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說起來,中國展覽業的雛形,竟與“災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回顧古人的觀展史,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藝術是屬於精英階層的盛事,想要欣賞藝術,得有參加某社團的資本,比如雅集。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明 錢榖《蘭亭修禊圖》局部

漢代梁園雅集、三國鄴下雅集、西晉金谷園之聚、東晉蘭亭修禊、北宋西園雅集,這些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文人盛會,文人士大夫們聚在一起吟詩作畫,互相展示自己的才藝和作品。此等雅事,圈外人士是很難領略的。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趙孟頫《西園雅集圖》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傅抱石《西園雅集圖》

因為名氣太大,無論是參與者本人還是歷代追慕者,都相繼創作了多個版本的雅集圖。其中以“西園雅集”為藍本的有宋代梵隆、趙伯駒、劉松年、馬和之、馬遠所作雅集圖,元代錢選、趙孟頫,明清李士達、唐寅、文徵明、仇英等都有相關畫作傳世,到了近現代,張大千、陳少梅、吳友如和傅抱石也都作過不同風格的雅集圖。

既然沒能一睹盛況,那就神遊一番吧!

第一次面向民眾的畫展,是東晉顧愷之舉辦的“維摩詰居士像”展。

當年為了幫瓦官寺募集修繕費,他用30天完成了維摩詰像的99%,只留下眼睛沒畫,然後在點睛當天把門收銀,百姓只要花錢就可親眼見證那最後1%的完成,眼睛畫完後,仍有很多人慕名前往,結果沒幾天就籌集了上百萬,算是一場著名且成功的慈善畫展。

1909年2月,在上海靜安寺愚園舉行的“中國金石書畫第一次賽會”,打破了“雅集”那種文人私聚的小圈子,也沒有提倡文人唱和、寄託雅興的傳統模式,而是採用國外美術展覽的形式,面向公眾展出了盛宣懷、張謇等人收藏的金石書畫作品。由於收藏家大力支持,當時可供陳列的展品十分豐富,因為數量過多,後來不得不增設分會場。

而現代展覽的雛形,其實是以賑災義賣的形式發展起來的。

1878年,一個叫金慎繼的人,在上海首開助賑義舉,此人特別會畫蘭花,每天能畫一百多幅,賣畫的錢都捐給了災民。

1907年2月,上海徐園又為江淮的水災舉辦了“書畫助賑會”,包括吳昌碩在內的百餘位畫家積極參與其中,為災情募集了大筆善款。

1908年6月,廣東各地連降大雨、洪水氾濫,漫畫家何劍士組織併發起了“美術賑災展覽會”。

此後,全國各地每遇災情,藝界人士都會組織開展各種書畫助賑展覽會,如河南美術賑災展覽會、平泉書屋第二次書畫助賑會、豫園書畫善會、援助滬案美術展覽大會、廣倉學會等頗有影響的慈善藝術展。觀眾需購票入場,也可購買參展作品,門票和義賣所得都用於救濟災民。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陳師曾《讀畫圖》

陳師曾於1918年正月創作的《讀畫圖》,形象地記述了1917年12月在中央公園(現北京中山公園)舉辦的“助賑美術展覽會”。從《讀畫圖》的題跋,可以得知展覽的概況:“葉玉甫、金拱北、陳仲恕諸君,集京師收藏家之所有,於中央公園展覽七日,每日換新,共六七百件,取來觀者之費,以賑京畿水災。”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李唐《秋林放犢圖》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沈周《袁安臥雪圖》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董其昌《谿山清樾圖》


中國藝術展的雛形,竟與“災難”有關

▲傅山《行草足夢中句七言詩》

1920年11月,華北賑災協會承辦了“京師第二次書畫展覽會”。展覽歷時三日,據記載“……所有出品,較上次尤為精美……凡海內收藏家之藝苑奇珍,無不羅列。”展出作品包括宋代李唐的山水畫、李公麟的羅漢圖,明沈周、傅山、董其昌的書畫作品及清代諸家作品。此次展覽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二千多人擠在一縱一橫的展廳,背擦肩摩,翹首以看,可看出當時的觀展盛況。

此後,隨著博物館的建立,藏品收集和制度日漸完善,現代展覽體制最終得以確立。

科技的飛速進步,促進了人文條件的發展,全球展覽業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展示技術也經歷了從實物、實體展覽到跨媒體、多媒體展示的轉變,宅家裡就能看全世界的展覽,藝術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雖然展示藝術的形式改變了,但藝術與慈善的親密關係並未改變。

從顧愷之為瓦官寺募集修繕費,到近現代的每一次賑災義賣,還有今天眾多藝術家用實際行動為戰疫助力,藝術與慈善一直攜手並肩,在充滿大愛的人間,傳遞著無聲卻溫暖的希望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