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嬴政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國王去哪了?

漢史趣聞


大家對秦始皇多多少少都有點了解,最流弊的就是統一六國和建立長城。

又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所以稱為始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我們耳熟能詳,但六國國王怎麼樣下場,相信我們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了吧?

下面就奔入主題:講述六國國王的那些年那些悲催事。

先說說秦國攻佔國家的順序,第一個榮登寶座的就是韓國,接下來依次是趙、魏。楚、燕、齊。

《阿房宮賦》有云:滅六國著六國也,非秦也。

主要打的傷害都來自與六國的人。


為什麼第一個就要滅掉韓國了呢?因為韓國是七個國家中最菜的國家了,一是容易打倒,弱雞一戳就死。

二是本來秦是打算攻打趙國的,怪就怪在韓國的地理位置好的不行,阻止了秦國由函谷關向東去的道路,所以,有理沒理,先打的就是你。

公元前230年,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軟禁在了陳縣。



(韓王安)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中記載: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

公元前226年,韓國的那些舊貴族們想要在故都新鄭發動叛亂,秦國一看情況不太好,乾脆斬草除根,將軟禁中的韓王安給處死。

韓國滅了,秦始皇統一的絆腳石少了,本來就是想借救燕的理由攻打趙國。

所以趙國就是秦始皇的下一個目標。

公元230年,趙國發生了大饑荒。

《史記》:六年,大飢,民訛言曰:“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

秦始皇逮著這個機會,趁你病要你命,立馬使用反間計,除掉了李牧這個良將。

趙國的擎天柱沒了,實力大大下降。

公元前228年,趙王被俘,被流放到房陵。話說還作了首詩歌《山水》來思念故鄉,看來那個地方是真的偏遠啊。


(趙王遷)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趙怱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

趙國沒了,接下來就是滅楚了。

但在楚國之間隔了一個魏國,怎麼辦?先打了在說唄,所以下一個目標:魏國。

公元前225年,魏王假投降,被王賁所殺。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記載: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 《烈女傳》中說“秦殺假。”

(魏王)

但《史記》沒有說魏王怎麼死了,所以是否是被殺,還是另有原因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魏沒了,當然就是楚了。

當時秦國派李信,率20萬大軍去攻打楚國,不料被項燕帶領的軍隊反擊。

秦始皇之後重新用起已經年老的王翦,用60萬大軍打敗了實力強勁的楚國。

(滅燕)

公元前223年,楚王負芻被俘,楚國也步入歷史的塵埃了。

《三家注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中: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

(楚王夫婦)

這場戰爭也是波瀾起伏,驚心動魄啊,要是秦始皇沒有在合適的時機動用合適的人,估計後面的事情也會變幻很大。

後面就是燕國了,荊軻刺秦王這個詞不陌生了吧。小學生肯定很喜歡荊軻。

燕太子丹派荊軻、高漸離去刺殺秦王,折騰來折騰去,秦王沒被殺死,他們自己卻搭進去了。

(荊軻刺秦王)

秦王政開始滔天大怒,天子一怒,浮屍百萬。遂命令大軍全力攻打燕國,公元前222年,王賁活捉了燕王喜。


(燕王喜)

《史記》(燕召公世家):三十三年,秦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

最後差一步:齊國。 在秦國滅五國期間,趙曾經對齊國請求協助,不聽,寧願投靠秦國抱大腿。

這個貪圖安樂的國君在公元前221年被俘虜後活活餓死。

(齊王建)

《資治通鑑》說到:王賁自燕南攻齊,猝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誘齊王,約封以五百里之地。齊王遂降,秦遷之共,處之松柏之間,餓而死。

可以說,這六個國王的下場是慘慘慘,最後一個我想是最慘的,對於吃貨來說,吃是一個莫大的享受,生生剝奪了吃的權利,那是有多慘?慘到餓死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表:1、滅韓。2、滅趙。3、滅魏。4、滅楚。5、滅燕。6、滅齊。

東方六國被滅後,六國的國王去向和下場分別是這樣的:

1、韓王安:投降被俘,被軟禁於陳縣(今河南淮陽一帶)。5年後,亡韓故臣韓國舊都新鄭叛亂被平定。隨後,秦始皇下令把並沒有參與叛亂的韓王安處死,以絕後患。

2、趙王遷:投降被俘,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最終餓死山中。據載死時年方15歲。曾作如下亡國之歌:“房山為宮兮,沮水為漿。不聞調琴奏瑟兮,唯聞流水之湯湯!水之無情兮,猶能自致於漢江;嗟餘萬乘之主兮,徒夢懷故鄉!夫誰使餘及此兮,乃讒言之孔張!良臣淹沒兮,社稷淪亡;餘聽不聰兮,敢惹秦王。”

