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农村超市购物的大多数是农民,有些种地的农民还要买菜吃,你怎么看?

三友话三农


农民怎么啦,就可上顿白菜汤,下顿炒白菜,自己种菜也不能样样俱全,就不能多样性啦。

农民买点其它食品就奇怪啦。难道农民吃上顿没下顿才算正常吗?


用户辽河人家


这个其实很正常,不管有没有超市都好村里人一大早都会到村里的集市或者超市里去逛逛买的菜什么的,因为就算自己家地里种有菜,养有鸡鸭都好,但谁都不能一应俱全,自己家里的吃厌了,就到外面买别人的来换换口味。

例如说,想吃猪肉了,就算自己家里养有猪,你总不能说想吃猪肉了就杀一头猪吧?鸡鸭还想,杀一头猪自己吃不完就没办法处理了。

我家里就是一样,虽然自己地里种了菜但还是要隔三差五的去村里的集市买些别人的菜,菜子不是一种下就能有的吃,而菜在地里久了就会长老,把掉翻新种的话需要时间等待它长成,这个时候就需要去买别人的菜吃了。





猪猪拱美食


我家大棚最开始就是种的菜,现在不种了,我来说说为什么

首先种菜是个苦力活,从撒种到成熟是非常非常辛苦的,翻地,施肥,打药,除草。成熟后还要拉到批发市场,注意要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得出发,有时候2点左右就得出发。夏天还好,冬天简直是折磨。而且菜贩子压着价,价格上不去,成本下不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物价飞速的上涨光靠种菜很难维持生活。很多人觉得农村生活不需要花多少钱,那就错了,像我们村,物价高到怀疑人生有时候甚至比超市还贵(市里的大超市),就说份子钱,几次就全掏空了,所以光靠卖菜那么点收入根本不行。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也就不用那么辛苦的种菜了。没有人愿意付出几倍的辛苦换取微弱的利润。

再者年轻人也不想种菜,都在外打工,老一辈人又干不动,自然就没有多少人种菜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村城镇化也在飞速进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现在中国大部分都还是农民,如果农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那还怎么实现在2020年GDP翻两翻。

还有最后吐槽一点,农村超市逛的都是农民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图片来源于网络)




法师集


既然是农村超市,买东西的肯定大多数都是附近的农民了,超市东西多,品种全,农民种的蔬菜都是应季的蔬菜,品种也少,以前农民不富裕,舍不得买菜,就天天吃自己地里种的那2、3样菜,有时候吃1.2个月,吃腻了也没办法,没钱去外面买呗,现在不一样了,农民也不差了,手上也有钱了,地里菜吃几天腻了肯定要去买菜的,有时候来客人了买的更丰盛,甚至经常去镇上过早的都很多,我妈跟老头就经常去镇上过早逛下街,看到什么便宜甩卖的觉得需要的都会买点


linxixg


现在的土地很多退耕还林,建房,建路,建工厂,我住在小镇上,就我们周围的土地都站了很多,年纪大点的还有些在种地,年轻的出去打工,年纪大的都做不动,我就经常在想这样发展下去,以后还有多少耕地,多少人会种,这么多人口吃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不远的问题。


夹竹桃76


这种情况,农民也到超市购物买菜的现象,没什么奇怪的,很正常。这也是社会生活大环境所致或说趋势,不能再用过去的老眼光看待问题了。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农民农民耕种着自己名下的几亩责任田还有几分自留地,地里所产的五谷杂粮为主食,自留地多数人都种有菜园子,各种蔬菜类,自己喜欢种点什么菜就种点什么菜,生活中米面菜类,一般不用去买了,那时,也没有超市,现在买什么都挺方便的。

现在不同了,农民虽说生活质量相比城市有差距,但生活方式并无多大的区别。可以这么说,现在农民生活用品,包括柴米油盐酱醋茶,青菜葱姜辣椒蒜,90%以上的农户都和城市人一样的方式,都是到超市购买,自己种菜或碾米磨面食用的极少了。

为什么呢,也甭说为什么了,社会环境变化自然而然形成的。由于国家对土地政策的管理办法和农村农业经营方式方法的变革调整,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土地的方式,已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和机制,要往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在延缓30年联产承包基础上不变的情况下,着力推行土地流转的经营方法,如农业合作社、大型农场,和土地大面积承包经营等,更利于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管理,大大提高农业的增产效益。

土地流转解放了劳动力,同时也形成了青年人和有条件能出去打工的都选择了打工之路。因为,多数的土地流转了,农民无地种了,除了几户蔬菜专业种植的,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必需品粮油瓜果蔬菜等都是去超市购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营的各种门市、超市应运而生,一般的农村都有超市(过去是没有的),我村大超市就有三个,大大方便了农村农民的生活所需,挺好的!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这逻辑思维也是够清奇的,农村的超市购物的不是农民,难道会是城里人跑到农村来买东西?夏天农民可以吃自己种的菜,那冬天、春天、秋天怎么办?自家种的地瓜,我想吃土豆难道就不可以买了?

