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鉴赏宋代官窑瓷器?

潺亭


瓷器鉴定真知堂:这个问题,都可以写一本小书了,让我用短短几句话几百个字描述出来,真是有点为难。挂一漏万,目的只是为了传播真知识,请各位大行勿喷,先多谢了。

宋代官窑瓷器,广义上讲,五大名窑几乎都是官窑,还有龙泉官窑,余姚官窑等等,

狭义上讲,也包括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又包括修内司官窑,郊坛官窑。或许还有未发现的南宋官窑遗址,目前尚不可下定论。

北宋官窑,是宋徽宗亲自下令建造的官窑。文献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官窑是为了政和3年宋徽宗搞的文化工程祭祀而做的“新成礼器”。虽然学术界对他的存在有争议,但北宋官窑无疑是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烧造年代太短只有15年不到,二是民间从未见过(北宋时)它是祭祀用礼器,三是靖康之变,金兵破汴京,把文物典章全部掳掠到了五国城。后来金人几次迁都,再后来蒙古人灭金,损失殆尽。所以,目前,尚未能在故宫藏品中分辨出北宋官窑。这是陶瓷史上最大的谜题。等待有志者去研究。探讨。

南宋官窑,分为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修内司窑址在1996年被发现于杭州老虎洞。郊坛官窑早在民国时期就被发现,可以遗物多流失了。南宋曾经为宫廷烧瓷的还有平江窑,余姚窑,或许还有龙泉窑。

修内司官窑的特点,可见杜正贤先生的论著,他是考古发掘的领队,做的是文物修复工作,有最高发言权。据笔者对杜先生公布资料的研究,还有多次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现场观摩,南宋官窑有几个特点,一是打破了官窑无大器的结论,出土了不少25厘米以上的礼器。二是发现了一大批黄釉瓷器,这批东西南北故宫,全世界几乎都没有收藏完整器。如果这种黄釉瓷器整器被发现。那将是陶瓷收藏界一大盛事。三是所谓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者也的历史定论,可能被改写。修内司出土的几乎一半都是灰青釉。

郊坛官窑,目前遗物非常少,仅仅复原了一件兽首花口瓶。所以,对于郊坛官窑的鉴赏,目前只能通过排比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不符合修内司特点的,不符合北宋特点的,官窑器一般定为郊坛官窑。欲知详情,敬请关注本人头条,私信本人,我可以把我的南宋官窑研究论文发给你参考(已经发表在《收藏与投资》杂志上)


瓷器鉴定真知堂


严格意义上的宋代官窑,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排第二,仅在北宋时期烧制,窑址应是在汴京附近,由于黄河多次泛滥而埋在泥沙之下,恐怕是永远不会被发现了。

广义上的宋官,包括南宋官窑,与北宋官窑不同,紫口铁足,说明胎土不同,又分郊坛下及修内司,后者窑址已在杭州郊外发现。

存世宋官瓷多为故官旧藏,除了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外,民间偶有所见。主要特征是单色釉,天青、米黄等,大开片,没有金丝铁线。

传承有序的宋官瓷在拍场上多为七位数以上,但所谓传承有序,无非是经过名家之手,或有名家背书,以别于近年仿品,而非真正是从宋朝一路传承下来,所以说也有水份。

在鉴定方面,历有官哥不分家之说。意思是两类瓷器重叠之处颇多,但有金丝铁线的开片多定为哥窑。近有人以仪器研究不同遗址的瓷片,与故宫藏品对比,试图阐明宋官、哥瓷的关系。

应该提到的是,二十世纪初修建京汉铁路时曾发现一批宋官瓷器,由于当时市场上突然出现久不见踪迹的宋官,日本人以为是自己人的仿制品(日本人极喜宋瓷,时有人试仿),故未收购,导致这批官瓷大部分流向欧美。这恐怕是日本人在搶夺中国古董上唯一输给欧美的一次。这批瓷器大多经伦敦的几个古董商,流入私人藏家之手。近年来偶然释出拍卖。

需要强调的是,这批官瓷,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西方藏界,也是有小圈子的,蛋糕不容圈外人分享。

所以,鉴和赏还是要掰开来,鉴定宋官瓷有一定难度,但并不影响欣赏宋官瓷的隽永风姿。

共同欣赏这几件传承有序(均有65年以上的记录)的官瓷,第三件有可能是明仿。最后一件是哥窑,典型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与官窑不同。

声明: 这几件虽有传承拍卖记录,排除近仿,但并不代表已确定为宋瓷,这里只是为说明宋官、哥瓷特征。勿喷。










卓然堂


整体端庄秀丽 、雍容华贵、造型古朴典雅,简结内敛。釉面纯净肥厚,无金丝铁线的大开片或单色釉为主。











人间正道是沧桑3785


不媚不睁以它们自已的器型釉色,与大自然及周围的环境和协相处,这就是大宋官窑器物的精神,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