代王趙嘉:趙王遷之兄。趙國被滅後,逃到趙國代地復國,被擁戴為代王,並與燕國共同聚兵抗秦,6年後兵敗被俘不知所終

3、魏王假:投降被俘。關於魏王假的結局有兩種說法:正史記載不詳,只說秦軍水淹大梁,俘虜魏王假,滅魏國,魏地設為秦國郡縣。

而劉向所著的《烈女傳》記載:“秦殺假”。據傳,魏王假出降後,本人與魏氏王族全被秦軍殺掉,只有信陵君魏無忌的族人得以逃脫。

4、楚王負芻:投降被俘。秦王政親自前往樊口接受了負芻的納降,並當面斥責其“弒君之罪”,被廢為庶人。因為負芻本是楚幽王、楚哀王庶兄。楚幽王去世、楚哀王即位僅兩個多月,就令黨羽襲殺楚哀王,自立為王,所以有“弒君之罪”。

楚王啟:楚王負芻之弟。楚國被滅後,昌平君熊啟逃到淮南蘭陵,被擁立為楚王復國,以長江為屏障,據吳越之地抗秦,後來被秦軍所滅,楚王啟自殺。

5、燕王喜:投降被俘。關於燕王之死,正史同樣記載不詳,但野史有傳言,燕王喜被俘後,由王翦率軍押往秦都咸陽。“途中,飢渴而死。”走一路沒有管吃管喝,活活餓死和渴死了。

6、齊王建:投降被俘。對於齊王建正史中所述極多:齊王建在位40多年沒有遭受戰禍。任命舅舅後勝擔任相國,後勝接受秦國間諜的大量金錢,就派很多賓客到秦國,秦國又給他們很多錢,這些賓客回來搞反間活動,勸說齊王不要於秦國為敵。因此秦滅五國時,齊國置之不理,視若不見。等五國滅亡後秦軍攻入山東臨淄,百姓沒人反抗。於是齊王建投降秦國。齊人都抱怨齊王建不早與諸侯合縱攻秦,聽信奸臣和賓客的話而亡國,唱道:“是松樹?還是柏樹?讓王建住到共城的不是賓客嗎?”

關於齊王建的最終下場則出自《戰國策》:說是當初秦國大兵臨境時,秦國賓客誘騙齊王建,稱只要投降便賜他500畝封地,後勝也勸說不要抵抗。等齊王建投降後,為兌現賜地諾言,秦王政把齊王建安置在共地的500畝荒僻松樹、柏樹之間,令兵士看管,不允許供給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指動濟南


一.韓國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小的,所以第一個被秦國所滅。韓國的滅亡甚至都沒讓秦國費勁,秦國利用了一個韓國的內奸,一路當“帶路黨”,直接就滅掉了韓國,俘虜了韓王安。但是,韓國的舊貴族並不甘心亡國,他們在不久之後發動了叛亂,叛亂被平定後,秦始皇處死了韓王安。謀求韓國復國的貴族中,最有名的就是家世五代相韓的張良,他後來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韓國報了仇。

二.趙國

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強國,然而長平之戰損失了40萬大軍,從此一蹶不振。秦國滅韓後,派王翦進攻趙國,又用離間計,讓趙王殺死了大將李牧。不久,趙軍大敗,趙王遷被俘虜,趙國滅亡。趙王遷被俘虜後,秦國國君秦王政將他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之中。

三.燕國

燕國也是個弱國,在趙國滅亡後不久,也被秦軍攻滅。燕王喜逃到了遼東,又被秦軍抓獲俘虜。燕王喜和秦始皇可是有大仇的,因為當初正是他的兒子太子丹派荊軻去咸陽刺殺秦始皇,是嬴政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刻。所以,燕王喜很快就被秦始皇所殺了。

四.魏國

魏國在源出三晉的趙國、韓國覆滅後,自己自然無力獨自抵擋秦軍。尤其此時,信陵君公子無忌已死,魏國再無能人。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魏國,王賁水淹大梁,城內積水幾乎與城牆一樣高,很多城牆都被水泡崩塌了。魏王無奈之下,出城投降,不久被殺。

