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练字三年有长进,可是平时写出来与练字时差异甚大,是什么原因?

黄腊


如果,你练行书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日常字还是丑。说明什么?

一、你所练的行书,和你原生态字的风格相差太大,在日常速度书写时,你很难让你临字的结体和你习性相结合,形成你的字!

比如:你的原生态字,习惯一笔一划写工整,你若去学偏行草一点的字,可能花的精力就很大;而若学偏行楷一点的,就更为顺势了。

反之,你的原生态字,本身是习惯牵丝、连笔的“自由体”,若学行草一点的,可能更为顺手了。


二、只注重临贴,不注意巩固、随抄;

我也喜欢练字,我喜欢临了贴后,随意抄写,遇到临过的字,我一定用临过的结体去写的。

若不小心写出了以前的结构,说明这个字没形成条件反射,我会再临习个百十遍,强化巩固一下!学以致用非常重要!

随抄时,速度根据自己对结体掌握的水平,接近实用,或者就是正常速度随抄。

日常字――


三、硬笔行书临贴,结构没大问题即可!

毕竟,自己的习性,是很难彻底摒除的;习性中的陋习,却是需要摒除的!

我们学字,是学字的结构的,结构上没大的问题即可,和自己的习性结合起来的字,才是自己的字。

大家都是练字的,谁见过日常字和字贴写的一样的?都有每个人的习性的!

李四学书法家A的字学成功了,一定是有李四风格的老A的字!对不对?

当然,尊重自己的原生态习性,和摒除习性中陋习并不矛盾!日常字,抄写――


四、有的行书,其结构本身难以用于日常书写,不多聊了……


行书一点通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看到这的朋友,也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

题主说自己的书法练习了3年,有进步,但是平时写字和练习时的水平差异非常的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很多人练习书法好多年,临帖的时候写的很好,一旦创作,或者自己平时写字就原形毕露了,和临帖作品差异很大,有的甚至还不如以前写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我以前也被这个问题这么,我们老师也很重视这个问题,不断的强调要加强创作的训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1、低一点主要还是练的太少了,这是一个事实,要是练习的数量很大,即使方法笨一点也是可以写好的,实际上大部分人的练习数量并不够,这一点又一点伤人,但是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只有多多练习,不断的重复,才能记住很多别人记不住的字形,这些自行都能做到会背,很熟练,写好字是很正常的事情的。

2、方法上出了问题,虽然也练习了,但是练习的效率并不是很高,临帖的方法不正确,不会精临。虽然写了很多,但是记不住要领。


解决方法:

1、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第一点就是要大量的练习,不断的重复,直到熟练,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这个过程,很难把书法写好。

2、第二,要刻意的进行创作的训练,除了对临,还要学会背帖,把字帖背下来。学会精临,把一个字反复的临摹,一直到会背为止。

能够做到这两点,假以时日,学会自由的创作、自由的高水平的书写是没有问题的。


你觉得呢?


不二斋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书法爱好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

核心就是“认真写时我能写好,一有情况要写快,该怎样还是怎样。”

其实这个问题,有几大原因

1.练字时,写得慢,未过脑,记忆不深

2.练字和书写是两个状态

3.临创须结合


1.练字时,写得慢,未过脑,记忆不深

练字时,我们都在慢慢的写字,或是在临摹,看似写了很多,练了很多,但我们在练完之后,是否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就是我今天写了这么多学到了什么?假如我今天练习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我要是能够回忆起三个左右的要点,那么我会认为今天的学习是有效果的,不能单纯的只是练了字,这样仅仅是多了一个心里安慰,练了一份信仰出来。

2.练习时的状态总是慢慢写,正常书写的时候,从来没有用过练习时候的速度和状态。这种时候,我认为就好比是一个人单独练字的时候戴一副面具,平时写字见人的时候,就把面具脱下来,这样的状态还不如平时不戴面具,自己还自在一些。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我认为是在平时书写时,缺乏了一个日后需要书写的意识。比如说,今天临摹了“群贤毕至”四个字,然后我会反问自己,如果我平时写这四个字,我会写成什么样呢?会不会比这好呢?答案是肯定不会,所以我一定要记住“群贤毕至”这四个字怎么写,以便日后我只要随手写出这群贤毕至四个字,就要和我认真练字时一模一样,但是这个过程,除了强记之外,手上也要达到熟练,熟练到什么程度?熟练到随手写,就要和认真写一样,或者说不能差太远,这是需要花时间的,同时也是需要针对性的训练的。

