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大雪將至,養生既要“補的進”,又要“藏的住”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更是冬季的第3個節氣。大雪節氣的到來,也就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標誌著隆冬時節的正式開始。

大雪將至,養生既要“補的進”,又要“藏的住”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冬天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

當此時節,人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妄事操勞,要使神志深藏於內,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洩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人體閉藏機能的方法。

呼吸道疾病高發

大雪將至,養生既要“補的進”,又要“藏的住”

大雪節氣前後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

由於氣候的特點,易感受風寒之邪,人們更習慣待在暖氣房間內,以“去寒就溫”,但是如果暖氣使用不當,在帶給人們溫暖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疾病。

首先如果門窗緊閉,空氣流通不暢,再加上暖氣、空調等取暖設施等造成室溫升高。其次,人體生活在相對溼度50%左右的環境最感舒適,取暖後環境過分乾燥、水分不足,室內外溫差很大,以上兩種因素,都容易讓人的抵抗力降低,正氣被奪,從而引發或者加重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口乾、嗓子疼、咳嗽、煩躁等症狀。因此,大雪節氣又是流感高發季節,高危人群更應該加強防護。

流感高危人群是患流感後發生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風險較高的人群,包括:孕婦;5歲以下兒童(2歲以下者更易發生嚴重併發症);65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

因此,體弱的老年人和兒童等抵抗力較低的人,儘量不要去或少去人群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室內公共場所。居家生活時要注意通風,特別是利用天氣晴朗的時候,加大通風量。

心腦血管疾病高發

大雪將至,養生既要“補的進”,又要“藏的住”

同時,隆冬時節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期。

人體受冷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兒茶酚胺含量升高,會引起血管的收縮,再加上人體出汗量減少,血容量增加,會引起血壓的升高。

高血壓本就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冬季室內外溫差很大,人體在這種環境中血壓容易出現波動;寒涼環境中,血液中纖維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也會增加,更易產生血栓,從而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

因此,老年人應重視防寒保暖,頭部、頸部和手部的保暖尤為重要,切忌私自減服或停服心腦血管藥和降壓藥。還要定期進行心血管系統體檢,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選用溶栓、降脂、擴血管、改善供血供氧藥物。

養藏之道

冬季“養藏之道”是指大雪節氣前後,是一年中“進補”的最佳時機。

大雪將至,養生既要“補的進”,又要“藏的住”

這是因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怕冷的現象得到改善,可使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但切忌進補太過,主要以平補為主,有些地區由於氣候相對比較乾燥,適宜補充滋陰潤燥的食物如百合、蓮子等,從而起到養胃滋陰、健脾益氣的功效。而北方地區氣候寒冷,需要進補溫熱食物如羊肉等,從而起到溫陽散寒的功效。

大雪將至,養生既要“補的進”,又要“藏的住”

若進行飲食調理、生活調攝等改善仍自覺全身寒冷、身體疲乏、打不起精神、手足冰冷等症狀不緩解者,需及時就診。可通過艾灸,用其溫陽散寒的功效,對陽虛寒凝類疾病,如體虛乏力、表虛自汗、虛寒洩瀉、寒凝痛經、月經不調、四肢不溫、免疫力低下等有較好的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