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代沐氏家族為何可以鎮守雲南近三個世紀?

釗君在此


談到沐氏家族駐守雲南,這就要追溯到洪武皇帝朱元璋時期的那些事了。公元前1381年,朱元璋命藍玉、沐英、傅友德率領明軍收復雲南,這場戰爭最終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但問題來了,雲南位處大明邊疆而且局勢複雜,必須要一位既有能力又信得過的人來駐守,那麼誰可堪大任呢?



沐英!朱元璋毫不猶豫的想到了他。沐英是何許人呢?為何朱元璋放心讓他留守雲南呢?沐英還真有點背景,他是朱元璋的兒子,但不是親兒子是養子。當年沐英流離失所,很小的時候爹媽就離開了人世,八歲時那年朱元璋看他可憐,有點像小時候的自己,於是就把他帶在身邊培養,沐英從小在朱元璋的教導下成長起來,並且功勳卓著而且人品不錯,對朱元璋是絕對的忠誠,畢竟朱元璋一直拿他當親兒子一樣對待,如此看來,沐英留守雲南也合情合理。

沐氏家族永鎮雲南世襲當然是朱元璋的意思了,一方面是對沐家的恩賜,另一方面也找不出比沐家更合適的人了。沐家也沒讓老朱失望,一直忠心耿耿的為大明駐守邊疆,當明朝走下坡路的時候,西南少數民族及外國勢力襲擾雲南,是沐家一直穩定西南局勢,保證了邊境安寧與雲南的良好發展。沐氏家族在明朝的地位有些特殊,沐家的執政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諸侯、藩王、土司或流官,卻同時兼有諸侯、藩王、士司和流官的某些特點和權益。但儘管如此,沐家還是與大明王朝榮辱與共二百餘年,南明滅亡後,沐家隨明朝一道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可敬!可嘆!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經常出現雲南沐王府的大名,為此查過很多歷史資料。明朝自建文帝大力削藩,鞏固中央集權,為何沐氏家族可以鎮守雲南三個世紀?

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少孤,從母避兵,母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后憐之,撫為子,從朱姓。——《明史·沐英傳》

沐英是濠州定遠人(今安徽定遠縣),家裡窮,從小沒了父親,跟著母親到處躲避戰亂,路上母親也死了。8歲那年,朱元璋在郭子義的軍隊,遇到了討飯的沐英,可能同病相憐吧,就收他為義子。

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結婚,妻子是郭子義的義女馬姑娘。馬姑娘待沐英極好,和親生兒子沒有什麼兩樣。朱元璋讓沐英跟著他姓朱,改名朱英,自此,朱英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

明朝大力削藩,鞏固中央集權,但沐氏家族可以鎮守雲南三個世紀是有原因的。

01

沐英恭謹謙和,懂得進退,知恩圖報,深得朱元璋夫妻信任。

(1)當年跟著朱元璋徵天下的名將們,人人幻想著功成名就,跟著朱元璋享受高官厚祿,只有沐英在建功立業後,願意留在偏遠的雲南鎮守,為朱元璋做西南屏障。

沐英由朱元璋撫養長大,朱元璋的脾氣秉性他比別人瞭解,沐英的選擇也不能排除有遠離朝堂避亂的意思。但是沐英的選擇無疑使朱元璋非常滿意,更加信任他了。

(2)當年同沐英一起徵雲南的還有傅有德和蘭玉,這二位可沒有沐英的眼光,在為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後,一併被清洗了,也許他們當時還笑話過沐英選擇留在這兔子不拉屎的偏遠地區。

沐英18歲的時候朱元璋就讓他恢復了本姓——沐,這也可能就是個信號,為了和朱元璋的親生兒子在分封上有個區分。沐英是聰明人,選擇留在雲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3)沐英選擇留在雲南,無疑是個良好的開端,也許朱元璋很希望那些功臣們能夠效仿,可惜沒有人覺悟,導致後來朱元璋不得不動手清理。“鳥弓藏,走狗烹”,也許劉伯溫早就看到了,有過暗示,可是那些在戰場上攻無不克的功臣們,有哪個能聽進去。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前,對自己手下確實好,什麼東西都先分給他們,自己不要。這就給了這些功臣們錯覺,以為朱元璋不會變。他們不懂得:以前是朱元璋花錢僱人打天下,不多付錢能有人願意賣命嗎?等天下打下來了,再等著封賞,那不是等於在搶地主家的糧食嗎?哪個地主願意把糧食分給別人呢?所以等待他們的最終是大清洗。

02

沐英性格純良,為人低調,年少聰明勤快,深得朱元璋夫妻喜愛。

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明史·沐英傳》

(1)“府中機務繁雜堆積,沐英年紀雖輕,卻聰明敏悟,剖決事務,毫無遺漏。孝慈皇后多次稱讚他的才幹,太祖也十分器重他。”

沐英從小跟在朱元璋身邊,學習了很多東西,能力很強,有眼力勁,很合朱元璋的心。也許沐英和朱元璋一樣都是孤兒,都討過飯,朱元璋也願意教他,這使得沐英能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問題。沐英在入雲南之前,就因為征討吐蕃有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幾代後就被封為黔國公。

(2)雲南民族眾多,勢力複雜,當年諸葛亮平定西南都頗費力氣,沐英用了幾年,打敗了雲南各方勢力,其中包括金庸武俠小說裡有名的“段氏”。他命令軍隊戰時打仗,閒時屯田,還招引外省百姓來雲南屯田,糧食收穫大有增加,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

沐英聰明,雲南各地的進貢,他把好的送給朱元璋,說是進貢給朝廷的,屯田他先給朱元璋打了個報告,說明屯田的好處。因為提前報備了,朱元璋對他幹了什麼事瞭如指掌,所以朱元璋很放心。

