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安全依戀"的缺失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1995年《阿甘正傳》打敗了豆瓣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一舉奪得奧斯卡金像獎6項大獎,成為真正被1995年銘記的電影。

電影主要講述了先天智障的美國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蹟,並見證數個美國重大歷史事件的勵志故事。

時至今日《阿甘正傳》豆瓣評分9.5,穩居電影榜單TOP250第3位。它仍然是“不可不看”的電影之一。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今天我們聊聊阿甘與珍妮的愛情。

初看《阿甘正傳》,我把這段艱難愛情的主角放在阿甘身上。我讚賞他矢志不渝的深情,心疼他總是抓不住如雲般遊走的珍妮。反觀珍妮,她不過是把阿甘當作“終極備胎”罷了。

近日再看《阿甘正傳》,我的感受截然不同。阿甘對珍妮的一往情深固然令人動容,但是珍妮對阿甘想愛又想逃離的折磨又有誰知道。

在這段感情裡,珍妮才是那個舉步維艱的人。如果有選擇,人人都想擁有一顆像阿甘一樣的“赤子之心”,人人都願意為了心愛之人一往無前。

可惜人生往往沒有選擇。珍妮的世界註定複雜,她深愛阿甘卻無法輕易對他形成“安全依戀”,逃離阿甘是她無法控制的自我防禦。

本文將首先說明阿甘對於珍妮的重要性,然後從心理學“安全依戀”的角度分析為什麼珍妮屢次選擇逃離阿甘,以及它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01

阿甘之於珍妮從不是“終極備胎”,而是她拼命守護的"一束微光"

如果說珍妮的人生是一望無際的黑夜,那麼阿甘便是這片黑夜裡閃爍亮眼的星星。有這顆星星,就還有明天。

上學第一天的校車上,珍妮是唯一願意與阿甘同坐的朋友。她從來沒把阿甘當作真的傻子。從孩童到成年,是阿甘一直陪在她孤寂的生活裡。阿甘早已成為她心底的一束微光,滅也滅不掉。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如果你問珍妮到底為這段愛情付出過什麼?除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她還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積極能量。而這恰恰是珍妮身上所剩無幾最寶貴的資產。

珍妮很早見識了人性之惡,卻從未把阿甘當“苦水壇”。她只是告訴阿甘“我想變成鳥,快點飛離這裡”,她只是在每一個害怕回家的黃昏,請阿甘多陪自己一會兒。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更多時候她把自己的黑暗角落封閉起來,轉身鼓勵阿甘積極面對人生,敦促他拼勁全力奔跑。

有人說珍妮後來回去找阿甘,難道不是因為走投無路嗎?她的確很難,不過此前的人生中她就沒有不難過。她從來不會將阿甘當做消解負能量的對象。

她只是在那個心如死灰的黑夜裡站在車水馬龍之上,想起來自己並不是了無牽掛。她還有阿甘。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後來她為阿甘生下一個孩子。她放棄歌手夢想做起服務員,租了一間有空調的溫馨套房,養育他們的孩子。

珍妮一世輪迴擁有的太少,但是她把最寶貴的東西都給了阿甘。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她從未把阿甘當作備胎,如果是這樣或許他們的感情會更加甜蜜一些。

阿甘是她心底最美好又最觸碰不得的一束微光。越美好,越害怕得到。

如果她不是珍妮,她一定會更早一點握住這塊“珍寶”,而不是一次次倉皇逃離。

02

珍妮深愛阿甘卻三次選擇逃離,根源是"安全依戀"的缺失

依戀的概念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師Bowlby提出,是指嬰兒與主要撫養者之間最初的情感聯結。安全依戀則是指兩者建立良好情感聯結的基礎上,嬰幼兒可以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圍環境。

成年人親密關係中的安全依戀表現為,一個人的情感能夠向親密對象打開。他們很樂於並且自信地建立親密關係。反之,無法形成“安全依戀”的人,會迴避、恐懼親密關係的建立,甚至主動破壞它。

阿甘何其幸運,擁有一個完美養育者。他的媽媽給予他無微不至的愛與正能量,他也在與媽媽健康的情感聯結中建立了“安全依戀”。所以他儘管清楚自己有缺失,也會勇敢表達愛。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珍妮沒有媽媽,父親不僅酗酒還屢次傷害她。父親對她的冷漠與惡毒,是她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她顯然無從建立“安全依戀”。

珍妮三次逃離阿甘,都是她為了迴避這段親密關係的自我防禦。

第一次逃離發生在阿甘參加越戰的前夕。

阿甘以為珍妮實現了自己的歌手夢想,卻看到珍妮在舞臺上“裸”唱,他忍不住保護她並向她表白。珍妮回答:“你不知道什麼是愛。”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第二次逃離是在和平集會的夜晚。珍妮被男友扇了一耳光,阿甘衝上去對那個人一頓暴打。