总之,这个原因可以概括为练字书写慢,日常书写快。解决方法,减少的宽度的练习,加强深度的针对性练习,让练习养成的习惯,成为你日常书写的习惯。

3.在第二点中其实也提到了一些,临创结合,也就意味着状态的改变,这里说的创作指的也是平时的书写。临摹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我创作该怎么去写,我是去改造它?还是搬用我临摹这个的对象?也就是在临习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创作意识(书写意识)。而日常书写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慢一点写?想想我临摹时候的状态是怎么样的,用这样的状态去写能不能适应。


小结:书写是目的,而练习(临摹)是手段,需要借助临摹,将临摹时养成的好习惯,顶替(冲掉)自己多年自由书写养成的坏习惯。加以针对性的练习,这个问题应该就能够解决了。

希望回到能够帮到您。


文三吉的书法生活


其实呢,

练字好像学语言一样,分第一字迹和第二字迹。练字的时候认认真真写就是第二字迹,平时不带脑子随手写就是第一字迹。

当人形成第一字迹再去练字的时候,其实是很难通过第二字迹去彻底覆盖第一字迹的。这就好像我们成人学语言,你英语学的再好也还是会感到自己的思维惯性其实是中文的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代人的书法为什么无法超越古代人的成就。

第一,古代人的书法作品都是第一字迹居多,属于我手写我心,那叫一个流畅。

第二,古代人从小写字,写字不属于特长,属于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

第三,古代没有标准字体,大家心中的审美都先天有机会展示出来并且被发掘。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写的再好,哪怕看起来比王羲之颜真卿好,实际上却是相差甚大,因为人家写的是第一字迹,心、手、道合一。现代人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练就了。

所以多练习争取让第二字迹越来越强是最好的办法。



小七说道


练字好了和自己写字好完全是两个概念!

练字,大多人都会选择一本字帖,一笔一划,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目的在把线条写好,把结构写好,把单字写好!勤奋的练两三年,单字应该会写的不错的!但这不等于你抄一篇文章就很好!为什么呢?这就是临帖和创作的转换没练习!没思考!也就是单字和整体的协调性没把握好!写一篇文章或一个作品时你得考虑的是全局,而不是单字了,如果你每一个单字都像你临帖那样写,整体协调性肯定不好看。这就是我们看一幅古代的名帖时老觉得有些单字特别不好看,但整篇效果却很协调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练的是单字,却想写多字作品出现的怪相!

如果想把学的字能为我用,必须还得抄名帖,多观察整体性,而不要太关注单字。等到自己对写字有了整体认识时,可以试试扬文章,由田字格慢慢的向空格适应,再慢慢的由空格向横线格子转化,最后用不带任何格子的空白纸练习整篇文章,有了这个转换的过程,你学的字才真正能为你所用!否则,单字写的再好,也不过是在背帖而已!

要想由单字能为我所用,最快的方法是多练习行楷,行书,这样你写大篇文章就不会太死板!


骑摩托车与书法爱好者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当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处在此时状态下的书写状态,与后来自己平时书写时候的另外一个状态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自己所学到的书写技能并没有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这种现象在硬笔书法的学习者中存在较为普遍。很多学习者反映自己平时书写完全用不上自己学习书法时候的技巧。

简单的归因,我们可以认为是学习的熟练度、强度还不够造成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书法练习的次数、强度足够多,那么自然写起字来就会有感觉。

很多人会说,我练习的时候写字写的很慢,因此写的很好,但是日常书写是不能做到这么慢的,所以为了图快,我只能又回归到以前的状态了。

基于此,有些人就开始认为练习书法,尤其是硬笔练习字帖根本是没有用的,是瞎写罢了,我并不那么认为。

以“写字写的慢,耽误书写速度”为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深入分析这个理由的背后,我们还是会发现,之所以写的慢,不外乎有两个原因:

第一、学的不扎实

第二、练的不够熟

大部分人问题还是出在了第二点上。为什么他们没有意识到呢?我猜测是因为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练的强度已经够好了,不需要再进行更高强度的练习。

而普通书写者判断自己书写掌握情况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自己能不能写好一个字。但是这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的。

比方说,如果我偶然间写好了一个字,把这个字写的非常到位,但是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不能够做到重复,也就是说不能做到再写出完全一模一样的书法来,无法做到第二次。那么这个时候,到底算不算学会了这个技巧了呢?