五.楚國

末代楚王昌平君與秦始皇自小一起長大,關係親密,他母親是秦國公主,外祖父為秦昭襄王。平定嫪毐之亂時,就是昌平君帶兵入宮。秦始皇逼死呂不韋后,就以昌平君為國相。然而,在秦國李信率領20萬大軍進攻昌平君的祖國楚國時,昌平君最後還是選擇了祖國,背棄了發小嬴政。昌平君以其楚國公子身份在秦軍後方反秦,擊敗了李信,不僅收復了楚國前首都郢陳為中心的失地,更趁勢西進深入至原韓國境內。嬴政驚怒之下,起用王翦率領60萬大軍再次伐楚。最終,秦軍終於擊敗楚軍,昌平君死,大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自殺。楚國滅亡。

六.齊國

秦軍滅了燕國後,已經消滅了五國,王賁從燕國率領軍隊南下進攻齊國,齊國軍心渙散,物理抵抗。秦始皇派人哄騙齊王建,只要投降秦國,秦國便賜給他五百里的封地。齊王建相信了,於是投降秦國,齊國滅亡。嬴政把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居處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不給供給齊王建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歡樂的逗逼


秦始皇,贏姓,名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秦王嬴政在剷除了嫪毐、呂不韋兩大集團勢力之後,開始著手統一六國戰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秦始皇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君主都去哪了?按照秦滅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小編就給大家挨個說一說。



第一個:韓國

韓國是七個國家中領土最小,也是軍隊最少、實力最弱的國家,位處秦國和魏國之間,由於它的弱小,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就由韓國開始。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司馬騰率軍攻打韓國,韓國滅亡。

韓國的亡國之君是韓王安,他被軟禁在陳縣,後來韓國貴族發動叛亂並被秦國軍隊平定。為了斬草除根,秦人把軟禁中的韓王安給處死了。

第二個:趙國

趙國是當時唯一能在軍事上抗衡秦軍的國家,不過在秦國攻打趙國之前,趙國因與秦國的一場長平之戰,被斬首坑殺了45萬軍人,諸如廉頗、趙括、趙奢等的名將也都因此戰戰死沙場,趙國的實力急劇下滑。公元前228年,王翦率軍大破趙軍,俘獲了趙王遷。

趙國的亡國之君是趙王遷,被俘虜後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之中,不久,趙王遷被活活餓死。

第三個:魏國

秦國滅掉韓國和趙國後,下一個要出手的必然是僅次於韓國,同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進攻魏國。王賁採用水攻的方法,將黃河,鴻溝水灌入到魏國都城大梁魏國都城大梁的城牆泡塌了,魏王假見此情景,嚇得趕緊率眾投降。

《列女傳》記載:魏國亡國之君被秦始皇所殺,但是《史記》並沒有明確記載他是否被秦始皇所殺。

第四個:楚國

楚國是幾個國家中,地最廣、最富饒的國家。秦始皇為了攻打楚國,親自請老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伐楚,單從這伐楚人數上我們就能看出伐楚有多艱難。公元前224年,項羽的爺爺項燕兵敗,自刎身亡,楚王負芻被俘,秦國消滅了統治長達800多年的楚國。楚國與秦國有秦晉之好,亡國之君楚王負芻廢為庶人,不知所蹤。

楚國滅亡後,負芻的弟弟昌平君被擁立為楚王在淮南繼續抗秦。後來王翦大軍進襲,昌平君兵敗自殺。



第五個:燕國

燕國在被滅掉的六國之中,實力僅弱於韓國。公元前228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秦始皇大怒,即命王翦發兵燕國,公元前226年,秦兵奪取了燕地,燕王喜與燕太子丹退保遼東,代王嘉逃往上谷。秦將李信對燕王喜和太子丹窮追不捨。 燕王喜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向秦求和,秦國未允。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燕國徹底滅亡。

燕國亡國之君燕王喜,遼東被俘獲。

第六個:齊國

齊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大國,與秦國國主並稱東西二帝。由於齊國與秦國並沒有共同的邊界,未被攻擊,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齊國的亡國之君齊王建,眼見秦國兵鋒不可擋,他選擇投降秦國。

齊國的亡國之君齊王建,被秦始皇囚禁在共地,由於秦人不提供飲食,他被活活餓死了。



10年的戰爭死傷逾百萬人,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諸侯割據局面。39歲的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後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

心恬澹


王嬴政親政後,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公元前230年起,秦王嬴政號令手下強大的秦軍,陸續消滅了“戰國七雄”中其它六國,即韓、趙、魏、楚、燕、齊。年紀還不滿四十歲的嬴政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並自稱為秦始皇。

那麼,秦始皇贏政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國王去哪了呢?