然後珍妮滿心歡喜地與阿甘暢聊一夜。黎明再起,阿甘挽留珍妮並表白說:“你是我的女孩”。這次珍妮說:“我們是完全不同的人”。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第三次是珍妮主動回來尋找一直在原地等待的阿甘。在那個煙花爛漫的美妙夜晚,阿甘向她求婚。她說:“你不會想娶我的。”一夜溫情之後,珍妮未留下隻言片語,落荒而逃。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將這三次逃離連起來看,阿甘從始至終擁有一顆“赤誠之心”。他一次不落的向珍妮熱情表白,並且珍妮越狼狽,他的表白越情深義重。

而珍妮的回應其實反映出她從迴避到否認再到焦慮的心理轉變。

這彷彿是一場親密關係中的貓鼠遊戲。阿甘高舉“自我強大”的旗幟一路向珍妮展開追逐,珍妮越是不堪,他跑得越快。而珍妮邁著“自我虛弱”的沉重步伐,潰敗而逃。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安全依戀”的缺失,導致珍妮恐懼與阿甘建立親密關係。她渴望擁有愛,但她更怕失去愛。她認為孤獨才是世界的底色,這份愛她終究會失去。與其承受失去後的冷漠,不如從未擁有過。

03

轉變依戀模式,擁有更美好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安全型依戀”的對立面是“恐懼型依戀”,即迴避親密與焦慮拋棄。

回看珍妮幾次逃離阿甘時的回應。第一次她用“你不懂得什麼是愛”直接回避阿甘的表白;第二次的“我們是完全不同的人”其實是說給自己聽,以否認已經產生的愛情;第三次她說“你不會願意娶我的”,顯然是一種愛情即將失去控制的焦慮。

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王鷗講到自己37歲還沒有親密關係的原因。她離異的父母從小對她疏於照顧,導致她極不自信,認為自己不會得到愛。這其實就是在迴避親密關係,也是焦慮拋棄的自我保護。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但是依戀模式並非一成不變。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轉變依戀模式,擁有更美好的親密關係。

1.盡力與“安全依戀”者建立親密關係

關係的本質是看誰傳遞焦慮,誰承接焦慮。而親密關係的質量往往取決於我們能否處理好關係中的“壞”。

珍妮交往的“嬉皮士”男友顯然不具有“安全依戀”人格,他們都無法處理好關係中的“壞”。而阿甘的強大內心完全可以接住關係中的“壞”。如果說童年時期是珍妮向阿甘釋放積極能量,那麼成年以後則是阿甘向珍妮持續不斷地釋放積極能量。這些能量最終形成動力,構成珍妮對阿甘的依戀。

沒有阿甘的不離不棄,或許珍妮的結局只能是墮落沉淪。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與“安全依戀”的人交往,一方面從對方身上吸取能量。他們更容易釋放包容,更善於情感溝通,更能給予“安全依戀”缺失者足夠的理解與關注。進而使親密關係達到穩定。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積極嘗試模仿“安全依戀”者待人接物的方式。從這些“安全型”的行為中承認自己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如承認“讚美對方後親密度的確有所提升”。多次模仿之後形成習慣,我們學會善於表達感情,即實現依戀模式的轉變。

一個心靈虛弱的人向心靈強大的人找依靠,是正確依戀的開始。

盡力與“安全依戀”人格之人建立親密關係,更有利於依戀模式的轉變。


2.通過改善最原始的關係—親子關係,與自我達成和解

影片最後珍妮寫信給阿甘當然有託孤的意思。不過我認為她走出這一步更大的動力來自於她已經完成了依戀模式的轉變,不再恐懼親密關係。

這個過程一是歸功於阿甘對她矢志不渝的深情,另一層原因則是她自己成為了被依戀者。

傅首爾說:選擇成為母親,就選擇了被依靠的快樂。

珍妮是在做母親的過程中完成了依戀模式的轉變。通過影片中小阿甘的活潑可愛,我們能看出珍妮已經與她的孩子形成新的“安全”情感聯結,與自我達成和解。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完善最原始關係中的情感聯結,轉變依戀模式。向上與父母深度溝通,正視“安全依戀”缺失不是自己的錯。向下完善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成為一個更好的“被依戀者”。

親子關係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關係。完善這份最原始的關係,與自我達成和解,有利於依戀模式的轉變。

結語

在這部被歷史銘記的電影中,珍妮與阿甘的愛情引起我的興趣。阿甘對珍妮的情深義重絕無僅有,但珍妮才是這段感情中披荊斬棘的那一個。阿甘之於她從來不是傻子,而是心底的一束微光。她深愛阿甘卻屢次選擇逃離,根源在於“安全依戀”的缺失。

缺乏“安全依戀”導致的後果是恐懼親密關係,具體表現為迴避親密與焦慮拋棄。好在依戀模式並非一成不變。與“安全依戀”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改善親子關係質量達成自我和解,有助於我們完成依戀模式的轉變,擁有更美好的親密關係。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認真對待,每一個靈魂都值得被看見。

-END

,人生是一場不可思議的旅行

《阿甘正傳》:珍妮三次逃離阿甘的背後,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