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魁哥说历史


其实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话,是因为他根据街亭地形地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只不过他饱读兵书,却不能活学活用,还忽略了对手。但马谡这么做,主要是他有以下三点依据:



其一,街亭的地形比较平坦宽阔,马谡认为,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布置,在五道总口下寨,没有险要依托之地,难以抵抗司马懿大军,更别说守住街亭了,所以他没有按诸葛亮的先前布置,在道口安营扎寨。


其二, 马谡是个懂兵法的,他发现街亭道口旁边有一座孤山,易守难攻,兵法云:“凭高视下,可势如破竹”。只要把兵马驻扎在山上,便可以在山上居高临下,击败司马懿的攻山大军。理论上确实如此,只要司马懿大军攻山,马谡大军就占据优势,就算不能击败,也可以让敌军损失惨重。

其三,孤山上没有水源,马谡认为,如果士兵没水喝,肯定会跟敌军拼命,拼死往山下冲,这样一来,置之死地而后生,定能击败司马懿大军。



其实马谡的这三点根据确实是好的,确实符合兵法之道。可他忽略了他的对手是司马懿,也是个精通兵法韬略的人。

司马懿到街亭,就清楚了马谡的意图就是要引他来攻山,司马懿何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来个围而不攻,切断水源,使得马谡军不战自乱,致使大败,丢了街亭要塞。


南影小生


马谡的部署实际上也不能算错,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已,他自己不是打硬仗的料,如果把他换成赵云,那么他的这种部署也可以算是经典。

关于街亭之战我们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街亭的地形问题,当时的街亭是一条谷口,平均宽度在1里~3里左右,整个战场大约可以容纳1万人左右厮杀,也就是每方各派5000人,这也是诸葛亮派给马谡的兵力数量。魏军虽然有10万,却也只能派5000人入谷参战。这使得蜀军守军虽然不多,但是魏军却也占不到兵力的便宜。

第二个问题,蜀军的战斗力强。当时的蜀军由于采取了雇佣军制度(征南蛮),这使得蜀军的同期战斗力强于魏吴两军。如果魏军无法在兵力上面取得优势,那么蜀军实际上反而是占便宜的一方。

根据马谡的作战规划,他是打算将魏军先放入山谷,然后依仗山谷高地居高临下冲锋,把这入谷的5000魏军团灭掉,然后再据险而守,这样可以振作己方士气,也可以打击对方士气,如果这个作战策略由赵云来实施的话,可能张郃方面就要凶多吉少了。但是由马谡自己执行,他自己从来就没有打过这种硬仗,等魏军大量进入山谷的时候他却胆怯不敢上阵了,眼睁睁看着魏军通过山谷并将其包围在山上。


优己


要想弄清楚马谡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首先得弄明白,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什么?

从事后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拿下陇西五郡: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国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实际上关中及陇右的防备是相当松懈的,认为蜀汉没有实力进攻曹魏的关中及陇西地区。



曹魏在关中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长安到陈仓一带的关中地区,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陇西五郡,如果曹魏想要支援陇右的话,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陇山道,而街亭就是陇山道西边的关口,另一条路是渭水道,这条路是小道,不适合大军行进,渭水道的西边关口就是上邽。

只要诸葛亮堵住了街亭和上邽,魏军就救援不了陇右,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就能拿下陇西五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达到目的。



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不让曹魏的主力救援部队进入陇西,只要马谡在街亭堵住了魏军,就算完成了任务。

从关中经陇山道到达街亭的路,实际上是山谷间的一条路,谷口就是街亭,据史记记载,待亭有城池可守,既然是谷口,街亭周边山也比较多。



马谡无论是在山上扎营也好,还在据城而守也好,任务就是堵住魏军,不能让魏军进入陇西,否则任务就失败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马谡非旦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被张郃击败的时间极短,甚至连为诸葛亮争取时间都没有做到。

马谡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



我相信诸葛亮在安排任务前,已经非常清楚的向马谡说明了任务的重要性和如何部署,从王平执意劝谏马谡和街亭之败后诸葛亮的处罚情况来看,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上山扎营属于个人行为。

古代的城池,一般是依险而建,根据地形起到不拿下城池就无法通过的目的,如果街亭有城,一定是建在谷口的正对面,起到扼守谷口道路的作用,否则城池也没用,如果守城,魏军是没有这么容易通过街亭,或绕过城池进入陇西的。