秦滅韓


韓國在六國之中實力最弱,秦國滅韓國本不急於一時。但是韓國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韓國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為此秦國不斷的對韓發動戰爭纏食韓國的土地,韓國被打的不得不稱臣於秦。


據太史公司馬遷所著的權威史書《史記》記載:“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也就是說,秦王十七年時,韓國國君韓王安被秦軍俘虜。


韓王安成為俘虜後,被送到位於今河南省淮陽縣的陳縣軟禁。


公元前226年時,韓國舊貴族發動叛亂,為了防止他們擁戴韓王安,從而號召原來韓國的百姓進行抵抗,嬴政在平定叛亂後便將韓王安處死。




秦滅趙


韓國滅亡不久,“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


韓國滅亡後,秦國巧施離間計,迫使趙王遷殺害趙國名將李牧。此後,秦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無能的趙王遷聽信讒言竟開城投降。


公元前228年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趙王遷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最終餓死山中。秦大將王翦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建立代國。


秦末時,趙國後裔趙歇曾經短暫恢復趙國。秦始皇俘虜趙王遷以後,並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流放到了偏遠山區,支援山區人民建設。


秦滅魏


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軍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

關於魏王有2種說法:


1.有人說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


2.也有人說魏王假出降後,本人與魏氏王族全被秦軍殺掉,只有信陵君魏無忌的族人得以逃脫。


秦滅楚


要知道,當時楚國的實力僅次於秦國。


公元前223年時攻進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雙方經過一番苦戰後,楚國滅亡,末代楚王熊負芻被俘,秦王嬴政因為負芻曾弒君,將其廢為庶人。


而昌平君熊啟逃到淮南蘭陵,被擁立為楚王復國,以長江為屏障,據吳越之地抗秦,後來被秦軍所滅,負芻下場不明,楚王啟自殺。

秦滅燕


在此之前,燕太子丹曾想出刺殺秦王的主意,所以才有了荊軻刺秦的故事,只是可惜刺殺失敗了,而秦國也加緊了滅掉燕國的步伐,燕王先是派人殺掉了太子丹,但燕國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


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將王賁俘虜,燕國滅亡。


至於燕王之死,正史記載不是很多,但有傳言說是燕王在被押往咸陽的路上,因飢渴而死。


秦滅齊


齊國也曾國力強盛過,但經過齊燕之戰後早就元氣大傷了,再加上六國中已經有五國被滅了,齊國又怎能躲過。


公元前221年,“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據《戰國策》的記載:“秦使陳馳誘齊王內之,約與五百里之地。齊王不聽即墨大夫而聽陳馳,遂入秦,處之共松柏之間,餓而死。”


在最後秦、齊對峙的關頭,秦軍派出陳馳誘降齊王,向他許諾說如果投降,便會被賜予方圓五百里的土地,於是齊王投降秦國。


誰知,秦國竟然把齊王安置在荒遠偏僻的山林中,最終齊王找不到食物,飢餓而死。


綜上可知,秦始皇滅亡六國,部分六國的君主被俘虜後就不再見於史書,於是不知所終。後人們知道下場的君主有:害怕被擁立來領導叛亂的韓王安;被髮配到山林之中的趙幽繆王和齊王建;兵敗後自殺的昌平君羋啟,至於其他國王,就只是說被俘虜,而沒有記載其結局了


路之意


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山東六國已經失去了抗衡秦國的力量,秦國統一中國的大局已定,秦國統一中國只是時間問題。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發起了殲滅六國的統一戰爭。秦國統一六國的基本方針是先近後遠,先弱後強。秦國在短短10年時間先後滅掉山東六國。六國滅亡之後,他們的亡國之君的命運如何,我們來一起看看。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一個叫騰的內史率領軍隊一舉滅掉了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俘虜了韓王安,在韓地設置潁川郡。本來秦始皇並沒有處死韓王安的想法。可是到了公元前226年,原韓國貴族發動反秦叛亂。秦始皇平定叛亂後,為了永絕後患決定處死韓王安,韓王安的嫡系後代也基本上被屠戮殆盡。可憐的韓王安真是躺著也中槍。秦末農民起義時,也只有韓國找不到合適的復國者,只得把遠親韓王信推上歷史舞臺。

滅掉韓國之後,秦始皇決定趁機滅掉趙國。公元前228年,秦大將王翦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建立代國,兩年後也被秦國滅掉。秦末時,趙國後裔趙歇曾經短暫恢復趙國。秦始皇俘虜趙王遷以後,並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流放到了偏遠山區,支援山區人民建設。

