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代沐氏家族为何可以镇守云南近三个世纪?

钊君在此


谈到沐氏家族驻守云南,这就要追溯到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的那些事了。公元前1381年,朱元璋命蓝玉、沐英、傅友德率领明军收复云南,这场战争最终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但问题来了,云南位处大明边疆而且局势复杂,必须要一位既有能力又信得过的人来驻守,那么谁可堪大任呢?



沐英!朱元璋毫不犹豫的想到了他。沐英是何许人呢?为何朱元璋放心让他留守云南呢?沐英还真有点背景,他是朱元璋的儿子,但不是亲儿子是养子。当年沐英流离失所,很小的时候爹妈就离开了人世,八岁时那年朱元璋看他可怜,有点像小时候的自己,于是就把他带在身边培养,沐英从小在朱元璋的教导下成长起来,并且功勋卓著而且人品不错,对朱元璋是绝对的忠诚,毕竟朱元璋一直拿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如此看来,沐英留守云南也合情合理。

沐氏家族永镇云南世袭当然是朱元璋的意思了,一方面是对沐家的恩赐,另一方面也找不出比沐家更合适的人了。沐家也没让老朱失望,一直忠心耿耿的为大明驻守边疆,当明朝走下坡路的时候,西南少数民族及外国势力袭扰云南,是沐家一直稳定西南局势,保证了边境安宁与云南的良好发展。沐氏家族在明朝的地位有些特殊,沐家的执政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诸侯、藩王、土司或流官,却同时兼有诸侯、藩王、士司和流官的某些特点和权益。但尽管如此,沐家还是与大明王朝荣辱与共二百余年,南明灭亡后,沐家随明朝一道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可敬!可叹!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云南沐王府的大名,为此查过很多历史资料。明朝自建文帝大力削藩,巩固中央集权,为何沐氏家族可以镇守云南三个世纪?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明史·沐英传》

沐英是濠州定远人(今安徽定远县),家里穷,从小没了父亲,跟着母亲到处躲避战乱,路上母亲也死了。8岁那年,朱元璋在郭子义的军队,遇到了讨饭的沐英,可能同病相怜吧,就收他为义子。

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结婚,妻子是郭子义的义女马姑娘。马姑娘待沐英极好,和亲生儿子没有什么两样。朱元璋让沐英跟着他姓朱,改名朱英,自此,朱英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

明朝大力削藩,巩固中央集权,但沐氏家族可以镇守云南三个世纪是有原因的。

01

沐英恭谨谦和,懂得进退,知恩图报,深得朱元璋夫妻信任。

(1)当年跟着朱元璋征天下的名将们,人人幻想着功成名就,跟着朱元璋享受高官厚禄,只有沐英在建功立业后,愿意留在偏远的云南镇守,为朱元璋做西南屏障。

沐英由朱元璋抚养长大,朱元璋的脾气秉性他比别人了解,沐英的选择也不能排除有远离朝堂避乱的意思。但是沐英的选择无疑使朱元璋非常满意,更加信任他了。

(2)当年同沐英一起征云南的还有傅有德和兰玉,这二位可没有沐英的眼光,在为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一并被清洗了,也许他们当时还笑话过沐英选择留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偏远地区。

沐英18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他恢复了本姓——沐,这也可能就是个信号,为了和朱元璋的亲生儿子在分封上有个区分。沐英是聪明人,选择留在云南,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3)沐英选择留在云南,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也许朱元璋很希望那些功臣们能够效仿,可惜没有人觉悟,导致后来朱元璋不得不动手清理。“鸟弓藏,走狗烹”,也许刘伯温早就看到了,有过暗示,可是那些在战场上攻无不克的功臣们,有哪个能听进去。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前,对自己手下确实好,什么东西都先分给他们,自己不要。这就给了这些功臣们错觉,以为朱元璋不会变。他们不懂得:以前是朱元璋花钱雇人打天下,不多付钱能有人愿意卖命吗?等天下打下来了,再等着封赏,那不是等于在抢地主家的粮食吗?哪个地主愿意把粮食分给别人呢?所以等待他们的最终是大清洗。

02

沐英性格纯良,为人低调,年少聪明勤快,深得朱元璋夫妻喜爱。

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明史·沐英传》

(1)“府中机务繁杂堆积,沐英年纪虽轻,却聪明敏悟,剖决事务,毫无遗漏。孝慈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太祖也十分器重他。”

沐英从小跟在朱元璋身边,学习了很多东西,能力很强,有眼力劲,很合朱元璋的心。也许沐英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孤儿,都讨过饭,朱元璋也愿意教他,这使得沐英能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问题。沐英在入云南之前,就因为征讨吐蕃有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几代后就被封为黔国公。

(2)云南民族众多,势力复杂,当年诸葛亮平定西南都颇费力气,沐英用了几年,打败了云南各方势力,其中包括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名的“段氏”。他命令军队战时打仗,闲时屯田,还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粮食收获大有增加,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聪明,云南各地的进贡,他把好的送给朱元璋,说是进贡给朝廷的,屯田他先给朱元璋打了个报告,说明屯田的好处。因为提前报备了,朱元璋对他干了什么事了如指掌,所以朱元璋很放心。