不是沒有人提醒朱元璋,說是沐英在雲南越來越壯大,要防範他謀反,朱元璋卻說:我的孩子我還不知道?意思是沐英我放心,你們管多了,從此沒人在朱元璋面前再說沐英。朱元璋曾高興地說:“自從沐英鎮守在西南,朕就高枕無憂了。”

03

沐氏也確實赤膽忠心,誓死保衛朱家,朱元璋沒有看錯人。

(1)沐英在雲南疏浚河道、興修水利、招引商人興商、修道路、增設學府、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使人民安居樂業,很受老百姓愛戴。他的事蹟傳到京城,朱元璋很高興。

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

(2)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沐英得知皇太子朱標去世,痛哭不已,朱標就像他的親弟弟,從小跟在沐英身後,沐英看著他長大,兩人感情最深。

太子去世的事情剛過,沐英還沒緩過來,馬皇后又去世了,沐英視馬皇后為母親,聞訊一口老血噴了出來,一下子病倒了,很快死在雲南,終年48歲。雲南軍民聞訊號哭震天,被征服的夷族也都為之流淚。

沐英的死,朱元璋倍感痛惜,下旨把沐英靈柩運送回京城,入朱家陵墓,追封沐英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沐英的兒子做了駙馬都尉,娶了成祖女兒常寧公主。

沐英雖然死了,但是沐氏族規卻留了下來,“世代守護大明朝,勢於明朝共存亡”。每一代沐王都將雲南管理的極好,沒怎麼出過亂子,直至明末。

04

結束語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為了解除威脅,跟隨他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幾乎被屠戮殆盡,自建文帝起削藩,並沒有波及到沐氏,沐家世襲,鎮守了雲南整整270年的時間!

在清軍攻破雲南後,第11代沐王沐天波帶著兒子沐忠亮追隨永曆帝逃往緬甸,卻在緬甸遭遇埋伏,父子倆皆遇難,從此,鎮守雲南邊疆270年的沐王府徹底消亡。


妖百慧1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有一個家族鎮守了雲南兩百多年,直到明朝滅亡後,這個家族還在為反清復明做著努力,這個家族就是明代的沐氏一族。

沐氏一族,第一代家主是沐英。沐英是誰?他是朱元璋的養子。在當年元末那個混亂的時代,百姓流離失所。七歲的沐英與母親躲避戰亂而逃難,但母親卻不幸在途中遇難。成為孤兒的沐英流落至濠州,當時的朱元璋正在濠州起義,無意中認識到了這個可憐的小孩子,見他乖巧可愛,便與馬皇后將他收為養子,視為己出。

明代沐氏家族為何可以鎮守雲南近三個世紀?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成這三個方面:

第一、

沐英是朱元璋夫妻第一個養育的孩子,相識於微末,感情深厚。沐英和朱元璋其他的養子不同,兩人相識的時候一方面沐英才8歲,心思單純;另一方面朱元璋當時只是一個紅巾軍小頭目,遠沒有後來的權勢,因此這對父子相認的目的很單純。另外朱元璋夫妻一直到1355年才有了親生兒子朱標,在這之間的3年沐英受到了這對夫妻的所有關愛,這種感情基礎是其他養子甚至於朱元璋的親兒子比不了的。

第二、雲南形勢。1381-1382,明軍在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宿將統帥下,迅速平定雲南。迅速建立行政體系。大的戰爭好結束,日後雲南無休止的戰爭對大明的消耗很大。有日本學者統計至少有一百八十個衛所的士兵參加了後來的雲南戰爭。(《海與帝國》)。戚繼光的祖先就陣亡在這場戰爭中。留心這一時期的明軍作戰情況就會發現,非常注重昆明、曲靖、貴陽、鎮遠的交通,大渡河、東川、昆明的交通。雲南的兵員、供給,在很長時間裡需要這兩條大動脈。這時候衛所圖到雲南就是兩條線。如此持續的戰爭。加上元朝的先例。雲南需要世鎮。

第三、

沐氏家族起到的作為明朝政府代表和與雲南及周邊國家政治勢力之間橋樑紐帶的作用。

沐氏家族極力周旋於雲南地方勢力,以及後世的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和地方政權之間,一方面,憑藉著這種強大政治影響力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偶爾也不乏養寇自重的成分。到永曆帝逃難入緬的時候,緬甸國王還以永曆帝的玉璽和之前明朝詔書大小不相符為理由質疑永曆帝,直到沐天波拿出沐氏家族的印章才使得緬甸國王認可——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的很多地國內外地方政權和沐氏家族建立了一種準封建關係也不為過。






科學與歷史探索


我們在看《鹿鼎記》的時候大多都會注意到其中的一個沐王府,作為反對清朝統治的一個勢力。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沐王府實際上是很希望能夠回到明朝的。

實際上,雲南沐王府最初是在洪武時期由朱元璋的養子開始的,是為黔國公,後追封為黔寧王,後來因為沐氏長期代表明廷鎮守雲南,故而當地的百姓則稱那座王府為沐王府。



沐家被委派鎮守雲南,基本上是貫穿於整個明朝的,我們想想,雖說沐英作為是朱元璋的養子,也是開國元勳,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可是這也不能夠讓後世之君也對沐氏如此信任,尤其是在朱棣成為皇帝之後,更加容不得地方藩王的勢力了,所以極力進行削藩。可是,明朝的歷代君王仍然是沒有動沐王府,令人費解。

其實,朱氏對沐氏倍感放心還是有原因的。

一,沐氏不作為皇族,很難對皇帝產生威脅

就如前文所說,沐英雖說是朱元璋的兒子,但是畢竟是養子,當時朱元璋的養子可不止沐英一人,只不過說沐英是諸多養子中比較優秀的一位,所以朱元璋願意給沐英如此榮耀,讓之代守雲南。