趙國被滅以後,燕國感覺自己將會成為秦國的下一個目標。他們沒有積極備戰而是派出刺客暗殺秦始皇。惱羞成怒的秦始皇立即派王翦出兵燕國,並於公元前226年佔領燕國首都,燕王喜逃亡遼東,殺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下遼東,俘虜燕王喜。關於燕王喜被俘以後命運的情況史書中並無明確記載。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王賁在圍困大梁城3個月後引河水淹沒大梁城,攻破大梁俘虜魏王假。《史記》中並沒有記載魏王假的結局,但是有的史書記載秦始皇殺掉了魏王假。魏國的後裔魏咎和魏豹在秦末先後重建魏國。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進攻楚國。公元前23年,王翦擊殺楚國大將項燕,俘虜楚王負芻。楚王負芻在楚國滅亡同年死亡,死亡原因史書中並無記載。秦滅楚國的時候,楚國百姓抵抗地尤為慘烈。楚國老百姓也最痛恨秦國,當時在楚地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民謠。後來秦國也確實被楚國的劉邦和項羽所滅。

公元前221年,天下只有秦齊兩國。秦始皇派王賁率領大軍發起滅齊之戰。齊王建自知無力抵擋秦軍攻勢只得投降。王賁俘虜齊王建。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齊國後裔也在齊地復國。齊王建算是六國被君主中最悽慘的一位。秦始皇把齊王建安置在共地,流放在山林之間,下令任何人不得給齊王建食物,缺少生存能力的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依稀說史


簡單來說,死去了,而且死得還挺慘。

秦始皇的千古功業我們是耳熟能詳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等措施,奠定了大一統的長久基礎。

而大一統環境下,分封制是不允許實際存在的,就算有,也只能是拿錢的虛名。

秦始皇作為創立者,連虛名也不想給,所以他自己的親屬都沒有封王封侯,六國的君主就更別想像商朝遺族那樣獲得一塊封地了,他們的身份,只是亡國後的囚徒,生死由秦始皇掌握。

“六王畢,四海一”,這六位大王,分別是韓王安、趙王遷、魏王假、楚王負芻、燕王喜、齊王建。

韓王安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為弱小的一個,地位位置又極其不利,處在中原四面是敵,難以發展,同時離秦國又近,在秦國“遠交近攻”方針下,秦軍率先向韓國發起攻擊。

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軍攻韓,秦軍一路勢如破竹,幾無抵抗,很快就攻佔韓國國都新鄭,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

秦國以韓地建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並將韓王安遷離韓國舊地,軟禁於陳縣。

四年後的前226年,韓國舊貴族在新鄭發動叛亂,試圖復國,秦軍平定叛亂,隨後處死韓王安。

趙王遷

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夠跟秦國抗衡的大國,儘管長平之戰被秦國打廢了,但其軍力仍不可小覷,秦國原本將趙國列為第一個目標,但在名將李牧的指揮下,秦軍竟然戰敗,這才將矛頭轉向韓國。

滅韓後,滅趙勢在必行,從前229年起,秦國大舉興兵,發動了滅趙戰爭,但遭到了李牧等將領率領的趙軍激烈抵抗。

為了解決掉李牧,秦國用重金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施展離間計,讓趙王遷殺了李牧。

李牧死後,前228年,王翦率秦軍猛攻趙國,大敗趙軍,繼而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 ,趙國滅亡。

趙王遷被俘後,秦始皇將之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在這重重大山中,趙王遷思念起了故鄉,創作《山水》一詩。

由於趙王遷在秦末沒有出鏡,很可能在亡國後的數年他就死在了大山裡邊。

值得一提的是,趙王遷成為太子前,他哥哥公子嘉才是太子,趙國滅亡後,這位廢太子跑到北邊自立為代王,六年後被王翦的兒子王賁俘虜。

魏王假

三晉都是從當初晉國分出來的,大家都是鄰居,韓趙都領了盒飯,魏國自然也跑不了。

魏王假繼位時,韓趙都已經滅亡了,魏國頂在秦國的兵鋒前瑟瑟發抖,再不是當初那個大戰四方、猛揍秦國的魏國了。

前225年,秦軍向魏國發動戰爭,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城內死傷無數,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史記》並沒有記載魏王假是否被秦王殺害,但《列女傳》中記載:“秦殺假”,則魏王假結局成謎,但他應該也沒活到秦末。

楚王負當

楚國曾經也是跟秦國並列的大國啊,結果給練廢了,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要滅它並非輕描淡寫,就連秦始皇,也用了兩次。

第一次就是李信出馬,以失敗告終,第二次秦始皇較真了,派王翦出馬,傾全國之兵滅楚。

前224年,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楚,擊敗楚將項燕。次年,王翦率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楚國滅亡後,楚王負芻的弟弟昌平君被擁立為楚王,佔據吳越之地,以長江天險為依仗,試圖抵抗秦軍,但最終兵敗自殺。