不是没有人提醒朱元璋,说是沐英在云南越来越壮大,要防范他谋反,朱元璋却说:我的孩子我还不知道?意思是沐英我放心,你们管多了,从此没人在朱元璋面前再说沐英。朱元璋曾高兴地说:“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

03

沐氏也确实赤胆忠心,誓死保卫朱家,朱元璋没有看错人。

(1)沐英在云南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招引商人兴商、修道路、增设学府、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使人民安居乐业,很受老百姓爱戴。他的事迹传到京城,朱元璋很高兴。

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2)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沐英得知皇太子朱标去世,痛哭不已,朱标就像他的亲弟弟,从小跟在沐英身后,沐英看着他长大,两人感情最深。

太子去世的事情刚过,沐英还没缓过来,马皇后又去世了,沐英视马皇后为母亲,闻讯一口老血喷了出来,一下子病倒了,很快死在云南,终年48岁。云南军民闻讯号哭震天,被征服的夷族也都为之流泪。

沐英的死,朱元璋倍感痛惜,下旨把沐英灵柩运送回京城,入朱家陵墓,追封沐英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沐英的儿子做了驸马都尉,娶了成祖女儿常宁公主。

沐英虽然死了,但是沐氏族规却留了下来,“世代守护大明朝,势于明朝共存亡”。每一代沐王都将云南管理的极好,没怎么出过乱子,直至明末。

04

结束语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解除威胁,跟随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戮殆尽,自建文帝起削藩,并没有波及到沐氏,沐家世袭,镇守了云南整整270年的时间!

在清军攻破云南后,第11代沐王沐天波带着儿子沐忠亮追随永历帝逃往缅甸,却在缅甸遭遇埋伏,父子俩皆遇难,从此,镇守云南边疆270年的沐王府彻底消亡。


妖百慧1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有一个家族镇守了云南两百多年,直到明朝灭亡后,这个家族还在为反清复明做着努力,这个家族就是明代的沐氏一族。

沐氏一族,第一代家主是沐英。沐英是谁?他是朱元璋的养子。在当年元末那个混乱的时代,百姓流离失所。七岁的沐英与母亲躲避战乱而逃难,但母亲却不幸在途中遇难。成为孤儿的沐英流落至濠州,当时的朱元璋正在濠州起义,无意中认识到了这个可怜的小孩子,见他乖巧可爱,便与马皇后将他收为养子,视为己出。

明代沐氏家族为何可以镇守云南近三个世纪?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成这三个方面:

第一、

沐英是朱元璋夫妻第一个养育的孩子,相识于微末,感情深厚。沐英和朱元璋其他的养子不同,两人相识的时候一方面沐英才8岁,心思单纯;另一方面朱元璋当时只是一个红巾军小头目,远没有后来的权势,因此这对父子相认的目的很单纯。另外朱元璋夫妻一直到1355年才有了亲生儿子朱标,在这之间的3年沐英受到了这对夫妻的所有关爱,这种感情基础是其他养子甚至于朱元璋的亲儿子比不了的。

第二、云南形势。1381-1382,明军在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宿将统帅下,迅速平定云南。迅速建立行政体系。大的战争好结束,日后云南无休止的战争对大明的消耗很大。有日本学者统计至少有一百八十个卫所的士兵参加了后来的云南战争。(《海与帝国》)。戚继光的祖先就阵亡在这场战争中。留心这一时期的明军作战情况就会发现,非常注重昆明、曲靖、贵阳、镇远的交通,大渡河、东川、昆明的交通。云南的兵员、供给,在很长时间里需要这两条大动脉。这时候卫所图到云南就是两条线。如此持续的战争。加上元朝的先例。云南需要世镇。

第三、

沐氏家族起到的作为明朝政府代表和与云南及周边国家政治势力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

沐氏家族极力周旋于云南地方势力,以及后世的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地方政权之间,一方面,凭借着这种强大政治影响力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偶尔也不乏养寇自重的成分。到永历帝逃难入缅的时候,缅甸国王还以永历帝的玉玺和之前明朝诏书大小不相符为理由质疑永历帝,直到沐天波拿出沐氏家族的印章才使得缅甸国王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很多地国内外地方政权和沐氏家族建立了一种准封建关系也不为过。






科学与历史探索


我们在看《鹿鼎记》的时候大多都会注意到其中的一个沐王府,作为反对清朝统治的一个势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沐王府实际上是很希望能够回到明朝的。

实际上,云南沐王府最初是在洪武时期由朱元璋的养子开始的,是为黔国公,后追封为黔宁王,后来因为沐氏长期代表明廷镇守云南,故而当地的百姓则称那座王府为沐王府。



沐家被委派镇守云南,基本上是贯穿于整个明朝的,我们想想,虽说沐英作为是朱元璋的养子,也是开国元勋,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可是这也不能够让后世之君也对沐氏如此信任,尤其是在朱棣成为皇帝之后,更加容不得地方藩王的势力了,所以极力进行削藩。可是,明朝的历代君王仍然是没有动沐王府,令人费解。