所以,從血脈關係而言,沐氏不同於朱姓藩王,並沒有取皇帝而代之的基礎。而且,自朱元璋之後,後世之君和沐王府可沒有那麼多的交情,所以沐氏為臣,必得事君,君臣畢竟有別,只要沐王府能夠安分守己,皇帝一般都不會有所為難的。

二,雲南情況特殊,需要沐家鎮守

如果是沐王府是在離京師比較近或者是在戰略重地,那麼明朝的皇帝肯定早就對沐王府下手了。而令得皇帝如此寬容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雲南這個地方比較特殊。



首先雲南離京師比較遠,作為是大明朝的邊藩,沐王府很難對中央產生實質上的威脅,故而明朝皇帝大體上都是表示無所謂。

並且,因為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在風俗習慣、人文地理上都和內地不太一樣,再加上還有諸多大小不一的土司政權,極為繁雜,所以沐王府作為朝廷外派的一個勢力,在這其中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給朝廷守好西南的門戶,不至於因為繁雜而生亂。

還有,實際上沐王府手上的兵權並不多,如果是要用兵,沐王府還需要向朝廷外派的衛所(駐地方部隊)調兵,所以也令得朝廷對其比較放心。


妙齡老翁談歷史


明朝的時期官場風雲變幻,其中言官制度的存在,讓無數官員小心翼翼,生怕惹到了這些進諫起來不要命的文人。

而且在朱元璋時期,無數權貴功臣被殺頭,可是在這其中卻有一個存在了近三個世紀的家族,他們不僅備受尊敬、皇帝也十分信任他們。

沐氏家族是在朱元璋時期被派去鎮守雲南的家族。

存在的時間幾乎與明朝共長短,在這兩百多年裡,他們被封過二王、一侯一伯、九國公、四都督,幾代都備受寵愛、位居高位,可以說在大明朝代沒有哪個家族能比得過他們。

在沐英被朱元璋派去雲南後,沐氏家族在雲南生根發芽,並且掌握了雲南的軍事大權,在水利、教育、科舉和農業方面都有所涉足,可以說他們到來以後對雲南的經濟有著極大的推動,對雲南的貢獻功不可沒。

沐英是誰?

他是朱元璋的養子。在當年元末那個混亂的時代,百姓流離失所。

七歲的沐英與母親躲避戰亂而逃難,但母親卻不幸在途中遇難。

成為孤兒的沐英流落至濠州,當時的朱元璋正在濠州起義,無意中認識到了這個可憐的小孩子,見他乖巧可愛,便與馬皇后將他收為養子,視為己出。

而沐氏家族在雲南的兩百年裡,與當地的官員、巡撫和監管太監甚至皇帝都進行著爭奪權力的政治戰鬥和博弈。

可以說雲南兩百多年的地方發展史一定有沐氏家族的身影。

在1381年-1382年,明軍在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宿將統帥下,迅速平定雲南。

迅速建立行政體系。大的戰爭好結束,日後雲南無休止的戰爭對大明的消耗很大。

有日本學者統計至少有一百八十個衛所的士兵參加了後來的雲南戰爭。

戚繼光的祖先就陣亡在這場戰爭中。

留心這一時期的明軍作戰情況就會發現,非常注重昆明、曲靖、貴陽、鎮遠的交通,大渡河、東川、昆明的交通。

雲南的兵員、供給,在很長時間裡需要這兩條大動脈。

這時候衛所圖到雲南就是兩條線。如此持續的戰爭。

加上元朝的先例。雲南需要世鎮。

而且在這兩百多年裡沐氏家族一直能保持被寵信,擁有很大的軍事實力和權力。

並且在雲南也有很大的威勢和人望,這在明朝是獨一無二的,在整個中國封建王朝史也是罕見的。

沐氏家族是代表皇室去徵收雲南,可以說身後站的是皇室宗族,他並不是單純的藩王或流官,所以擁有政府的權威也有相當的自主權。

雲南是一塊特殊的地域,在沐氏家族去之前可以說是一塊還未開發完全的窮鄉僻壤。

但是卻是一塊非常有戰略位置的地方,雲南還有相當多的少數民族,中央管理起來相當麻煩,所以需要一位忠實可靠的官員去世代鎮守這片土地。

而這個官員不僅僅需要忠誠,還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而沐氏家族在戰爭中與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戰爭素養方面肯定是沒問題,朱家也願意相信他們,而且沐氏家族人員素質都很高。

相對於派藩王去雲南,皇上對沐氏家族更少了一層猜忌,反叛的概率也會更小一點。

沐氏家族在上任後對雲南的教育水業、農業、建造橋樑和文化上都幫助雲南更上一層樓。

也正是有這些功績,皇上才願意去給他們權力讓他們掌管雲南。

沐氏家族,起到的作為明朝政府代表,和與雲南及周邊國家政治勢力之間,橋樑紐帶的作用。

在此期間,沐氏家族極力周旋於雲南地方勢力,以及後世的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和地方政權之間。

一方面,憑藉著這種強大政治影響力為朝廷效力。

另一方面,偶爾也不乏養寇自重的成分。

到永曆帝逃難入緬的時候,緬甸國王還以永曆帝的玉璽和之前明朝詔書大小不相符為理由質疑永曆帝,直到沐天波拿出沐氏家族的印章才使得緬甸國王認可。

從某種意義上,當時的很多地國內外地方政權,和沐氏家族建立了一種準封建關係也不為過。

而且沐氏家族在雲南根深蒂固,對於雲南的少數民族有很深的根基和威望,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也非常有影響力。

