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不被父母“看見”,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最近有位家長找我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

“家裡老人總喜歡強制給孩子餵飯,孩子說吃飽了還要一直一直喂;穿衣服也是,一年四季都喜歡給孩子穿很多,孩子有時候熱的滿臉通紅都不給他脫掉。”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看過的電影《狗十三》,主人公李玩由於體質原因,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可是家裡人總是給她遞牛奶,只因“喝牛奶對身體好”。


不被父母“看見”,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還有《少年說》裡的男孩羅俊傑,小學時,每天一個蘋果,直到小學畢業共2190個蘋果,小學畢業後,媽媽又要求他每天一個雞蛋,就這樣,他整整吃了一年半的雞蛋,共547.5個雞蛋;他一個不落,全都記在心裡。

節目中,小小少年站在高處向樓下的母親大聲高喊:“媽,這輩子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表達著深埋多年的控訴。

這些案例,無不在揭示這樣一個現象: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看不見”孩子真實的存在。


一、看不見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有一次在公園野餐,旁邊一個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激動地拍拍身邊的媽媽:“媽媽,快看!風箏飛得好高啊!”

媽媽只顧著低頭看手機,隨意應付幾聲就過去了。孩子眼中的光霎時就黯淡了下來。

在孩子表達自己感受與情緒時,很多家長不注重與孩子之間的共情,常常選擇忽視、敷衍或否定:

孩子拿著自己的畫,開開心心地求表揚,結果媽媽冷不丁來一句:“你要是把你畫畫的勁頭用在學習上,我就省心多了!”

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被送人了,悶悶不樂,家長勸他:“你已經是大孩子了,要懂得分享。”

其實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沒錯,但是孩子聽了就是會覺得孤獨、難過。情感得不到共鳴,孩子與父母就像存在於兩個時空之中。

父母看不見孩子的情緒和感受,高興了、難過了,父母都沒有察覺,或者認為無關緊要,孩子得不到及時的肯定與回應,親子之間愛與信任的連接就中斷了。

只有當真實感受被確認,接納時,孩子才會產生幸福的存在感。

因此,父母要努力做到:

在陪伴孩子時,每一刻都是專注的,快樂著他的快樂,悲傷著他的悲傷,收起你自以為是的評價,享受這個情感連接的過程;

在孩子與你交流時,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地看著孩子,傾聽孩子,並給他積極的回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爸爸媽媽是愛我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與歸屬感的關鍵所在。


二、看不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在我的教師生涯中,遇見過很多父母工作忙,孩子就故意在學校違反紀律、製造各種“動靜”的典型案例。

後來發現,其實不是孩子有多調皮不懂事,他們最終目的只是想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心酸。

沒有哪一個孩子生來就是與“不良行為”為伴的,所有的不良行為背後,其實都藏著孩子未被滿足的需求,希望被家長看到和理解。

比如尋求關注,尋求自由、尋求權力等等,如果目的沒有達成,就會一直繼續下去,甚至愈演愈烈。

可是這個簡單的道理,卻總是被忽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搗亂,就想著“我的孩子就是愛搗亂”,直接給孩子貼上個“愛搗亂”的標籤。

他們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搗亂,這一行為背後有什麼動機?”

不被父母“看見”,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當我們換成這樣的思維來考慮問題時,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背後都有他的心理訴求,而只有從孩子的心理訴求出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會更加理解孩子。

《媽媽是超人》有一期的節目中,霍思燕家裡來了幾個小朋友,由於都比嗯哼小,霍思燕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們身上。

嗯哼在一旁看著,感覺自己受到了冷落,不開心了,站在門口獨自落淚,還告訴媽媽說要離家出走。

懂教育的霍思燕能夠做好情緒管理,冷靜地和孩子溝通;高情商的嗯哼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心聲,坦言“今天你一直沒有照顧我,一直在管其他小孩。”

於是,雙方很快達成了和解。

在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的幼年時期,孩子通常很難把自己的心理訴求表達清楚。

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包容和理解,蹲下身子和孩子好好溝通,真正走進孩子內心。


三、看不見孩子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有一個小故事:

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去買水果,家長拿了剛上市的草莓,特別新鮮,價格不菲,家長的內心,只想給孩子最好的。

孩子卻一再拒絕,一直大哭,指著那些不起眼的蘋果,說要吃蘋果。

家長不樂意了,說孩子不識好歹,草莓比蘋果好吃,自己這麼捨得為他花錢,孩子卻不領情。

家長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我們總自以為是地以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所謂最好的,看不見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不被父母“看見”,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酷愛天文物理,一心想加入物理興趣班,但英文成績不好,老師建議她加入英語興趣班,一番糾纏後,父親強行幫女兒“簽了名”、“報了班”。

這一幕讓很多觀眾產生共鳴,有多少次,是由父母幫自己決定了“興趣”和“志向”呢?

“會彈鋼琴是一項多好的技能,我們當時想學還沒條件呢,孩子再討厭也得逼著他學。”

“我和他爸當年成績都那麼好,我就不信我們的孩子就不是學習的料,上再多補習班我也要把他成績提上去。”

這樣的言論我不知道聽了多少。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不願意接受真實的孩子,只想接受他們認為孩子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

一旦發現真實的孩子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就會感到十分焦慮。

為了減輕焦慮,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惜一切辦法也要把孩子“修剪”稱自己想象中的樣子。

可是到最後會發現,孩子即便變成了父母期待的樣子,也只是一個標準化產品,他並不快樂,找不到自我價值。


不被父母“看見”,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所謂“為了你”的犧牲,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

作為父母,不要總想著以過來人的經驗去指導孩子的人生,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因為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完整、需要被尊重的人看待,看見孩子,用他真正需要的方式愛他。

這比什麼都好。

插畫:在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