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纪晓岚何人?丰满“理想”的代表!

《铁齿铜牙纪晓岚》三个主角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我猜想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纪晓岚!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的确,剧中纪晓岚的形象被刻画的十分深刻,幽默风趣加上正义凛然,与贪婪圆滑的和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形象之间的对手戏也是博足了观者的眼球,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看,纪晓岚的形象是符合民众对于官员的理想认知的。他一心为民请命,是当时朝廷为数不多的能为百姓说话的官员,而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中,他的形象塑造尽管并不是完全地依照现实历史,却也相当饱满丰富,概括起来就是四点:

寒士、多谋、风流、忠正

从“寒士”的角度来看,这几乎就是民间代表的化身,一介布衣书生和普通百姓其实是有着“同源”关系的,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剧中的人物装束,就会发现,纪晓岚每次随皇上微服私巡都穿着朴素,大多是黄褐色或藏青色外褂儿,素白色或浅蓝色长袍,烟袋用一红线挂于肩上。这和平常百姓的穿着几乎无异,这种“寒士”的形象特征完全可以看做是百姓的代表。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接着是“多谋”,剧中纪晓岚与和珅的对手戏那真是经典中的经典,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侍郎是狗”的桥段,纪晓岚的台词那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这种巧妙的化抨击为反击的思辨能力,再加上是狠狠的打了“贪官代表”和珅的脸,在百姓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再来说说“风流”,可不要认为只有公子哥才是风流的代表啊,所谓“人不风流枉少年”,例如,当见到如意老板娘时他故意调侃: “佳人如花, 美人似玉,如花似玉,不如如意”,惹得老板娘满眼桃花; 当小月没整理好容颜,有失分寸时,他安慰道: “有种女人天生丽质,在任何情况下都难掩其风采,这种女人必定人见人爱。”在调情的同时,难道不也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吗?正如剧中太后所说,纪晓岚是位至情至性的人,他的风流倜傥,放荡不羁让剧中的女子为之痴迷,甘愿伴其左右。纪晓岚一个民间的代表确也能做到像王公贵族那样佳人相伴,这无疑是给了普通百姓一种对于人性本身的希望!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最后来说“忠正”,剧中纪晓岚与小月的第一次对话,便是小月对纪先生说: “你就是那位为百姓说话的纪大烟袋啊?”一句话道出了百姓对纪晓岚的好评。忧国忧民,惩恶扬善,正是他流芳百世的原因所在。当他得知朝廷的赈灾钱粮被地方官员侵吞时,他愤怒了,爆发了: “赞人的业绩不能掩饰贪官的罪恶,点点滴滴皆是民脂民膏,邪不压正,必须还百姓一个公道! ”随后他施计让皇上去燕城亲眼目睹难民流离失所、口吃谷壳儿的场景,及时解救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文人的良知大多与关心百姓有关,纪晓岚将自己的心紧贴百姓,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当影视剧塑造出了这么一个贴合理想有相当实际的人物形象时,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感使得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去模仿,将这种形象树立为个人典范。我且问大家一句,小时候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有多少是默默地把自己是当做纪晓岚的?我觉得肯定不在少数!小时候的我们,很单纯,而只有单纯的心智才能更容易去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正如我们小时候喜欢英雄人物那样,能够维持正义,能够主持公道,能够惩办恶人,都是我们年少时所追捧的理想目标,而纪晓岚的人物形象就是这个理想目标的一面旗帜,也许真的,我们曾经都想过要成为“纪晓岚”吧!


骨感的现实——我们被迫做了“和珅”

年少的我们终将长大,当面前被呈现出社会最真实面目的那一刻,心中的“纪晓岚”恐怕应该要动摇了吧,不再是那个只论“是非”的年纪了,社会的真实在于——它不仅仅只有黑白,还有灰色!

也许,是时候关心“利害”了!再次回顾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仿佛突然能理解了片中“和珅救灾”的理论了,当纪晓岚与和珅对质的时候,纪晓岚固然是大义凛然地指责和珅不顾百姓死活,给百姓吃糟糠,却对官员的贪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和珅的回应是什么?“救民先救官,官员都无法自保,谁替我们去赈灾呢?”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是啊!谁来为理想主义买单呢?

看到这里,觉得和珅说的似乎有道理的观众,那八成也是到了面临社会现实的年纪了!谁能保证走上社会后还在坚持少年时期的理想呢?正所谓“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是容易的”,当我们再通过回顾电视剧重新理解和珅这一形象时,就会有了新的认知。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纪晓岚向皇上请求处死贪官,和珅为贪官求情”这一桥段吗?表面上和珅是在包庇贪官,也是在包庇自己,但是如果站在和珅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在细细地思考一下,和珅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给已经坐实了贪污罪名的官员求情呢?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是因为贪恋那些贪官送来的礼物吗?肯定不是!和珅的财产相当于十年清政府的总收入,拥有如此之多的财富还会在意些许皮毛吗?