沐氏家族正是靠著這些才能躲過一次又一次的滅門抄家危機和彈劾。

沐氏家族不僅僅只是在政績上比較突出,他們在官場也是如魚得水,願意出錢去結交權貴,通過聯姻的方法討得皇室的歡喜,深諳官道。

不論沐氏家族有多會翻雲覆雨,到最後都是朱家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懂得皇帝心緒、深諳官道又有能力才能讓沐氏家族更長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今日頭條【歷史怪誕說】


歷史怪誕說


明氏沐氏家族在雲南的情況非常特殊,他們世代鎮守雲南,但是並沒有“制度”上的保障,他們不是“雲南王”,雲南也不是他們家的封地,他們家的有世襲的爵位(黔國公),但明朝的爵位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並不是土地和人民的實封,大多數的公爵、侯爵都不到封國就任的,沐氏家族的“家長”雖然世代承襲黔國公的爵位,但是他們在雲南的實力和地位,來源於每代人都可以成為明朝在雲南的武裝部隊總司令——“鎮守雲南總兵官”。但是注意,雲南總兵並不是世襲的職務,當時雲南有大量的世襲職位(各地的土司),但云南總兵不是世襲的,而是朝廷從中央委派的流官。

  • 明成祖時代的雲南軍政區劃地圖


那麼明代的沐氏家族在雲南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體制,擁公爵之虛名,處藩封之實地,以總兵流官之名,負世鎮土司之實。這麼一個奇怪的體制,當然有他奇怪的原因。沐氏家族世代鎮守雲南,源自沐英,可是沐英在雲南幹了一輩子,純屬偶然。明軍打下雲南後不久,就班師回朝,朱元璋鑑於雲南的局面還不是太穩定,於是讓跟隨大軍在雲南的沐英留下來穩定局面,這只是一種臨時安排,在給沐英的詔書裡,朱元璋還說“爾其留鎮,撫綏平定,當召爾還”。意思是你先在這裡安定一下局面,事情搞定了我還是會讓你回來的。

顯然,朱元璋最開始只是想讓沐英在雲南弄一段時間,局勢穩定了就讓他回朝的,但是沐英在雲南幹得太好了,不但把局勢穩定下來了,而且還得到當地的各族首領的擁護,成了雲南安定團結的支柱,後來沐英到南京朝見朱元璋,結果雲南的蠻夷土司、各地百姓,“無老幼,惟恐其不來也,鹹戚然東向”,生怕沐英不能再回雲南,等到沐英返回雲南時,“蠻夷酋長,越境款迎,軍民室家相慶”,顯然雲南對沐氏已經形成了“依賴”,這讓朱元璋不得不讓沐英繼承鎮守雲南。

不過,朱元璋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普通人要是在地方上位高權重,還深得民心,估計死期就到了!可是沐英跟朱元璋關係不一般,沐英八歲就跟了朱元璋,收為義子,小時候跟他姓朱,後來才恢復沐姓,從小在朱元璋身邊長大,跟親兒子一樣親,明初兵權大多掌握在軍中的元老功臣手上,這些人輩份跟朱元璋一樣,他當然不放心,但沐英是養子,有感情,又是他的晚輩,自己在沐英那裡是有絕對的權威的,所以沐英掌兵朱元璋是放心的。沐英的兒子沐春成年後按例去軍中任職,本來是要先做試職(實習),但朱元璋卻說:“是兒也,我家人,非他比,畀實授”。

但是既便如此吧,朱元璋讓沐英鎮守雲南,仍然是臨時措施,他把沐英當乾兒子,雖然比對一般功臣要放心一些,但乾兒子,畢竟還不是親兒了,可是他的兒子們那時還小,擔不起這個擔子,只得讓沐英先在雲南弄著,等到時機成熟,自己的兒子長大可用了,再去雲南取代沐英。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居然英年早逝,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沐英一死,雲南對沐英的依賴就出問題了,局面開始再次不穩定,各族首領對“沐氏”信服、懷念,讓朱元璋不得不讓沐英的兒子沐春去雲南做雲南總兵,這樣本來不是世襲職位的雲南總兵,成了父子相承了。

對此朱元璋是很警惕的,他還是怕雲南最終成了沐家的天下,於是洪武二十六年他把自己比較小的兒子(第十八子)岷王改封到雲南,岷王的封地本來在甘肅,讓岷王去雲南,顯然是要化解沐家在雲南的權勢,朱元璋還特別說了一句“雲南土曠人悍,必親王往鎮之”。可見朱元璋還是覺得親兒子可靠些,洪武二十八年,岷王到達雲南,以親王之尊鎮守雲南,對沐家來說是個很大麻煩和威脅,本來沐家在雲南的天下,到這個時候就該差不多了。

可是這個岷王運氣不好啊,他到雲南沒兩年,朱元璋就掛了,這時沐春已死,弟弟沐晟接了棒,沐晟看到建文帝一心要對付自己的那幫叔叔們,要削藩,於是抓住機會,告發岷王謀反等各種罪狀,建文帝順勢就把岷王給廢了,廢為庶人,流放到福建去了,這下雲南基本上就是沐家的天下沒問題了,可是又是天有不測風雲,建文帝沒幾年居然被朱棣幹掉了。

朱棣上臺,立即宣佈給自己的兄弟岷王平反,恢復封爵不說,還繼續回雲南鎮守,岷王回雲南後,當然跟沐家勢同水火,搞得很不像樣子,朱棣自己以藩王起家造反成功當上皇帝,對各地的藩王其實也是不放心的,岷王做大,對朱棣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沐家堅決反對岷王,且在雲南已經父子相繼了三任(沐英、沐春、沐晟),已經樹大深根,岷王如果要真能扳倒沐家,那時勢力一大,也未必肯聽他這個造反成功才當上皇帝的燕王,更重要的是,朱棣發動交趾戰爭後,雲南成為戰爭第一線,不能沒有真能打仗的人主持大局,就算把雲南交給岷王,他也撐不住,所以永樂六年,朱棣最終下定決心把雲南徹底交給沐家,宣佈把岷王召回京城,後來把他放到湖南的武岡去了。