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完全学会。只能说从技法技巧上而言已经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但是还没有完全的熟练掌握,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偶然间”写好书法的现象。

所谓熟练掌握,其实就是将这种偶然转化成必然的过程,将写好书法的“结果”控制在自己可以掌握的范围之内。这样,才算熟练。从书法的学习角度来说,书法字帖的学习掌握情况也是影响后续书写效果的关键。

另外一个常常被人所忽略的因素是基于以往习惯的影响所造成的结果。我们说书法训练和书法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破除自身习惯、建立新习惯的过程。

我们在进行书法学习的时候,自我破除旧习惯的意识其实还是很强烈的。但是一旦进入日常书写,有可能旧习惯又占据了主导性因素,占据了主流,新习惯建立的不是特别好,所以往往会有“退步”的现象。

这些问题应该来说是我们学习书法学不好的关键所在,总结起来,破解的方法还是坚持我们的书法练习,将书法练习所形成的书写习惯深深的印刻在脑子里,这样的话我们的书写自然会流畅很多,也更容易运用到生活中去。


松风阁书法日讲


离开字帖就不会写字,这是学书法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质是不会灵活运用。


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洪七公给他的解决办法是大量的接近于实战的训练。

洪七公的解决方法其实也给我们以启示。就书法而言,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

1丶进行背帖训练。合上字帖,凭记忆书写原帖。背帖时,求大的相似,不纠结于细节。通过这种训练,强化记忆,让这种书写风格成为自己的习惯。

2、集字训练。从字帖中找出一些字,组成新词来进行创作训练。先从两三个字开始,逐渐增加字数,由一个词到一行,到一段,再到一篇,训练自己的运用能力。

3、仿写训练。先将原帖临写几篇,把握原帖特性,再认这种风格书写其他内容。完成后与原帖比较,寻找差异之处,在下一次训练时加以改正。

进行上面的训练后,相信你的书写能力会有所提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作为一个自己也练过几年的学生来说,不能只靠描字帖,最重要的两个字是:观察

要学会观察一个字的具体结构和宏观结构。

具体结构就是一个字中的每一个横竖撇捺应该怎样正确的写,可是只有这样并不行,你写的再好看也只是七零八落,要正确的搭配才是成功的临门一脚。

也就是所说的宏观结构,比如一个简单的“行”字,它的最上面一个横应该在双人旁的那个位置。

只有正确的观察,多总结经验,比如你按偏旁部首分类找到字的相同之处,那么再多加以练习,就会有一些进步。

但是我们也会说在平时字写得比较快,很难写好,这就需要你在平时多抽出时间进行练习,慢慢加快速度,那么写出好的字也就不远了。


掌中的星空


很多人练字都是这样,对着字帖临摹写的还不错,离开字帖单独去写或者去创作时就写的不太好了,原因说来也简单,就是功夫不够深。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怎样离开字帖还能写的好,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也是我自己练字时采用的一些方法。

首先先从大的方面来观察分析所临字帖的特点和风格。例如,我学习硬笔书法时临摹的是《灵飞经》的小楷和赵孟頫的行书。我就会首先看《灵飞经》这本字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字形是长方还是扁宽,分析下来《灵飞经》整体字形偏扁,不像启功先生或者瘦金体这类字体比较瘦长。

然后看《灵飞经》字体的主笔有哪些特点,分析下来发现,长横非常伸展,撇捺也非常伸展,竖画(中竖)没有明显的垂露和悬针的区别。那发现这些特点后自己单独写的时候有意去把这些主笔突出伸展,从外形上看就有了一些《灵飞经》的特点了。另外我还会拿所临的这本字帖与其他字帖作一个横向比较,看看它们的一些基本笔画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特别要注意就是起笔、收笔、转折的地方,这样会对这本字帖的特点更加清晰明了。

第三,去做一些集字的练习,好比要写一首诗词,把诗词中的字在字帖中找出来,然后集字成一幅作品,然后再去临摹。如果有些字字帖中没有的话,找字帖中有相同偏旁部首的相似的字取法。

这样练习一段时间的话就会对所临字帖愈发熟悉,写出的字也就会跟字帖接近了。


翰墨今香


你对你练的字掌握的不够透彻,慢一点写大脑可以反映过来,但是一写的快些,就又回到了最初的状况。换句话说,你还是在之前的思维定式中,没有走出来。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在日常书写中比较刻意的去应用练的字的仪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就可以有所进步了。

加油,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