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向曾經為新疆兵團建設做出過貢獻的兵團人致敬!

  • 為現在奮鬥在兵團的兵團人喝彩!
  • 大美新疆!美麗兵團!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緣起:我一個親戚從小被過繼到新疆兵團,至今已經幾十年了。在這幾十年中,回來的次數數都數的過來。據說,他的孩子們幾乎都沒回來過。聽這邊人說氣當年把他過繼到新疆,在那裡吃盡了苦,受盡了累。為此,我搜集相關資料,瞭解兵團的前世今生,不禁為曾經為兵團奉獻的兵團人而落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兵團已今非昔比。為建設在一線的兵團人點贊!) ​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歷史沿革 (新疆屯墾戍邊事業源遠流長。)(圖片:大美新疆,美麗兵團)

  • 從西漢屯田戍邊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相襲至今。
  • 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朝細君公主遠嫁烏孫昆莫獵驕靡時,在烏孫國的眩雷(今伊犁河谷)即開始了屯田,史稱赤谷屯田。
  • 西漢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漢駐軍屯田於輪臺(今輪臺),渠犁(今鐵門關和庫爾勒兩地),並置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務。
  • 漢宣帝地節二年至漢元康四年(公元前68-62年),西漢相繼派兵車師交河,設置戊己校尉專司屯田。 ​​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立都護府烏壘城(今輪臺),總領天山南北兩道,屯田遍及西域各地。輪臺、渠犁、焉耆、龜茲(今庫車)、車師前(今吐魯番西)、樓蘭(今羅布泊周圍)、伊循(今鐵門關市米蘭鎮)、姑墨(今阿克蘇)、赤谷(烏孫國都,今伊塞克湖東南)等地都是重要屯田區。西漢時期屯田近70年中逐漸形成都護、戊己校尉、曲侯和屯長四級管理體制,直屬中央大司農管理。
  •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劉秀建立東漢,沿襲西漢管理。
  • 魏晉南北朝的將近400年內,中原政治勢力此消彼長,對西域的管理雖相對削弱,但派遣官吏、推行中央政令從未中斷過。
  • 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西域設伊吾郡,在伊吾大興屯田。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始於貞觀三年(公元630年),截至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歷時161年,以軍屯為主,有軍就有屯,在11個屯田區中,有7個是西域戰略要地,主要分佈於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魯番)、烏壘(今輪臺縣策大雅鄉)、于闐(今和田附近)、庭州(今吉木薩爾縣一帶)、輪臺(唐輪臺、烏魯木齊南部烏拉泊古城)等地。唐代設置支度營田使專管西域屯田,西域屯田出現繁榮局面。 ​​
  • 唐朝中道衰弱之後,以至五代、兩宋時期,西域屯田相繼衰微結束。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元代西域屯田長達20年,軍屯與民屯並舉,後因撤出軍隊,屯田遭到破壞,以至明代逐漸廢弛。主要分佈於哈密力(今哈密西北)、別失八里(今吉木薩爾縣北護堡子)、滕竭兒(今阜康)、亦裡黑(今伊寧)、曲先(今庫車)、可失哈爾(今喀什)、斡端(今和田)、闍輝(今且末)等地。
  • 清朝時期,新疆屯墾空前發展。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政府派蘇德爾募兵到哈密、巴里坤和木壘等地屯田。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1725年,清軍在阿爾泰舉辦屯田。後屯田範圍遍及南北疆。清代屯田共經歷195年,屯田主要分佈在東疆地區巴里坤、哈密和吐魯番3地;北疆地區木壘、奇台、吉木薩爾、阜康、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瑪納斯、庫爾喀喇烏蘇(今烏蘇)、晶河(今精河)、伊犁、塔爾巴哈臺(今塔城)和阿爾泰等13地;南疆地區喀喇沙爾(今焉耆)、新平(今尉犁)、卡克里克(今若羌)、庫車、阿克蘇、烏什、巴爾楚克(今巴楚)、喀什噶爾、葉爾羌以及和田等地。
  • 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三十年(1840-1850年),布彥泰、隆迎阿任伊犁將軍,新疆屯墾掀起第二次高潮。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同治三年(1864年)後,新疆爆發戰亂,浩罕國阿古柏和沙俄乘機侵佔新疆大部分地區,屯墾事業遭到毀滅性破壞。
  • 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
  • 光緒十年(1884年)建立新疆省,左宗棠、劉錦棠大力倡導戍屯,新疆屯墾事業出現第三次高潮。屯墾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新疆經濟的復甦和文化的發展,鞏固了祖國邊疆。​​​
  •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至民國十七年(1912-1928年),楊增新統治新疆,發展民屯。
  • 民國十七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28-1933年),金樹仁統治新疆,屯墾遭到極大破壞。
  • 民國二十二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33-1944年),盛世才統治新疆,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大力支持下,執行兩個三年計劃,建立屯墾委員會。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民國三十三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4-1949年),新疆屯墾事業再次衰落,北疆屯墾全遭破壞,南疆屯墾陷入癱瘓。
  •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組成八路軍南下支隊,南下北返,中原突圍,於1946年秋返回延安,與獨立四旅組成第二縱隊(後獨立六旅歸二縱隊建制),次年3月西渡黃河。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 ​6月,歸一野一兵團建制,出色地完成了自衛反擊、解放大西北、進軍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榮任務。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1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後改稱第六軍,由新四旅和教導旅組成。新四旅前身是1927年黃麻起義組建的光山獨立團發展的紅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後與一方面軍的三十九團合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參加過"百團大戰"。教導旅的前身是中央蘇區紅軍的一部,參加了創建和保衛中央蘇區諸戰役和長征,還有一部分是陝北紅軍和紅二十五軍,後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開闢根據地的鬥爭。後一二九師七七一團等3個團赴延安組成新四旅,晉察冀、冀魯豫的勁旅到邊區,組成教導旅。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時,新疆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落後,發展處於停滯狀態,人民生活貧苦不堪。第六軍先後參加了保衛延安等重大戰役,解放西安,攻克蘭州。​
  • 1949年11月,由二兵團轉隸一兵團建制,由司令員王震、政治委員徐立清率領進軍新疆,進駐哈密,剿匪反霸,建立政權,創建了哈密墾區。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命令,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部起義部隊於1949年12月7日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新疆三區革命民族軍於1949年12月20日正式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 一兵團從二、六軍中抽調大批優秀政工幹部到二十二兵團和五軍的軍、師、團中,建立起各級黨委會和政治工作機構及制度,加強了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二十​二兵團和五軍黨的工作和部隊建設。