  • 考古出土的黔國公金冠(昆明呈貢王家營)


岷王走的當年,朱棣正式封沐晟為“黔國公”,本來沐家的爵位是西平侯,西平是為表彰沐英在青海的戰績,西平的地理位置也是指的青海一帶,這次升級為黔國公,並且以“黔”作為封號,把地域的象徵符事情從西北的青海轉到西南地區,表明朱棣徹底承認了沐家在雲南的實際地位,從此明朝中央再也沒有想過要改變這一局面,沐家世鎮雲南算是穩定下來了。

  • 明代後期的黔國公金牌(南京博物院藏)

只愛潘多拉


明朝大力削藩,鞏固中央集權,為何沐氏家族可以鎮守雲南三個世紀?討論這個問題,要從明朝削藩背景、沐氏家族、雲南政治環境這三方面來綜合分析。

明朝削藩背景

明朝立國就採取了一個已經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政策——封分藩王,但這也是朱元璋為了把功臣手裡的權利收回來所採取的權宜之計,他並非不知道西漢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所以削藩成為了必然。本來由太子朱標即位後實行削藩,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方式。朱標仁厚,又是長兄,有威信還友愛兄弟,由他削藩,兄弟們不會太慘,也不容易有人不服。可惜,朱標早逝,皇位繼承人就成了朱標的兒子,這個身份本身就是嚴重問題,侄兒當皇帝,叔叔們個個手握重兵,侄兒要削叔叔的藩,估計沒有一個當叔叔的會服氣。再加上朱允炆一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下手還比較狠,靖難之役不出所料的發生了。

朱棣登基也削藩,靖難之役出了大力的寧王被弄到江西做了個閒散王爺,別的王也逐漸削減權力。在這麼大力度的削藩推行中,有且僅有一家依然世襲鎮守一方,這就是雲南沐家。

沐氏家族

沐氏家族的第一代沐英身份特殊,本是孤兒,被朱元璋和馬秀英夫婦收養,曾姓過朱,後來朱元璋兒子漸漸多了,為避免麻煩,又改回本姓。沐英八歲被收養,十二歲上戰場,十八歲被授帳前都尉,為鎮江守將之一,三十二歲隨鄧愈征討過吐蕃,因軍功封西平侯,還被賜了丹書鐵券(雖然這東西自古以來沒太大用處)。沐英三十七歲時因馬皇后的推薦,和藍玉一起受命為傅友德的副將軍遠征雲南,平定雲南後,唯獨沐英留在雲南,鎮守一方。四十八歲時,沐英病逝雲南。

據稱沐英和馬皇后、朱標關係很好,馬皇后去世,沐英吐血,朱標去世,沐英悲痛不已,一年內去世,鑑於二人的去世時間,這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朱元璋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並讓沐氏子孫永鎮雲南。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雲南由沐英次子沐晟鎮守,沒有記載表明沐家參與了這次變亂。永樂年間,被貶到雲南的岷王朱楩做了不法之事,沐晟出面制止反而被朱楩告了,朱棣只是下詔書訓誡了一下沐晟,並寫信告訴朱楩,因沐英的功勞,不要怪罪沐晟。由此可以推測,沐晟在靖難之役時的態度至少是中立的。永樂年間,沐晟多次出征,有不少軍功,也受了不少封賞。朱高熾在位,特意鑄了徵南將軍印授予沐晟,加太傅,這之後,授印給沐家繼任者成了慣例。沐家一直為朱家鎮守雲南,直到明末。末代黔國公沐天波護永曆帝逃往緬甸,被緬甸人殺害。

雲南政治環境

雲南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唐朝這裡曾建有南詔國(《仙劍奇俠傳》中有描寫),後被國內世代將門的段思平滅了,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國(《天龍八部》中有描寫),與宋相鄰。元朝時期,忽必烈派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管理雲南,並設梁王為雲南最高行政軍事代表。元末代“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在元順帝北逃之後依然效忠元庭,曲靖白石江之戰敗於明軍,自殺而死,他所對陣的明軍由傅友德、藍玉、沐英率領。

梁王雖死,蒙元勢力並未立刻完全從雲南清除;

同時,大理段氏在蒙古統治下並未滅族,依然保有一方勢力;雲南還有很多其它少數民族土司勢力,對明政府並不俯首帖耳。在如此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沐家世代是各方勢力的統領及調停人,平時統領雲南各衛所,在必要時還可以調動四川和貴州的兵。

由以上對明朝削藩背景、沐氏家族、雲南政治環境的描述可以知道,沐家在雲南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在明朝大力削藩時,沐家依然世代鎮守雲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沐英是為了養母馬皇后去世嘔血,為了兄弟朱標的去世發病身亡的第一人,對朱元璋的忠誠是毫無疑問的。朱元璋也十分信任這個養子,在剪除功臣的時候沒有動沐英分毫。信任很重要。

二、沐晟在靖難之役時的站隊對了,至少不是在朱棣的對立面,延續了明朝廷對沐氏家族的信任。關鍵時刻的立場很重要。

三、對於明朝廷,雲南偏遠,需要有得力又忠誠的人來鎮守,朱元璋和朱棣都信任的沐家恰巧是最佳人選。

四、雲南政治環境複雜,在此鎮守的人必須有能威懾人的爵位和足夠的權力,把沐家的爵位和兵權削了就鎮不住當地各種勢力了。

綜上所述,雲南複雜的政治環境讓鎮守者必須保有爵位和兵權,而沐家前兩代表現出的忠誠和能力讓他們一族被選定鎮守雲南,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相結合,讓沐家躲過了削藩大潮。