马谡被派去守街亭时,他是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的,至少对手张郃,那是后来局势明朗后,马谡才知道他的对手是张郃,马谡之所以弃城,而上山扎营,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他的对手是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二个原因,前提是你得顺利完成任务,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完成了任务,那么他是选择上山扎营,还是选择据城死守,都不是问题,关健是马谡失败了,所以要追究他的责任。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灵感,多半来自刘备打汉中之战时,命令黄忠在定军山扎营,然后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打一个防守反击,黄忠当年就是这样斩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如果马谡能成功斩杀魏军主将,将会立下不世之功。

换句话说,马谡上山扎营的第三个原因是马谡立功心切,马谡想通过在山上扎营,在防守魏军的同时,利用居高临下的地位,冲击魏军,立下大功,以便更好在日后的蜀汉发展,可惜马谡败了,只要马谡败了,所有的责任都是马谡的责任,这就是成王败寇的理论。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四个原因,就是马谡缺少实际领兵打仗的经验,而诸葛亮能将马谡放在如此重要的位子,也是要承担用人责任的,所以在马谡失败后,连诸葛亮也自贬三级。

从事后王平带领千余人,就挡住了张郃的情况来看,只要马谡据城以守,张郃一时半会是无法拿下街亭城池的,张郃到达街亭的先锋部队一定是骑兵部队,很可能还缺少攻城武器,只能望城兴叹。



但是马谡在山上扎营,张郃立即就想到破马谡的办法,断水源,围山,其实还是马谡缺少实际经验,在战争之初,就应该想到水源问题,应该趁张郃立足未稳,从山上冲击张郃军队,张郃是急行军赶到街亭的,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马谡在山上扎营,完全就是忽视了诸葛亮的整体战略,没有大局观的表现,这也是马谡在山上扎营的第五个原因。他没有考虑到整个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或者不能理解诸葛亮的战略,只从自身利益考虑街亭之战,所以才会失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马谡,蜀汉才俊,跟随诸葛亮多年,多次献言献策,很有见地,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 但是,在马谡驻守街亭时,为何不听诸葛亮的话,非要选择在山上扎营呢?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来形容马谡兵败街亭,很是恰当。



第一,马谡有才,却持才傲物,成也因才,败也因才。

马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跟随诸葛亮多年,更是受到诸葛亮的教导,和诸葛亮交流军政大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帮助诸葛亮料理军政大事的得力助手。但是,马谡却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也正是马谡急于建功的原因之一。

马谡到街亭后,自认为熟读兵书,恃才傲物,听不进王平的劝解,把蜀军置于无水的孤山,陷蜀军于死地。

马谡有才,但是自持有才,自绝生路,最后造成街亭之败,断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失去良机,以后几次北伐难有更大的建树。



第二,马谡急于建功,急于表现自己。

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但是几乎没有实战的机会,更没有建立自己的战功,急于表现自己。

正是如此,就连赵云等名将都不敢轻于允诺的街亭阻击战,马谡却自告奋勇,敢立军令状。

诸葛亮让马谡守卫街亭,只要马谡能守住就是头功一件,但是立功心切的马谡不甘于区区死守,想要居高临下一举击溃魏军主力。

立功心切的心理因素,让马谡更具冒险,断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落得个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下场。



第三,马谡没有实战经验,纸上谈兵。

马谡没有实战经验,他的纸上谈兵从来没有亲自实施过,无法设身处地的感受战争的残酷性,靠理论打仗,凭兵书说话,最后兵败身死。

马谡的居高临下的思维没有错,错就错在自己守的是孤山,一旦被四面包围,在士兵心里是很大的恐惧。

马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没有错,错就错在马谡自绝后路,主动放弃战场主动权,变主动为被动,最终陷于绝地,兵败街亭。



所以,马谡之死,死在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死在自己的持才傲物上,死在急功近利上,死在纸上谈兵上。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这个问题其实简单!

马谡确有其才,虽不曾展露但能得诸葛孔明赏识,绝非泛泛之辈!白帝城刘玄德曾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这句话也侧面论证了马谡确有实才,不过理论大于实践而已!不能单独独当一面!

那么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这一点呢?非也孔明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让大将王平协助!可惜马谡深的孔明赏识,王平也忤逆不了他!

街亭之失不过马谡自负而已,他深通兵法围山断源之法也知道!为何还要屯兵山上呢?因为他想赢,他太渴望展露自己了,想要一战成名!他知道如果此时大败司马懿主力,那么北伐指日可待,如他所言从上而下势如破竹,可是他没想到司马懿虚兵一路攻哪我忘了,而所有主力皆来夺取街亭,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兵力想赢太难了,更没想到大将张郃也在,足足抵住了王平三次救援!也有一大因素他只准备了当道扎营的资源,没有准备山上攻伐的资源,如果滚石,冲车,火球准备充分破司马懿不难!而且诸葛亮也没想到司马懿另一路是虚兵,没想到司马懿敢主力孤军冒进断他后路,就算是马谡当道扎营,凭那点人马也绝挡不住司马懿主力!想凭区区一万多人马挡五十万大军,根本不可能!诸葛亮也只是防范司马懿偷袭街亭!唉!其实马谡死的是真冤!没办法不斩马谡,孔明难辞其咎!这也是诸葛亮不敢小瞧司马懿的来源!也是为什么不听魏延奇袭子午谷的原由!司马懿之才绝非浪得虚名!