其实,朱氏对沐氏倍感放心还是有原因的。

一,沐氏不作为皇族,很难对皇帝产生威胁

就如前文所说,沐英虽说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毕竟是养子,当时朱元璋的养子可不止沐英一人,只不过说沐英是诸多养子中比较优秀的一位,所以朱元璋愿意给沐英如此荣耀,让之代守云南。

所以,从血脉关系而言,沐氏不同于朱姓藩王,并没有取皇帝而代之的基础。而且,自朱元璋之后,后世之君和沐王府可没有那么多的交情,所以沐氏为臣,必得事君,君臣毕竟有别,只要沐王府能够安分守己,皇帝一般都不会有所为难的。

二,云南情况特殊,需要沐家镇守

如果是沐王府是在离京师比较近或者是在战略重地,那么明朝的皇帝肯定早就对沐王府下手了。而令得皇帝如此宽容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云南这个地方比较特殊。



首先云南离京师比较远,作为是大明朝的边藩,沐王府很难对中央产生实质上的威胁,故而明朝皇帝大体上都是表示无所谓。

并且,因为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风俗习惯、人文地理上都和内地不太一样,再加上还有诸多大小不一的土司政权,极为繁杂,所以沐王府作为朝廷外派的一个势力,在这其中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给朝廷守好西南的门户,不至于因为繁杂而生乱。

还有,实际上沐王府手上的兵权并不多,如果是要用兵,沐王府还需要向朝廷外派的卫所(驻地方部队)调兵,所以也令得朝廷对其比较放心。


妙龄老翁谈历史


明朝的时期官场风云变幻,其中言官制度的存在,让无数官员小心翼翼,生怕惹到了这些进谏起来不要命的文人。

而且在朱元璋时期,无数权贵功臣被杀头,可是在这其中却有一个存在了近三个世纪的家族,他们不仅备受尊敬、皇帝也十分信任他们。

沐氏家族是在朱元璋时期被派去镇守云南的家族。

存在的时间几乎与明朝共长短,在这两百多年里,他们被封过二王、一侯一伯、九国公、四都督,几代都备受宠爱、位居高位,可以说在大明朝代没有哪个家族能比得过他们。

在沐英被朱元璋派去云南后,沐氏家族在云南生根发芽,并且掌握了云南的军事大权,在水利、教育、科举和农业方面都有所涉足,可以说他们到来以后对云南的经济有着极大的推动,对云南的贡献功不可没。

沐英是谁?

他是朱元璋的养子。在当年元末那个混乱的时代,百姓流离失所。

七岁的沐英与母亲躲避战乱而逃难,但母亲却不幸在途中遇难。

成为孤儿的沐英流落至濠州,当时的朱元璋正在濠州起义,无意中认识到了这个可怜的小孩子,见他乖巧可爱,便与马皇后将他收为养子,视为己出。

而沐氏家族在云南的两百年里,与当地的官员、巡抚和监管太监甚至皇帝都进行着争夺权力的政治战斗和博弈。

可以说云南两百多年的地方发展史一定有沐氏家族的身影。

在1381年-1382年,明军在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宿将统帅下,迅速平定云南。

迅速建立行政体系。大的战争好结束,日后云南无休止的战争对大明的消耗很大。

有日本学者统计至少有一百八十个卫所的士兵参加了后来的云南战争。

戚继光的祖先就阵亡在这场战争中。

留心这一时期的明军作战情况就会发现,非常注重昆明、曲靖、贵阳、镇远的交通,大渡河、东川、昆明的交通。

云南的兵员、供给,在很长时间里需要这两条大动脉。

这时候卫所图到云南就是两条线。如此持续的战争。

加上元朝的先例。云南需要世镇。

而且在这两百多年里沐氏家族一直能保持被宠信,拥有很大的军事实力和权力。

并且在云南也有很大的威势和人望,这在明朝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史也是罕见的。

沐氏家族是代表皇室去征收云南,可以说身后站的是皇室宗族,他并不是单纯的藩王或流官,所以拥有政府的权威也有相当的自主权。

云南是一块特殊的地域,在沐氏家族去之前可以说是一块还未开发完全的穷乡僻壤。

但是却是一块非常有战略位置的地方,云南还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中央管理起来相当麻烦,所以需要一位忠实可靠的官员去世代镇守这片土地。

而这个官员不仅仅需要忠诚,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沐氏家族在战争中与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战争素养方面肯定是没问题,朱家也愿意相信他们,而且沐氏家族人员素质都很高。

相对于派藩王去云南,皇上对沐氏家族更少了一层猜忌,反叛的概率也会更小一点。

沐氏家族在上任后对云南的教育水业、农业、建造桥梁和文化上都帮助云南更上一层楼。

也正是有这些功绩,皇上才愿意去给他们权力让他们掌管云南。

沐氏家族,起到的作为明朝政府代表,和与云南及周边国家政治势力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

在此期间,沐氏家族极力周旋于云南地方势力,以及后世的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地方政权之间。

一方面,凭借着这种强大政治影响力为朝廷效力。

另一方面,偶尔也不乏养寇自重的成分。

到永历帝逃难入缅的时候,缅甸国王还以永历帝的玉玺和之前明朝诏书大小不相符为理由质疑永历帝,直到沐天波拿出沐氏家族的印章才使得缅甸国王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当时的很多地国内外地方政权,和沐氏家族建立了一种准封建关系也不为过。