燕王喜

燕國也是個存在感很低的國家,國力能跟韓國比比,它這麼晚被滅純粹是因為離秦國遠,儘管如此,當初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始皇的時候,秦軍還是打過一次燕國,在前226年就攻下燕都薊城(今北京市)。

燕王喜逃亡遼東,派人殺死兒子太子丹,將之獻給秦國,以求苟延殘喘。

前222年,秦軍在王賁的率領下進攻遼東,燕王喜被俘虜,燕國至此宣告滅亡。

齊王建

齊國也是東方大國,但在五國伐齊後元氣大傷,復國後也就靜悄悄地看著,坐看曾經的仇人打生打死,一個個滅亡。

齊王建在位時間很長,但因為離秦國遠,又沒派刺客,安享了四十幾年的太平。

直到前221年,秦國已經消滅五國,齊王建才匆忙發兵守衛齊國西部邊界,不和秦國通往來。

秦國直接以此為藉口,派滅燕的王賁率軍南下,同時王翦在吳越準備北上,夾擊齊國。

不過齊王建壓根就沒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準備北上的秦軍轉而向百越發展。

投降後,齊王建被安置在邊遠的共地,食也不提供,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平沙趣說歷史


詩仙李白在《古風•秦王掃六合》中寫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意思是秦王統一六國,何其威風!

我們都知道,戰國末期,秦統一了六國,改變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有此成績,與秦國本身的實力有著一定關係,無論是法律還是統治制度,那時的秦國都是先進於其他六國的。

國君秦始皇自稱自己功高三皇,名高五帝,所以在三皇五帝中取兩字名為皇帝,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在秦始皇還是秦王的時候,戰亂時期的那一段歷史也是血腥的,沒有六國的滅亡就沒有後來的大一統的秦朝,成為天下一統犧牲品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的國君,他們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戰國結束後,韓國最後一任國君韓王安結局如何?

從位置上看,秦國距離韓國最近,自然也是受秦國崛起衝擊最大的國家。

與秦國相比,韓國的版圖小許多,軍事實力更不用說,早在長平之戰前,秦國就已經調整擴張政策,將目光對準韓國,韓國成為了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

韓國最後一任國君韓王安在位期間也是擔驚受怕,一面是強秦,一面是國力旺盛的趙國,而韓國在中間,說不定哪天就是兩國開戰的犧牲品,面對如此情行形,韓王只能委曲求全,不能惹怒任何一方。

因此才有了割讓上黨給秦國,卻又讓上黨百姓投降給趙國的陰謀事件發生,最終將趙國拉下水,長平之戰爆發,韓國也因此得以延續幾十年,但是在秦國國力恢復後,韓國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公元前230年當秦攻入韓國,韓王選擇投降,韓國滅亡。

韓王安被軟禁,本可以在軟禁中安度餘生,可是韓國舊貴族,發起叛亂。秦平定戰亂後,為韓國後族不再生事,將韓王安處死。

戰國結束後,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王遷結局如何?

趙國是戰國中後期崛起的一匹黑馬,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使後發制人的趙國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可以與秦國叫板的國家。然而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受損,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霸。

趙國最後一位君王是趙悼襄王之子趙王遷。趙王遷以品行不端而聞名,自他登上王位後,秦國興攻趙國,趙國連打敗仗,失去數個城池,實力大減。加上聽信被秦國收買的奸佞郭開的讒言,親小人,遠賢臣,廢用廉頗,殺死名將李牧。

可以說,趙王遷在位的時候,戰國四名將,趙國的兩位都還活著,卻都沒能挽救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軍在滅韓之後,進攻趙國,公元前228年攻入趙國,趙國滅亡,趙王遷被流放深山,不知所終。

戰國結束後,魏國最後一任國君魏王假結局如何?

戰國有一種遺憾就是,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的黯然衰弱,魏國在戰國前期實力也不可小覷,經過魏文侯變法後可以說是超級強國之一,曾經一度吊打秦國,如果不是沒有看到秦國的土地,估計順手就把秦國滅了。但隨著秦國、楚國、齊國的相繼崛起,魏國在爭霸中,也是略顯劣勢。

魏王假是魏國最後的諸侯王,在魏王假上位不久,秦將王賁引黃河水大灌大梁城,百姓民不聊生,致使魏國投降,魏國就此滅亡,而關於魏王假,《史記》中並沒有明確寫出,但以秦王嬴政的性格來講,魏王假也不會是善終。

戰國結束後,楚國最後一任國君熊心結局如何?