意念领跑者


在《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中,这样记载马谡: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其中,第一段文字可能就已经道破了马谡为何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了。

马谡,字幼常,是襄阳“马氏五常”之一,其兄弟五人各个才气过人,而马谡更是聪慧过人。马谡这个人十分喜欢议论军事,在人才短板的蜀国,是十分受到诸葛亮欣赏的,诸葛亮十分器重他,常常把他带在身边,共同评议军政,未尝没有把马谡当做接班人来培养。但先主刘备却看不上马谡,临终前,他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一意孤行,没有听从众将的劝阻,执意派遣马谡驻守街亭。诸葛亮忽略了一个事实,马谡可能确实极为聪明,但他一次实战经验都没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纸上谈兵。

而此时到达街亭的马谡,心中一定有一股大展拳脚,一战成名的豪气。他勘察了街亭地形后,决定舍水上山,依山据守,舍弃守城等战术。也许马谡有着自己的想法,但这在常年征战的将领眼中,则是极为反常的做法。

《三国志.王平传》有关于街亭之战的记载: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三国志.张郃传》也同样记载到: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马谡一系列反常的举动,其实正是反映出其心态:“急于立功,证明自己。”因此,才会不走寻常路。但他忽略了,打仗不是做试卷,试卷写错了可以擦拭重来,打仗可没有这样的机会。

果然,当老将张郃抵达街亭后,没有丝毫犹豫,断了山上的水源,大破马谡。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

时候,诸葛亮了解街亭布局后,也曾对马谡有这样的评价:

《三国志.诸葛亮传》: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违亮节度”是次要的,毕竟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举动失宜”才是主要原因。为什么举动失宜,就是急于立功,想大展拳脚,奈何却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到底是为了马谡挥泪,还是为了没听先主的告诫而挥泪,就不得而知了。


始终先生


要知道马谡并不是一个军事白痴,不然诸葛亮也不会把他当作心腹更不可能把防守街亭这样的重要任务交给他了,马谡在早期对南蛮作战时就已经展露了自己能力,他建议诸葛亮对付南蛮要以“心战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屯兵孤山其实也有他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却都不符合当时街亭战场上的实际情况。
第一个目的就是居高临下。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街亭之战中,魏军骑步五万人,而蜀军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马谡的兵力严重不足,因此他才会想据山而守,如果魏军胆敢进攻,蜀军居高而下,以逸待劳还可以打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但是马谡却错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当时的诸葛亮根本不需要马谡打什么反击战只要马谡能够拖住魏军主力就行了。当时的蜀国正在猛攻战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将高刚已经有投降之意了,诸葛亮只需要马谡够撑到蜀军主力回援,而马谡却想用街亭之战作为自己军事上的一个亮点,打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最终却自食苦果。
第二个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兵退无可退自然会爆发出高昂的士气和惊人的战斗力,马谡自然也有这样的想法: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但是马谡却又没有考虑到,项羽、韩信都是没有办法而为之,而他则是自断后路主动把水源放弃。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来蜀军依靠泉水完全不必为水发愁,如果当道扎营的话蜀军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张郃为了救祁山不得不进攻。而马谡主动放弃水源,据守孤山,就相当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了,张郃把水源一断,就变成马谡不得不进攻了,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人只能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马谡据山而守的目的,其实在兵书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却只知道照搬兵书而不考虑战场的实际状况,如果他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再加上王平的辅佐,那么守住街亭应该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够守住街亭,稳固陇右,那之后的作战就有了更大的赢面,克复中原也不是没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魏国也把防御重心从东吴转移到了蜀汉,蜀汉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机会,马谡即使是死也弥补不了他的罪过,背上千古骂名也是活该。

5天8小时


项羽,韩信成功了,成了英雄。马谡,张灵甫失败了,被后人嘲笑。成功有成功的必然因素,失败其实也有失败的苦衷,围绕张灵甫四周的增援部队如果能在短时间形成有效合围,形成集团攻势,那么鹿死谁手还不一定。马谡如果跟着王平一起山下驻守,就那么点兵力能守几个时辰?这让郝昭来也不行啊,这水是够喝了,人也早死光了,到是山下驻防,跑路可能更方便。诸葛亮北伐失败,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承担部分责任,马谡就成那个倒霉蛋。他也许做了最错误,也是最正确的选择……敬你是条汉子!!!



