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弊端?

大马哈鱼12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话出处自不细说,在看过了各位答友的回答之后,我认为各位对此话的剖析只是停留在题主所问题在于诸葛亮身上,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我就仔细剖析,抛砖引玉,还望各位看官多多赐教。

如果从诸葛亮构建的后刘备时期的蜀国班子成员中,可以看出,这所有的安排,均是以诸葛亮自己的标准来寻求能够辅佐少主的成员。这就导致了,蜀国后期即使有人才,也难以达到诸葛亮要求的标准。这固然是诸葛亮本人行事所致,“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恨不得一人做了所有蜀国的事情,这在人才的培养上,确实是无形中堵塞了人才上行的通道,而且从“廖化做先锋”来看,诸葛亮对于刘备时期保留下来的将领,还是相当器重,这是对资历的认可,并不是对能力的认可。

最关键的一点,我想各位看官可能忽略了,即使其他的回答者也忽略了这么一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蜀国将领后继无人,仅仅是因为诸葛亮的行事风格么?绝对不是,最大的原因正是在于蜀国的第二人才梯队,在刘备夷陵之战时,被刘备全部霍霍光了,夷陵之战,刘备带走了几乎所有的新晋级人才,而把第一梯队与诸葛亮留在了成都。

这包括程幾(ji)、张南、冯习、胡王沙摩柯、傅肜,间接损失黄权、史郃、庞林降魏,杜路、刘宁降吴,这些将领降敌均是万般无奈之举。还有一大将陈式,生死不明。这其中有一位重要的参谋也死于此次战役,那就是参谋马良,马良此人能力绝对高于马谡。

如果没有这些将领的损失,蜀汉后期人才绝对能够满足诸葛亮北伐的将领所需,也不至于用一个徒有虚名的马谡去守街亭,蜀国翻牌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至少还不会走到无人可用,廖化做先锋的地步。当真是蜀中无大将,休怪诸葛亮矣!


兰陵郡主


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稳扎稳打,凡事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累死在五丈原,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才能很高,但他培养的队伍却没几个独挡一面的,其原因是其用人之道引起的,诸葛亮用人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举轻若重,不敢放手让手下做。连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都要过问,自己太勤快,属下思想就懒惰起来,只要听丞相安排就行。把手下培养成苦力,学不到真正的技术。

二、未有识人用人慧眼,诸葛亮行军打仗,出谋划策可以,但识人用人比不上刘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就说,先帝曾与我提起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果不其然,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另外,他看不上的魏延,刘备竟然力排众议,让其守汉中,魏延也确实给力,守汉中十多年,固若金汤,相比姜维守汉中一月而丢汉中,魏延确有一定的才能。

三、缺乏冒险精神,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打无把握的仗,用人更不敢用敢于冒险之人,这也是诸葛亮空城计能成功的基础,平生第一次冒险,像魏延子午奇谋更不敢同意。

总体来说,诸葛亮是一个守成之人,在用人上保守,诸葛亮是一个举轻若重之人,事不经他手不放心,而一些能取得成功的大人物大都是举重若轻 。


饕餮中国


题主,你好。“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说法,表面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暴露了蜀国在人才方面弱势。三国时期,廖化算的是打满全场的人物。在五虎上将和魏延等人相继退场之后,蜀国再无名将,廖化的出场表面蜀国已经人才枯竭,这应该是诸葛亮的责任。但是也要考虑到当时的蜀国地窄人稀,人才储备少,蜀国立国时间短等因素。所以说这是诸葛亮的责任,但也不全是。


风的节奏


诸葛亮有很多头衔,大概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方式,基本上就是不用!