而且沐氏家族在云南根深蒂固,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很深的根基和威望,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也非常有影响力。

沐氏家族正是靠着这些才能躲过一次又一次的灭门抄家危机和弹劾。

沐氏家族不仅仅只是在政绩上比较突出,他们在官场也是如鱼得水,愿意出钱去结交权贵,通过联姻的方法讨得皇室的欢喜,深谙官道。

不论沐氏家族有多会翻云覆雨,到最后都是朱家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懂得皇帝心绪、深谙官道又有能力才能让沐氏家族更长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今日头条【历史怪诞说】


历史怪诞说


明氏沐氏家族在云南的情况非常特殊,他们世代镇守云南,但是并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他们不是“云南王”,云南也不是他们家的封地,他们家的有世袭的爵位(黔国公),但明朝的爵位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不是土地和人民的实封,大多数的公爵、侯爵都不到封国就任的,沐氏家族的“家长”虽然世代承袭黔国公的爵位,但是他们在云南的实力和地位,来源于每代人都可以成为明朝在云南的武装部队总司令——“镇守云南总兵官”。但是注意,云南总兵并不是世袭的职务,当时云南有大量的世袭职位(各地的土司),但云南总兵不是世袭的,而是朝廷从中央委派的流官。

  • 明成祖时代的云南军政区划地图


那么明代的沐氏家族在云南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体制,拥公爵之虚名,处藩封之实地,以总兵流官之名,负世镇土司之实。这么一个奇怪的体制,当然有他奇怪的原因。沐氏家族世代镇守云南,源自沐英,可是沐英在云南干了一辈子,纯属偶然。明军打下云南后不久,就班师回朝,朱元璋鉴于云南的局面还不是太稳定,于是让跟随大军在云南的沐英留下来稳定局面,这只是一种临时安排,在给沐英的诏书里,朱元璋还说“尔其留镇,抚绥平定,当召尔还”。意思是你先在这里安定一下局面,事情搞定了我还是会让你回来的。

显然,朱元璋最开始只是想让沐英在云南弄一段时间,局势稳定了就让他回朝的,但是沐英在云南干得太好了,不但把局势稳定下来了,而且还得到当地的各族首领的拥护,成了云南安定团结的支柱,后来沐英到南京朝见朱元璋,结果云南的蛮夷土司、各地百姓,“无老幼,惟恐其不来也,咸戚然东向”,生怕沐英不能再回云南,等到沐英返回云南时,“蛮夷酋长,越境款迎,军民室家相庆”,显然云南对沐氏已经形成了“依赖”,这让朱元璋不得不让沐英继承镇守云南。

不过,朱元璋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普通人要是在地方上位高权重,还深得民心,估计死期就到了!可是沐英跟朱元璋关系不一般,沐英八岁就跟了朱元璋,收为义子,小时候跟他姓朱,后来才恢复沐姓,从小在朱元璋身边长大,跟亲儿子一样亲,明初兵权大多掌握在军中的元老功臣手上,这些人辈份跟朱元璋一样,他当然不放心,但沐英是养子,有感情,又是他的晚辈,自己在沐英那里是有绝对的权威的,所以沐英掌兵朱元璋是放心的。沐英的儿子沐春成年后按例去军中任职,本来是要先做试职(实习),但朱元璋却说:“是儿也,我家人,非他比,畀实授”。

但是既便如此吧,朱元璋让沐英镇守云南,仍然是临时措施,他把沐英当干儿子,虽然比对一般功臣要放心一些,但干儿子,毕竟还不是亲儿了,可是他的儿子们那时还小,担不起这个担子,只得让沐英先在云南弄着,等到时机成熟,自己的儿子长大可用了,再去云南取代沐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居然英年早逝,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沐英一死,云南对沐英的依赖就出问题了,局面开始再次不稳定,各族首领对“沐氏”信服、怀念,让朱元璋不得不让沐英的儿子沐春去云南做云南总兵,这样本来不是世袭职位的云南总兵,成了父子相承了。

对此朱元璋是很警惕的,他还是怕云南最终成了沐家的天下,于是洪武二十六年他把自己比较小的儿子(第十八子)岷王改封到云南,岷王的封地本来在甘肃,让岷王去云南,显然是要化解沐家在云南的权势,朱元璋还特别说了一句“云南土旷人悍,必亲王往镇之”。可见朱元璋还是觉得亲儿子可靠些,洪武二十八年,岷王到达云南,以亲王之尊镇守云南,对沐家来说是个很大麻烦和威胁,本来沐家在云南的天下,到这个时候就该差不多了。

可是这个岷王运气不好啊,他到云南没两年,朱元璋就挂了,这时沐春已死,弟弟沐晟接了棒,沐晟看到建文帝一心要对付自己的那帮叔叔们,要削藩,于是抓住机会,告发岷王谋反等各种罪状,建文帝顺势就把岷王给废了,废为庶人,流放到福建去了,这下云南基本上就是沐家的天下没问题了,可是又是天有不测风云,建文帝没几年居然被朱棣干掉了。