第一,农村开的超市,去购物的大多数人的确是农民,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去超市都是买菜,虽然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是不好,但他们也有其他需求,就不能去超市购买针头线脑?就不能去超市购买油盐酱醋?同而为人,麻烦说话过下大脑,除了身份和居住环境不同,农民与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第二,种地的农民肯定要买菜吃的。说句不好听的,买菜能花几个钱?自己种菜虽然能自给自足,但效益却不一定有种其他作物高。难道我就不可以种其他的作物,然后卖掉买更多的菜?更何况谁规定的农民有地种就不能买菜吃了?要知道农民虽然有地种,但自己种的蔬菜也是有限的,我种了豆角,但是我没种土豆,去超市购买电土豆打打牙祭不可以么?

第三,农民虽然有地可以种菜,但并不能保证一年四季都能种植,以东北为例,一般春夏两季种菜,夏秋两季吃,种植的品种就是常吃的那些。当季节到了的时候,自家种植的蔬果也是足够自家食用的,但过个季节之后,大多数蔬菜还是要到超市去购买,而这些蔬菜就是南方其他不同气候的地区产出的,有钱、想吃就去买喽,这又有什么可争议的?

总结:希望题主能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有时间就去农村多走多看,别只关注眼前的这片天,也别闭门造车,总是想当然。错误的经验、错误的三观,给出的判断也必然是错误的。


新农志


在农村超市内购物的大多数是农民,有些种地的农民也买菜吃,我正确回答你,很正常。

在农村,农民以种地为主,每家每户也都有个小菜园子,种点时令菜,什么季节吃啥菜,也并不是啥菜都种,如果家中来客人了,总不能炖上一锅大白菜招侍客人吧,肯定要整上几个菜,主人要去超市或者市场上挑选几个菜,也就是自己家菜园子里没有的或者徒个方便,连菜带肉,或者是半成品回家装即可,这不很正常吗?

种菜的可以去买别的菜吃,卖猪肉的可以去买别的肉啊!


迎风飘扬779


既然是农村的超市,“大多数”购物者也非农民莫属,他们可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种地的农民买菜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变的体现。农民超市购物与农民买菜,我认为不矛盾呀!

农村的超市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购物应该没有错

一沾上“农”字的,似乎便与贫穷,泥土,甚至是等级搭上了关系。按照对社会的贡献,农民也应该是一种职业。他们所从事的行业还是基础性的,不然怎么会有“农林牧副渔”之说?做为农村超市,不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吗?只有农民进进出出,才能是开店的有立足之地,才能有钱赚。再说了,城里人难道要到农村去购物?


按题主的逻辑,城市的楼房也应该只有城里人才能买。殊不知,现在的城里楼房,农民不也是有很多人去买了,有的还不止一套,更别说还是大套了。超市购物缘何又贴上农民的标签?

谁说种地了,农民就不能买菜吃?农民买菜也是有原因的

也不是农民都有地种菜。种菜的地,土地要肥沃,还要必须保证能及时浇灌,起码离水源近一些。这些地力有保障的土地,不是被承租发展了经济产业,就是农民自个种了口粮——小麦,或者种了效益比较高的玉米。本来这些地块人均还不足一亩,哪有“闲田”做为菜地。农民也有山塬地,种栽植蔬菜,若是遇到天气干旱,根本收不到菜。山塬地不能种菜也是事实。


农民自家种菜品种不多。自己家里种都是些常用的,如辣子、莲花白、西红柿之类的,而这些菜季节性很强,特别是入冬以后,也就没有新鲜的蔬菜可以吃到。虽然自己也会有冬贮的白菜、洋芋、萝卜等,毕竟品种单一,无法达到蔬菜的多样化。而超市里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反季节蔬菜,想吃啥菜只要掏钱就可以买得到。

买菜吃方便一些。种菜也是门技术活,并不是说你下了籽种就一定会出苗,栽植了就一定会成活。田间管理也很重要,人们都忙着打工挣钱,务作蔬菜的时有限,像西红柿、黄瓜等类蔬菜,开花而不见果实也是常有的事。白白浪费了人力,还要花钱。倒不如专心打工,挣着钱了,过买边吃,还天天吃的是新鲜的。


农民到超市买蔬菜,其实也是农民手头有点钱了,不想在吃饭的事上过于克扣自己,还讲求个营养搭配。这事搁在以前,农民根本不愿花钱买菜吃,尤其是冬季,菜那么贵,还不是用自家腌的咸菜将就着就不错了。

【@为生活而提神】


为生活而提神


这个现象很正常,农民虽然种地和蔬菜但是也不是什么季节都有菜吃,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肯定需要去超市多买几种菜。

春天一般农民都没有什么蔬菜地里边,都需要买菜,到了夏天地里种的蔬菜较多基本不用买,快秋天的时候种的也比较少了也需要买。冬天有冬储蔬菜萝卜,白菜可以整个冬天不用买菜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