戰國時期楚國的最後一位君王為楚懷王熊槐之後熊心。

秦滅楚以後,熊心失去了自己的王位,沒有了王權,可以說是家破人亡。一無所有的他淪為一介草民,為別人牧羊,勉強生活。

熊心並沒有因為失去了國家,權利,王位而傷心欲絕,對於他自己來說,以後還是要繼續生活,只是沒有了以往的榮華富貴,妻妾成群的待遇。

秦二世時期,陳勝吳廣起義,熊心被項羽擁護為義帝,後來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一國只能有一君,項羽要求熊心離開彭城,誰知熊心有著家鄉情懷,口有怨言。

項羽知道後大怒,下令殺死熊心在他離開彭城的路上,他的一生也就此了結。

戰國結束後,燕國最後一任國君燕王喜結局如何?

其實燕國和秦國由於地緣政治上的原因,一直保持不錯的關係,然而在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後,秦國越來越強大,燕國也感受到來自秦國的威脅。

燕國最後一位國君燕王喜,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他的兒子太子丹,卻想有一番作為,原來太子丹早年被當作人質壓在秦國,後來因為與嬴政關係不和而逃回燕國。為了防止強大起來的秦國吞併各國,太子丹策劃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太子丹策劃刺殺秦始皇,派遣殺手荊軻與秦舞陽,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大怒,攻打燕國。燕王喜為討好秦始皇,殺掉自己的兒子太子丹,但是也未能挽回燕國即將滅亡的事實,燕王喜也被殺。

戰國結束後,齊國最後一任國君田建結局如何?

在戰國七雄當中,齊國還是很有存在感的,然而在戰國中後期,五國伐齊之後,強大的齊國受到了來自其他國家聯合帶來的傷害,在此戰過後,齊國就不再參與到爭霸事物當中,而是沉迷於自娛自樂當中,看著身邊的國家一個一個被滅。

齊國之所以會滅亡,只是因為太過相信秦國,齊認為秦是他的盟友,不會兵戎相見,然而他們的這一想法錯了,最後還是敗在了秦的手裡。

在諸侯國裡只剩秦國和齊國時,齊國的實力遠在秦國之下,在兩國軍隊交手時,齊國軍隊寡不敵眾,當仍然孤軍奮戰。秦王答應在齊軍輸掉之後給齊王田建貴族身份,齊王信了秦王的話,但當齊國滅亡時,秦王並沒有履行承諾,相反的,齊王被流放在樹林裡,最後被餓死,悲慘死去。

可以說,六國的亡國之君都不得善終,一個國家也只能有一個君主。通過了解他們的故事也知道了秦始皇的冷漠無情。生於戰亂時代,只有弱肉強食。


史論縱橫


秦滅六國後,六國國王基本上都報銷了。

秦始皇上位後,六國基本上已經窮途末路了,就相當於混日子,離亡國只是個時間問題。最終秦王掃六合,六國滅亡的先後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喊趙薇出演齊秦,之前網上看到的,這樣好記些。)

韓王安: 最先開刀的是韓國,秦軍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抵抗,韓王就率眾投降,最後被軟禁於趙縣,不過後來韓國貴族叛亂,韓王被牽扯,被始皇帝處死了。



趙王遷: 趙國曾經胡服騎射,牛氣一時,不過後來長平之戰後,全國成年男子基本上都沒了,再也無力抗秦,最終被秦所滅,趙王遷被流放到房陵(湖北房縣)深山之中


魏王假: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罐淹大梁,城內死傷無數,魏王假沒有辦法,只能出城投降。《烈女傳》中記載“秦殺假”,不過史記中並沒有記載。

楚王負芻: 楚國為南方大國,秦攻楚頗廢了一番力氣,但最終攻破楚國國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廢為庶人,之後沒有記載,不過後來負芻弟弟熊啟被擁立為新楚王繼續抗秦,遂被王剪剿滅,自殺身亡。


燕王喜: 荊軻刺秦王后,秦王嬴政大怒,遂派兵大舉攻燕,燕國覆滅,燕王喜被俘,後來在押往秦國的道路上被活活餓死。


齊王建: 齊國作為最後一個被滅亡的國家,因為他已經知道大勢已去,壓根沒有進行抵抗,直接投降秦國,後來秦王把他安置在共地,不給吃喝,活活餓死。


景觀歷史


秦國一統六國國王的結局:

1、燕國:太子丹被殺,燕王喜被俘虜;

2、楚國:楚王負芻被俘虜;

3、趙國:趙王遷投降,代王嘉被俘虜;

4、魏國:魏王假被俘虜;

5、韓國:韓王安被俘虜;

6、齊國:齊王建被俘虜;

7、越國:越君長投降(是為會稽郡)。

8個國王,戰敗被俘虜有6個,2個投降。《史記》雖然沒有明確記錄他們在被俘虜後的生活,但我們可以從《史記》散落的間接證據來確認他們的最終結果。

在《秦始皇本紀》中記錄秦始皇每滅一國,就在咸陽渭水北岸建立微縮版其國宮殿: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衤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

縮小版六國宮殿,彼此有複道相同。那麼這六國宮殿拿來做什麼?給誰居住?