朱棣上台,立即宣布给自己的兄弟岷王平反,恢复封爵不说,还继续回云南镇守,岷王回云南后,当然跟沐家势同水火,搞得很不像样子,朱棣自己以藩王起家造反成功当上皇帝,对各地的藩王其实也是不放心的,岷王做大,对朱棣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沐家坚决反对岷王,且在云南已经父子相继了三任(沐英、沐春、沐晟),已经树大深根,岷王如果要真能扳倒沐家,那时势力一大,也未必肯听他这个造反成功才当上皇帝的燕王,更重要的是,朱棣发动交趾战争后,云南成为战争第一线,不能没有真能打仗的人主持大局,就算把云南交给岷王,他也撑不住,所以永乐六年,朱棣最终下定决心把云南彻底交给沐家,宣布把岷王召回京城,后来把他放到湖南的武冈去了。

  • 考古出土的黔国公金冠(昆明呈贡王家营)


岷王走的当年,朱棣正式封沐晟为“黔国公”,本来沐家的爵位是西平侯,西平是为表彰沐英在青海的战绩,西平的地理位置也是指的青海一带,这次升级为黔国公,并且以“黔”作为封号,把地域的象征符事情从西北的青海转到西南地区,表明朱棣彻底承认了沐家在云南的实际地位,从此明朝中央再也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一局面,沐家世镇云南算是稳定下来了。

  • 明代后期的黔国公金牌(南京博物院藏)

只爱潘多拉


明朝大力削藩,巩固中央集权,为何沐氏家族可以镇守云南三个世纪?讨论这个问题,要从明朝削藩背景、沐氏家族、云南政治环境这三方面来综合分析。

明朝削藩背景

明朝立国就采取了一个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政策——封分藩王,但这也是朱元璋为了把功臣手里的权利收回来所采取的权宜之计,他并非不知道西汉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所以削藩成为了必然。本来由太子朱标即位后实行削藩,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式。朱标仁厚,又是长兄,有威信还友爱兄弟,由他削藩,兄弟们不会太惨,也不容易有人不服。可惜,朱标早逝,皇位继承人就成了朱标的儿子,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严重问题,侄儿当皇帝,叔叔们个个手握重兵,侄儿要削叔叔的藩,估计没有一个当叔叔的会服气。再加上朱允炆一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下手还比较狠,靖难之役不出所料的发生了。

朱棣登基也削藩,靖难之役出了大力的宁王被弄到江西做了个闲散王爷,别的王也逐渐削减权力。在这么大力度的削藩推行中,有且仅有一家依然世袭镇守一方,这就是云南沐家。

沐氏家族

沐氏家族的第一代沐英身份特殊,本是孤儿,被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妇收养,曾姓过朱,后来朱元璋儿子渐渐多了,为避免麻烦,又改回本姓。沐英八岁被收养,十二岁上战场,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为镇江守将之一,三十二岁随邓愈征讨过吐蕃,因军功封西平侯,还被赐了丹书铁券(虽然这东西自古以来没太大用处)。沐英三十七岁时因马皇后的推荐,和蓝玉一起受命为傅友德的副将军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后,唯独沐英留在云南,镇守一方。四十八岁时,沐英病逝云南。

据称沐英和马皇后、朱标关系很好,马皇后去世,沐英吐血,朱标去世,沐英悲痛不已,一年内去世,鉴于二人的去世时间,这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朱元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并让沐氏子孙永镇云南。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云南由沐英次子沐晟镇守,没有记载表明沐家参与了这次变乱。永乐年间,被贬到云南的岷王朱楩做了不法之事,沐晟出面制止反而被朱楩告了,朱棣只是下诏书训诫了一下沐晟,并写信告诉朱楩,因沐英的功劳,不要怪罪沐晟。由此可以推测,沐晟在靖难之役时的态度至少是中立的。永乐年间,沐晟多次出征,有不少军功,也受了不少封赏。朱高炽在位,特意铸了征南将军印授予沐晟,加太傅,这之后,授印给沐家继任者成了惯例。沐家一直为朱家镇守云南,直到明末。末代黔国公沐天波护永历帝逃往缅甸,被缅甸人杀害。

云南政治环境

云南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唐朝这里曾建有南诏国(《仙剑奇侠传》中有描写),后被国内世代将门的段思平灭了,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天龙八部》中有描写),与宋相邻。元朝时期,忽必烈派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管理云南,并设梁王为云南最高行政军事代表。元末代“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在元顺帝北逃之后依然效忠元庭,曲靖白石江之战败于明军,自杀而死,他所对阵的明军由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

梁王虽死,蒙元势力并未立刻完全从云南清除;

同时,大理段氏在蒙古统治下并未灭族,依然保有一方势力;云南还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土司势力,对明政府并不俯首帖耳。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沐家世代是各方势力的统领及调停人,平时统领云南各卫所,在必要时还可以调动四川和贵州的兵。