我是卷舒風雲潤天地,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卷舒風雲潤天地


因為沐氏家族的老祖宗沐英是朱元璋的乾兒子,不過僅憑這點還不能完全讓朱元璋放心。

沐英是朱元璋在路邊撿回來的,當時他與夫人看到沐英挺可憐,膝下又無子女,就把沐英認作乾兒子,起名為朱英,沐姓是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改的。

這個沐英的功績什麼的就不多說了,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功勞肯定是非常大的,我就不做敘述,我們來探討為什麼沐英能深得朱元璋信任。

感恩之心人人都會有的,更何況當年沐英還是個小孩子,為了報答朱元璋的養育之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十幾年,每次殺敵都是衝在前面,最危險最困難的事他都要去做,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忠義,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裡,對沐英也非常肯定。


沐英平定雲南之後,就留在了雲南,但是有一個問題,朱元璋疑心很重,當年的開國功臣都差不多被殺光了,沐英在雲南那麼遠的地方,他相當於雲南地區的土皇帝,要是沐英養兵造反,那自己這江山豈不是沒了,但沐英是自己的乾兒子,十幾年走過來,朱元璋對他的品性很瞭解,認為沐英不是這樣的人,但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於是朱元璋做了最後一次試探。

那一次沐英到京城述職,朱元璋留下來請他吃飯,吃飯的時候朱元璋嘀咕到: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誰的孩子呢?

其實朱元璋這就開始試探了。

朱英一個勁兒的回答:我只是陛下和皇后的孩子,深沐陛下的養育之恩。

朱元璋似乎還是不滿意,一次不夠又反覆問了好多遍,朱英就始終磕著頭重複那句話,最後朱元璋一下子笑出聲來。

對沐英說:你是朕的養子,你不能再隨朕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唸深沐之恩,就賜你沐姓吧。

通過朱元璋這句話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重點在於沐英知道感恩,給他賜沐姓更是完全肯定了沐英,所以朱元璋對沐英放心,讓他鎮守雲南。


歷史先森


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韋小寶的七個夫人中有一個叫沐劍屏的,她的身份是雲南沐王府的小郡主。在《鹿鼎記》中這個雲南沐王府還是頗有一番實力的:一度派人混進皇宮刺殺清朝的康熙皇帝,還和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討論過明朝皇室的正統問題。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很多幫派都是歷史上曾真實存在過的——天地會就是歷史上曾真實存在過,陳近南也是實有其人的。至於這個雲南沐王府其實也是存在於真實的歷史之中的,那麼這個沐王府究竟是何來歷呢?

沐王府的開山鼻祖是沐英。元至正四年(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定遠縣,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同鄉,與此同時他和朱元璋也有著相似的早年經歷——他們都出生於貧寒之家。在沐英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後來這對母子為了躲避戰亂、饑荒只得四處流浪,沐英的母親就在逃難的路上死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歲的沐英一路流浪到濠州城,這時已起兵的朱元璋在偶然間遇到了流浪至此的沐英,也許是相似的出身經歷使朱元璋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就把小沐英養在自己身邊,從此以後沐英就認朱元璋為義父,認朱元璋的妻子馬氏(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為義母,他的名字也一度改為朱英。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這年十二歲的朱英第一次隨軍出征,不過此戰他並未立下戰功,更多的時候是隨侍在朱元璋身邊。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八歲的朱英開始獨當一面擔當軍事要職:朱元璋任命他為帳前都尉,負責鎮守鎮江(今江蘇省鎮江市),後來又被提拔為鎮守江西廣信(今江西上饒)的指揮使。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取福建的戰役中朱英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分水關,佔領崇安(屬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又攻破閔溪十八寨,俘虜陳友定部將馮谷保。此戰之後朱元璋命朱英恢復沐姓,移師建寧(今福建三明建寧縣),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併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這一時期的北元政權不僅控制著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肅的擴廓帖木兒;遼東的納哈出;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仍奉大元正朔,與此同時北元同高麗、畏兀兒等藩屬仍保持著政治、經濟上的聯繫。1369年徐達在沈兒峪大破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逃奔和林,明軍平定陝甘地區。隨後朱元璋的目光開始轉向雲南地區,事實上這一地區的情況比陝甘要更為複雜:在秦漢之前雲南屬於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漢武帝時期將西南夷納入到版圖之中,然而這一地區地形崎嶇複雜、民族眾多,長期以來一直叛服不定。蜀漢丞相諸葛亮對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採取恩威並施、攻心為上的策略才暫時將這一地區平定下來。到了唐代在雲南的洱海地區出現了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個部族,合稱六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詔,開創了統一的南詔政權。南詔統一之後和唐朝的關係幾度出現反覆波折:公元830年1月2日南詔軍隊攻破成都,擄掠了五萬人。然而這僅僅只是開始,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南詔把戰火燃遍唐朝的西南國土,一度成為除吐蕃之外令唐朝頭疼的又一大邊患。天覆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929年“大長和”國被大天興國取代,次年大天興國又被大義寧國所取代,直到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才使雲南地區重新恢復相對安定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滅後蜀後大理入貢宋朝,宋與大理以大渡河劃界而治。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10萬大軍分兵三路征服了雲南的大理政權。