那是因为害怕罪名会蔓延到自己的头上?也不是!和珅是乾隆的宠臣,乾隆十有八九是知道和珅才是贪污最严重的人,但是无可否认,和珅是一个会理财的人,事实上,他满足了乾隆各种奢侈的需求,同时还能把国库治理的井井有条,就冲这一点,乾隆也绝不会杀他。

我认为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就是——和珅需要这些官员来做事。要知道,治理国政是非常庞大的任务,这不是靠个人就能完成的,就连和珅这种几乎伸手就能通天的人也不行,管理大清国这么庞大的帝国没有自己的人脉能做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如果这些贪官全部被杀死了,那么新任的官员何时才能处理好刚刚上手的政务?和珅苦心经营的人脉网势必又要重新修补,而那些本来可以在这张人脉网下顺利被解决的燃眉之急又将拖到何时呢?从个人品性上来看,和珅是可恶卑鄙的,但是从做实事的角度来看,和珅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人才。正如英国访华使者马嘎尔尼对和珅评价所言:

“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

我们再从剧中回到现实,“没有完全的是非,只有完全的利害”难道不也是我们成年人生存的法则吗?步入职场,你的老板就是乾隆, 如果你做不到像纪晓岚那样靠嘴皮子就能吃饭,那么做和珅不就成了唯一选择了吗?

被迫做和珅,不是我们变坏了,而是我们变得现实了!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们最终变成什么?

这部剧的“铁三角”我们已经说完了两个,就剩下最后一个了——乾隆。在剧中,乾隆的形象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形象无法简单地用“好”或者是“坏”来定论,你说他“好”,他就宠信和珅,为自己的奢侈纵容他贪污;你说他“坏”,面对甘肃省的百姓,他也能做到对于贪官污吏绝不姑息,甚至想一律处死。

而对应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乾隆”的形象就更像是一位看惯了生活百态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样的形象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企及的,我们可以在年少时憧憬着自己能做“纪晓岚”,也可以在步入社会时慢慢接受现实被迫做了“和珅”,但是成为剧中的“乾隆”却并非孜孜以求所能及耳。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首先,“乾隆”的出身就并非常人所能及,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都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如若没有特殊的机遇,想要跨过层级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这也并非说出身有钱就一定能成为“乾隆”,就这部剧而言,我认为乾隆更像是一个布局者,纪晓岚也好,和珅也罢都是他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至于他怎么下这盘棋那就和“利己主义”挂钩了。

纪晓岚是个理想主义者,都说书生空谈误国,可是乾隆却并没有排挤他,反而是大受重用,因为他知道,纪晓岚就是“民间代表”,名声很大,朝廷有这样的人,民间不会对朝廷失望,他就好比朝廷的“金字招牌”,为民谋福祉,是需要纪晓岚这样的人的。

和珅是个现实主义者,也许他也并非没有纪晓岚那样的情怀,但是他是个现实派,乾隆需要他来做事情,“金字招牌”归招牌,可是真正做起事情来,却并非像理论那么简单,许多事情的细枝末节乃至事情背后所要考虑的东西只有真正做事情的人才会想到,这一点不是理想主义者可以解决的,只有和珅可以。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如何处理好二人的关系,是“乾隆”下好这盘棋的关键,纵观整部电视剧,和珅与纪晓岚争斗的场面那是家常便饭,而最终的裁定者是谁?是乾隆!

看到纪晓岚弱势了,他也会打压和珅,甚至不惜将他下狱。

看到和珅示弱了,他也会压制纪晓岚,警告他不要真的把和珅弄死了。

看到二人相争不下,就干脆将两人统统下狱,在狱中,二人又和好如初了。

年少时想做纪昀,中年时被迫做了和珅,晚年时却鲜有人做的了乾隆

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是什么?是“乾隆”的个人利益!

他需要享乐了,身为“民间代表”的纪晓岚就成为了他的对立面,打压!

他需要树立明君形象了,身为“利益代表”的和珅就成为了他的对立面,制裁!

甚至在他死后,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也为了维护自己儿子的统治地位,留下密诏赐死和珅,也是为了成全他自己而已!

可是不管如何,它都能让纪晓岚与和珅俯首恭顺,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铁三角”一起出现时,我们总是会看到先是和珅或者纪晓岚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还是交给乾隆裁定,这是什么?这就是“语迟而人贵”,真正的布局者是不需要太多言语的,也自然就用不着巧舌如簧。


写在最后的话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同一部电视剧,我们在不同年龄观看是不一样的体验,这就是生活给我们带来的阅历所致,也许我们穷极一生都无法成为“乾隆”,也许我们还在“和珅”的位置上进退维谷,但是人生是自己的,也不要忘记,我们曾经也是想成为“纪晓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