由以上对明朝削藩背景、沐氏家族、云南政治环境的描述可以知道,沐家在云南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在明朝大力削藩时,沐家依然世代镇守云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沐英是为了养母马皇后去世呕血,为了兄弟朱标的去世发病身亡的第一人,对朱元璋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朱元璋也十分信任这个养子,在剪除功臣的时候没有动沐英分毫。信任很重要。

二、沐晟在靖难之役时的站队对了,至少不是在朱棣的对立面,延续了明朝廷对沐氏家族的信任。关键时刻的立场很重要。

三、对于明朝廷,云南偏远,需要有得力又忠诚的人来镇守,朱元璋和朱棣都信任的沐家恰巧是最佳人选。

四、云南政治环境复杂,在此镇守的人必须有能威慑人的爵位和足够的权力,把沐家的爵位和兵权削了就镇不住当地各种势力了。

综上所述,云南复杂的政治环境让镇守者必须保有爵位和兵权,而沐家前两代表现出的忠诚和能力让他们一族被选定镇守云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让沐家躲过了削藩大潮。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卷舒风云润天地


因为沐氏家族的老祖宗沐英是朱元璋的干儿子,不过仅凭这点还不能完全让朱元璋放心。

沐英是朱元璋在路边捡回来的,当时他与夫人看到沐英挺可怜,膝下又无子女,就把沐英认作干儿子,起名为朱英,沐姓是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改的。

这个沐英的功绩什么的就不多说了,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功劳肯定是非常大的,我就不做叙述,我们来探讨为什么沐英能深得朱元璋信任。

感恩之心人人都会有的,更何况当年沐英还是个小孩子,为了报答朱元璋的养育之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十几年,每次杀敌都是冲在前面,最危险最困难的事他都要去做,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忠义,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对沐英也非常肯定。


沐英平定云南之后,就留在了云南,但是有一个问题,朱元璋疑心很重,当年的开国功臣都差不多被杀光了,沐英在云南那么远的地方,他相当于云南地区的土皇帝,要是沐英养兵造反,那自己这江山岂不是没了,但沐英是自己的干儿子,十几年走过来,朱元璋对他的品性很了解,认为沐英不是这样的人,但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朱元璋做了最后一次试探。

那一次沐英到京城述职,朱元璋留下来请他吃饭,吃饭的时候朱元璋嘀咕到: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

其实朱元璋这就开始试探了。

朱英一个劲儿的回答:我只是陛下和皇后的孩子,深沐陛下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似乎还是不满意,一次不够又反复问了好多遍,朱英就始终磕着头重复那句话,最后朱元璋一下子笑出声来。

对沐英说:你是朕的养子,你不能再随朕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之恩,就赐你沐姓吧。

通过朱元璋这句话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重点在于沐英知道感恩,给他赐沐姓更是完全肯定了沐英,所以朱元璋对沐英放心,让他镇守云南。


历史先森


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韦小宝的七个夫人中有一个叫沐剑屏的,她的身份是云南沐王府的小郡主。在《鹿鼎记》中这个云南沐王府还是颇有一番实力的:一度派人混进皇宫刺杀清朝的康熙皇帝,还和天地会的总舵主陈近南讨论过明朝皇室的正统问题。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很多帮派都是历史上曾真实存在过的——天地会就是历史上曾真实存在过,陈近南也是实有其人的。至于这个云南沐王府其实也是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之中的,那么这个沐王府究竟是何来历呢?

沐王府的开山鼻祖是沐英。元至正四年(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定远县,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与此同时他和朱元璋也有着相似的早年经历——他们都出生于贫寒之家。在沐英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这对母子为了躲避战乱、饥荒只得四处流浪,沐英的母亲就在逃难的路上死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岁的沐英一路流浪到濠州城,这时已起兵的朱元璋在偶然间遇到了流浪至此的沐英,也许是相似的出身经历使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把小沐英养在自己身边,从此以后沐英就认朱元璋为义父,认朱元璋的妻子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为义母,他的名字也一度改为朱英。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这年十二岁的朱英第一次随军出征,不过此战他并未立下战功,更多的时候是随侍在朱元璋身边。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八岁的朱英开始独当一面担当军事要职:朱元璋任命他为帐前都尉,负责镇守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后来又被提拔为镇守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的指挥使。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取福建的战役中朱英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属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此战之后朱元璋命朱英恢复沐姓,移师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县),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随后朱元璋的目光开始转向云南地区,事实上这一地区的情况比陕甘要更为复杂:在秦汉之前云南属于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汉武帝时期将西南夷纳入到版图之中,然而这一地区地形崎岖复杂、民族众多,长期以来一直叛服不定。蜀汉丞相诸葛亮对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采取恩威并施、攻心为上的策略才暂时将这一地区平定下来。到了唐代在云南的洱海地区出现了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部族,合称六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开创了统一的南诏政权。南诏统一之后和唐朝的关系几度出现反复波折:公元830年1月2日南诏军队攻破成都,掳掠了五万人。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南诏把战火燃遍唐朝的西南国土,一度成为除吐蕃之外令唐朝头疼的又一大边患。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929年“大长和”国被大天兴国取代,次年大天兴国又被大义宁国所取代,直到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才使云南地区重新恢复相对安定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灭后蜀后大理入贡宋朝,宋与大理以大渡河划界而治。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10万大军分兵三路征服了云南的大理政权。