蒙古人征服雲南後對這裡的治理模式與其他地區有很大的不同——儘管元朝設置了雲南行省,但相比其他行省而言:雲南行省幾乎沒下設府縣,也就是說雲南行省幾乎沒有深入地方的下級行政機構,那麼雲南行省是如何進行地方治理的呢?原來元朝中央政府幾乎不向雲南地區委派地方行政官吏,而是任命雲南地區原來的地方部族首領治理當地,這種治理模式被稱為土司制度。與此同時元朝冊封藩王率軍鎮守雲南,以保持對地方土司的威懾。朱元璋驅逐元順帝時鎮守雲南的蒙古藩王就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蒙古在征服大理後並沒消滅大理段氏家族,而是封其為世襲大理總管,從而利用段氏的餘威治理雲南。朱元璋要平定雲南就必須打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以及臣服於他的段氏家族、地方土司等勢力。洪武十四年(1381年)農曆九月朱元璋終於開始了平定雲南的軍事行動:以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軍三十萬征討雲南。明軍在白石江大破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的軍隊,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訊自殺,明軍一鼓作氣趁勢消滅了段氏割據政權,一時間雲南土司競相歸附,雲南得以平定。

儘管雲南得以平定,但朱元璋很快又思考起另一個問題來:雲南扼守西南門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然而距離內地太過遙遠,當地地形複雜、民族眾多,開發程度較低。雲南當地的土司政權儘管臣服於明朝,然而在天高皇帝遠的狀態下實際成為了半割據政權,鑑於這一地區複雜的局勢有必要委派一位皇帝信得過的重臣鎮守於此。朱元璋思前想後覺得沐英是最合適的人選:如果委派其他大臣前去不免使朱元璋擔心他們與當地土司勾結漸成割據勢力;如果委派自己的子侄的話,試問這些養尊處優的龍子龍孫們誰願去當時基本還屬於蠻荒之地的雲南受苦呢?沐英在名分上是朱元璋的義子,但在血緣上與朱氏皇族畢竟不同,由他以藩王之名代天子鎮守雲南最為合適。沐英為人不苟言笑,但卻禮賢下士、待人謙和,與此同時他始終盡忠職守為大明王朝駐邊,對朝中事務幾乎從不參與,以免觸犯忌諱、招人忌憚。

事實上在明軍平定雲南後當地土司的勢力仍很強大,沐英及其後人一直作為明王朝經略雲南的干城,每當有土司叛亂之時沐氏家族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早在1312年傣族先民就在今天的雲南西南部、緬甸中北部建立了麓川國。1382年明朝平定雲南後麓川首領思倫法將元朝所賜印信交於明朝,於是明朝冊封思倫法為麓川平緬宣慰使司世襲宣慰使,麓川由此成為明朝治下的土司政權,但獨立性仍相當強。洪武二十一年(1388)雲南麓川宣慰司思倫發舉兵30萬(號稱)反明,奉朱元璋之命鎮守雲南的平西侯沐英即刻挑選3萬精騎前往平叛。明軍的戰馬一見到思倫發的象兵就嚇得四處打轉。在這樣的情形下沐英想到了利用明軍的火器優勢,不過此時明軍的火器有一個缺陷:打一發之後需要花相對較長的時間填充火藥,還沒等彈藥裝填完畢也許敵人就已衝到眼前了。沐英針對這一缺陷命令部隊將火銃、神機箭分置三行,第一行發射完畢就自動退下裝填彈藥,第二行則前進射擊,第二行射擊完畢再退下裝填彈藥,第三行前進射擊,等第三行設計完畢時之前的第一行已裝填好彈藥,如此循環往復。此戰沐英斬首四萬餘人,生獲三十七頭戰象。

沐英不僅以武力為明王朝鎮守雲南,同時也為明王朝治理經略雲南:沐英招引外省百姓來雲南屯田,一時間雲南屯田大興,糧食收穫大有增加。沐英還以屯田的增減考察官吏的政績。沐英治理雲南期間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沐英還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大滇池,興修水利;招引商人來雲南,運進米穀、布匹和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沐英還整修道路,保護糧運,使雲南農商都有發展。沐英增設府學、州學、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每個月賜給飲食,每年賜給衣服。他本人也經常讀書,手不釋卷,工作閒暇之餘就找儒生講說經史。1392年沐英在皇太子朱標死後不久也身故了,然而正是沐英的身故使沐氏家族得以避開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與各位叔父之間的矛盾。沐英為沐氏家族留下一條祖訓:“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 整個有明一代沐氏家族的子孫中儘管才幹良莠不齊,但都能秉承這一祖訓——竭忠盡智為大明王朝守邊,與此同時竭力使自己置身於朝中政務之外。甚至直到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之後沐家還在西南地區堅持了十餘年的抗清鬥爭,1658年沐王府最後一代主人沐天波讓沐家的男丁全部入贅當地土司家族,以此為家族留下血脈香火,而他自己追隨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進入緬甸。1661年8月13日緬甸國王在吳三桂的軍事威脅下抓捕了永曆帝君臣,沐天波在奪刀自衛並殺死九名緬甸士兵後被害。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雲南沐氏,一十六世鎮守邊陲二百八十年,累計二王、一侯、一伯、十公、四都督。由一個家族執掌地方,伴隨一個王朝,這在歷史上獨一無二。

沐家哪來的本領,以一個異姓諸侯王身份,受到如此信任,即便在削藩事件中,依然堅挺?