  • 1950年1月,為鞏固邊防、加快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駐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之中,當年實現糧食大部分自給、食油蔬菜全部自給。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1953年5月,十六師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
  • 1953年6月,步兵第五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
  • 1953年6月5日,十七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六師;​
  • 1953年冬,六師師部遷至五家渠。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駐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接受新疆軍區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雙重領導,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兵團由此開始正規化國營農牧團場的建設,由原軍隊自給性生產轉為企業化生產,並正式納入國家計劃。當時,兵團總人口17.55萬。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壯年、復轉軍人、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加入兵團行列,投身新疆建設。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1954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一師、二師、六師隸屬兵團建制,編屬兵團領導。
  • ​1956年5月起,兵團受國家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
  • 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發生了邊民越境事件。根據國家部署,兵團調遣了1.7萬餘名幹部、職工奔赴當地維護社會治安,施行代耕、代牧、代管,並迅速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長達2000多公里的邊境沿線建立了縱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邊境團場帶。這對於穩定新疆、維護國家邊防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善了國家西北邊防的戰略態勢。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1966年1月,整合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三師。
  • 1966年底,兵團總人口達到148.54萬,擁有農牧團場158個。 ​
  •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間,兵團屯墾戍邊事業受到嚴重破壞。
  • 1975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制被撤銷。
  •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決定恢復兵團建制,名稱由原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開始二次創業。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1986年,興辦各種家庭農場4.46萬個,劃給職工家庭宅基地3.1萬公頃,戶均0.13公頃,發展庭院經濟。工業調整結構,實行廠長(經理)經營承包責任制,搬掉幹部“鐵椅子”,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1990年,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為兵團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 ​2012年,兵團下轄14個師市(其中包含1個建築工程師)及185個農牧團場(其中包含11個建築工程團),插花地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2012年12月24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舉行兵團農業師更名暨揭牌儀式。經中央批准,兵團13個農業師的名稱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某師”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某師”。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2014年5月12日,根據中央編辦的批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築工程師””加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一師”建制名稱。
  • 2017年11月29日,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設立兵團工作委員會、授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行政執法權的決定》。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區劃沿革(圖片:崢嶸歲月,心中有夢,再苦也甜)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分佈地域與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3國接壤,國境線有2000多千米。兵團土地面積7.06萬平方千米,佔新疆總面積的4.24%,約佔全國農墾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兵團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職責,實行黨政軍企合一體制,是在自己所轄墾區內,依照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法律、法規,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是國務院計劃單列的省(部)級單位,享有省級的權限。
  • 兵團實行黨政軍企高度統一的特殊管理體制。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兵團各級都建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發揮著對兵團各項事業的領導作用。
  • 兵團設有行政機關和政法機關,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
  • ​兵團是一個“準軍事實體”,設有軍事機關和武裝機構,沿用兵團、師、團、連等軍隊建制和司令員、師長、團長、連長等軍隊職務稱謂,涵養著一支以民兵為主的武裝力量。
  • 兵團也稱為“中國新建集團公司”,是集農業、工業、交通、建築、商業,承擔經濟建設任務的國有大型企業。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兵團的黨、政、軍、企四套領導機構與四項職能合為一體。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員大都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第一兵團和第二十二兵團轉業而來。
  • 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兵團的團級單位除了團場外,還有農場、牧場等,一般統稱為“農牧團場”,行政級別為縣處級。
  • 團場編以數字番號。
  • 截至201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轄14個師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管理體系主要有兵團、師、團三級。
  • 兵團和師均設政治委員、司令員或師長三個主要職位。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兵團司令部設在烏魯木齊市,曾經遷至石河子市,後又遷回烏魯木齊市。
  • 兵團的師大都與自治區的地區行政中心分別對應,由相應的地委書記兼任師第一政委。師另設專職的政治委員和師長。
  • 80年代以來,兵團的武裝連隊改編為武警,整編為武警兵團總隊(副軍級)及其隸屬的各支隊、大隊、中隊。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 兵團軍事部(副軍級)執行省軍區的職責權限,即兵役動員、預備役編組、民兵工作等。
  • 兵團的各支民兵應急反應分隊是新疆維護穩定、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力量。在兵團總部、各師師部和團場密集的墾區,設有三級公安局、檢察院、法院機構,如兵團公安機關實行兵(兵團公安局)、師(師公安局)、墾區(墾區公安局)三級建制。