蒙古人征服云南后对这里的治理模式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元朝设置了云南行省,但相比其他行省而言:云南行省几乎没下设府县,也就是说云南行省几乎没有深入地方的下级行政机构,那么云南行省是如何进行地方治理的呢?原来元朝中央政府几乎不向云南地区委派地方行政官吏,而是任命云南地区原来的地方部族首领治理当地,这种治理模式被称为土司制度。与此同时元朝册封藩王率军镇守云南,以保持对地方土司的威慑。朱元璋驱逐元顺帝时镇守云南的蒙古藩王就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蒙古在征服大理后并没消灭大理段氏家族,而是封其为世袭大理总管,从而利用段氏的余威治理云南。朱元璋要平定云南就必须打败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以及臣服于他的段氏家族、地方土司等势力。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终于开始了平定云南的军事行动: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明军在白石江大破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军队,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明军一鼓作气趁势消灭了段氏割据政权,一时间云南土司竞相归附,云南得以平定。

尽管云南得以平定,但朱元璋很快又思考起另一个问题来:云南扼守西南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然而距离内地太过遥远,当地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开发程度较低。云南当地的土司政权尽管臣服于明朝,然而在天高皇帝远的状态下实际成为了半割据政权,鉴于这一地区复杂的局势有必要委派一位皇帝信得过的重臣镇守于此。朱元璋思前想后觉得沐英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委派其他大臣前去不免使朱元璋担心他们与当地土司勾结渐成割据势力;如果委派自己的子侄的话,试问这些养尊处优的龙子龙孙们谁愿去当时基本还属于蛮荒之地的云南受苦呢?沐英在名分上是朱元璋的义子,但在血缘上与朱氏皇族毕竟不同,由他以藩王之名代天子镇守云南最为合适。沐英为人不苟言笑,但却礼贤下士、待人谦和,与此同时他始终尽忠职守为大明王朝驻边,对朝中事务几乎从不参与,以免触犯忌讳、招人忌惮。

事实上在明军平定云南后当地土司的势力仍很强大,沐英及其后人一直作为明王朝经略云南的干城,每当有土司叛乱之时沐氏家族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早在1312年傣族先民就在今天的云南西南部、缅甸中北部建立了麓川国。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麓川首领思伦法将元朝所赐印信交于明朝,于是明朝册封思伦法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世袭宣慰使,麓川由此成为明朝治下的土司政权,但独立性仍相当强。洪武二十一年(1388)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发举兵30万(号称)反明,奉朱元璋之命镇守云南的平西侯沐英即刻挑选3万精骑前往平叛。明军的战马一见到思伦发的象兵就吓得四处打转。在这样的情形下沐英想到了利用明军的火器优势,不过此时明军的火器有一个缺陷:打一发之后需要花相对较长的时间填充火药,还没等弹药装填完毕也许敌人就已冲到眼前了。沐英针对这一缺陷命令部队将火铳、神机箭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此战沐英斩首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头战象。

沐英不仅以武力为明王朝镇守云南,同时也为明王朝治理经略云南:沐英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一时间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沐英治理云南期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大滇池,兴修水利;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沐英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沐英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每个月赐给饮食,每年赐给衣服。他本人也经常读书,手不释卷,工作闲暇之余就找儒生讲说经史。1392年沐英在皇太子朱标死后不久也身故了,然而正是沐英的身故使沐氏家族得以避开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与各位叔父之间的矛盾。沐英为沐氏家族留下一条祖训:“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整个有明一代沐氏家族的子孙中尽管才干良莠不齐,但都能秉承这一祖训——竭忠尽智为大明王朝守边,与此同时竭力使自己置身于朝中政务之外。甚至直到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后沐家还在西南地区坚持了十余年的抗清斗争,1658年沐王府最后一代主人沐天波让沐家的男丁全部入赘当地土司家族,以此为家族留下血脉香火,而他自己追随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进入缅甸。1661年8月13日缅甸国王在吴三桂的军事威胁下抓捕了永历帝君臣,沐天波在夺刀自卫并杀死九名缅甸士兵后被害。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云南沐氏,一十六世镇守边陲二百八十年,累计二王、一侯、一伯、十公、四都督。由一个家族执掌地方,伴随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独一无二。

沐家哪来的本领,以一个异姓诸侯王身份,受到如此信任,即便在削藩事件中,依然坚挺?

这要归功于沐家第一代,沐英留下的优良家风,让沐家人始终保持对朝廷的忠诚。另外云南边陲也确实需要一位皇家信任的人,替他们镇守。沐家虽有藩王之实,却无藩王之害的势力,也让朝廷放心。最后,沐家远离政治漩涡,也是家族长保的重要因素。

忠诚:沐英留下的优良家风

沐英是个孤儿,出生就失去父亲,一直跟母亲过着流浪儿的生活,七岁母亲又去世了,典型的苦命孩。

一年后好运来了,他被朱元璋收养,起名朱英。那时朱元璋和马秀英还没有孩子,他俩把小朱英当成了亲儿子,还特地给他请老师了,教他读书学习,朱元璋亲自教他领兵打仗。

沐英十二岁就跟在朱元璋出征,那段时间,他小小年纪就懂得照顾养父的生活起居,让朱元璋对他疼爱有加。

十八岁开始,沐英开始从军作战,他的马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国。二十六岁就出任大都督府同知,三十二岁被封西平侯。三十七岁随傅友德平定云南残元势力,此后留守云南。

沐英虽是养子,但与朱家感情至深。马皇后去世的消息传来,沐英伤心过度,以至于落下咳血的毛病。太子朱标的去世,对沐英打击太大,两个月后,他就在悲伤中离世,时年四十八岁!