也许这么说有失偏颇,那我们就从一个典故入手,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军斜谷讨伐曹魏,魏军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使者赴魏营,司马懿随意询问蜀军使者:诸葛公进来饮食如何,一顿饭能吃多少米?使者不知他是何意,只好如实回答:三四升。司马懿又接着询问政事,使者也如实回答: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丞相自己亲自批阅裁定。司马懿在问询完这些后,对身边的感叹道:诸葛公将不久于人世了。果不其然,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当月就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太累了,蜀国政治、军事他做到了亲力亲为,几乎是事无巨细,每天小至处理二十军棍以上处罚这样的小事,大至处理军国大事。如此劳心费神,更是病上加病,怎不会油尽灯枯?(同时他还发明了机器人运粮,为军队发明连弩,真是操碎了心)

那为何会这样?我们来读读著名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首先孔明先感激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接过重担(真是亚历山大),但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比起曹魏、孙吴实在是太弱了,国土小人口少,勉强做到偏安一隅,还要“北定中原 还于旧都”那就只能撸起袖子,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了。

完全可以组建团队一起加油实现梦想啊!团队到是组建了,可质量不高啊!廖化都做先锋了!这是因为符合诸葛亮内心团队成员标准的人找不到,他的标准太高了,与曹操惟才适用不同,孔明用人要求首先是与他自己同样高度的道德思想标准(也许魏延就是思想道德不过关)其次是文化水平,最后才比专业才能,可能还有仪表仪态!试问天下之大这种人才好找吗?

找不到那就将就用吧,好歹最后几年还找到个姜维,可凑活用的结果就是,整个团队都是执行式员工,缺乏创新型人才,没有帅才,只要听丞相的完成工作就行!这样的团队只会越来越弱,我都知道,卧龙先生看不透吗?非也!因为压力山大,因为时间紧迫,因为自知时日无多,只能咬牙向前!

油尽灯枯之时,丞相摆了七星阵续命,可偏偏被魏延无意踢灭一盏,含恨而终,也许这就是天道,续命本就是逆天而为,但纵观诸葛亮一生何尝不一直是逆天而为,连东风都借的到又怎看不透天下气运已不在汉?

最后的时日,孤独的身影站在五丈原,他想起赤壁,想起定军山,想起落凤坡,更想起白帝城,可我们始终不知他面朝成都还是长安?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杀杀人跳跳舞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知道有句老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现在一般被理解为由于缺乏杰出人才,所以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这样理解真的对吗?

认为廖化能力平庸,属于矮子里面拔将军,纯属是对历史的重大误解。不管是从《三国志》还是从《三国演义》来看,廖化都绝非平庸之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廖化精彩亮相,武艺无比高强,也曾千里走单骑,差点活捉司马懿”,从这里可以看出,廖化绝对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廖化一辈子先后跟着关羽、诸葛亮、姜维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与王平、句扶、张翼一起被誉为“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是平庸之辈?

所以说多数人在看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时,其实是理解错了。那么它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姜维北伐时,蜀国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没什么人可用了,所以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因此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其实是:团队里没有出众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

欢迎下方留言

关注我,我们共同交流,探讨,研究,更多精彩历史!


玲美莉


没什么弊端,这句话本来的意思不是现在所理解的:蜀汉没有什么人才,青黄不接,才让老将出马

这句话,最早出自清末创作的《扫迷帚》第二十四回。

不期一日正挥毫缮写间,突来一不知姓名、宽衣博袖、满脸腐气的老儒。那人跨进书室,并不向主人致礼,便坐在那靠东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一面说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旧又污的布袋内摸出一京料鼻烟壶,且倾且嗅,旁若无人。

创作者在贬低的人根本就不是以廖化为代表的老江湖;反之,是在呛以姜维为代表的年轻人。这句话是本来就是称赞廖化老当益壮,只是在民间传的味道变了。

另外再说说诸葛亮的用人政策,《三国志》里评价道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也就是整个蜀汉都很佩服诸葛亮的用人,诸葛亮的用人政策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最后蜀汉后期无人的印象,很大程度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在诸葛亮死后的篇幅比较小,出场人物少,人物形象也不够饱满,所以给人蜀汉后期没有大将的感觉。