乞力马扎罗1860


有一种人天生只会读书不会做事,例如赵括,马谡,还有近代的王明,你与他们讨书上的东西,他们无所不知,侃侃而谈,令人入迷,但并非无所不能。让他们当一个教官,像于丹一样讲讲课,那是响当当的人物。现在来说马谡,诸葛亮已交待在街亭拦住魏军即可,有人观察了街亭地形,似乎很开阔,不适合拒守,我也不大懂古代战法,如果当道扎营,作好栅栏,里面设好陷井,备好弓箭,只等张郃来踹营,好像敌方是不敢来踹营的,司马懿闭营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去踹营?肯定是很危险的事。一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因为古代布阵是高深莫测的哟。如果街亭狭隘,倒是不好拒守,因为几万人马摆不开呀。不知看官注意沒有,三峡的电坝不是修在最窄的河段,因为不大好施工。马谡是怎么想的呢?一是觉得守在山上,居高临下,多备滚木擂石,杀伤力更大。二是把诸葛亮的点赞当成了骄傲的资本,忘记了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这一原则,而是奉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是不观察地形,沒想到敌人断了水源的后手。我学走象棋时,老师常说,走一步要先看三步,我求胜心切,往往被老师打败。马谡就是这样一个臭棋高手。如果马谡遇事三思而后行,作好防备,不至于此吧。许多人据此大骂诸葛亮,我觉得不妥,诸葛亮用马谡,主观上沒有过错,是马谡弄巧成拙了。有人说,随便派赵云,魏延去,都比马谡强,我不敢苟同,魏延横刀立马,像张飞一样,大吼声:“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嘿嘿嘿,张郃一个冲锋就过去了。因为,诸葛亮用马谡,肯定还有秘密,例如,诸葛亮传授了布阵之术,像什么“八卦阵”之类,敌人攻进来,必死无疑。我旅游的时候进过一个什么“鸳鸯蝴蝶阵”,用绿篱分开的,我转了好久也沒走出来,一气之下,从绿篱丛中钻进来的。古代的军事布阵比这个复杂得多,杀伤为惊人。





朵朵佬爷


趣谈答案:马谡有着自己的想法,事实上马谡的这个战略战术还是不错的,只不过街亭有一点点特殊。

马谡的想法

大家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必要一直凭借着自己的印象去骂马谡,事实上马谡能够被得到重用,还是有着他可取之处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够从马谡的战略战术得出一二。

整个街亭非常的大,这就有一个问题,叫做以有限的人力如何守住一个大地方。

著名鼎鼎的北京城保卫战,也就是在明朝的时候,于谦发起的那些保卫战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只有一万人如何守住北京城,要知道北京城可是非常大的,一共有11个门,这11个门全都是进攻的端口,于谦要保证也先他们一个门也进不来。

而这个时候的马谡就必须保证在街亭这一大片地方当中,如果敌军来冲突,必须进行有效的阻击。

如何能够进行有效的阻击呢?答案是没有法子能够有效阻击,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把这个任务交给马谡的时候,只是告诉他你守一个月就行。

因为诸葛亮在街亭的前面又相中了一个城池,只要把这个城市攻陷下来,马谡守的那个街亭就已经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了,可是攻陷那个城池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一个月。

而马谡认死理儿,他认为自己要守街亭就一定要完整的守下来,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了。

街亭就是一个大的平原,而这个大平原上有一点特殊,因为它有一座小山。

于是马谡便命令自己的士兵跑到了山上去,为什么跑到山上去呢?

这涉及到物理学的势能问题,而在古代是很多大将军们都擅长用的,如果我们跑到一个山顶从山顶往下去发起冲击的时候,士兵们的士气会高涨,而且更容易战胜对方。

街亭的特殊性

还记得在刚才我们讲过马谡的战略战术没错,但是街亭特殊吗?


街亭有什么特殊性的?很简单,不一定是有山的地方就有水,有的地方有山也没水。

街亭这个地方就属于有山没水的状态,当司马懿他们直接把街亭围住的时候,马谡就已经走向了死亡的端口。

因为士兵们可以没有粮食吃,但绝对不能够没有水喝,没有水喝和等死差不多了,马谡一下子也慌了神,而忽略了这个致命漏洞的前提之下,就必须要付出与之对等的代价。

马谡都慌了,就更不要说自己手下的这一批兵了,一时之间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呗,司马懿收拾了大片。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