沐英死后,朱元璋很伤心,让沐英的灵柩送到京城,他亲自迎接,并追封沐英为黔宁王,配享太庙。

沐英死后,他留下一个家训,其中头两条就是:忠于国家、效忠皇帝。沐家世守云南,对朱明王朝的忠诚从来不打折扣,大明若干次平定云南暴乱和征伐缅甸交趾,都是沐家毫不犹豫地提刀上马,紧跟朝廷步伐。

即便大明灭亡,流亡政府永明王朱由榔入云南,沐家第十一世孙沐天波,也毫不犹豫地接纳并支持在他身边,最后在抵抗缅甸人对朱由榔的劫持行动中牺牲。

正是沐家世世代代的忠诚度,让朱明王朝对他们充满信任。

有用:大明需要沐氏替它守边

云南边陲历来不安宁,有边民的叛乱,还有与交趾、缅甸的冲突,大明二百多年,大小战争几十次,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有沐氏的积极参与。

洪武二十六年,沐春平维摩十一寨之乱。二十七年,沐春平越巂蛮、阿资之乱、平广南酋侬贞佑。洪武三十年,沐春征南缅,降敌七万。

永乐三年,沐晟征缅甸、佐张辅伐交趾,擒伪王黎季犛。永乐十七年,沐晟平交趾富州。宣德元年,沐晟再征交趾。正统三年,沐晟平定麓川思任发之乱。

成化三年,沐琮平马龙、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叛蛮,捕擒桥甸、南窝叛乱者。弘治十二年,沐昆平龟山、竹箐诸蛮夷,又平普安山贼。正德二年,平师宗民阿本之乱......

从以上不完全数字就可以看出,云南的局势相当复杂,朝廷多少有点鞭长莫及。如果没有信任的人长期驻守,很容易导致边境失守。

沐家就充当了朱明王朝的边境守护神,大明离不开沐家!

无害:沐氏的权力不足以危害大明

沐家世守云南而不被皇族猜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沐家根本没有多少兵权,没有拥兵自立的本钱,对大明王朝没有危害。

可能提到云南,大家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吴三桂。虽然沐家和吴三桂都是异姓诸侯王,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吴三桂对云贵地区有治权,有统兵权,而沐氏没有。

自惠帝朱允炆上台后,就致力于削藩,不光沐春,就连朱姓诸侯王也被削夺兵权。朱棣虽然是削藩事件的最终受益人,但他上台后,不出意外地坚持削藩政策。

所以,沐家其实根本没有兵权,只有少量家丁。每逢战事,沐氏要凭朝廷符节,才可以调动驻地军队。战事结束,兵符立刻交还。这种管理体系,保证了藩王们根本没有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另外,沐氏只有沐英和沐春两位王爷,此后逐步被降格为侯、伯,乃至“荣誉称号”的公。即便这些爵位和称号,也不全是沾沐英的光,而是累世功绩的结果。

沐家作为“外来户”,在云南当地的势力不强,始终没有与当地文化融合,这也是朱明王朝对沐氏很放心的原因。

在云南丽江,还有一个木府,这是个纳西族土司家族,虽然木府管辖的范围要比沐氏小得多,但木府却有相当大的兵权,常规军队约五万人左右。沐氏家族,从某种程度上,其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协调木府这样的当地势力与朝廷的关系,是朝廷与地方势力的粘合剂。

远祸:远离政治漩涡让沐氏家族得以长保

沐氏能在近三百年里,一直受到信任,跟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云南偏远,使他们远离了朝廷的政治斗争,永远不会有被政治斗争倾覆的可能。


有史以来,站在政治最顶层、最光辉的家族,往往是覆灭最快的一个,这个宿命无人可以摆脱。原因就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转眼之间就能让人从云端跌入地狱,轻者身死,重者灭族。

远的不说,看看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有几个在第一代能躲过灾祸的?更不用说,锦衣玉食,胆大包天的后代,在权势的诱惑下,屡屡做出灭门的事。

沐英被誉为集中了徐达、汤和、李文忠的所有优点,即便这样,他的言传身教和留世家训,真的就对子孙后代那么起作用吗?不管用,真正管用的还是环境的影响。

身处偏远,沐家想卷入政治中心都难。所以,边瘴之地的云南,恰恰成了沐氏家族,保全后世子孙的安乐窝。

综上所说,沐氏以其无可置疑的忠诚度,替大明镇守边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又没有危害朝廷的可能,再加上一直置身于政治漩涡以外,这就是他们能够二百八十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