实际上,蜀汉后期除姜维外也有一些大将之材。比如永安的罗宪,凭借数千人足足抵抗了东吴名将陆抗数万人六个月的时间。还有南中的霍戈,后来攻占了东吴的交州长达八年,也是名将。以及霍戈的手下

杨稷,毛炅,董元,解象,孟岳,孟干,马融,李松……这些人在晋朝都是独挡一面的人物。

所以蜀汉后期人才真不少,而且就算人才不多,诸葛亮都死了二十多年,这么多年蜀汉发展还能怪诸葛亮?中间的领导人看到政策不对,难道不改吗?诸葛亮不在的这二十多年,中央领导人都在干嘛?


百胜军节度使


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是指姜维北伐时,当时蜀国能打仗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原义是蜀国连个年轻的将领都没了,廖化那样的老将居然要去做先锋。

出现这样的困境,主要的原因是诸葛亮执政时期用人比较苛刻,诸葛亮一生谨慎,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考察,选拔人才,如果这个人没有达到这七点是不能得到重用的,如魏延。

这就导致诸葛亮执政时期没有提用更多的年轻人为蜀国效力,以致后来姜维北伐时连个可用的年轻将领也没有。



花开别落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两湖风轻云淡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后面还有一句,王平可用之。首先我们先来捋顺一下时间线。这句话出自蜀国后期统帅姜维第四次北伐249年,也是这一次廖化(前五虎将关羽手下主簿)作为北伐先锋。

众所周知蜀国最能打的非五虎将不可。但是这时候五虎将都已经过世很久了蜀汉处于无人可用之时。

关羽:公元219年12月(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兵败麦城,遇东吴大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被害。

黄忠: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八月,黄忠病逝。

张飞:公元221年6月,为替二哥关羽报仇,起兵攻伐东吴。临出兵前,因鞭打士卒被部将范强、张达谋杀

马超:公元223年1月,病逝,终年47岁。

赵云:公元229年,赵云病逝。

相对与曹魏阵营的人才辈出,蜀汉人才断档严重,青黄不接,可以称得上“顶梁柱”的大将更是屈指可数。从这个层面上讲,蜀汉确实无人可用。下面我们聊聊廖化。民间认为廖化没有当先锋的能力和资格,实在是大大的误解。廖化是沔南的大族。曾是关羽的前将军主簿,关羽被孙吴所杀后。廖化诈死,逃过一劫,带着老母亲日夜兼程,跑到了四川秭归,回归到刘备身边蜀国前期有五虎将所以很多人能力才干没有展现出来。蜀汉建国后,廖化被封为宜都太守。在诸葛亮的逐年北伐中,他的职务也不断升迁,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直至封中乡侯。后世评价,廖化官德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现实,让前期并无太多军事亮点的廖化挑大梁,确属无奈之举,何况这时的廖化已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将了。

不过这句话,并非是指廖化的能力和水平较差,至少在蜀汉当时来说,廖化还是出类拨萃的。当然他最大的短板是年龄,因此也就无法与曹魏阵营中的邓艾、钟会们相提并论了……






爱依人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蜀国无大将主要是指刘备病死白帝城以后,军事人才缺乏的尴尬,这个责任肯定要算在诸葛亮头上。

诸葛亮用兵最大的特点就是出发之前什么都安排好了,所谓锦囊妙计,将领似乎只是执行一个程序的机器。这么做严重挫伤了将领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听喝就是了。

其次,诸葛亮听不进不同意见,蜀国后期也就一个魏延大将了,但是诸葛亮就是不用,不就是因为魏延有不同意见嘛,说人家有反骨。

再者,挥泪斩马谡一段,如果说是明知马谡不行那等于自取灭亡,显然是不知道,这属于识人不明。之所以后来上演挥泪大戏,就是为了推脱责任。

总之,我认为诸葛亮用兵弊端在于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另外就是失败了不愿意担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