“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這12萬戶豪富是什麼樣的人呢?

“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

這是秦始皇時期所有宮殿的統計數字。

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時的戰國形勢

六國宮殿誰住?12萬戶豪富是誰?這兩個問題劉邦來回答

《婁敬列傳》給出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劉邦雖然沒有學秦始皇建立六國宮殿,但學習秦始皇遷移天下豪富國都的做法。劉邦聽從婁敬之言,遷移了秦漢之間的所有諸侯貴族到長安。間接說明秦始皇遷移12萬戶豪富的身份:

這些豪富都是六國貴族,包括六國國王王室、大臣、有聲望的名人、富裕商人等。

秦漢之間的六國之後諸侯身份也驗證了這一點:

秦漢之間的原有六國諸侯要麼是漏網之魚,要麼是關係很遠的庶支。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後的戰國形勢

下面是秦楚之際的諸侯:

1、張楚國:陳勝,平民出身;

2、趙國:武臣,平民出身;趙歇,只能確定是趙國宗室之後,但推測並非嫡支;張耳,平民出身;

3、齊國:田儋和從弟田榮、田橫都是庶支,田儋兒子田市、田榮兒子田廣,也是庶支;田假是齊王建之弟,為什麼田假沒有被遷移到咸陽呢?估計是漏網之魚。

4、楚國:襄彊,是否是楚國之後不清楚;景駒,楚國公族景氏,屬於貴族,但不屬於王室;熊心,楚懷王之孫,但楚懷王之後有楚頃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等三代,熊心是和楚考烈王同輩,楚考烈王即位25年,楚幽王即位10年,楚王負芻即位5年,楚國在公元前223年被滅,熊心是在公元前208年即位,合計有55年。

即熊心即位時最少55歲。但根據《項羽本紀》熊心即位前是“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55歲以上的人,在秦漢時期,早就滿頭白髮了,還能給人牧羊?

5、燕國:韓廣、藏荼都是平民出身;

6、魏國:魏咎、魏豹,魏國嫡支;魏咎在魏國滅亡後就被遷移去咸陽:

“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這就是秦始皇遷移12萬戶豪強是王室和大臣的側面證據

7、韓國:韓成,韓國嫡支;韓王信,是韓襄王庶孫,庶支;

8、西楚國:項羽,楚國貴族後,和楚王王室無關,在秦朝是平民;

9、衡山國:吳芮,平民出身;

10、臨江國:共敖,平民出身;

11、九江國:英布,平民出身;

12、代國:陳餘,平民出身;

13、臨淄國:田都,嫡庶不明,只能明確是齊國田氏宗室;

14、濟北國:田安,齊王建孫子,嫡系;

15、漢國:劉邦,平民出身;

16、雍國:章邯,平民出身;

17、塞國:董翳,平民出身;

18、翟國:司馬欣,平民出身;

19、河南國:申陽,平民出身。

統計:平民出身的有:陳勝、武臣、韓廣、藏荼、吳芮、共敖、英布、陳餘、張耳、劉邦、章邯、董翳、司馬欣、申陽等14人,明確是嫡支的有:田假、熊心、魏咎、魏豹、韓成、田安等6人,明確是庶支的有:田儋、田榮、田橫、田市、田廣、韓王成等6人,明確是貴族的有:景駒、趙歇、項羽、田都等4人,其他:襄彊1人。

合計27人,平民佔比52%,貴族佔比59%,明確是王室佔比44%。

公元前261年長平之戰後的戰國形勢

總結

六國滅亡後,秦始皇對六國貴族的處置為:

1、建六國宮殿,給被俘虜或投降的六國國王以及他們親近的各國公子等居住;

2、六國庶支或沒有影響力的嫡支,允許其留在原地生活,但被剝削貴族權力,成為平民,將貴族和平民合併為相同的身份:黔首。

這也為什麼秦漢之際平民能夠以52%的比例,和貴族佔據基本相等比例成為諸侯王的原因——六國貴族的沒落,平民的崛起。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