這要歸功於沐家第一代,沐英留下的優良家風,讓沐家人始終保持對朝廷的忠誠。另外雲南邊陲也確實需要一位皇家信任的人,替他們鎮守。沐家雖有藩王之實,卻無藩王之害的勢力,也讓朝廷放心。最後,沐家遠離政治漩渦,也是家族長保的重要因素。

忠誠:沐英留下的優良家風

沐英是個孤兒,出生就失去父親,一直跟母親過著流浪兒的生活,七歲母親又去世了,典型的苦命孩。

一年後好運來了,他被朱元璋收養,起名朱英。那時朱元璋和馬秀英還沒有孩子,他倆把小朱英當成了親兒子,還特地給他請老師了,教他讀書學習,朱元璋親自教他領兵打仗。

沐英十二歲就跟在朱元璋出征,那段時間,他小小年紀就懂得照顧養父的生活起居,讓朱元璋對他疼愛有加。

十八歲開始,沐英開始從軍作戰,他的馬蹄幾乎踏遍了整個中國。二十六歲就出任大都督府同知,三十二歲被封西平侯。三十七歲隨傅友德平定雲南殘元勢力,此後留守雲南。

沐英雖是養子,但與朱家感情至深。馬皇后去世的消息傳來,沐英傷心過度,以至於落下咳血的毛病。太子朱標的去世,對沐英打擊太大,兩個月後,他就在悲傷中離世,時年四十八歲!

沐英死後,朱元璋很傷心,讓沐英的靈柩送到京城,他親自迎接,並追封沐英為黔寧王,配享太廟。

沐英死後,他留下一個家訓,其中頭兩條就是:忠於國家、效忠皇帝。沐家世守雲南,對朱明王朝的忠誠從來不打折扣,大明若干次平定雲南暴亂和征伐緬甸交趾,都是沐家毫不猶豫地提刀上馬,緊跟朝廷步伐。

即便大明滅亡,流亡政府永明王朱由榔入雲南,沐家第十一世孫沐天波,也毫不猶豫地接納並支持在他身邊,最後在抵抗緬甸人對朱由榔的劫持行動中犧牲。

正是沐家世世代代的忠誠度,讓朱明王朝對他們充滿信任。

有用:大明需要沐氏替它守邊

雲南邊陲歷來不安寧,有邊民的叛亂,還有與交趾、緬甸的衝突,大明二百多年,大小戰爭幾十次,幾乎每一次戰爭都有沐氏的積極參與。

洪武二十六年,沐春平維摩十一寨之亂。二十七年,沐春平越巂蠻、阿資之亂、平廣南酋儂貞佑。洪武三十年,沐春徵南緬,降敵七萬。

永樂三年,沐晟徵緬甸、佐張輔伐交趾,擒偽王黎季犛。永樂十七年,沐晟平交趾富州。宣德元年,沐晟再徵交趾。正統三年,沐晟平定麓川思任發之亂。

成化三年,沐琮平馬龍、麗江、劍川、順寧、羅雄諸叛蠻,捕擒橋甸、南窩叛亂者。弘治十二年,沐昆平龜山、竹箐諸蠻夷,又平普安山賊。正德二年,平師宗民阿本之亂......

從以上不完全數字就可以看出,雲南的局勢相當複雜,朝廷多少有點鞭長莫及。如果沒有信任的人長期駐守,很容易導致邊境失守。

沐家就充當了朱明王朝的邊境守護神,大明離不開沐家!

無害:沐氏的權力不足以危害大明

沐家世守雲南而不被皇族猜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沐家根本沒有多少兵權,沒有擁兵自立的本錢,對大明王朝沒有危害。

可能提到雲南,大家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吳三桂。雖然沐家和吳三桂都是異姓諸侯王,其實完全是兩回事。吳三桂對雲貴地區有治權,有統兵權,而沐氏沒有。

自惠帝朱允炆上臺後,就致力於削藩,不光沐春,就連朱姓諸侯王也被削奪兵權。朱棣雖然是削藩事件的最終受益人,但他上臺後,不出意外地堅持削藩政策。

所以,沐家其實根本沒有兵權,只有少量家丁。每逢戰事,沐氏要憑朝廷符節,才可以調動駐地軍隊。戰事結束,兵符立刻交還。這種管理體系,保證了藩王們根本沒有擁兵自重的可能性。

另外,沐氏只有沐英和沐春兩位王爺,此後逐步被降格為侯、伯,乃至“榮譽稱號”的公。即便這些爵位和稱號,也不全是沾沐英的光,而是累世功績的結果。

沐家作為“外來戶”,在雲南當地的勢力不強,始終沒有與當地文化融合,這也是朱明王朝對沐氏很放心的原因。

在雲南麗江,還有一個木府,這是個納西族土司家族,雖然木府管轄的範圍要比沐氏小得多,但木府卻有相當大的兵權,常規軍隊約五萬人左右。沐氏家族,從某種程度上,其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協調木府這樣的當地勢力與朝廷的關係,是朝廷與地方勢力的粘合劑。

遠禍:遠離政治漩渦讓沐氏家族得以長保

沐氏能在近三百年裡,一直受到信任,跟他們所處的環境也有很大關係。這就是,雲南偏遠,使他們遠離了朝廷的政治鬥爭,永遠不會有被政治鬥爭傾覆的可能。


有史以來,站在政治最頂層、最光輝的家族,往往是覆滅最快的一個,這個宿命無人可以擺脫。原因就是殘酷的政治鬥爭,轉眼之間就能讓人從雲端跌入地獄,輕者身死,重者滅族。

遠的不說,看看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們,有幾個在第一代能躲過災禍的?更不用說,錦衣玉食,膽大包天的後代,在權勢的誘惑下,屢屢做出滅門的事。

沐英被譽為集中了徐達、湯和、李文忠的所有優點,即便這樣,他的言傳身教和留世家訓,真的就對子孫後代那麼起作用嗎?不管用,真正管用的還是環境的影響。

身處偏遠,沐家想捲入政治中心都難。所以,邊瘴之地的雲南,恰恰成了沐氏家族,保全後世子孫的安樂窩。

綜上所說,沐氏以其無可置疑的忠誠度,替大明鎮守邊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又沒有危害朝廷的可能,再加上一直置身於政治漩渦以外,這就是他們能夠二百八十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