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不知不覺中,“包工頭”在一點點消亡

1987年建築企業開始體制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建築企業中普通推廣了承包制,承包制已經沿用了三十年。在這三十年中,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卻不是建築企業,而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的“包工頭”,毫不誇張的說,這三十年“包工頭”才是建築行業發展的中間力量。

“包工頭”模式發展的弊端如形隨形,質量、安全、欠薪等等爭議一直沒有斷過。包工頭常常被視為靠榨取農民工血汗而發家致富的"剝削者"。而我認為,"包工頭"並非拖欠民工工資的"罪魁禍首",只是欠薪鏈條上的一個環節,而非源頭。

隨著市場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作為一線工作者,明顯感受到"包工頭"在一點點的減少,活越來越不好找,也越來越不好做,掛靠也越來越難,市場越來越規範。小編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建築市場黃金十年已過,整體市場在縮小。以前建築企業一年產值幾十、幾百億,僅掛靠收管理費就能過得很滋潤,但是現在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市場縮小,產值做不上去,建築企業僅靠管理費吃不飽了。倒逼建築企業接工程、幹工程,無形中壓縮了“包工頭”的生存空間。

二、隨著“四庫一平臺”的推出,市場管理原理越規範。以前僅靠“包工頭”隨手搭起草臺班子就進場施工,也走不通了,所有管理人員必須是企業註冊在崗人員。在這樣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包工頭”被建築企業收編,成為了建築企業的一個項目部。“轉包、掛靠”成了“內包”,注意,“內包”是合法的!

三、不得不提“營改增”,“營改增”讓掛靠叫苦不迭。本來“營改增”是降稅行為,但到了“包工頭”身上卻變成了加稅。因為,建築行業競爭激烈,很多工程要想中標,必須低價中標。拋開那些不正當的偷工減料的方法。“包工頭”採取的就是買材料不開票的方法,去任何一家供貨商,開標一個價,不開標一個價。在以前稅制下,反正稅就3個多點,“包工頭”大都是不開票的,這個成本就省下一大塊。稅改後,一是直接成本上升,二是稅務要求“三流合一”(貨物流、資金流和票流)。“包工頭”根本就做不到。於是變成了這樣一種情況:完全按稅務要求辦,整個工程坐下來就是白忙活;不按照稅務規矩辦,牢獄之災在等著。所以,有的“包工頭”不退出都不行。

不知不覺中,“包工頭”在一點點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