​第一師(圖片:兵團地圖,歷史的見證)

  • 成立於1953年
  • 師部駐阿拉爾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阿拉爾市、阿克蘇境內
  • 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最早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六軍團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聞名。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
  • 下轄1團、2團、3團、4團、5團、6團、7團、8團、10團、11團、12團、13團、14團、16團、阿拉爾農場、幸福農場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第二師

  • 成立於1953年
  • 師部駐庫爾勒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鐵門關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
  • 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六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
  • 下轄21團、22團、24團、25團、27團、29團、30團、31團、33團、34團、36團、37團、38團、223團 ​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第三師

  • 成立於1966年
  • 師部駐喀什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圖木舒克市、喀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
  • 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四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
  • 下轄41團、42團、44團、45團、46團、48團、49團、50團、51團、53團、54團、伽師總場、紅旗農場、託雲牧場、葉城二牧場、東風農場、莎車農場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第四師

  • 成立於1953年
  • 師部駐伊寧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可克達拉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境內
  • 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五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
  • 下轄61團、62團、63團、64團、66團、67團、68團、69團、70團、71團、72團、73團、74團、75團、76團、77團、78團、79團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第五師

  • 成立於1953年
  • 師部駐博樂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雙河市、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
  • 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六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
  • 下轄81團、83團、84團、86團、87團、88團、89團、90團、91團

​第六師

  • 成立於1953年
  • 師部駐五家渠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五家渠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
  • 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七師,即西北野戰軍新四旅。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
  • 下轄101團、102團、103團、105團、106團、芳草湖農場、新湖農場、軍戶農場、共青團農場、六運湖農場、土墩子農場、紅旗農場、奇台農場、北塔山牧場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第七師

  • 成立於1953年
  • 師部駐奎屯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胡楊河市、塔城、伊犁州、克拉瑪依市境內
  • 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五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
  • 下轄123團、124團、125團、126團、127團、128團、129團、130團、131團、137團

​第八師

  • 成立於1953年
  • 師部駐石河子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克拉瑪依市境內
  • 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六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
  • 下轄121團、133團、134團、136團、141團、142團、143團、144團、石河子總場、147團、148團、149團、150團、152團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第九師

  • 成立於1962年
  • 師部駐額敏縣
  • 農牧團場分佈在塔城境內
  • 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七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
  • 下轄161團、162團、163團、164團、165團、166團、167團、168團、170團、團結農場 ​

第十師

  • 成立於1959年
  • 師部駐北屯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北屯市、阿勒泰境內
  • 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七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
  • 下轄181團、182團、183團、184團、185團、186團、187團、188團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第十一師

  • 成立於1953年
  • 師部駐烏魯木齊市
  • 農牧團場以工業、工程施工為主
  • 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八師。
  • 2014年5月12日,根據中央編辦的批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築工程師""加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一師"建制名稱
  • 下轄兵團建工、新疆建諮、新疆德坤建材、北新路橋建設

​第十二師

  • 成立於1982年
  • 師部駐烏魯木齊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烏魯木齊市、吐魯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
  • 前身是1963年7月自治區黨委為推動自治區國營農場的發展,規劃設計建立的烏魯木齊西郊農場管理處,1982年4月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劃歸兵團管轄。
  • 2000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
  • 下轄104團、五一農場、三坪農場、頭屯河農場、西山農牧場、221團、222團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第十三師

  • 成立於1982年
  • 師部駐哈密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哈密境內
  • 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六師,兵團建制恢復後,1982年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
  • 2000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
  • 下轄 紅星一場、紅星二場、紅星四場、火箭農場、紅山山農場、黃田農場、柳樹泉農場、淖毛湖農場 ​

第十四師

  • 成立於1982年
  • 師部駐和田市
  • 農牧團場分佈在崑玉市、和田境內
  • 前身是王震將軍領導的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戰功顯赫的老部隊,兵團建制恢復後,1982年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田農場管理局。
  • 2000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四師。
  • 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
  • 下轄47團、皮山農場、一牧場、224團、225團​
    自西漢開始相襲至今的屯田戍邊制度
​參考資料
  • 地域分佈概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 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