事件”,使得我们不敢想象,这一笔收购到底能否逆风翻盘,让“猴子”取得真经,只怕到头来也不过是一个九死一生的美好愿望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