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

這部讓雨果構思四十載,下筆百萬字的鉅著,被托爾斯泰稱為“小說之冠”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巴黎大學教授雅辛斯基在他所著的《法國文學史》中說:

"雨果是我國唯一的一位過去和現在都能打動讀者心靈的偉大作家。"

法國著名學者居斯塔夫·朗松說:

"道德觀念給前幾卷造成了一種無比崇高的意境。"

眾多評論者對這部作品的讚譽,不僅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而是因為這部作品本身足夠優秀。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小說的故事,在物質豐富、衣食無憂的今天看來,已經很難想象。那是一個黑暗到彷彿透不過光的世界:

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捱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判處19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過夜的主教的銀器,想要獲得開始新生活的資本而潛逃,但是被警察捉回。

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使他免於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讓,化名馬德蘭的他,從此勵志成為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在得知了一個失足女性芳汀的悲慘遭遇後,冉·阿讓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柯賽特。八年後,柯賽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但曾經緝拿過他的警長沙威卻一心要找他麻煩,試圖尋找冉·阿讓的漏洞,以及曾騷擾自己的無賴。

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冉·阿讓的掙扎痛苦又無奈。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01 愛別人,救贖自己

從構思到正式寫作完成,經過了40年的時間。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太多話想表達,但是,愛也許是所有話題的永恆。

作品整體上是二元的善惡並行,"大愛與小愛"雙線交織,烘托出"人道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取捨,在結構上對稱而完滿。

冉·阿讓和芳汀都只是最普通不過的人,因為一次"小失足"後,所遇之人對待其過錯的態度不同,得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命運。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前者有幸遇到神父贈予銀器得到新生,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對世界充滿愛對社會有用的好人。

而芳汀,假如酒館夫婦不是如此貪得無厭,工頭不是如此殘酷無情,或者在她要賣掉頭髮賣掉牙齒的過程中,有一雙手曾幫助她,芳汀也不至一步步往深淵中越發墮落。

這世上的惡人,是被無處不在的惡意所催生出來的。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不僅是因為對辭退芳汀一事感到責任,也是在她遭遇中看到了自己命運的另一種可能性,冉·阿讓方才對"完成對芳汀的承諾"一事如此執著,從而使得珂賽特成為全書中最完滿最幸福的角色。她的美麗、聰穎、純潔、善良,是這個"悲慘世界"的希望。

冉·阿讓最初入獄的罪是為了"救姐姐孩子去偷麵包",而芳汀泥足深陷的動機也是為了"救我可憐的孩子",他們的犧牲都是為了下一代。縱觀全書中的親世代,天真而悲苦如芳汀,狡詐而無良如酒館夫婦,冷酷而堅韌如警長沙威,心中都再沒有"愛"的位置。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冉·阿讓所有的,是大愛,是憐憫與責任與贖罪與感恩交織的驅動力,直至他找到珂賽特。那個雖然被遺棄被虐待,卻年幼天真,只要妥善保護未來仍然渴望幸福的孩子,讓冉·阿讓多年被遺忘但卻是人類最天然的感情——愛,重新萌發。

也許很多人都曾認為冉·阿讓是被珂賽特拖累死的,因此很不喜歡她。但是,直到看到冉·阿讓死前在教堂裡看著珂賽特露出笑容時,才真正說明這個姑娘存在的意義。

因為愛人別人,讓自己獲得救贖。

珂賽特是整個悲慘世界裡唯一的亮色,她需要毫髮無傷,純潔無暇,這個人物需要一個童話故事般的結尾,這樣她才可以帶給冉·阿讓和整個故事一點希冀和慰藉。所以她只需要去幸福、去愛就夠了。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02 雨果:對普通人最深沉的同情,對世界最大的善意

敬畏苦難,就像愛人臉上越來越深的紋路。

對作品中主人公的同情,是雨果與眾不同的重要標誌。

雨果將沙威的正直,稱為“黑暗的正直”。“黑暗”因為缺少光。而這光,就是愛。

《聖經》說,一切誡命的總綱是愛,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比如一生從未撒謊的散普麗斯姆姆為救冉阿讓,向沙威撒了謊。

撒謊是罪,救人則出於愛。

雨果對此評價道:“呵,聖女!您超出凡塵,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攏了您的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願您的這次謊話上達天堂。”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雨果

不僅如此,這部作品還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

雨果不要求讀者任何事先的意識觀點,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就可以欣賞他的《悲慘世界》。

但是,《悲慘世界》又被稱為"一位詩人的作品,一位具有非凡想象力的詩人的作品"。讀者能同時感受到偉大的詩意、濃烈的現實主義氣息、精闢的哲理以及對於日常的或個別的事物的辛辣諷刺。

簡單與深刻,在這部作品中完美融合。

雨果從不缺乏理想主義、詩意和高超的想象力。在歐洲,似乎只有莎士比亞才具有這樣的品質,並且也能引起全人類的共鳴。

比如書中第二部第七卷"題外話"一段,對於"我"的刻畫,進行哲學中最深刻的剖析,展示了一種對於人類本質和人類命運的超越。這種超越性甚至不輸但丁和莎士比亞。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03 《悲慘世界》:歐洲文學扛鼎之作

從1832年蒐集資料,構思小說,到二十年之後正式動筆。在此期間,雨果完成了其他幾部長篇作品及詩歌和戲劇。長期的擱置,也許是他已意識到,這將是一部偉大作品,必須給予更多時間、深慮乃至磨難,等待它成熟和豐富。

1845年,雨果正式動筆,初命名為《苦難》。創作過程中,他捲入政治漩渦,被迫流亡。在大西洋的蓋納西島,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難,重拾《苦難》。經過大幅修改增添,於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為《悲慘世界》。增刪四十餘載,一部史詩終於完成。

有評論者將《悲慘世界》稱為"歐洲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偉大的作品",甚至是屬於全人類的偉大作品。也許在於這部作品的崇高與世俗並存,理想與現實結合的統一。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悲慘世界》在歐洲文學史中的地位更是重要

歐洲文學史發展大多圍繞著三個主題:戰爭、愛情和宗教。但是,對於這幾個主題的描寫,很多作品都是相當狹窄地反映現實。

對於戰爭只歌頌其激昂壯麗的一面,避而不談它骯髒醜惡的一面。對於愛情,也只選擇純愛情的典型,過分美化,忽視現實。至於宗教,則是人們一直被當權者鎮壓之物,更是虛偽的面紗。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可以說,《悲慘世界》是第一部既保留了理想主義,又忠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偉大作品。

《悲慘世界》跨度近半個世紀,從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寫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其中,滑鐵盧戰役與1832 年巴黎起義,描述得詳盡而完整。

雨果出色地描寫戰爭,明確指出戰爭的愚蠢和恐怖。《悲慘世界》中對滑鐵盧戰役的描寫,極具深刻性地揭示出這一決定當時歐洲命運大戰的勝利,僅是出於偶然。

《悲慘世界》:小說之冠,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

不論種族、宗教、語言,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在《悲慘世界》中取得最寶貴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